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理財是否平穩過渡?數據來說話

隨著資管新規和理財新規的落地,銀行理財逐步轉型。在2月28日銀保監會通氣會上,創新部主任李文紅總結道,當下理財業務主要體現以下四個特點:總體保持平穩運行、理財產品發行結構有所優化、理財產品嵌套投資情況有所改善、銀行理財已成為我國金融市場的重要投資者。

據銀保監會最新數據,截至2018年年末,銀行保本和非保本理財餘額合計32萬億元,同比增加2.5萬億元,增長8.5%。其中,非保本理財餘額22萬億元,同2017年年末基本持平;理財資金主要投向債券、存款等標準化資產,佔比70%。

封閉式理財期限增加

特別一提的是,同業理財規模和佔比持續下降。目前,發行端結構調整明顯,同業理財餘額1.2萬億元,同比減少2萬億元,下降63%,佔全部理財產品餘額的比例由11%下降至4%,資金空轉明顯減少。

從具體產品來講,封閉式非保本理財產品平均期限有所增加:2018年12月,新發行的封閉式非保本理財產品加權平均期限為170天,較4月增加12天,較上年同期增加28天。2018年全年,新發行的封閉式非保本理財產品加權平均期限為161天,較2017年增加約20天。2018年年末,期限在3個月以內的非保本理財產品不到4月末資管新規發佈時規模的一半;佔非保本理財產品的3%,較4月末下降3個百分點。

興業研究宏觀團隊金融監管分析師陳昊在接受《金融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封閉式理財期限增加,有利於保障部分企業合理融資需求。他談到,資管新規發佈後,封閉式非保本理財平均期限有所增加,既有助於有序化解理財原有“資金池”模式,也有利於滿足部分企業非標融資需求。

值得關注的是,此前,由於部分“非標資產”存續期較長,而理財產品往往期限較短,理財業務中存在著運用“資金池”模式實現資金來源和底層資產期限錯配的“短錢長投”現象。

而資管新規指出,資產管理產品直接或間接投資於非標準化債權類資產,非標準化債權類資產的終止日不得晚於封閉式資產管理產品的到期日或者開放式資產管理產品的最近一次開放日。

隨著這一要求的落地,未來“短錢長投”的亂象將會消弭,但與此同時,短的封閉式理財期限與較長非標存續期之間所產生的矛盾可能導致部分企業合理的“非標”融資需求難以滿足,進而引發這些企業資金鍊緊張。

陳昊認為,增加封閉式理財存續期,擴大長封閉期理財資金規模將有利於滿足這些企業合規合理的“非標”融資需求。

此前,在人民銀行舉行的吹風會上,人民銀行穩定局副局長陶玲指出,央行正在制定標準化債權資產的認定規則,會在存量非標轉標等方面妥善處理。未來,隨著非標轉標規則的進一步明確以及封閉式理財產品期限的增加,也能保障此前通過“非標”渠道獲得資金企業的合理融資,避免在資管新規過渡期及其結束後可能對相關企業融資造成斷崖效應。

做好過渡期整改安排

此外,理財產品的嵌套投資問題有所改善。根據資管新規要求,資產管理產品可以再投資一層資產管理產品,但所投資的資產管理產品不得再投資公募證券投資基金以外的資產管理產品;並實行穿透式監管,對於多層嵌套資產管理產品,向上識別產品的最終投資者,向下識別產品的底層資產(公募證券投資基金除外)。依照安排,2018年年末,非保本理財資金直接投存款、債券等工具的佔比,較4月末上升9個百分點;投向公募基金以外的資管產品佔比較4月末下降7個百分點。

另外,外界也非常關注,由於存量理財體量較大,監管部門對理財整改轉型給出一定過渡期,但是目前存量產品還在整改中,子公司也要陸續開業,產品應如何承接。對此李文紅回應稱,目前一方面在推進銀行存量理財產品改進;另一方面在推進子公司籌建。如果理財子公司要承接銀行存量理財產品,應該符合相關監管規定,即同時符合資管新規、理財新規和理財子公司辦法要求。

也就是說,理財子公司不能承接原有的不合規的存量理財產品,但已經改造合規的產品,可以劃到理財子公司。不過李文紅強調,過渡期內銀行結合自身情況做整改業務,到期後難以回表的存量非標準化債權類資產,經過監管部門同意,會進行個體分析妥善處理。“這樣才可以確保理財子公司業務的合規發展,同時理財子公司還要自主經營、自負盈虧,防止風險交叉傳染。”

對於下一步工作,銀保監會也有重點部署,主要有四方面:一是持續加強對銀行理財業務過渡期整改的監督指導,推動理財業務規範轉型和平穩過渡。二是抓緊開展理財子公司淨資本管理等配套制度建設,不斷完善監管規則體系。三是繼續穩步推進理財子公司設立工作,成熟一家、批准一家。四是指導已獲批的銀行紮實做好各項準備工作,確保理財子公司高質量開業運營;對已經開業運營的理財子公司強化監督管理,促進其合規審慎經營,穩步有序推進理財子公司改革工作。

本文源自金融時報

更多精彩資訊,請來金融界網站(www.jrj.com.c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