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拉斯諾:蜘蛛網、宇宙起源與人類的未來

⇱ 懂不懂藝術都能看懂的 象外

萨拉斯诺:蜘蛛网、宇宙起源与人类的未来

寫文章前我想先表達一下我的忐忑,使用語言去對藝術做出介紹或者解釋很容易將藝術的內涵限制在寫作者有限的理解力裡,而薩拉斯諾就是這樣一位會讓我對我有限的理解力感到侷促不安的藝術家。

我想我可以選擇以一種更簡單易懂的方式介紹薩拉斯諾和他的藝術作品,以一種不用暴露自己無知的方式。但這樣的介紹方式顯然是對他以及他的藝術的折損。所以我還是決定提前袒露這些,希望大家明白這篇文章的敘述建立在作者對他所想表達的瞭解一些,但顯然也並未理解透的基礎上。但這也是藝術的魅力所在,我相信對於他腦子裡所感受到的人與人,人與其他生物,系統與系統之間,整個宇宙之間存在的隱秘而真實的連接感,薩拉斯諾本人可能也沒理解透。但這正是它們的意義,是驅使我們向前探尋的動力。

和上次寫的埃利亞松一樣,薩拉斯諾又是一個世人可能要從未來回望才能清晰地看見他的意義所在的藝術家。而且兩者還是好朋友——曾經埃利亞松短暫當過薩拉斯諾的老師,後來兩者成了好朋友。

薩拉斯諾,全名托馬斯·薩拉斯諾(Tomás Saraceno),1973年出生於阿根廷的一戶科學家家庭——母親是名生物學家,父親是名農學家,哥哥和叔叔都是物理學家,妹妹也學過生物學,“必定有基因決定了我”,薩拉斯諾自己說。他學建築出身,在阿根廷和德國接受了建築專業教育,現在則以藝術家的身份自居。為什麼要成為藝術家呢?因為“我們藝術家處在科學探索、科技、理解宇宙的頂端”。

萨拉斯诺:蜘蛛网、宇宙起源与人类的未来

托馬斯·薩拉斯諾(Tomás Saraceno)

這句話聽起來很狂妄我知道,他還說過很多很狂妄的話,比如說自己“生活和工作在地球上,又超越地球外”,又比如“我討厭敲開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的大門,問:‘嗨,我可以嗎?’因為我們已經能做到了,但有他們的幫助,我們能做得更好。”

事實上,他也的確是這麼做的。他是2009年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瞄準計劃的駐地藝術家,也是麻省理工藝術與科學技術中心(CAST)的首席訪問藝術家。

他在法國國家航天局駐地期間構想過一個名為Aerocene的藝術項目。

這是一個實驗性的、開源的、跨學科的藝術項目。

簡單來說,Aerocene是一種不借助太陽能板、電池、加熱裝置、稀有氣體、引擎和化石燃料,僅僅依靠太陽和地表所給予的熱能,即可在空中漂浮的“零排放”氣球。經測試,它能在田野、沙漠、水面,很多複雜的自然環境中,實現順利升空。

萨拉斯诺:蜘蛛网、宇宙起源与人类的未来

而製作這個氣球的工具也很簡單——剪刀、膠帶、小刀、尺子、垃圾袋,以及和你協作的朋友(是的,朋友是必須的)。之所以是開源的,因為他在網站上公開了氣球的製作以及放飛教程,圖文並茂地鼓勵你自己試試。

萨拉斯诺:蜘蛛网、宇宙起源与人类的未来

你還可以在Aerocene上可以搭載一個叫做Aerocene Explorer的“探測器”,有了它,你可以用這個“零排放”的氣球在高空拍攝照片或視頻,蒐集空氣質量、溫度、溼度、氣壓等數據。

萨拉斯诺:蜘蛛网、宇宙起源与人类的未来

這當然不只是一個氣球或者研究工具那麼簡單。薩拉斯諾希望它能改變人們的空中運輸方式。他自己就利用小模型5小時內在柏林和波蘭之間旅行了500公里,“沒有使用一滴燃料”,贏得了兩項氣球旅行的世界紀錄,“人類歷史上只有12個人被太陽舉起來過”。

他希望實現能在全球範圍旅行的Aerocene,為此發起過各學科專家之間的討論合作,探索怎麼在“後人類中心說”的世界裡使用Aerocene Explorer讓環境、社會和精神生態充滿活力:“我們想要激發熱力學的想象力”,他說,“打開現在由於軍事目的對科學、藝術、甚至更高領域的空間限制”,“如果使用噴氣流,我們在天空中就有一條恆定的高速公路是免費的”。

萨拉斯诺:蜘蛛网、宇宙起源与人类的未来

“唯一的危險是繼續我們今天的飛行方式”,他說。

畢竟我們所處的是環境已經開始展開清算的今天,有科學家通過建模推斷預言,如果人類不找到一種可持續的發展道路,未來只有徹底滅絕和大規模滅亡兩條路可選。

宇宙“暗黑”法則——氣候變化是人類必經的磨難?

“尋找可持續的未來”一直是薩拉斯諾藝術創作裡的重要主題。

他的許多作品都在致力探索人類未來世界模型的可能性結構和形態,探究人類如何以新的方式互動、居住、感知世界。不過不要誤會,在他設想的“可持續”的未來裡,我們並不是要恢復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田園牧歌生活,而是,和他的氣球一樣,我們都需要離開大地,甚至離開母星,去往空中,前往宇宙。

萨拉斯诺:蜘蛛网、宇宙起源与人类的未来

早在2002年,他就開始了他最為知名的長期藝術項目《雲城市》(Cloud Cities)/空-港-城市(Air-port-City)。在這個系列項目中,他嘗試建造一個可供生物居住、由飄浮的泡泡一樣的囊室組成的城市系統。這些漂浮的囊室像細胞一樣不僅能不斷聚合、分離,還可在地面上方二至三公里處漂浮飛行——如同天空中某種聚散離合的雲朵。雖然那時Aerocene還沒有產生,但他已經計劃要利用氣壓與氣流的力量,打造一座順應自然遷變的遊牧城市。

哦,不對,他的野心不止於此:“雲城市、空-港-城市可以是任意大小和形狀,可以貼近地表形成,也可以存在於高空中,或者在外太空圍繞軌道運行;依靠太陽能,它們可以由不同的集成過程而形成。”

萨拉斯诺:蜘蛛网、宇宙起源与人类的未来

cloud city,2012,saraceno

除了物理形態上的遷變,薩拉斯諾也設想過其中的社會形態。作為一座不屬於任何大陸的城市,就像飛航區一樣,它屬於國際法管轄,人們可以合法地於世界各地穿梭,他們的行為也是依據國際標準評斷。在他看來,這才會是真正的國際城市。

在我看來,其實薩拉斯諾後來的很多作品都是圍繞著這個設想展開的。

如果不理解他的出發點,你會覺得這個人的興趣實在太難捕捉了。比如,他的工作團隊中包含設計師、建築師、人類學家、生物學家、工程師、藝術史學家、策展人和音樂家等人在內,跟別說和他合作的各類科研機構裡的不同學科的科學家們了。他關心包括蜘蛛網、細菌、雲、氣泡、引力波、宇宙塵埃、神經網絡在內的各種自然現象,他的作品涉及藝術、建築、化學、生物、物理、工程、天體物理、神經科學等各個學科。

萨拉斯诺:蜘蛛网、宇宙起源与人类的未来

《與霍金一起了解宇宙》中關於宇宙起源的模型

但如果圍繞著他的雲城市構想,你會發現他關心的其實很簡單:

我們如何維持獨立,又如何保持連接,找到我們自己的軌道(而不是去刻意製造航線),從而實現在腦神經網絡→人際網絡→社會網絡→生態系統→宇宙間自由地漂浮。(再次提醒下,這些都是我個人(基於資料)對他作品的理解)

萨拉斯诺:蜘蛛网、宇宙起源与人类的未来

如果你覺得上面這段話有點抽象的話,我們回到《雲城市》的構造——巨型的、輕質、柔軟卻能實現強支撐的氣泡球體,以及複雜的、牽一髮動全身的、相互勾連的三維的纖維網絡系統,想象感知一下它們的結構,並在上述各個尺度上思考下它們的隱喻意義。

“氣泡球體”和“網絡”是他作品中最重要的結構,這兩種結構反覆出現在各個作品之中:

在2006年的聖保羅雙年展中,薩拉賽諾展出過一件大型裝置作品:《如何同住》(How to Live Together)。該件作品的外形像是三個重疊的大氣泡,氣泡中心則有一個連接上下層的環形梯可供攀爬。觀眾可以行走、躺臥於二、三層的“樓面”上,但由於“地面”是柔軟的氣泡,個人的每一步行走都會因自身的重量與壓力產生凹陷,既無法不影響另一個人,也無法忽略另一人的存在。

在作品《星系沿著細絲形成,就像水滴沿著蜘蛛網的絲線》(Galaxies forming along filaments, like droplets along the strands of a spider' s web)中薩拉賽諾以無數的彈力線拉織成——你既可以說他在模仿蜘蛛網,又可以說他在模仿星系最初誕生時的樣子,或者是我們腦神經元的網狀結構。在佈滿整個展間的網絡裝置中,人們必須非常注意腳步,小心地線間穿梭。每個人只能獨自行走,一旦輕微碰觸到連接網絡,你會迅速看到自己動作對整個網絡系統的影響。

萨拉斯诺:蜘蛛网、宇宙起源与人类的未来

它們自然都不是無中生有空想出來的東西,作為一名擁有“科學”基因的藝術家,薩拉斯諾表示自己是從肥皂泡泡以及蜘蛛網不可思議的強韌性與穩固性獲得的靈感。

他使用簡單的機器演示過肥皂泡的成形過程,其形態是根據決定表面張力在整個形態上均等分佈的膜表面物理原理自主生成的。這樣的結構又叫做紐氏體(pneus)。它們體現了最精華的形態,是自然界中最基本的結構一一小到一個細胞的構成。膜能夠自主成形。根據物理法則,它們將自主分佈在任何三維結構,上以最大限度地減少張力,同時最大限度地減少覆蓋一定體積時的表面積,從而能減少材料使用。

他的作品包括水滴是如何附著在蜘蛛網上的攝影,以及有時候他只是展出一些蜘蛛和蜘蛛網,如果你不瞭解他想表達什麼,你看到的可能就只是蜘蛛網。

萨拉斯诺:蜘蛛网、宇宙起源与人类的未来

其實他在利用活體蜘蛛織網做實驗。在他名為《社會…準社會…孤獨…蜘蛛…都在混合的宇宙之網之上》( Social ... Quasi Social ... Solitary.. Spiders... On Hybria Cosmic Webs)的作品中,他利用諸如桔雲斑蛛這樣的物種作為“社會性”蜘蛛來織網,因為桔雲斑蛛共同建構並共享它們的網甚至還有它們的獵物。同時,他還介紹了一種在已有的網上再次結網的蜘蛛,他把這種網稱為“混合網”。

通過與其他機構合作,他引領並開發了世界上第一項可以捕捉並將真實三維網數字化的機械解決方案和掃描技術。

“它措繪出所有不同的點,並輸出與藍圖類似的東西,這個類似於藍圖的東西能夠顯示出任意高度和任意位置上的每個點需要有多少條線段與其相連。我們將所有數據打印在一張類似於地圖的介質上,並一絲不苟地把它們放到地板和天花板上,慢慢地通過一系列操作用尼龍繩和彈性織物建造出這樣一個網狀物”。

“和很多人一樣,讓我著迷的一件事情是科學家們常年來是如何嘗試用蝴蛾網作為宇宙結構的類比一一他們曾多次談論星系的細絲。他們所找到的最好的類比就是在‘千年模擬’( villerniurSimlation)中的三維蜘蛛網……”

“當我看著透光線和球的多層水平,我想起了宇宙模型描述重力和行星。對我來說,工作的可視化的時空概念,蜘蛛的三維網絡,暗物質的影響,或宇宙的結構,在軌道上的比例,等等新的關係;在我的大腦組織架構出原型,我將人體視為行星,分子,將社會視為黑洞。這些都是我靈感的源泉。”

萨拉斯诺:蜘蛛网、宇宙起源与人类的未来

欣賞薩拉斯諾的作品似乎高度依賴著我們自己使用自己的腦神經網絡去想象去聯想各種他所展示的結構在各個尺度上的隱喻意義——否則你看到的你感知到的就只是塑料膜、閃閃發光的結構建築模型、蜘蛛網。

而如果你展開聯想,不同人會從他的作品中看到不同的東西。

法國哲學家、人類學家、社會學家布魯諾·拉圖爾對薩拉斯諾簡直不吝讚賞。

他在《對藝術與政治的若干實驗》一文中,他用“偉大”形容薩拉斯諾的作品為社會理論(尤其是對哲學家斯勞特戴克(Peter Sloterdijk)的球體理論和行動者-網絡理論)提供的隱喻。

“在2009年的威尼斯雙年展上,托馬斯•薩拉斯諾(Tomas Saraceno)的作品為社會理論提供了一個偉大的且毫無疑問在他計劃之外的隱喻。在雙年展主館的一整間展廳裡,《細絲上的星系,猶如蜘蛛網垂絲上的水滴》由精心排布的彈性連接器構成,形成如同網絡和球體的形態。如果你趁保安不注意輕輕晃動一下彈性連接器(這是被嚴格禁止的),你的動作會經由網絡路徑的鏈接和節點產生迅疾的反射,但是通過球體產生反射的速度就要慢多。這(種區別)並不意味著球體是由不同於網絡的材料製成的,好像我們非得在棲息地和連接點之間、本地與全球之間而選一,甚至真的要在斯勞特戴克的球體理論和行動者-網絡理論之間做出抉擇。而薩拉斯諾的藝術和工程學作品恰恰揭示了:當使連接點的數量倍增並使它們的位置靠得足夠近時,它們將會慢慢從網絡(你可以看穿它)轉向球體(難以看穿)。簡單得漂亮,有效得驚人。”

萨拉斯诺:蜘蛛网、宇宙起源与人类的未来

他讚美了薩拉斯諾從藝術角度為人們理解概念提供的可感知模型的意義,他認為這有助於我們重新建立我們腦海中對“網絡”的印象,從而可以從各個層面上重新看待“網絡”的意義。

“‘網絡’一詞成了無所不在的指稱,用於技術基礎設施、社會關係、地緣政治、各種私密團體,當然還有我們新的線上生活。不過,網絡正如它通常被描繪的那樣,有著嚴重的視覺缺陷。用哲學家斯勞特戴克的話來說:它既“貧血”(anemic)又“厭食”(anorexic)。斯勞特戴克提出了一套球體(spheres)與包裹(envelopes)的哲學。與“網絡”不同,“球體”是不“貧血”的,它不僅是點和鏈接,還是一套複雜的生態系統,在其中生命的各種形式通過設計防護牆和發明精密的空氣調節體系來規定自己的‘免疫力’。在那些生命的人造球體內部,通過斯勞特戴克所說的“人類技術學”(anthropotechnics)過程,人類出生、長大。網絡和球體兩個概念彼此截然不同:網絡長於描述從當地點出發的遠距離以及意外連接,球體則有助於描述本地的、脆弱的並且複雜的“大氣條件”(atmospheric conditions)——另外一個斯勞特戴克式術語。”

萨拉斯诺:蜘蛛网、宇宙起源与人类的未来

拉圖爾的文章也反過來影響了薩拉斯諾,他曾談到:“在讀布魯諾·拉圖爾的文章時,我很欣賞‘網絡的概念可以讓我們分解毒害社會理論的“微——巨區別”。從個人到國家,到家庭、親屬關係、群體、機構等等的尺度的整體比喻將被聯繫的比喻所代替。一個網絡永遠不會比另一個更大,而僅僅只是更長或者連接得更加緊密。’”

他在作品中一邊思考宇宙,一邊探討現實:

比如他最近的作品《時空泡沫(On Space Time Foam)》。

時空泡沫是量子力學裡的一個概念,也叫做量子泡沫。科學家用量子力學理論預測時空不是平滑的,它像泡沫一樣,不斷地波動著,包含許多小的、不斷變化的部分——在這裡空間與時間並沒有明確的界限,而是不斷變換的。這就是所謂的時空泡沫。而弦理論家猜測,大爆炸——我們已知的宇宙的起源——就是兩個巨大的隔膜相互墜毀,引發了空間和物質的擴張。

萨拉斯诺:蜘蛛网、宇宙起源与人类的未来

薩拉斯諾用懸掛在高空的三層透明的隔離開的透明薄膜擬了這種對於宇宙規律的想象。

人在薄膜上感知到因為自己的質量對時空的影響:“如果有一個很重的人進入,他會下沉,如果有五個人非常靠近在一起,他們就不能輕易離開了,因為他們的體重會讓他們下沉,一層膜會碰到另一層,這是一種社會黑洞。”

“在我的作品中,我不僅要考慮人類環境,還要考慮與我們有關的周圍環境。這是一個意識到這種嚴格關係的問題:我認為人與自然之間存在著特定的相互作用,我們應該開始意識到這種關係,並探索我們如何與不同的現實互動,我們如何在與太陽、地球、宇宙、蜘蛛、熱量、宇宙塵埃我們的關係中相互影響。我們需要擴大我們對人類和“超越人類”世界的看法。我們需要發現這些現實之間的聯繫,觀察它們,解釋並且構建。”

對我們這個學科被高度細劃,對自然的感知被高度割裂的時代來說,要解決很多時代問題,重新感知到事物之間的聯繫或許是真正良方。

“我們已經到了一個新時代,在這個時代,人類必須放眼地球之外。雖然我們目前還能力有限,但這種能力可以幫助人類觀察到地球生活中的社會政治方式,改變現有的立場,並尋求一種新的關係。有了這種能力,我們的眼界就能超越地球,看到地球與其他行星發生的聯繫。除了創造新的聯繫,我們還能擺脫空間的限制,去理解我們目前所掌握的資源。這實際上是在幫助我們理解,人類到底應該如何與地球一起和諧共生。”

而他相信藝術的意義:

“藝術與任何其他學科一樣,可以在這個你我他生活著的相互關聯的生態系統網絡中發揮作用。一旦我們想要一些東西,一切都可以實現。問題在於刺激這些願望。許多想法處於潛在的狀態,需要翻譯、解釋……但沒有什麼比我們參與對話更加真實。”

“沒有什麼比我們參與對話更加真實”

共勉之

.

END

.

萨拉斯诺:蜘蛛网、宇宙起源与人类的未来

把藝術拉出圈外

如果你想了解我們

這篇文章裡藏著我們的初心

<strong>

你還可以在這裡找到我們:

微博@Artha象外

以及 知乎 mono Flipboard 今日頭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