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的快遞行業領頭羊逐漸消失在人們視野中,知道真相後

說起宅急送的發展模式,很多人都會認為有些戲劇化,憑藉七個人三臺車就可以發展為快遞行業的巨頭,但最終卻因為管理層的意見分歧和發展方向的不確定最終逐漸被其他快遞公司超越。放眼整個中國,也沒有幾個企業的發展模式和宅急送一樣戲劇化,也不知道著急送是怎麼做到的!

曾經的快遞行業領頭羊逐漸消失在人們視野中,知道真相後

中國的快遞市場發展迅速

隨著科技的發展,我們的生活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購物便是其中代表之一,網購已經成為我們最常用的購物方式,隨之帶來的是快遞行業的發展。根據國家郵政局數據統計,2018年第一季度全國物流交易總額為62.4萬億元,同比增長7.2%。

無疑,中國已經成為快遞大國了,截止2018年年底,中國已經連續5年快遞業務量位居世界第一。2018年雙十一,快遞行業再創新高,交易總量超過了15億件,其中雙十一當天的訂單量就超過了8.5億件,同比增長25.4%

其實,在網購行業興起之前,我國的快遞業主要是由國有企業把控(中國郵政、中鐵快運和民航快遞),依靠豐富的資源和保護措施,國有快遞成為當時快遞行業的主力支撐!而國際市場則主要由UPS、FedEx、DHL、TNT把持,民營快遞企業很少也不是很正規!

曾經的快遞行業領頭羊逐漸消失在人們視野中,知道真相後

直到20世紀初民營快遞企業才因為網購的興起迎來了"春天",天時地利人和都為民營快遞企業的發展提供了養分。

首先電商的發展帶動快遞行業的發展不用多說,這是天時;高速公路的網絡形成為公路快遞打下基礎,這是地利;中國的人口紅利和成本較低的勞動力是快遞行業發展的支撐,這是人和。

依靠低價電商件的崛起,國內民營快遞如雨後春筍一般崛起,比較著名的就是匯通、申通、圓通、中通以及韻達和順豐,"四通二達"迅速成為快遞行發展的主力軍,漸漸佔領市場(市場佔有率從06年的17.5%增長至14年的75.3%)。

此時國內快遞行業已經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民營主要負責電商的發件、收件;國有企業主要負責信函及文書的收發件;外資則主要負責國際快遞板塊。

曾經的快遞行業領頭羊逐漸消失在人們視野中,知道真相後

可以看到我國的快遞行業的發展是十分迅速的,而且市場也已經分化清楚。網絡上有一句流行語是"站在風口上豬都能飛起來"。可以確定的是宅急送當時就站在風口,況且宅急送可不是"一頭豬",它說不定還是一隻雛鷹,但是這隻備受矚目的"雛鷹"在沒飛多久之後就"不負眾望"的摔了下來!

深究宅急送沒落的原因,總結為一句話就是:"在快遞行業發展的黃金時期猶猶豫豫,不能做出正確的決策,最終淪為陪襯"。

曾經的快遞行業領頭羊逐漸消失在人們視野中,知道真相後

為什麼這麼說呢,大家可以回憶一下宅急送在重要的發展時期,卻一直不能確定自己的業務定位。從上游的服裝和餐廳派送業務為主到小件配送;從小件派送到發展快運、國際快遞等多項業務,最終還是回到倉庫、配送、運輸一體化的老路,來來去去就是幾個杯子相互倒水,卻沒有一個杯子是裝滿水的,最後宅急送只能走向虧損。

加上宅急送自營和加盟兩種模式的共存,更是對內部管理帶來了很多困難,間接導致快遞網點不能順利鋪開,從而在激烈的快遞之爭中敗下陣來!

曾經的快遞行業領頭羊逐漸消失在人們視野中,知道真相後

順豐等快遞公司有先見之明

順豐速運於1993年3月26日在廣東順德成立,隨著客戶數量的不斷增長和國內經濟的蓬勃發展,順豐逐漸將業務擴展到廣東省之外。截止2006年初,順豐快遞的網絡站點已經覆蓋了20餘個省/直轄市、101個地級市,成為中國速遞行業中民族品牌的佼佼者之一。

經過十幾年的發展,順豐的業務快速擴展,員工數量已經達到6萬多名,分公司有30餘家

服務網絡覆蓋多個省、直轄市和香港、臺灣地區,100多個地級市。

順豐之所以可以做到這麼成功,還要歸功於其正確的決策和對市場的準確把握,對比"三通一達"和順豐等企業在電商發展黃金時期的正確決策,宅送實在像個拿不定主意的孩子,只在原地兜兜轉轉,最終只能淪為陪襯。

對於我國快遞行業的發展和宅急送的現狀你有什麼看法呢,可以討論分享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