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为分享是件小事?可能会让孩子发疯!

带着豆宝玩耍的时候,听到旁边的一位妈妈在骂孩子:

妈妈:你的新恐龙呢?孩子:我送给我的好朋友了。(很高兴地回答道)妈妈:哪个好朋友啊?孩子:就是刚才认识那个好朋友啊!妈妈:跟你穿一样衣服那个吗?孩子:嗯嗯,我们都喜欢蜘蛛侠,我把恐龙分享给他了。妈妈:你特么以后别想让我给你买新玩具了,老子刚给你拿出来你就送人了,你认识别人吗你就分享?真是气死老子了……(一秒开启吼叫模式)不知所措的孩子,一会就委屈得要哭起来了。

说实在的,我也感到莫名其妙。不就是一个玩具恐龙吗,值得那样吼孩子吗?

小孩子分享东西,哪里会分得清新旧和认识不认识呢,玩嗨了就是好朋友了,哪怕根本就不知道别人姓甚名谁来自哪。高兴了就分享,喜欢跟别人一起享受好心情,对自己喜欢的人非常接纳。

这是很正常的现象,也是人之常情,孩子只不过是没大人的弯弯绕绕罢了。

我们吼了孩子,孩子就能懂得大人们的小九九了?不可能。

大人吼叫的时候,孩子只会觉得委屈、害怕、伤心,进而不知所措、想逃跑或者躲避,觉得自己不好,又惹妈妈生气了。他不会学到其他东西。我们想让孩子学会分辨能力,吼叫是办不到的。

你以为分享是件小事?可能会让孩子发疯!

更严重的是,容易造成孩子的内心混乱。

因为我们常常会告诉孩子,要学会分享,要跟别的小朋友一起玩,要友好相处,要大方。很少告诉孩子,新玩具不要分享,唯一的东西不要分享,每个人都有权利不分享。

连大人自己可能都说不清楚里面的规则、原则、界限这些问题,也就不那么麻烦地去告诉孩子了。而一旦孩子做出了我们自己内心不认可的事情,就劈头盖脸地给孩子一顿训,搞得孩子不知所措。

甚至有的时候,我们大人对规则也是双标或者随意对待。比如知道人多的地方要排队,平时教育孩子也是要排队,可是一旦我们非常着急或者非常劳累的时候,我们就会加塞、争抢,毫不自觉地带着孩子一起破坏规则。

再比如等红绿灯,平时对孩子的教育可好了,红灯停绿灯行黄灯亮了等一等,而一旦车少人少,我们就对红绿灯熟视无睹了,拉着孩子就跑过去了。

教育孩子分享东西,很多家长也是这样对待的。复杂的是,分享没有排队和红绿灯这么直观明显,规则和界限可能只存在大人的内心里,或者有不易表述的部分,这就更考验孩子的能力了。

比如大人分享东西会看人、看场合、看心情、看价值等等,条件非常多,这对于孩子来说就非常难掌握了。同样是新恐龙(有可能还很贵),分享给妈妈好朋友的儿子,妈妈就会笑逐颜开地给表扬,分享给刚刚认识的小朋友,妈妈就一顿吼骂。

对于孩子来说,这真的挺无解的。

孩子由此会陷入迷茫,他不知道到底是要分享还是不要分享。如果他还没能力分清楚什么可以分享、什么不可以分享以及什么人可以分享、什么人不能分享,自然也建立不起规则和界限感。

你以为分享是件小事?可能会让孩子发疯!

有这样一个心理学实验:

实验人员将三只老鼠分别放在三个设置有开关的笼子里。第一个笼子里的老鼠只要踩了开关,就会得到食物,于是老鼠很快就掌握了能吃到食物的诀窍。第二个笼子也有个开关,但是踩一下就会被电击,于是老鼠很快学会了绕开开关。而第三个笼子里的开关,踩一下会有食物,再踩一下会被电击,第三次则有可能得到食物,也有可能受到电击,如此反复,笼子里的老鼠就很纠结死,不知道踩还是不踩。没过多久,实验人员发现,第三个笼子里的老鼠开始出现异常,它疯了。

如果我们给孩子的规则和教育是不确定的、混乱的、双标的,孩子还没能力分辨和掌控的,那么,我们的孩子可能就会像第三个笼子里的老鼠一样。

如果还跟孩子说不清楚规则或者还不适合跟孩子说规则的时候,不如让孩子自己处理、自己做决定,他爱怎么玩就怎么玩,想怎么分享都可以,让自然后果给他经验。比如他把新玩具送人了,他就没有了,他就懂得了东西送人了自己就没了,下次他就记住了,分享也是有技巧的。

如果大人野蛮干涉,孩子学不到任何规则和技巧。

另外,不管孩子分享什么,分不分享,大人都要尊重孩子,首先征求孩子的意见,孩子对自己的东西有决定权。

强求分享的危害也非常大,这里就不赘述了,不是本文要讨论的重点。

你以为分享是件小事?可能会让孩子发疯!

大人也要自我觉察一下,为什么一个玩具,就能让我对孩子发火?我到底在看重什么?是玩具还是孩子的能力?如果是孩子的能力,那能力是谁给的?我该朝谁吼?我看重的是孩子哪种能力?分享还是珍惜自己的财产?……

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或许你下次就不会再吼了。

关于分享,我对豆宝从来不做要求,她想分享了就分享,不想分享不分享。

在有些场合,我可能会引导她,但不强制。

而她自己的东西,决定权在她,再名贵我也不干涉。那些用高级玩具换一颗掉了的乳牙的故事,我看多了,我觉得那才是孩子应该有的样子。

目前为止,我也只明确地告诉过她,书籍和食物都是可以分享的,至于其他的条条道道的,我从没教过。

都说中国的爸爸们很少参与育儿,这位爸爸深度参与了。

作者豆爹,国家心理咨询师,美国正面管教注册家长讲师。

迎关注头条号 爸爸很棒,有更多爸爸育儿的文章等你一起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