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都知道的人,一定不簡單!

城市的地名

就是一部歷史的百科全書



這些都知道的人,一定不簡單!


地名雖然簡潔到只有短短几個字

卻蘊含著人們對大千世界的認識

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歷史的風雲變化

城市的發展更新

建築和街道

也許都會湮滅在滾滾紅塵中

但城市的地名

卻能成為反映社會歷史的活化石

這些都知道的人,一定不簡單!


這些地名

不僅蘊涵著城市沿革變遷的歷史信息

更是記憶和鄉愁的守望者

就像在重慶度過7年光陰的余光中

“朝天門”“悅來場”

成了他揮之不去的鄉愁

離開重慶多年的三毛

依然會在大學的講臺上用方言說出

“我是重慶的,黃桷埡”



這些都知道的人,一定不簡單!



你一定知道

你每天生活居所和工作單位的地名

但你是否知道這些地名背後的故事


一個城市的地名

反映了這個城市獨特的“性格”

重慶作為著名的山城、江城

有著獨特的地形地貌

與地形平坦的平原地區相比

人們的生活、文化

受地理環境的影響更加明顯

因而地名與自然資源文化更是密不可分


因此

重慶地名中的一些常見字

都跟重慶特殊的地形地貌有關



這些都知道的人,一定不簡單!



群山為“山”

孤山為“嶺”

低矮連綿的山叫“崗”“梁”


山與崗的斜面稱“坡”“坎”“臺”“壩”

山樑低凹處叫“埡”“埡口”

兩江夾地叫“峽”

河床較淺稱“灘”

回水灣稱“沱”

伸入江中叫

“嘴”

小型水系叫“溪”“溝”



這些都知道的人,一定不簡單!


棗子灣 來源《重慶老城》 作者何智亞


重慶地勢複雜

“壩”這種適合生產生活的河谷、

山谷地帶小平地

還有“坪”這種邊坡陡峭頂面平緩臺地

都是十分珍貴的

如李子壩、珊瑚壩、大石壩、

楊家坪、黃桷坪、鐵山坪等



這些都知道的人,一定不簡單!



此外

重慶還有一些

對正負地形和與地形有關的地物描述

比如

有較多岩石或巨大岩石的地方

“巖”“石”

像鵝公巖、觀音巖、紗帽石、雞冠石等

橫向凹陷的負地形稱為“洞”

像渣滓洞、洪崖洞、神仙洞等



這些都知道的人,一定不簡單!


還有一些重慶特色的地名

“凼”指有水的凹地也就是水坑

如白馬凼、響水凼等

再比如江北區長江岸邊的寸灘

如今是保稅港區所在地

但寸灘其實應該叫秤灘

因江邊磧石細長如秤桿而得名

後訛傳為“寸灘”

同樣的

還有江北區的“貓兒石”

因江邊有一巨石形狀如貓而得名

又比如“北碚”的碚字

在全國的地名中也非常罕見

相傳北碚最早是叫“白碚”

因場鎮建於嘉陵江畔

有白石自江岸橫於江心而稱碚石

依附於重慶大山大水而形成的

這種極富自然屬性的地名文化

留住了重慶人的鄉愁

這些都知道的人,一定不簡單!


除了地形地貌

還有很多地名

跟重慶的歷史文化也有關係

如重慶的“黃泥塝”中的“塝”

是指田邊土坡以及溝渠或土埂的邊

最早源於湖北一帶

“湖廣填四川”時被移民們帶到重慶

又如“直港大道”

為慶祝重慶直轄、香港迴歸

取其意而命名

再比如“較場口”

明清時為校場

諧音為校場,稱為校場壩

因此地

是溝通上半城和下板城的進出口

後改稱為“較場口”


又或是耳熟能詳的“磁器口”

因此處有人燒製瓷器而得名

渝中區“筷子街”

則是因當年此處有多家

製作出售筷子的店鋪而得名

位於長江邊的“彈子石”

曾是重慶重要的水碼頭

傳說塗山氏在此產子名為“誕子石”

因諧音而成“彈子石”



這些都知道的人,一定不簡單!


渝中區的“滄白路”則是為紀念

辛亥革命元勳楊滄白而命名


地名也是精神的銘刻者

提起“渣滓洞”、“白公館”

就會想起那融入骨血的“紅巖精神”

提起“五四路”

就會想起那刻骨銘心的“重慶大轟炸”

提起“鄒容路”

就會想起讓人懷念的先烈之名

提起“將軍墳”

就會想起巴蔓子經久不衰的忠勇義氣



這些都知道的人,一定不簡單!


地名

也是遊子“鄉書不可寄”時

心中縈繞的呢喃

更是“望極天涯不見家”時

聊以慰藉的寄託

但也有不少地名

因為各種原因漸漸消失了

比如

洪崖洞外千廝門旁嘉陵江邊

曾經有一全長約有五百多米的街

歷史上叫做紙鹽河街

又稱紙鹽河巷

抗戰時期的“紙鹽河巷”

聚集了紙碼頭、鹽碼頭、

豬毛街和大火巷的人氣

那時候

紙鹽河街的熱鬧程度

不輸給現在的洪崖洞

愛國商人盧作孚

創立的民生輪船公司

開闢的第一條航線

就是從紙鹽河街的鹽碼頭起航

駛到合川釣魚城

上世紀末

“紙鹽河巷”逐漸衰敗破舊

這個名字也逐漸消失在人們的記憶中

而像“紙鹽河巷”這些老地名

也有望被重新啟用

這些都知道的人,一定不簡單!



近期重慶市

完成了第二次全國地名普查任務

形成了《消失地名名錄》

一些已經消失的老地名

會被重新啟用

不僅如此

據重慶市民政局透露

重慶還計劃籌建地名博物館

展現不同時期地名標誌

地名文化是居民意象中

不可或缺的元素

瞭解這些地名背後的文化故事

讓我們的城市文脈得以延續

除了一代代人口口相傳外

系統地進行收集整理工作

形成資料文獻更是不可或缺的手段

近期

另外一個好消息傳來

由重慶市勘測院編撰的

《重慶地名文化故事》主城區第一卷

已經正式出版發行

這些都知道的人,一定不簡單!


該卷收錄了從三皇五帝到重慶直轄前

主城區最具代表性的

173個地名相關的故事

這些故事

都是利用《重慶曆史地圖集》等

大型製圖文化成果及各區縣地方誌

經過資料文獻的梳理和現場採風等

收集和整理出來

這些都知道的人,一定不簡單!



這些故事

既有人們耳熟能詳的

也有人們所知不多的

如果你想更全面的瞭解

重慶的地名文化故事

不妨去書店翻閱

去感受重慶地名中

所包含的豐富文化內涵

記住地名

就是記住我們回家的路

更是記住我們從哪裡來

要到哪裡去

地名

不僅是城市記憶的鮮活線索

更是城市形象的最佳代言人

你能說出一個你知道的

重慶地名的來歷嗎?


如果你可以

將它的來歷

用50字以內的表述分享出來


24小時內該條留言

將會免費獲得這本

《重慶地名文化故事》主城區第一卷



這些都知道的人,一定不簡單!



心動了嗎?

趕快告訴你身邊的小夥伴們

一起來領書吧!


獲獎的正事兒粉名單

將在隨後的微信文章中公佈,敬請持續關注

總策劃:劉剛

總監製:李元元

執行總監:李華曾

文字:韓夢霖

攝影:李相博 朱雲平 龔祖章 鄭浩

文中部分資料來自重慶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