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艦》大篷車之死:美國海軍航母先驅“蘭利”號的決死之戰


《戰艦》大篷車之死:美國海軍航母先驅“蘭利”號的決死之戰


(溫馨提示:本文約5700字,配圖22幅,原創不易,感謝您的耐心閱讀。)

1942年2月27日,日本陸海軍發動的“蘭印攻略”的最後一戰——爪哇戰役正漸入高潮。當天下午,在爪哇南岸港口芝扎拉以南海域,一艘美軍戰艦正在死亡邊緣痛苦地掙扎著。它在之前的空襲中被日軍炸彈連續命中,陷入無法控制的進水和火災之中,在水火交攻的煎熬下耗盡了生命氣息。隨著棄艦令的下達,在荷屬東印度戰役中沉沒的盟國艦船的長長名單上又增加了一個名字。它的戰沉噩耗被淹沒在東印度淪陷的悲悽氛圍中,並未引起太多的關注,但是每一個熟悉美國海軍航空史的人都應該記住它的名字:美國海軍第一艘航空母艦“蘭利”號(Langley,CV-1)。

航空先驅艦

眾所周知,航空母艦發源於英國,在經歷了早期各種稀奇古怪的載機軍艦改裝後,英國海軍於1918年將客輪“羅索伯爵”號改裝為歷史上第一艘採用直通式飛行甲板的航空母艦“百眼巨人”號,堪稱航母發展史上的里程碑。

在大洋彼岸,最早實現陸基飛機在軍艦上起降的美國對於尋求新型載機軍艦的熱心程度絲毫不亞於英國。1919年12月,美國海軍選定“木星”號運煤船(Jupiter ,AC-3)作為本國第一艘航空母艦的改造對象。在改造過程中,曾參與設計“百眼巨人”號的英國造艦專家斯坦利·古多爾為美國同行提供了大量資料,最終奠定了美國航母鼻祖的平甲板形態。

《戰艦》大篷車之死:美國海軍航母先驅“蘭利”號的決死之戰


■ “蘭利”號的最初形態:美國海軍“木星”號運煤船,於1913年4月建成服役。

《戰艦》大篷車之死:美國海軍航母先驅“蘭利”號的決死之戰


■ 1921年在諾福克海軍船廠接受航母改裝的“木星”號,在改裝完成後將重新命名為“蘭利”號。

1922年3月,“木星”號的改造工程在諾福克海軍船廠結束,被重新命名為“蘭利”號,其新艦名源自美國天文學家、發明家和航空先驅者塞繆爾·蘭利,名列美國海軍航空母艦艦種下的第一號戰艦。與“百眼巨人”號一樣,“蘭利”號為無艦島的平甲板型航母,其艦橋位於飛行甲板前部下方,動力系統採用美國特色的渦輪電力推進裝置,航速15節,動力區劃在艦體後部,因此煙道佈置相對容易,在左舷後部設置了兩座起倒式煙囪。“蘭利”號的標準排水量12900噸,滿載排水量14100噸,艦長165.2米,艦寬19.9米,吃水7.3米,飛行甲板長162.8米,寬19.5米,距水面高度17米,由13個單柱桁架支撐,裝有一部飛機升降機和一部彈射器,飛行甲板下方設有單層機庫,船艙內也可收納部分艦載機,可搭載33~36架飛機。“蘭利”號的自衛武備為4門127毫米平射艦炮,沒有任何防空武器。“蘭利”號是美國海軍第一艘平頂船造型的軍艦,酷似大篷車,因此被飛行員賦予“大篷車”的綽號。

《戰艦》大篷車之死:美國海軍航母先驅“蘭利”號的決死之戰


■ 美國海軍第一艘航空母艦“蘭利”號的側視線圖,右上角是該艦艦徽“大篷車”。

《戰艦》大篷車之死:美國海軍航母先驅“蘭利”號的決死之戰


■ 1927年在海上航行的“蘭利”號,甲板上呈縱隊排列著11架艦載機。

“蘭利”號服役後,作為美國航母的開山鼻祖為搖籃期的美國海軍航空戰術的演進做出了巨大的貢獻。1922年10月,“蘭利”號完成了美國海軍歷史上首次航母艦載機起降試驗,同年11月又進行了首次彈射起飛艦載機的試驗。除了承擔各項試驗項目外,“蘭利”號同樣是孕育美式航母航空作業規則的溫床,著名的甲板繫留作業方式就是在“蘭利”號的甲板上誕生的。

《戰艦》大篷車之死:美國海軍航母先驅“蘭利”號的決死之戰


■ 1922年10月,“蘭利”號進行航母艦載機降落試驗,1架雙翼教練機即將降落在該艦甲板上。

從1924年開始,“蘭利”號參加了著名的“艦隊問題”演習,其價值在美國海軍完善航母戰術運用的嘗試中顯露無疑,“蘭利”號搭載的艦載機一次次執行預定的演習任務,讓美國海軍逐步認識到航母作為獨立的打擊力量將對未來海戰產生決定性影響,將從依附於主力艦隊,承擔偵察、防空任務的輔助力量逐步轉變為最具威力的主戰力量。與此同時,“蘭利”號還是艦載機飛行員的訓練平臺,一隻只美利堅海鷹正是從它的甲板上展翅高飛,成為列剋星敦級大型航母的中堅力量。總而言之,“蘭利”號是美國海航當之無愧的先驅艦。

《戰艦》大篷車之死:美國海軍航母先驅“蘭利”號的決死之戰


■ 1929年,美國海軍最早的3艘航母在普吉特灣海軍船廠罕見同框,至上而下分別是“列剋星敦”、“薩拉託加”和“蘭利”號。

隨著美國海軍航空兵的快速發展和壯大,“蘭利”號與後續新銳航母的性能差距迅速拉大,但是“老兵不死,只是慢慢凋零”,“蘭利”號並未卸甲歸田,於1936年進入加利福尼亞的梅爾島海軍船廠,被改裝為水上飛機供應艦(AV-3)。在此次改裝中,其前部飛行甲板被拆除,保留91米長的後部飛行甲板,用於儲存和修理飛機,原用於儲存飛機的貨艙改為倉庫和住艙,為了加強防空能力,增設了4門76毫米高射炮。1937年2月26日,“蘭利”號改裝結束,以全新的艦容加入航空巡邏艦隊,在美國西海岸執行巡航任務。1939年1月至7月,“蘭利”號調入大西洋艦隊,隨後再度返回太平洋,開赴遠東地區,於9月24日抵達菲律賓馬尼拉,編入太平洋艦隊,最終迎來了太平洋戰爭的爆發。

《戰艦》大篷車之死:美國海軍航母先驅“蘭利”號的決死之戰


■ 1937年改裝為水上飛機供應艦的“蘭利”號,可見其前部飛行甲板被拆除,保留了後部飛行甲板。

爪哇風雲急

1942年2月中旬,開戰以來勢如破竹的日軍基本完成了對荷屬東印度的外圍作戰,準備從東西兩側合擊東印度殖民地的心臟爪哇島。2月18日,日軍第2師團從法屬印度支那南部的金蘭灣起航,駛向爪哇島西岸的萬丹灣等地;2月19日,日軍第48師團從菲律賓樂和港出發,航向直指爪哇島東岸的克拉甘,兩路日軍猶如鐵鉗夾緊爪哇。

在日軍兵鋒將至的危機時刻,英美澳荷聯軍在混亂情勢下努力加強爪哇的防禦,在各項措施中最受重視的是陸基航空兵力量的強化,被認為是關乎爪哇能否守住的關鍵。最初,盟軍嘗試讓補充飛機從澳大利亞後方基地直接飛往爪哇,但盟軍戰機普遍航程較短,必須在帝汶島中轉加油,而帝汶島的古邦機場設施簡陋,起降困難,經驗不足的飛行員極易發生事故,導致不必要的非戰鬥損失。而且,日軍於2月21日登陸帝汶島,徹底切斷了這條空中通道,這樣只剩通過艦船海運飛機這一途徑可以利用了。

《戰艦》大篷車之死:美國海軍航母先驅“蘭利”號的決死之戰


■ 飛機運輸任務對於“蘭利”號來說並不陌生,這是1938年該艦運送飛機時的留影,在後部飛行甲板上停滿飛機,拆解的機翼整齊堆放在飛行甲板前部。

海運飛機需要有合適的飛機運輸艦,而普通貨船不適合擔負此類任務,經過排查後盟軍選定了“蘭利”號擔此重任。在戰爭爆發時,“蘭利”號於12月8日啟航前往巴釐巴板規避日軍進攻,又於1942年1月1日轉移到澳大利亞達爾文港,編入ABDA聯合艦隊,協同岸基航空兵執行反潛巡邏任務,直至1月11日接到飛機運輸任務。該艦奉命駛往弗里曼特爾,在那裡將美國遠東空軍第13驅逐機中隊的32架P-40“戰斧”戰鬥機裝載上船,這些飛機原本計劃在達爾文裝船,因為運輸條件不足才轉移到弗里曼特爾。值得注意的是,這些P-40是以整機備戰狀態上艦,只要登岸即可升空作戰。如果“蘭利”號依然保持航母狀態,P-40甚至有可能直接起飛執行防空任務,或許可以避免後來的悲劇,但是隻剩一半甲板的“蘭利”號無法起降陸基飛機。此外,另外27架P-40被分解後裝上“海上女巫”號運輸艦,兩艦於2月22日從弗里曼特爾啟程,加入由墨爾本駛向錫蘭的MS 5護航船隊。

《戰艦》大篷車之死:美國海軍航母先驅“蘭利”號的決死之戰


■ 1940年8月,“海上女巫”號運輸艦航行於澳大利亞水域。

航路多變幻

按計劃,當MS 5船隊航行到巽他海峽西南方科科斯島附近時,“蘭利”和“海上女巫”號將與船隊分離,在輕巡洋艦“菲尼克斯”號護航下駛向芝扎拉。但是,ABDA艦隊新任司令荷蘭海軍中將赫爾弗裡希已經被日軍的閃電攻勢壓迫得難以喘息,要求兩船立即與船隊分離,直接駛向目的地,預計2月28日抵達,它們搭載的59架P-40儼然成為拯救爪哇的最後一根救命稻草。由於時間緊迫,赫爾弗裡希沒有將計劃變更電告芝扎拉港海軍指揮官格拉斯福德將軍。

《戰艦》大篷車之死:美國海軍航母先驅“蘭利”號的決死之戰


■ 1942年2月,美國海軍“休斯敦”號重巡洋艦停泊在芝扎拉港,該港是“蘭利”號最後航程的目的地。

由於日軍攻勢迅猛,海運飛機的風險正直線上升,相較於設施完善的巴達維亞和泗水,航空設施頗為簡陋的芝扎拉被選定為目的地港,唯一的理由是位於島嶼南岸,相對安全。以當時的形勢,任何艦船要繞過爪哇島前往北岸的巴達維亞和泗水,都無異於往日軍刀口上撞。為了能夠接收即將運到的飛機,芝扎拉的荷蘭人和美國人都被緊急動員起來,修繕機場設施,因為當地人為了躲避戰禍早已逃往深山,只能由西方人親自動手,在有限的時間裡砍伐樹木、清理房屋、拓寬道路,改建簡易跑道,工程截止日期就是“蘭利”號抵達的日子,這在當地已是公開的秘密。

《戰艦》大篷車之死:美國海軍航母先驅“蘭利”號的決死之戰


■ 改裝為水上飛機母艦後的“蘭利”號側面照片,保留的飛行甲板不足以供飛機起降。

2月23日,“蘭利”號再次接到改變計劃的急電,在一夜的煎熬後,赫爾弗裡希仍然覺得讓兩艘船於2月28日清晨同時到港還是太慢了,尤其是“蘭利”號上那32架整裝待發的P-40簡直被視為左右勝敗的神器,早一刻到達就能多一分希望,日本人動作很快,他必須更快。於是,赫爾弗裡希要求“蘭利”號先行加速前往芝拉扎,力爭在2月27日下午抵達並開始卸載飛機。此時,爪哇以南海域尚未發現日軍艦船,運氣好的話冒險有可能成功。赫爾弗裡希將計劃告知了格拉斯福德將軍,並得到後者的支持。

《戰艦》大篷車之死:美國海軍航母先驅“蘭利”號的決死之戰


■ 1941年底,駐荷屬東印度的荷蘭海軍PBY-5“卡塔琳娜”巡邏機側視線圖。

根據新的命令,“蘭利”號告別“海上女巫”號先行前進,隨後三天平安無事,直到2月26日下午又遇到新情況。2架荷蘭海軍“卡塔琳娜”巡邏機在該艦附近海面降落,將一個消息告知“蘭利”號艦長麥康奈爾上校:1300噸的荷蘭佈雷艦“威廉·範·德·贊恩”號正從20海里外趕來與“蘭利”號會合併為其護航。按照原計劃,將為“蘭利”號護航的是從芝扎拉前來的美軍驅逐艦“埃德索爾”和“惠普爾”號。在思索片刻後,麥康奈爾決定不與航速緩慢的荷蘭佈雷艦會合,單獨駛向芝扎拉,以爭取時間。

此後不久,“蘭利”號老化的鍋爐出現故障,導致航速下降至10節,真可謂屋漏偏逢連夜雨。26日晚間,“蘭利”號收到由格拉斯福德拍發的電報,再度告知荷蘭佈雷艦將為“蘭利”號護航,迫使麥康奈爾下令改變航向尋找荷蘭友艦,然而直到2月27日上午7時20分,“蘭利”號都沒有看到“威廉·範·德·贊恩”的影子,倒是意外地發現了“埃德索爾”和“惠普爾”號,三艦會合後一起駛往芝扎拉,可是“蘭利”號很快要為之前浪費的時間而付出慘重的代價。

災禍從天降

2月27日上午,天氣晴朗,高空中飄浮著少許流雲,微弱的東北風拂過海面,波瀾不驚,是非常適合航海的好天氣,但對於“蘭利”號艦員來說卻糟糕至極,因為晴好的天氣也意味著很容易被日軍飛機發現並遭到空襲。對空警戒哨緊張地觀望著海天線,此時“蘭利”號距離芝扎拉已不足100海里,所有人都祈禱不要暴露行蹤,然而運氣顯然不在美國人一邊。上午9時前後,一架不明飛機出現在艦隊視野內,麥康奈爾意識到那可能是日軍飛機,於是向格拉斯福德將軍緊急求援,要求派出戰鬥機提供掩護,卻全無迴音,實際上爪哇全島當時處於值班狀態的戰鬥機僅有15架,無力出動支援。

《戰艦》大篷車之死:美國海軍航母先驅“蘭利”號的決死之戰


■ 太平洋戰爭初期,日本海軍航空隊的一式陸攻機群飛向戰區,陸攻部隊是戰爭初期日本海航的精銳部隊。

正如麥康奈爾所擔心的,那架飛機正是由巴厘島登巴薩機場起飛的日軍巡邏機,隸屬於日本海軍第二空襲部隊。該機於8時50分發出偵察報告:“發現敵大型艦1艘、小型艦2艘,位於巴厘島265度方位,距離368海里,敵航向230度,航速10節。”接到報告後,登巴薩機場隨即開始出擊準備,首先起飛的是15架零戰,任務是奪取制空權,為後續攻擊機編隊掃清障礙。隨後,高雄航空隊的16架一式陸攻在足立次郎海軍大尉指揮下依次升空,地勤人員在跑道附近揮帽送別,它們是執行攻擊任務的主力。

《戰艦》大篷車之死:美國海軍航母先驅“蘭利”號的決死之戰


■ 在2月27日為“蘭利”號護航的“埃德索爾”號驅逐艦,該艦於3月1日被日軍擊沉。

11時40分,“埃德索爾”號的瞭望哨大聲報警:“敵機來襲!”與此同時,足立大尉也發現了美軍艦隊,2艘驅逐艦在前,“蘭利”號在後,組成倒品字型反潛陣型航行在平靜的海面上。足立大尉毫不猶豫,立即下令發起攻擊,目標鎖定最大的“蘭利”號。在“蘭利”號上,日軍機群剛出現,戰鬥警報就響徹全艦,全部防空武器指向敵機來襲方向,兩艘驅逐艦也全面戒備。

最先發難的是由楠畑義信海軍大尉率領的中隊,它們從4500米高度進入轟炸航線,向目標接近。美艦全力開火,試圖干擾日機的瞄準,但稀疏的防空火力效果不佳。麥康納爾艦長緊盯著日機的飛行軌跡,做好機動規避的準備。楠畑大尉的中隊以三機一組輪番投彈,而在日機即將抵達投彈點前,麥康奈爾艦長就下達了全速右急轉的舵令,導致日機投下的炸彈全部失的,落在距離艦首左舷約30米處,激起一簇簇高大的水柱,爆炸衝擊波劇烈震動著“蘭利”號,但並未造成嚴重損傷。

《戰艦》大篷車之死:美國海軍航母先驅“蘭利”號的決死之戰


■ 日軍一式陸攻三機編隊飛行的彩圖,三機編隊是陸攻執行攻擊任務時的標準戰術編隊。

看到楠畑隊失手,足立大尉率領本隊親自上陣,然而第二次攻擊再次被“蘭利”號以漂亮的急轉向避開了,也有資料稱足立隊發起的第二次攻擊只是佯攻,並未實際投彈,意在摸清“蘭利”號的規避動作。在觀察了目標動向後,足立迅速組織起第三次攻擊。這次日軍改變了戰術,在抵達預定投彈點時並未投彈,而是跟蹤“蘭利”號的規避航線,對攻擊路線進行修正,再行投彈。“蘭利”號畢竟是一艘服役近三十年的老艦,航速也僅有10節,終於避無可避,陷入日軍炸彈的夾叉之下,在軍艦前後左右竄起一道道水柱,最終一枚炸彈在飛行甲板前部炸響,緊接著又是四聲爆炸,表明至少5枚炸彈直接命中!根據記錄,“蘭利”號的中彈位置為飛行甲板前部1枚,升降機附近2枚,艦體左舷1枚,飛行甲板中部1枚,另有3枚近失彈。也有資料稱“蘭利”號被命中6枚炸彈,包括3枚250公斤炸彈和3枚60公斤炸彈,造成16人死亡。

《戰艦》大篷車之死:美國海軍航母先驅“蘭利”號的決死之戰


■ “蘭利”號遭遇空襲時的現場照片,一枚日軍炸彈在舷側激起高大的水柱。

足立大尉事後回憶,在第三次攻擊時美軍護航艦的防空火力非常猛烈,同時機上無線電員截獲了“蘭利”號的明碼求救電報。由於擔心遭到從芝扎拉方向趕來的盟軍戰鬥機的攔截,足立沒有戀戰,率隊在戰場上空盤旋一圈後向巴厘島返航。但是,“蘭利”號的苦難尚未結束,日美雙方的記錄都聲稱在陸攻隊撤出後,制空隊的零戰又低空掃射了已經燃起大火的“蘭利”號。

碧海葬老兵

5~6枚炸彈給“蘭利”號造成了嚴重的傷害,飛行甲板上停放的飛機一架架被點燃,大火也在甲板以下肆虐蔓延,消防總線已經報廢,艦體開始進水併產生了10度左傾,任何一艘同類艦船在遭遇如此程度的損害後都很難全身而退,但是麥康奈爾和他的艦員們並不打算放棄,仍竭盡所能挽救“蘭利”號。

《戰艦》大篷車之死:美國海軍航母先驅“蘭利”號的決死之戰


■ 遭遇重創後,“蘭利”號癱瘓在海面上。在損管失敗後,驅逐艦正準備靠近該艦撤離倖存艦員。

在艦長指揮下,損管隊展開搶修作業,進行滅火和堵漏,起火的飛機也被推到海中,麥康奈爾還嘗試將軍艦擱淺在爪哇島海岸。然而,海風助長了火勢,導致滅火工作歸於失敗,堵漏作業也未能達成預期效果,海水漫進輪機艙,艦體傾斜加劇,搶灘擱淺的企圖也因為操舵系統失靈和磁羅經被毀而難以實現。為了預防軍艦突然快速傾覆的情況,麥康奈爾下令釋放救生艇和給救生衣充氣,但被部分艦員誤解為棄艦,不少人開始跳海逃生,情況更加混亂和失去控制。

《戰艦》大篷車之死:美國海軍航母先驅“蘭利”號的決死之戰


■ 在棄艦後,美軍為了防止“蘭利”號落入日軍手中,對其進行了自沉處理,圖為“惠普爾”號發射的魚雷擊中該艦舷側。

《戰艦》大篷車之死:美國海軍航母先驅“蘭利”號的決死之戰


■ 為“蘭利”號送終的“惠普爾”號驅逐艦在20世紀20年代的留影,該艦一直服役到二戰結束。

13時32分,棄艦令正式下達,“蘭利”號迎來了命運的最後時刻,在無線電室發出最後一封電報後,倖存艦員開始撤離,麥康奈爾艦長在確認密碼設備被徹底破壞後才離開崗位。為了避免“蘭利”號落入敵手,在人員全部撤離後,“惠普爾”號發射了9發102毫米炮彈和2枚魚雷,將其擊沉。“蘭利”號的沉沒位置在南緯8度51分,東經109度2分,距離芝拉扎僅有64海里。但是,這並不是悲劇的終結,“蘭利”號的倖存者以及獲救的陸軍飛行員在幾天後搭乘“佩科斯”號艦隊油船和“埃德索爾”號驅逐艦向澳大利亞撤退途中遭遇日軍飛機和軍艦的截擊,於3月1日被雙雙擊沉,大多數人不幸遇難。

《戰艦》大篷車之死:美國海軍航母先驅“蘭利”號的決死之戰


■ “蘭利”號沉沒位置。

“蘭利”號的沉沒標誌著盟軍試圖加強爪哇島航空戰力的最後努力宣告失敗,該艦也是太平洋戰爭初期在東南亞戰區被日軍陸攻部隊擊沉的第三艘大型作戰艦艇,日本海軍在戰前錘鍊的精銳陸攻部隊繼馬來海戰後再度讓盟國蒙受重創。血的教訓表明,在沒有戰鬥機護航的情況下,大型艦艇在晝間航行時面對空襲是何等脆弱。值得一提的是,縱觀各海軍強國曆史上的航空先驅艦的命運,包括日本的“鳳翔”號,英國的“暴怒”、“百眼巨人”號,法國的“貝亞恩”號,全都倖存到二戰結束,“貝亞恩”號更是福壽綿長,直到1967年才解體,唯有“蘭利”號葬身戰火,長眠海底,想來不禁讓人萬分唏噓。

《戰艦》大篷車之死:美國海軍航母先驅“蘭利”號的決死之戰


■ 1930年3月的“蘭利”號,作為美國海軍的第一艘航空母艦,它的功績永垂史冊。

謹以此文紀念美國海軍航空先驅艦“蘭利”號戰沉77週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