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四大活佛

1644年,明朝滅亡,清朝建立了全國統治。 清初,西藏地區處於蒙古和碩特部的軍事控制之下,在蒙古軍隊的支持下,15世紀開始創建的格魯派(黃教),此時已在西藏各教派中取得了絕對優勢。清朝政府從當時的西藏實際出發,一方面敕封和碩特蒙古領袖固始汗為“遵行文義慧敏固始汗”,讓他以汗王身份代表清朝中央管理西藏地方;另一方面則給予黃教領袖以崇高的榮譽,先後敕封阿旺洛桑嘉措(即五世達賴)為“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領天下釋教普通瓦赤喇怛喇達賴喇嘛”,敕封羅桑益西(即五世班禪)為“班禪額爾德尼”從此確定了“達賴”、“班禪”兩系傳承的名號和他們的宗教領袖地位。 蒙藏上層統治集團之間的紛爭,引起清朝中央對西藏地方的密切關注。

1709年,清廷認為“西藏事務不便令拉藏汗獨理”,遣待郎赫壽赴藏“協同拉藏辦理事務”,這是清朝直接管理西藏事務的開端。

藏傳佛教,俗稱喇嘛教,其中宗喀巴創立的格魯派亦稱黃教,在蒙藏地區有著廣泛的影響。有清一代,滿族貴族為了加強和鞏固對蒙藏地區的統治,採取利用黃教的政策,尊崇其領袖人物達賴喇嘛、班禪額爾德尼、哲布尊丹巴、章嘉四大活佛,使他們分掌西藏、蒙古等地區黃教事務。這是清代政治、宗教生活中的重要特徵。

冊封達賴、班禪 是清朝鞏固對西藏統治的重要手段。

四大活佛


清代四大活佛


一、達賴喇嘛

清代的達賴喇嘛,從五世到十三世,共有九位,即五世羅桑嘉措(1617-1682),六世倉央嘉措(1683-1706),七世格桑嘉措(1708-1757),八世強白嘉措(1758-1804),九世隆朵嘉措(1805-1815),十世楚臣嘉措(1816-1837),十一世克珠嘉措(1838-1855),十二世成烈嘉措(1856-1875),十三世土登嘉措(1876-1930)。

清政權還在關外時,因外藩蒙古惟喇嘛之言是聽,皇太極為了解決漠北蒙古歸附問題,便派使者到西藏,往召五世達賴喇嘛。清朝定都北京後,順治帝為了穩定蒙古地區的形勢,又多次派人往召五世達賴喇嘛。順治九年十二月十六日(1653.1.15),五世達賴喇嘛到達北京,順治帝在南苑親自迎接。順治十年四月,五世達賴喇嘛離京返藏,途經代噶(今內蒙古自治區涼城縣)時,清政府派禮部和理藩院官員前往齎送金冊金印,冊印上用漢、滿、蒙、藏四種文字刻寫著清政府對五世達賴喇嘛的封號:“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領天下釋教普通瓦赤喇怛喇達賴喇嘛”。此後,歷輩達賴喇嘛轉世,都要經過清政府冊封,並延續上述封號。

康熙年間,一度出現了“真假達賴喇嘛”之爭,產生了三位六世達賴喇嘛,這和當時西藏動盪的局勢有關。原來,康熙二十一年(1682)五世達賴喇嘛圓寂後,他生前委任的第巴桑結嘉措秘不發喪,並私立倉央嘉措為六世達賴喇嘛。統治西藏的和碩特蒙古貴族首領拉藏汗不予承認。康熙帝后來也稱倉央嘉措為“假達賴喇嘛”。康熙四十五年(1706),倉央嘉措在解京途中,病死於青海。拉藏汗襲殺第巴桑結嘉措後,在康熙四十六年立意希嘉措為六世達賴喇嘛,得到了康熙帝的認可,卻遭到黃教上層僧侶和青海蒙古首領的反對。康熙四十九年,他們以格桑嘉措為倉央嘉措的轉世靈童。此後,康熙帝冊封噶桑嘉措為“弘法覺眾”第六世達賴喇嘛,而意希嘉措則被送往內地。噶桑嘉措圓寂後,乾隆四十六年(1781),乾隆帝封他的後世強白嘉措為第八世達賴喇嘛。這就意味著,清政府承認了倉央嘉措為第六世達賴喇嘛,噶桑嘉措是第七世達賴喇嘛。

十三世達賴喇嘛曾經受到清政府的冊封和貶黜。光緒五年三月二十一日(1879.4.12),清政府准許十三世達賴喇嘛用前輩金印,延續“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領天下釋教普通瓦赤喇怛喇達賴喇嘛”封號。光緒三十年七月十一日(1904.8.21)暫行革去名號,後又恢復。光緒三十四年十月初十日(1908.11.3),清政府加封十三世達賴喇嘛為“誠順贊化西天大善自在佛”。宣統二年正月十六日(1910.2.25)詔奪名號,黜為齊民。十三世達賴喇嘛的受封和遭貶,反映了帝國主義勢力侵入西藏後,西藏地方和清朝中央政府的複雜關係,以及清政府對西藏的政策。

二、班禪額爾德尼

清代的班禪額爾德尼,從四世到九世,共有六位:四世羅桑確吉堅贊(1570-1662),五世羅桑益西(1663-1737),六世班丹益西(1738-1780),七世羅桑丹貝尼瑪(1782-1853),八世丹白旺秋(1855-1882),九世羅桑確吉尼瑪(1883-1937)。

五世達賴喇嘛及其所立的第巴桑結嘉措,反對清政府平定吳三桂等叛亂活動,這使康熙帝認識到,必須對黃教採取“眾建以分其勢”的政策,以限制達賴喇嘛的權勢。於是,康熙三十四年(1695),康熙帝遣使冊立五世班禪為班禪胡圖克圖。康熙五十二年正月三十日(1713.2.24),又如達賴喇嘛例,頒滿、漢、藏三體文字金冊金印,冊封五世班禪為“班禪額爾德尼”,註明札什倫布寺等地方,屬班禪額爾德尼管轄。從此,歷輩班禪轉世,都要經過清政府冊封,並且延襲“班禪額爾德尼”封號。

六世班禪生活在乾隆時代。他維護清朝統一,曾對到西藏的英國人說:西藏屬中國領土,一切要聽從中國大皇帝的命令辦事。乾隆三十年(1765),清政府賜六世班禪金冊金印。四十五年,又另賜滿、蒙、漢、藏四體字玉冊玉印。乾隆四十五年是乾隆帝的七十壽辰,為了鞏固對蒙藏地區的統治,乾隆帝邀請六世班禪在這一年前來內地,並在承德興建了“須彌福壽之廟”作為他的居住之所。六世班禪很快就做好了準備。乾隆四十五年七月二十一日(1780.8.20),六世班禪抵達承德。在避暑山莊,乾隆帝用藏語和六世班禪交談;還親自去須彌福壽之廟看望六世班禪。八月二十四日,六世班禪一行離開承德,九月初二日到達北京,住在五世達賴喇嘛住過的黃寺。乾隆帝回到北京後,又親自去黃寺看望班禪。不料,因患天花,六世班禪在十一月初二日(11.27)下午在黃寺圓寂,靈塔於乾隆四十六年八月二十一日(1781.10.8)供奉在西藏札什倫布寺。

三、哲布尊丹巴

清代的哲布尊丹巴,從一世到八世,共有八位,即一世羅布藏旺布札勒三(1635-1723),二世羅布藏丹必棟密(1724-1757),三世伊什丹巴尼瑪(1758-1773),四世羅布藏圖巴坦旺舒克(1775-1813),五世羅布藏楚勒都本齊克墨特(1815-1842),六世羅布藏巴勒墊丹拜佳木粲(1842-1848),七世阿旺吹濟旺渠車拉嘉木磋德(1850-1868),八世阿旺羅布藏吹嘰呢瑪丹增旺楚克(1870-1924)。

康熙二十七年(1688)春,漠西蒙古準噶爾部噶爾丹率眾進犯漠北蒙古。七月,一世哲布尊丹巴遣使向康熙帝告急,仰祈速賜救援。九月,戰敗的漠北蒙古各部在一世哲布尊丹巴率領下,紛紛南遷,投靠清政府。康熙三十年,通過多倫會盟,清政府鞏固了對漠北蒙古的統治。康熙三十二年,清政府封一世哲布尊丹巴為“大喇嘛”。這以後,清政府在加強對漠北蒙古和漠西蒙古的統治中,一世哲布尊丹巴都起了重要作用。康熙五十七年(1718),清政府正式冊封一世哲布尊丹巴為漠北蒙古地區黃教教主。康熙六十一年,康熙帝病死,一世哲布尊丹巴以90歲高齡,從庫倫前來北京弔喪。雍正元年正月十四日(1723.2.18),一世哲布尊丹巴因病在北京圓寂。兩天後,清政府以金冊印封一世哲布尊丹巴為“啟法哲布尊丹巴喇嘛”。此後,歷輩哲布尊丹巴轉世,都要經過清政府冊封,並延襲了這一封號。

四、章嘉活佛

清代的章嘉活佛,從二世到七世,共有六位,即二世阿旺洛桑卻丹(1642-1715),三世若必多吉(1716-1786),四世業希丹畢堅贊(1787-1846),五世業希丹畢呢瑪(1849-1875),六世業希丹畢嘉索(1878-1888),


清代四大活佛


七世歷迎葉錫道爾濟(1891-1958)。

康熙三十二年,康熙帝授二世章嘉札薩克達喇嘛之職,掌管京師地區黃教事務。康熙三十六年,二世章嘉奉命出使西藏,主持六世達賴喇嘛坐床事宜,穩定了西藏和蒙古地區的形勢。康熙四十四年(1705),清政府賞二世章嘉胡圖克圖名號,並以金印敕書封為“灌頂普善廣慈大國師”,駐多倫諾爾,掌管漠南蒙古地區黃教事務。此後,歷輩章嘉轉世,都要經過清政府冊封,並延襲上述封號。

雍正十二年至十三年間,三世章嘉曾奉命前往泰寧,迎送七世達賴喇嘛返藏。這對清朝加強對西藏和蒙古地區的統治有重要意義。乾隆二十一年(1756),清政府在平定阿睦爾撒納叛亂過程中,漠北蒙古發生了青袞雜卜撤驛之變,二世哲布尊丹巴亦有所動搖。在關鍵時刻,三世章嘉致信二世哲布尊丹巴,對撤驛之變的迅速平息起了重要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