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大片、630分鐘、107個故事……打開了中國人40年的集體記憶!

一部大片、630分鐘、107個故事……打開了中國人40年的集體記憶!

今年是一個特殊的年份——改革開放40週年。40年來,從農村到城市,從試點到推廣,從“摸著石頭過河”到加強頂層設計,從經濟體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40年寫就的是一篇上下求索、銳意進取的瑰麗史詩,它屬於每一箇中國家庭,每一箇中國人。

由中共中央宣傳部、中央廣播電視總檯聯合制作的十八集大型電視紀錄片《我們一起走過——致敬改革開放40週年》12月2日起在央視綜合頻道20:00檔每天播出兩集,次日晚間21:18央視財經頻道重播一集。

十八集、630分鐘、107個故事,打開的是中國人40年的集體記憶。

經歷過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的您,是否還記得這位被稱為“國企承包第一人”的馬勝利?

八零後的您,是否對物資短缺,憑票憑本買東西的情景還有一絲絲印象?

九零後、零零後的您,是否能想象四十年前打長途電話最快接通也要15分鐘,二十多年前打個電話還需要排隊,找人,打一個短短几分鐘的市內電話就要花去幾天的生活費?

我們這些遙遠卻真切發生過的歷史記憶,被十八集紀錄片《我們一起走過》一一打開。

四十年裡,中國究竟發生了什麼?改變了什麼?依靠的是什麼?

一部大片、630分鐘、107個故事……打開了中國人40年的集體記憶!

中央廣播電視總檯央視財經頻道總監齊竹泉:這樣一部大型電視紀錄片來打開中國人40年的集體記憶,讓大家回頭看看我們一起走過的路,得出一些思考,受到一些啟發,堅定一些信念,增強一些信心,我們感覺非常有必要,這也是這部片子的價值所在、意義所在。

要打開四十年的集體記憶,不僅僅是依靠珍貴的歷史鏡頭和耳熟能詳的經典老歌,還需要親歷者的述說,才能夠引發深度共鳴。

逃港親歷者劉起棠:我記得我當初是從這個山溝爬上來,下水的時候是午夜12點鐘,到岸是凌晨5點30分。

《我們一起走過》紀錄片分集導演張嚴勝:他當年逃港的原因就特別簡單,因為他的身份問題。他想實現自己的夢想在內地是不可能的,所以他就決定逃往香港,當時他練游泳練習了兩年,還做了指南針,一系列的準備工作做了很久。

大逃港,這是一段很少被國內主流新聞媒體提及的歷史,這一次,出現在了紀錄片第一集《弄潮兒向濤頭立》的開篇故事中。

一部大片、630分鐘、107個故事……打開了中國人40年的集體記憶!

《我們一起走過》紀錄片分集導演張嚴勝:很多人之前沒有討論過這個問題,第一集講解放思想的,首先我們自己解放思想做起,這段歷史其實就是當年1978年前後中國一個縮影,老百姓是用腳投票的,哪邊好我們就往哪邊去,其實當時攔是攔不住的,就那種狀態也特別切合。為什麼改革開放?如果不改革開放救不了中國。

解放思想,是改革開放的金鑰匙。片中呈現的107個各行各業、普普通通人的故事,就是不斷解放思想,努力拼搏的故事。

楊桂榮,是廣州白馬服裝市場裡最早一批做服裝生意的商戶。她回憶的小時候的故事,打動了不少人。

白馬服裝市場商戶楊桂榮:我記得特別清楚,我們幾個小孩的學校都要穿黃上衣、藍褲子,但是買黃上衣、藍褲子還要布票的,我們也沒那條件買。我媽媽就買的白色的布,用染料放在爐子上煮,煮完黃色再煮藍色。然後我媽通宵把這些布料洗完後放在炕上晾乾,第二天我們所有的小孩全部穿上了黃上衣、藍褲子,都是新的,我們就特別高興,第二天我媽媽真的已經累得不行。

一部大片、630分鐘、107個故事……打開了中國人40年的集體記憶!

在那個物資短缺的年代,對生活的美好向往,就這樣從母親的一針一線中實現。改革開放讓楊桂榮不再缺衣少穿,自己做起了服裝生意。從羊毛衫還沒到店鋪就被搶光,不管什麼版型都好賣,到現在要去網上辦直播賺吆喝,挖空心思創新,不變的永遠是“改變”這兩個字。

白馬服裝市場商戶楊桂榮:時代在變,消費者的需求也在變,那我們就不斷地增加品類,不斷地增加系列。

《我們一起走過》紀錄片分集導演趙慧:她採訪完後她也特別有觸動,包括後來跟我說,她這麼多年其實就是忙服裝,滿腦子都是服裝,很少有機會也很少有時間去回憶過去。但真的就是因為通過我們的這次拍攝,拍攝改革開放40年讓她有機會去看一看當年走過的路,然後找到了那種力量的支撐,也是支撐她今天正在面臨她服裝上新的改革和轉型。這也是我們拍攝改革開放40年的一個初衷,想知道當年一步一步如何走過來,找到這種精神的支撐,也要知道我們接下來的路如何去走。

《我們一起走過》紀錄片執行總導演劉娜:雖然是改革開放40年的節目,但是其實都由一個一個普通老百姓的故事組成的。所以看的時候這是我身邊發生的事情,是我身邊人做的努力,不會有很大時代隔閡,認為這個事情是跟我無關的。你會覺得我當下也好,從過去看也好,從未來看也好,我們身處在這個時代的洪流當中,我們每一個人都在參與改革開放,都會為改革開放貢獻自己的力量。

然而,八零後,九零後甚至之後更年輕的人,他們並沒有完全經歷過改革開放的驚心動魄,卻直接面對了改革開放的偉大成果,如何能夠讓他們讀懂這四十年的變化呢?導演組裡,近百分之六十的人都是八零後。王岸卿,1987年生,是組裡最小的導演之一,被安排和同事一起創作第十七集《萬山磅礴看主峰》,講述中國共產黨在這四十年的故事。

《我們一起走過》紀錄片分集導演王岸卿:像我對於黨的建設覺得它是一種概念化的東西,理解起來會有一定的難度。

王岸卿的擔憂,很大程度體現瞭如今年輕人的想法。怎麼能讓他們愛看並看懂呢?導演組決定,依舊是從人物故事中找答案。

《我們一起走過》紀錄片分集導演王岸卿:改革開放40年,不只是設計上面,一直在自我革新自我修正,作出這些偉大的理論。所謂是黨的建設,它起來就是由一個個基層的鮮活的黨員或者個人,基層組織來實踐出來的,或者他們在不斷落實。就比如說我這部片子裡面有一個徐工的故事。

徐工集團黨委書記王民:明天這一臺車就要賣給客戶,第二天早晨一上班,少一個大臂,他們竟然敢打著創收的名義,把這個大臂,堂而皇之地從工廠通過門衛賣出去,都是串通的,我感覺到企業再這樣下去的話這個企業就完蛋了。

二十年前的徐工集團,企業風氣至此,資產負債90%以上,處境艱難。王民決定,全面加強企業黨組織建設,突破口就是作風建設。第一條規矩,就是領導幹部不搞特殊化。

一部大片、630分鐘、107個故事……打開了中國人40年的集體記憶!

以作風建設為突破口,企業黨的建設得到全面加強。1999年徐工銷售收入大幅增長50%,實現扭虧為盈。

《我們一起走過》紀錄片分集導演王岸卿:攻一個技術難關或者做一場生意維持不下去的時候靠什麼?靠組織。如果我沒有面對面和這些被採訪對象坐在這聊的話,我也感觸不到。當他們給你講這一個一個生動的故事的時候,他們眼睛裡都是帶著光的,那種發自肺腑的那種真誠,對於當年遇到的困難義憤填膺,所以他們眼睛裡的那種光芒真的能夠打動你的,是非常有力量的,這就是信仰的力量。所以我當時第一個想法就是,我必須要把這些故事記錄下來,講給更多人聽。

另一對父子的故事,更加打動王岸卿。這是一對父子師徒。李盛軍是李明的師傅,也是父親。技術上李明向父親學習,政治上也同樣要求進步,可他幾次遞交的入黨申請書,都被父親給扣了下來。

徐工集團挖掘機事業部裝配工李明:他說你要想入黨,你要以黨員的標準來要求自己,那種不怕苦、不怕累,遇到困難要迎面而上不要退縮,等到他覺得我有資格了,他會讓我把那個入黨申請書再交上去。

徐工集團挖掘機事業部裝配工李盛軍:我作為一個老黨員,再觀察他一段時間達到一個黨員的標準,我才允許他遞交入黨申請書。

《我們一起走過》紀錄片分集導演王岸卿:聽起來就是說起來有點執拗,但真的特別打動我,因為他就是拿黨員的標準要求他兒子,他兒子一開始有點生氣,但是後來也真的挺理解的,那當時我們在拍這個片子的時候他們正好趕上連夜的安裝的現場,真的非常累,兒子在那咬著牙,胳膊酸得不行了,他爸爸在邊上盯著,他一點都不敢鬆懈。

一部大片、630分鐘、107個故事……打開了中國人40年的集體記憶!

港珠澳大橋島隧項目的故事,長春光機所的故事,傳化集團的故事,這一個個故事都在說明,小到企業,大到國家,40年來不管遇到什麼困難,黨始終是主心骨,每一個歷史關頭,都有黨的領導,穩舵領航。

觀眾:感觸非常深刻。確實是有巨大的變化,人們的物質生活、精神生活提升了一大截。旅遊成了一種常態了,人們都要走出去,不單是要走出家門,還要走出國門。

觀眾:感受到祖國改革開放以來日新月異的變化。安徽小崗村是中國農村改革開放的發源地,當下這種敢於創造、敢於擔當、敢於進取的精神,依然激勵著我們

觀眾:現在也買了小車,我希望改革能夠繼續下去,我們的生活過得更美好。

中央黨校教授洪向華:這個片子從40年改革開放歷程當中,我們看到歷史的線索,清晰地展示了我們中國自從78年實行改革開放這個政策以來,我們黨的面貌,國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軍隊的面貌,整個中華民族的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以歷史為牽引,但是以歷史的線索當中讓我們看到了未來,為下一個40年改革開放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經驗和啟示。

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傳播學部學部長高曉虹:這部作品以小見大,聚焦各行各業的普通人,講述了107個鮮活生動的中國故事。不僅回顧了普通民眾與祖國同呼吸、共命運的奮鬥歷程,也讓觀眾從片中看到了自己當年的影子,引發了我們強烈的共鳴,闡釋瞭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中國理念,也彰顯了艱苦奮鬥、勇於進取的中國精神。

改革開放這場中國的第二次革命,不僅深刻地改變了中國,影響了世界,也改寫了很多很多人的命運。不過,在這個特殊的年份,我們回望歷史,更是為了在歷史中汲取智慧、繼續前行。思想如何再解放?改革如何再深化?開放如何再擴大?總結好改革開放的經驗啟示,不僅是對40年艱辛探索和實踐的最好慶祝,也能夠為未來提供強大動力。

致敬我們一起走過的40年!

你會喜歡

“我家住在黃土高坡,大風從坡上刮過…”如今,這裡已華麗轉身!

這是一場鉅變!關乎你的養老、住房、就業、醫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