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考古」愛惹事的呂洞賓──話說國保澧州遇仙樓

「湖南考古」爱惹事的吕洞宾──话说国保澧州遇仙楼

「湖南考古」爱惹事的吕洞宾──话说国保澧州遇仙楼

澧州遇仙樓的傳說最早見於宋代典籍。然而關於太守遇仙的傳說據本人所知至少有四種版本,各版本所繫年代、地點、事由、人物及題詩大同小異。

版本一:

南宋王象之《輿地紀勝》卷七十引《澧州圖經》曰:

陳輔守澧州日,有道人不避道,輔怒,引問道人。作詩曰:“一個閒身到澧州,卻逢太守問因由。家居北斗魁星下,劍掛南山月角頭。道我醉時真是醉,知他愁是怎生愁。我要度人人不遇,腳踏青雲歸去休。”騰空而去,笑曰:“我其為呂洞賓乎?”1

《新唐書·藝文志三》有“陳輔《聿斯四門經》一卷”。2可知唐代有陳輔,呂洞賓也認為是唐代人。《全唐詩》卷八五六:“呂岩,字洞賓,禮部侍郎渭之孫,河中府永樂(一雲蒲坂)縣人。鹹通中舉進士,不第。遊長安酒肆,遇鍾離權得道,不知所往。詩四卷。”3

由是,此傳說的年代乃是繫於唐代。《澧州圖經》為宋人所撰,撰人不詳。宋知州霍箎曾於紹熙五年(1194)至慶元六年(1200)間撰《澧陽圖志》(參見本書《兩宋澧州知州考》),從時間關係來看,《澧州圖經》應該就是《澧陽圖志》(詳後文)。因王象之慶元元年(1195)登進士第,撰《輿地紀勝》時《澧陽圖志》早已編就。

版本二:

嘉靖《常德府志》卷十九呂岩《朗州戲筆》:

賈墨遨遊到朗州,無端太守問因由。家居北斗星辰下,劍掛南山月角頭。朝覲玉皇登寶殿,暮隨王母宴瓊樓。知君相見不相識,回首白雲歸去休。4

《全唐詩續補遺》卷十七錄此詩,作者簡介雲:“呂岩詩詞,多宋人依託。”5此版本將故事發生地移到了朗州(常德)。與版本一的區別在於故事發生的地點變了,到了朗州,題詩內容不變,文字有差異,太守不知為誰。

版本三:

《全唐詩》卷八五七呂岩《真人行巴陵市太守怒其不避使案吏具其罪真人曰須酒醒耳頃忽失之但留詩曰》:

暫別蓬萊海上游,偶逢太守問根由。身居北斗星杓下,劍掛南宮月角頭。道我醉來真個醉,不知愁是怎生愁。相逢何事不相認,卻駕白雲歸去休。6

不雲此詩出處。詩題中所謂“巴陵市”應指巴陵郡(即岳陽)的街市。題詩文字又有些差異。

版本四:

這是故事情節最完整的版本,並且由此版本在澧州興建了一座遇仙樓。此版本的傳人便是明代澧州知州餘珊。嘉靖《澧州志》卷五載有餘珊《遇仙樓記》,全文如下:

澧州有遇仙橋,太守遜遇呂仙之所也,在州治西南隅。相傳,宋乾道初年三月二日,有一道士,衲衣環髻,箬笠草履,行乞於市。暮憩於玄妙宮,或臥河洲上,人莫能識。一日,乘醉過此橋,值喬公出,犯前行。喬公怒而執之,將逮以罪。道士曰:“吾醉矣,醉矣,弗能詞。”喬公命下獄,詰朝引問道士,亦無言。乃援筆賦詩曰:

暫別蓬萊到澧州,偶逢太守問蹤由。家居北斗星杓下,劍掛南宮月角頭。道我醉時真個醉,知他愁是怎生愁。世間俗事難分別,身跨白雲歸去休。

書已,遂乘雲升空,冉冉而去。喬公憮然,始知其為呂仙也。餘按《列仙傳》呂公諱嵓,字洞賓,河東人,唐禮部侍郎渭之孫;兩舉進士不第,去遊匡廬,遇鍾離權,授長生訣。多往來於湘、潭、嶽、鄂間,輒有題詠。澧違嶽才三百里,茲固其熟遊也。喬公不知其何許人,亦不詳生出本末。考之州:宋乾道初年,是宋孝宗皇帝即位之元年(1165),澧在宋改為州,喬當為州守也。觀在橋之東,本唐“天京觀”,宋名“天慶”,元改“玄妙”,我皇明因之。洲即今仙眠洲。事之有無不可曉,然已傳奇三百餘年矣。正德庚戌,7餘改守澧州,首新學宮,慮有羨,再葺茲橋。復於其傍,特起層樓,紀諸題詠於上,表彭山之巔以應學宮。先是無有也,橋以遇仙名,而以名樓。蓋志其舊,以備傳奇者之一說雲。8

隆慶《嶽州府志·外傳》中有“醉乞犯行”,所說亦為宋澧州喬太守遇呂仙事,但題詩卻與版本三題詩雷同。9

此傳說將故事年代明確繫於南宋,而且年、月、日齊全。餘珊無疑是想將此傳說流傳下來,於是便興建了這座遇仙樓,又修葺了遇仙橋。

兩《唐書》中呂渭均有傳,但未言及洞賓。渭有四子:溫、恭、儉、讓,亦均附傳於渭,但均未言及洞賓,因而不知其為誰之子。10《岳陽風土記》謂:“讓終海州刺史,先生海州出也。會昌中,兩舉進士及(“及”當為“不”之訛)第。”說呂洞賓是呂渭第四子呂讓之子。又有宋嶽州知州滕宗諒(子京)遇呂仙之傳說。11然而呂洞賓即使唐末試第,則距南宋乾道間已將近三百年。或呂洞賓本系子虛烏有。作為仙傳人物,長生不老,倒也無可厚非。餘《記》謂:“事之有無不可曉”,顯然,餘珊應是傾向於無的。

這一傳說雖屬好事者附會乃至杜撰,但還是有所本的。其中版本一乃是緣自宋代所修澧陽樓。樓鑰有《澧陽樓記》曰:

紹熙四年(1193)三月戊寅(十一日),澧州澧陽樓成。於是太守王侯承甫以書屬予為記……餘以為之太息曰:

今之為郡者或能以廉白自喜,則於營繕之事一切置之,恐以擾民而招謗,不問其事之當為與否也。前後相承,謂非吾責。若此樓之於澧陽,是可已乎?餘與侯世有道義之好,又為世姻,侯之兄弟皆承清白之傳。侯里居時,恂恂然一長者,而蒞官遇事人有難及。莆田劇邑,談笑辦治。茲試彫郡,謂將日不暇給,而能振起固陋,興五紀之闕典,開一郡之眉目,是可記也……侯於是時勤撫以致其庶,尚儉以益其富,闢庠序以教之,後來者又能繼此,將寖復承平之盛而賢能以興,實自侯發之。侯名正功,四明人,承甫其字也。12

版本一中的所謂太守“陳輔”應該訛自興修澧陽樓的太守“王承甫”。王承甫名王正功,字承甫。王正功的繼任者為霍篪,霍篪在任內纂修《澧陽圖志》,而《輿地紀勝》又略晚於《澧陽圖志》。霍篪在《澧陽圖志》中應該有澧陽樓的記載,並且可能王正功在任澧州知州期間或修建澧陽樓期間發生過一件類似的事件,又經過民間口口相傳並加工潤色,以致具有了傳奇色彩。霍篪將此傳說記錄並編入《澧陽圖志》。而《輿地紀勝》在傳抄的過程中又將“承甫”訛作“陳輔”。此傳說一出,改編者便趨之若鶩,其演繹、附會歧出,至其後又衍生出三個版本。此傳說最初發生於澧州,經過幾番周折,最後又回到了澧州。

同治《直隸澧州志·景物》中有:“遇仙樓,東南隅城上。宋乾道中太守喬遜遇呂仙構此。雍正十二年修。”13這是到清代晚期澧州城內僅存的一座樓閣,這座樓閣現在依然矗立於澧縣城內,由於樓平面呈八邊形,故俗稱“八方樓”,為三層木構建築。八方樓就是遇仙樓,但遇仙樓卻不是澧陽樓,澧陽樓在明以前已經圮毀。遇仙樓則是明中葉餘珊任知州時(1520~1522)興建,距今已有將近500年曆史。又有好事者將其名為“澧浦樓”或“奎星閣”,皆謬。

呂洞賓惹事不怕大,偏偏還成就了一處國保。2013年,澧州遇仙樓已與澧州城牆打包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湖南考古」爱惹事的吕洞宾──话说国保澧州遇仙楼

澧州遇仙樓

註釋:

1.(宋)王象之著:《輿地紀勝》卷七十,《續修四庫全書》第584冊第596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2.(宋)歐陽修、宋祁撰:《新唐書》卷五十九第1548頁,中華書局,1975年。

3.中華書局編輯部點校:《全唐詩》第十二冊第9738頁,中華書局,1999年。

4.(明·嘉靖)陳洪謨、王儼等纂修:《常德府志》卷十九第60頁,《天一閣藏明代方誌選刊》,上海古籍書店,1964年影印。

5.中華書局編輯部點校:《全唐詩續補遺》卷十七第10803頁,中華書局,1999年。

6.中華書局編輯部點校:《全唐詩》第十二冊第9752頁,中華書局,1999年。

7.應為“正德庚辰”(正德十五年,1520),乃傳抄致誤。餘珊於正德十五年(1520)至嘉靖元年(1522)任澧州知州。詳《明代澧州知府、知州考》。

8.(明·嘉靖)水之文、李槃等纂修:《澧州志》卷五第193頁,湖南人民出版社,2016年。

9.(明·隆慶)鍾崇文等纂修:《嶽州府志》卷十七第59頁,《天一閣藏明代方誌選刊》,上海古籍書店,1963年。

10.(後晉)劉昫等撰:《舊唐書》卷一三七第3768頁,中華書局,1975年;(宋)歐陽修、宋祁撰:《新唐書》卷一六〇第4966頁,中華書局,1975年。

11.(宋)範致明撰:《岳陽風土記》第8頁,(臺灣)成文出版社,1976年影印。

12.曾棗莊、劉琳主編:《全宋文》第264冊第366頁,上海辭書出版社,2006年。

13.(清·同治)何玉棻、魏式曾、黃維瓚等纂修:《直隸澧州志》卷四第191頁,嶽麓書社,2010年。

資料/湖南考古

THE END

「湖南考古」爱惹事的吕洞宾──话说国保澧州遇仙楼
「湖南考古」爱惹事的吕洞宾──话说国保澧州遇仙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