僚人探尋——那些你不知道的事兒

僚人的生活環境是怎樣的?他們又都有哪些生活特徵啦?

僚人探尋——那些你不知道的事兒

斷髮紋身,赤足撩發

《史記·趙世家》說:“夫剪髮文身,錯臂左衽,甌越之民也。”剪髮在古代被認為是奇風異俗的。有的地方俚人則行椎髻之俗,白居易《騾國樂》詩云:“玉螺一吹椎髻聳,銅鼓千擊文身弱。”

文身是在身體上刺花紋圖案,並塗上顏色,使留下永久的標誌。《漢書·地理志》稱:越人“文身斷髮,以避蛟龍之害”《桂海虞衡志》說:“黎,海南四郡島上蠻也。蠻皆椎髻跣足,插銀銅錫儕,婦人加銅環,耳墜垂肩,女及殯,即黠頰為細花紋,謂之繡面。”

俗尚赤足,《桂海虞衡志》說,(南蠻)人椎髻跣足,或者木屐,衣清花斑衣。赤足(冬天穿木屐)之谷在粵西一直延續到本世紀60年代。

拔牙之俗又稱“鑿齒”、“缺齒”。《太平寰宇記》載:“(貴州)有俚人,皆為烏髻......女既嫁,便缺去前齒”,(宜州)悉是雕題鑿齒,畫面人身,“(欽州)又有僚子,巢居海曲,每歲一移,椎髻鑿齒。”

僚人探尋——那些你不知道的事兒

婚嫁習俗

《後漢書·循吏列傳》載:“建武初,駱越之民無嫁取禮法,各因淫好,無適對區,不識父子之性,夫婦之道。”可見當時還保留著原始群婚的習俗。

《桂海虞衡志》記:“南州法度疏略,婚姻多不正,村落強暴,竊人妻女以逃,轉移他所,安居自若,謂之卷伴,言卷以為伴侶也。”這是原始搶婚俗的殘存。

俚僚還盛行“不落夫家”婚俗。元《文獻通考》記壯族婚俗:“婿來就親,女家於五裡外結草屋百餘間與居,謂之入僚。半年而後歸夫家。”不落夫家習俗至今在粵西仍有殘存,其形式為婚後新娘除節日外絕大部分時間都住在孃家,直到懷孕臨產時才定居夫家。

崇拜雷電

崇拜雷一直在其後裔民族中留存。海南黎族婦女文身的文飾,其主調是雷電紋。壯族巫師跳神時唱的《九天贊》雲:“我是上天雷王子,顯聖生化在雲頭....家住雷州雷王廟,年年行魚教田疇”。粵西和海南的漢人也繼承了俚人崇雷的習俗。方誌記載,嶺南的雷公廟以西江以南,高、雷、欽、廉等地為多,遠達海南島,其中最著名的是雷州雷王廟。雷州人十分崇敬雷神,家家戶戶都掛有雷神像,“六月二十四日,雷州人必供雷鼓以酬雷”,崇拜雷神,其鑄造的銅鼓乃雷的象徵,銅鼓上的文飾、蹲蛙、羽人都有祀雷有關。

豎棺葬

《酉陽雜俎》載:“僚人在 ,死則豎棺葬之”。《魏書·僚傳》曰:"死者豎棺而埋之。"在信宜水囗鎮馬嶺崗等遺址,考古隊員發現了7座船形豎穴土坑墓,這些船形墓顯得原始但神秘:它們保留了“越人墓”狹長的特點,長寬比超過了4:1,3米半長的墓形又比“越人墓”改進不少,兩頭呈圓角,形似一葉扁舟;此外,與當時漢人墓極大的不同是,墓坑底部中央挖有腰坑(商周文化因素),內放圜底缽、雙耳盆等隨葬品。

衣服色彩

《嶺外代答》僚人以藍染布為斑,其紋極細。其法以木板二片,鏤成細花,用以夾布,而鎔蠟灌於鏤中,而後乃釋板取布,投諸藍中。布既受藍,則煮布以去其蠟,故能受成極細斑花,炳然可觀。故夫染斑之法,莫猺人若也。茂名縣誌五代,竇州瑤僚種藍制靛染布,且有多餘於集。明清以來,廣東佛山形成了布匹集市,染布作坊與工場眾多,其主要染料大部份來自粵西山區,羅鏡水擺墟是藍靛的最主要集散地,佛山很多商賈都專門派人在水擺長期採辦。羅定泗綸,連州,分界以及信宜等山區都普遍種藍。

僚人探尋——那些你不知道的事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