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愛獨處,還是真孤獨?

隨著“佛系”、“宅文化”的流行,許多人開始慢慢覺得一個人過活也不錯,不應感到羞恥,即使一個人做完了孤獨量表裡的所有事情,也可以很驕傲正向地活著。


你是愛獨處,還是真孤獨?


“著名”的孤獨等級表

如果您正處於想要獨處並且能夠自在適應的狀態,這當然是一種愉快的狀態。

然而當你只是躲藏在“獨處”背後,其實渴望被看見與陪伴。在看似享受一個人的同時,心裡隱然恐懼著——沒有人需要你、你的需求沒有人知道,就算你突然之間化成一陣煙也不會有人在乎,天地這麼大,卻連個可以說句內心話的人都沒有……或許你是真的孤獨了。

“我是誰?”失去定義座標

根據英國紅十字會的最新研究,現代人有相當一部分正承受孤獨而與社會疏離。

數據顯示,參與調查的4千名成年人中,有五分之一表示他們根本沒有親密的朋友,更有超過三分之一的人表示,他們經常感到孤獨,沒有人可以交談,找不到歸屬感。

26歲的Hazel Newell隨著丈夫移居到陌生的城市,“大家都說這是個友善的地方,每個人見面都會互相打招呼,但是他們不是朋友,我找不到任何一個可以說心裡話的朋友。”

“當一個人沒有朋友,失去人際連接,‘我是誰’這件事,就找不到定義的座標,你就失去了自己。”Hazel Newell說出重點。

那麼,怎麼樣才算是朋友?

百度搜索定義朋友為:一個與你的認知在一定層面上關聯在一起,不分年齡、性別、地域、種族、社會角色和宗教信仰,符合雙方的心理認知、可以在對方需要的時候給予幫助的人

諮詢心理師劉軍聲認為,“朋友的定義有許多種,常見的三種人際功能是: 有些朋友是娛樂功能,可以一起玩樂和從事有興趣的活動,如打球、跳舞、遊伴等;有些朋友是實際功能,可以彼此幫忙,像同樣是媽媽、同是愛狗人,能互相提供諮詢或實際協助;有些朋友則是可以好好陪伴或是傾聽,具有支持功能。”

劉軍聲分析,有時即便你周圍都是人,每天都有不同的人際交流,仍舊備感孤寂,“這時可能得檢視自己的生活,孤獨感恐來自於覺得自己不被接納或不被瞭解。”

劉軍聲老師強調,要朋友懂你之前,你得先懂自己的需求並能夠表達出來,要能夠覺察自己當下需要的是哪種人際功能,“很少有朋友能夠同時提供所有人際功能,所以

要認清自己的需求,並找到適合的對象,以免你需要的不是對方可以提供的,或反過來,對方可以提供的並非你當下的需求。”

要怎麼跟孤獨相處?

諮詢心理師許文說,在網絡時代,朋友的定義也隨之改變。

“有種老朋友,是即使多年未見未聯絡,一聯繫上就會馬上有連接感,這就是朋友的意義。”

“人會感覺孤單,是因與生俱來的連接感產生斷裂,有人說小嬰兒會笑,就是為了讓照顧他的大人,會因為可愛笑容而樂於看顧他的需求,與大人產生連接”,許文說,‘但是許多人在成長過程中,可能因為種種挫折,丟失或是削弱了連接力,孤獨感也就此茁壯。’”

“‘即使一個人也可以過得很好’,這是可以做到的,前提是我們要有維繫自身連接感的能力——我們可以跟自己的未來聯結,規劃自己的生活,知道自己想要什麼,這個連接能力是向內的,不是向外的。”許文認為當一個人有足夠的生命歷練,他的確可以獨處而自在。

不過也有許多人,內心還是希望能與其他人產生連接,卻又害怕朋友讓自己受傷,躲在自以為無害其實痛苦萬分的獨處裡。

許文說,“交朋友”這件事,並非一種技能,而是與生俱來的能力。每個人都可以找到朋友,這點無庸置疑,三個小提醒,幫你理清誰是朋友:

1.要學會看人:

別以“相處時間長短”與“互動緊密與否” 判斷,尤其同事不適合當朋友。有共同興趣和話題的人,比較能產生連接感。

2.評估這個人是否適合:

不要太快信任別人,否則發生利益衝突時,容易從這段關係中受傷,必須從自己的經驗裡學習成長。

3.無論如何告訴自己“再嘗試一次”:

建立連接感需要付出信任,如果真的不願意孤單一個人,有時必須更勇敢一些,伸出觸手。

“你可以選擇孤單,但是別讓孤單選上你”,認真檢視自己的連接感,做出改變,是走出孤獨的開始。在獨處時,一個人獨來獨往不會悲哀;在日常裡,一群人熙來攘往不感寂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