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资】108分的科目二主观题!中小幼都有,千万别错过!

距离教师资格证考试仅剩11天,小证又给大家带来了

科目二主观题重点整理,覆盖了中小幼3个学段、涉及简答题、辨析题、论述题、材料分析四大题型。

早点看到,早点学习,拿下教师资格证指日可待!赶紧跟随小证一起学习吧~

中学

01辨析题

1.一定条件下,制约教育性质和发展方向的最直接的社会因素是政治经济制度。

此观点是正确的。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有制约作用.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受教育的权利、教育目的和部分教育内容。政治经济制度通过上面四个方面作用,直接决定了教育性质和发展方向。

综上,该说法正确。

2.由于教学活动以间接认识为主,因而直接经验相对来说可有可无。

此观点是错误的。

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但是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教学过程中要遵循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把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结合起来,不能偏废其一。

综上,该说法错误。

3.学生的思想品德是知情意行的统一题,因此学校德育对学生的知情意行的培养一定要以知为开端、以行为终结。

此观点是错误的。

学生的思想品德由知、情、意、行四个心理因素构成。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知、情、意、行,以知为开端、以行为终结。但是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德育影响的多样性等因素,德育具体实施过程,具有多种开端,这可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或从导之以行开始,或从动之以情开始,或从锻炼品德意志开始,最后达到使学生品德在知、情、意、行等方面的和谐发展。

综上,该说法错误。

4.定势会降低问题解决的效率。

此观点是错误的。

定势的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在解决相似或相同的问题时,定势有助于人对问题的适应,从而能提高反应和解题的速度。对于变化的情境或问题,定势常具有消极作用,会降低问题解决的效率。

综上,该说法错误。

5.特殊迁移的范围比一般迁移的范围广。

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一般迁移也称非特殊迁移、普遍迁移,是指一种学习中所习得的一般原理、原则和态度对另一种具体内容学习的影响,即原理、原则和态度的具体应用。具体迁移也称特殊迁移,是指学习迁移发生时,学习者原有的经验组成要素及其结构没有变化,只是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经验要素重新组合并移用到另一种学习之中。因此,一般迁移的范围比特殊迁移的范围广。

综上,该说法错误。

02简答题

1.简述近代教育的特征

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2.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3.教育的世俗化

4.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2.简述现代教育的特征

1.教育的终身化

2.教育的全民化

3.教育的民主化

4.教育的多元化

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3.简述遗传的作用

遗传是个体发展的物质前提。遗传的作用具体表现在:

①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②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身心发展的过程及年龄特征;

③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4.简述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的含义和表现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对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具有能动作用。具体表现在:

①教育与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不平衡性

②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具体表现:教育内容的继承,教育方式的继承、教育理论与经验的继承。

③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并非绝对独立性,而是相对独立性。

5.简述影响学制的因素有哪些?

①首先取决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②受社会制度的制约;

③还要考虑到人口状况;

④要依据青少年儿童的年龄特征;

⑤要吸取原有学制中的有用的部分,参照外国学制的经验。

6.简述学习者中心课程论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代表人物:杜威、克伯屈

①以学生为中心;

②按照学生的心理发展顺序进行编排;

③强调学生的经验、兴趣、需要,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7.简述课程标准的含义及其指导意义。

学科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

①教学大纲是国家对各门学科的教学提出的统一要求和具体规格,是国家对学校教学实行领导的一种重要工具。

②教学大纲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

③学校和教师应全面彻底地领会课程标准的内容、体系和精神实质,按照教学大纲编写教材和进行教学。

④教学大纲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

8.简述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①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②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课程门类和课程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

③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改变课程“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关,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④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善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学习的现状,倡导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

⑤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改变课程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⑥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本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和学生的适应性。

9.简述教学的基本任务。

①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②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才能和实践能力;

③发展学生体力,促进学生的健康;

④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良好的思想品德、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10.启发性原则的含义及贯彻要求。

定义: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施要求:①老师应讲的“少而精”,给学生留出思考的空间;

②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③设置问题情境,使学生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

④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使学生学会思考。

11.简述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

优点:

①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地培养人才;

②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③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学作用。

缺点:

①不利于因材施教;

②不利于学生独立性与自主性的培养;

③教学形式缺乏灵活性。

12.简述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①前习俗水平

第一阶段:惩罚与服从取向阶段;第二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②习俗水平

第三阶段:寻求认可取向阶段;第四阶段:遵守法规取向阶段;

③后习俗水平

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取向阶段;第六阶段:普遍伦理取向阶段。

13.如何贯彻教育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使其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地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

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是:

①统一学校内部各方面的教育力量。

②统一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影响。

③德育要有计划和系统的进行。

14.如何运用情感陶冶法进行德育?

①创设良好的教育情境。教育者要加强自身修养,同时注意校园文化建设,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形成良好的班风和校风;

②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情境创设;

③与启发说服相互结合。

15.在教学中如何运用记忆规律?

①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②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

③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

④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

⑤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

⑥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16.简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观点。

①知识观:质疑知识的客观性和确定性,强调知识的动态性。

②学习观:建构主义在学习观上强调学习的情境性、社会互动性和主动建构。

③学生观: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

④教学观:情景式教学、支架式教学、合作学习等教学模式。

17.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1)内部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

①激发兴趣,维持好奇心;

②设置合适的目标;

③培养恰当的自我效能感;

④训练归因。

(2)外部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

①表达明确的期望;

②提供明确、及时且经常性的反馈;

③合理运用外部奖励;

④有效的运用表扬。

18.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有哪些?

①学习情境的相似性

②学习材料的性质

③学习活动的多样性;

④原学习的熟练和理解程度

⑤年龄特征

⑥智力水平

19.有效促进学习迁移的措施。

①精选教材

②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③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④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20.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有哪些?

①问题情景与表征方式;

②个体的智能与动机;

③思维定势与功能固着;

④原型启发与酝酿效应;

⑤情绪状态;

⑥已有的知识经验。

21.中学生良好情绪的培养措施。

1.教会学生形成适宜的情绪状态。

2.丰富学生的情绪体验。

3.引导学生正确看待问题。

4.教会学生情绪调节的方法。

5.通过实践锻炼提高学生情绪调节的能力

22.简述良好性格的培养措施。

①加强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育;

②及时强化学生的积极行为;

③充分利用榜样人物的示范作用;

④利用集体的教育力量;

⑤依据性格倾向因材施教;

⑥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23.良好班集体的培养方法。

①确立班集体的发展目标

②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

③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④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⑤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24.教师的教学能力包括哪些?

①组织和运用教材的能力;

②言语表达能力;

③组织教学的能力;

④对学生学习困难的诊治能力;

⑤教学媒体的使用能力;

⑥教育机智等。

25.建立教师威信的途径。

①培养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

②培养良好的认知能力和性格特征;

③注重良好仪表、风度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④给学生以良好的第一印象;

⑤做学生的朋友与知己。

03材料分析题

第一道教育学:

1.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教学原则、教学方法

2.德育原则、德育方法、德育规律

第二道心理学:

1.学习动机:归因理论、动机培养

2.中学生发展心理:情绪情感、意志、人格

3.其他:学习迁移、问题解决、创造力培养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