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杂谈 数据赋能国土空间治理的关键议题与路径

观点

杂谈

数据赋能国土空间治理的关键议题与路径

自然资源部三定方案确定设置国土空间规划局,并明确其主要职能为:拟订国土空间规划相关政策,承担建立空间规划体系工作并监督实施。组织编制全国国土空间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并监督实施。承担报国务院审批的地方国土空间规划的审核、报批工作,指导和审核涉及国土空间开发利用的国家重大专项规划。开展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建立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测、评估和预警体系。立足部门职责,可考虑从以下方面推进数据赋能国土空间规划工作的展开:

1、打通全流程闭环赋能

首先要实现规划的编制、预警、评估、监测、实施、审批全流程闭环赋能,全流程过程中上下联动,横向协同,并充分利用新技术、新手段、通过完善国土空间大数据体系,构建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测评估管理系统。

充分利用新技术、新手段,通过完善国土空间大数据体系,构建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测评估管理系统,整体提升国土空间大数据集成能力、规划编制智能分析能力、治理实施网络驱动能力、监测评估精准能力,有效支撑空间规划编制、审批、实施、监测评估预警全过程。

观点杂谈 数据赋能国土空间治理的关键议题与路径

2、厘清数据赋能需要克服的现实困境

当前,实现数据赋能国土空间治理尚有诸多困难需要一一克服,其中最为明显的是在数据平台的基础上我国还处于初步阶段,没有完善的数据资源。当前机构整合后应用系统多而杂,且各自独立,运营仍然是多点登录,运维形式内容不统一,进而带来数据共享十分困难,数据分散、多点储存。

而在数据本身的管理上我们还经验不足,体系不完善,这是需要解决的重大机制问题。具体如我国尚缺乏数据标准设计和技术架构设计,导致数据多样化和碎片化,也缺乏数据更新管理办法,导致数据的时效性得不到保证。因此数据赋能国土空间治理需要完整清晰的数据标准与规程及数据制度。

3、建设“八库”支撑国土空间规划治理决策全链条

建设八大决策支持库支撑国土空间规划治理决策全链条,分别是数据库、标准库、指标库、画像库、模型库、规则库、算法库、推理库。

通过数据库结合标准库作为基础支持实现空间的泛在感知;进一步通过画像库与指标库实现开发利用监测预警;通过模型库、规则库导出算法库,共同实现治理决策分析评价;最高层次是推理库,支持政策制定引导模拟推演。

4、三阶段实施策略

首先,应实现国土空间的全域数字化建设。数字化国土建设是赋能国土空间规划管理的基础。应尽快构建空间规划数据资源体系,包括现状基础数据、规划动态数据、管理数据、社会经济数据等等,最终形成完整的空间治理“数据湖”。其次,实现国土空间治理工作的网络化,让多部门多主体形成更大共识。最终,通过先进的理念与技术实现国土空间规划监管的智能化。(作者:王伟,中央财经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城市管理系副教授,系主任)(来源:中国国土空间规划)

让农民受益是土地改革的初心

2018年的最后一周,农村土地改革问题成为公众关注的一大焦点。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连日来审议农村土地承包法、土地管理法、城市房地产管理法修正案草案以及国务院关于农村“三块地”改革试点、“两权”抵押贷款情况的总结报告。种地种粮者的权益、农村妇女的土地权益、外出打工者的土地权益等等,成为共识最多的话题之一。

观点杂谈 数据赋能国土空间治理的关键议题与路径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让农民受益,促进农村与农业现代化,是农地改革的初心。改革的对象是农村土地,而农村土地的主人是亿万农民。无论是作为农用地的耕地、林地、草地,还是宅基地等集体建设用地,所有者都是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农村居民。维护他们的权利、保护他们的权益、实现他们的财产权,是土地制度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农民的意愿、拥护与获得感是衡量制度设计、法律调整得失成败的定盘星。

让农民受惠,要讲精准、补短板。从精准方面看,留守农民、外出打工农民、被征地农民,情况各有大不同。如两亿多进城农民工,中央已多次明确不得以退出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为进城落户的条件。事实上,农民进城落户,各项城镇居民权利并不都是一次性赋权,而是一个历史过程,他们交回土地承包权,只能是自愿的。在补短板方面,妇女土地权益问题必须强化。近年来因为征地引发的出嫁女、上门女婿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保护、农村集体用地的征收补偿分配纠纷数量增长较快,不仅是涉及农村社会稳定的问题,还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问题。对此明确界定、强化保护的立法,值得点赞。

斯民有斯土。农民是农村土地的主人。农村土地改革只有让农民受益,才谈得上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宜生宜居,也才能确保我们的“米袋子”“菜篮子”,才能实现农村土地改革“不能把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改垮了,不能把耕地改少了,不能把粮食生产能力改弱了,不能把农民的利益损害了”的改革初衷,从而确保城乡经济共赢、国家长治久安。(来源:中国自然资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