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兩會“搶話筒大戰”市委書記一度插不上話

上海兩會“搶話筒大戰”市委書記一度插不上話


“搶話筒”是每年兩會的不變風景,而在昨天(27日)下午市人代會浦東代表團的全團審議現場,代表們“搶話筒”的熱烈程度,甚至一度讓市委書記插不上話。

“前面18位代表發言,我都聽得津津有味。本來想跟大家多些討論,一看發言時間太珍貴了,好幾次想插插嘴都忍住了,還是讓大家多說一些。”作為浦東代表團代表,市委書記李強在最後講話時的一番開場白,引發全場笑聲。

這場審議前後持續逾3個小時,會場的熱度,亦折射一座城市的熱度。李強在講話中特別表示,當前經濟社會發展不確定性增多、挑戰加劇,甚至有企業家表示準備“過冬”。“但越是這個時候,上海越是要點燃‘冬天裡的一把火’,越是要為全國作出更大貢獻。”

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一面旗幟、一個窗口,浦東更需要有“特殊作為、特殊貢獻”。

“這樣的時候,就是要有逆週期的表現,要有逆流而上、逆勢飛揚的風采,要有亮點頻出、獨樹一幟的發展態勢。

”李強說,“浦東要勇當改革開放再出發的闖將,要把浦東開發開放的旗幟舉得更高。”

上海兩會“搶話筒大戰”市委書記一度插不上話


開始是心潮澎湃的喜悅,現在要有砥礪奮進的動力

習近平總書記親自交給上海三項新的重大任務,成為現場熱議的焦點。

市人大代表、臨港地區開發建設管委會常務副主任陳杰第一個搶到話筒,花了10分鐘建言上海自貿區即將增設的新片區。在他看來,上海應進一步完善自貿區改革系統集成,把立足點放在制度創新上。未來在新片區,能實踐“新開放”,變被動應對國際貿易規則為主動參與設計;產生“新經濟”,突破原有制度性障礙,推動新經濟新產業發展;形成“新格局”,提升資源配置能力,在打開市場同時更好吸引配置全球資源。

特別針對上海主動參與國際規則制定,陳杰給出更具體的建議。“自貿試驗區過去5年裡,做了一系列重大的改革,但在轉口貿易、稅制安排、知識產權保護、政府採購等方面,亟待更多制度性的安排。”

他舉例說,當前全球數字貿易的範圍不斷擴大,上海有必要把握此次先機,加快建設全球的數據港,適時舉辦全球性的數字貿易峰會,以此引領全球的規則制定。

“上海應抓住三大任務契機,以金融仲裁為突破點,不斷完善金融訴訟、仲裁、調解在內的金融糾紛多元化解決機制,助推上海打造亞太仲裁中心。”市人大代表、上海市律師協會副會長呂琰單刀直入:如能借力此次科創板推出,主動對接註冊制試點過程中的爭議解決需求,積極鼓勵和引導上市公司和投資者選擇上海的金融仲裁服務,既可以為科創板落地保駕護航,也為上海打造亞太仲裁中心開闢重要舞臺。

呂琰說,近年來上海建設國際金融中心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和人才,目前擁有各類金融要素市場,國際化程度很高。建議上海對標倫敦、新加坡等國際高標準金融法律服務中心,在機構建設上,進一步成立獨立的金融仲裁中心;在隊伍建設上,加強對金融、貿易、航運、知識產權等重點領域的人才培養和挖掘……

全團審議最後,李強對在座代表坦言,三大任務加之進博會,是上海要“傾注最大的力量,全力推進的四個大平臺”。新的歷史機遇面前,

“我們開始是心潮澎湃的喜悅,後來就有一種責任在肩的壓力,現在要有砥礪奮進的動力,全市上下一起努力把習近平總書記交給的任務完成好。”

要像當年“敢於第一個吃螃蟹”那樣

“張江有超過400多家生物醫藥創新企業,國家每批准3個一類新藥,就有1個來自張江。”

去年曾在分組審議時自詡資深“張江男”的上海人類基因組研究中心研究員王志敏,昨天再次發言,分享了一些好消息,也表達了一些擔憂。“從1999年到2013年,美國批准上市的所有一類藥物平均每年只有7.5個。而全球市場的藥物研發企業,並不會單獨為中國患者來定製新藥。”

言下之意,要讓中國患者用上合適的好藥,只能也必須要依靠自主研發。那麼,如何建立我國自主創新藥研發的全生態鏈體系,實現藥物研發“從跟隨到創新”的轉變?

王志敏建議,要加強科研載體建設,聚焦張江生物醫藥企業、臨床醫療機構、科研院所,本著集中力量、共享共建、協同創新的原則,在政府引導下形成聯盟,聚焦產業共性技術研發,成立研發和產業化的專業機構,從而降低研發成本,提高研發成功率。這樣的做法,在我國科技實力正由“量的積累”向“質的突破”的背景下,同樣適用於推動“創新驅動發展”的國家戰略。

出身醫療領域的劉中民、徐建光等代表,也都就生物醫藥、尖端健康科技等建言獻策。審議結束前的發言中,李強特別談起了張江的“創新藥”和“中國芯”“藍天夢”“智能造”。

“提高創新策源能力,浦東是主戰場。”李強說,中科院上海藥物所等科研機構在生物醫藥研發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上海要進一步強化科研成果轉化落地,把“從‘0’到‘1’”“從‘1’到‘10’”都做好。

如何評估一座城市的創新能力?陸風代表提到,可以參考選擇留在上海的高校畢業生數量,以及中環以內居住的年輕人的數量。他發現,雖然紐約的房價很高,但住在中心城區的年輕人卻非常多:“如果最有活力的年輕人,大量的時間被消耗在上班路上,城市一定是缺乏活力和創造力的。”李強表示,要加大政策支持,不斷改進服務水平,“讓越來越多的企業和人才選擇上海”。

“上海是吃改革飯、走開放路、打創新牌發展起來的。”李強說,浦東的歷史上有很多第一,要像當年“敢於第一個吃螃蟹”那樣,繼續發揚敢闖敢試敢幹的精神,也要利用大平臺、大設施集聚的優勢,抓好顛覆性創新。

上海兩會“搶話筒大戰”市委書記一度插不上話


“會認真研究,也希望大家一同來求解”

“如今農民種糧,如果達到高機械化種植水平,也只是剛好維持生計。這麼苦,這麼累,誰願意去當農民?”上海桂峰果蔬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劉海燕代表說,根據《上海市都市現代綠色農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到2020年,上海劃定建設80萬畝糧食生產功能區、50萬畝蔬菜生產保護區。這意味著農業發展需要人才。但目前情況看,從事農業生產者收入有待提高,農業產業人才吸引力不足。

“農業企業要發展,鄉村要留住人才,應儘可能保障農業從業者待遇。”劉海燕進一步提出建議,應以“職業”界定農民身份,而非以“戶口”界定農民身份,進一步加強農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加大政策支持。此外,為進一步鼓勵農村一二三產融合,可以探索農業用地上建設部分適用於產品深加工的固定設施。

浦東新區金高公共交通有限公司工會主席施政代表,用飛快語速表達了對地面公交佈局的困惑。她發現,近年不少公交線路在公交、軌交“兩網融合”過程中,根據地鐵線路進行了佈局調整。但很多時候,這種調整被簡化為“長線縮縮短,曲線拉拉直”,以至於“地鐵這張網絡清清楚楚,公交網絡卻拆得有點七七八八”,而其後果,則是社會需求得不到滿足。

施政直言,軌交、公交的“兩網融合”,“不應該是站點和時間的對接,而應該是需求的梳理”。她表示,城市交通的多樣性,其實也保證了城市運行的安全性。“超大城市需要面對很多複雜問題,但無論如何面對,有一條不會改變,就是不要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

“這個問題提得好!”李強回應說,公共交通應當跟著客流需要走,

“哪裡有很大的需求,哪裡就應該有適宜的交通方式來滿足”。

而關於人大代表提出的鄉村振興、民生保障等方面問題,他也明確表示,市委、市政府會認真研究,也希望大家一同來求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