原生家庭之需求理论

不安全感是个筐,啥都可以往里装。不安全感背后是自卑,自卑不被接纳就会发展成为优越情结,表现为苛求完美,这才是要警惕的。因此,接受生活不完美,接纳自己毛病多多,接受问题一定存在且还会很多,由此洞察成长注定要在挫折中前行,成熟必定要在犯错中实现。

原生家庭之需求理论

解释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理论。比如孩子学习成绩不好,因果逻辑论解释是孩子不够努力;用系统论解释家庭环境不够和谐,父母教育方式要调整;后现代理论解释又有不同,问题不是客观存在的,问题是社会建构出来的,学习好不好本身不是问题,把学习看得过重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才是问题。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影响非常广泛,几乎人人都多少了解些。作为人本主义思想代表人物,马斯洛通过对大量成功人士研究,认为个体能力发展的关键就看能否发挥出潜能,潜能是人人具有的,我们要做的就是通过不同层次的需要被满足,最终达到高级需求即自我价值实现。

只有低一级别层次的需求被满足,才能追求高层级需求,这很符合生活常识,也是我们老祖宗早就说过的,“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人的需要有着层级区别。

因此,人本主义理论关注的是潜能,潜能实现需要考虑生理、心理、社会等综合因素,有着系统论整体的影子,同时需要的满足又是因果论解释,非常符合一般心理归因需要,因此我们可以说人本主义介于因果论和系统论之间,可以用来解释比较广泛的社会现象。

一个孩子学习不好,用人本主义解释,可以从潜能受限角度,帮助厘清和清理阻碍因素,用实际可行方式给予帮助。要警惕的是很多家长打着“为你好”幌子,实实在在帮倒忙,比如只会说教,比较,否定,打击,指责,惩罚,这些正惩罚的措施已经证明无效了,可是依旧固执不去调整,要知道很多时候自己成为潜能阻碍者时候自己是不知道的。好比一个人没有钱知道没有钱,没有地位知道没有地位,可是没有品位没有反思能力时自己却不知道,这就是傻子状态,俗称井底之蛙。

如果说潜能论是指向未来的,属于目的论范畴,那么从需要入手则是回到原因论中。孩子学习不好,一定有需要没有被满足,导致学习兴趣不高,精力不集中,效率不高。可以考察孩子的各种需要,比如生理需要缺失,安全感不足,还是爱和归属不到位,自尊较低,这些层级需要启发我们逐个考察,与孩子交流,从可能满足的方面切入。但是要清楚的是,这些需要被满足目的还是为了建构良好关系,无论师生还是亲子,毕竟“亲其师信其道”,我们喜欢那些我们喜欢的人说的话,哪怕看似也是说教。

情绪管理分析:体会一下,你的哪些需求没有得到满足?这些缺失给你带来哪些情绪?

昨天涂写了有关共生文字,提出了共生是关系这个观点,有朋友笑我胡说八道,共生就是母子一体哪来的关系一说,我回应这是主观建构解释啊,后来沟通有些不了了之。知道评判是最大尊重,感受还是有些不舒服,也许是因为不认可我的解释,还有就是不能给进一步明示。在马斯洛理论下,可以归纳为尊重需要的缺失,不过显然这个需求相对高级,还要向前找,那就是不安全感的缺失。

花费不少工夫写了个材料,自认为数据详实,有理有据,反馈回来意见却是数字不对,知道可能人家没看懂缘故,可还是感觉不舒服,由此还是可以归因为不被尊重和安全感需要缺失。

沟通练习:跟内在未被满足的情绪对话,理解这些情绪,陪伴这些情绪。

“不舒服是主观感受,好好接纳,没啥不好,先接受再改变。没有人必须告诉我们答案,只要说出话题就足够,交流就是最大的尊重,无视才是最大的不尊重。”

“不安全感的缺失很折磨人,憋屈和不满属于情绪感受,感受没有对错只有合适与否,接受这个感受,就在肚子里好好发泄一番得了,没啥大不了的。不过还得清醒,付出未必就有回报,努力未必就有硕果。消极情绪背后的需要缺失,才是值得关注的。”

当生理需要被满足,也就意味着最低级的生理需要转学了,于是排在次一级的安全感需要成为倒数第一的最基本需要,随之不安全感是个筐,啥都可以往里装。不安全感背后是自卑,自卑不被接纳就会发展成为优越情结,表现为苛求完美,这才是要警惕的。

因此,接受生活不完美,接纳自己毛病多多,接受问题一定存在且还会很多,由此洞察成长注定要在挫折中前行,成熟必定要在犯错中实现。

(有心理咨询服务需要,欢迎留言联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