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商環境|深圳可以借鑑哪些“引才”經驗?

許一個戶口

送一套房

貼一筆錢

……

近一段時間以來

各地人才爭奪戰狼煙四起

這廂,北京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出臺《北京市引進人才管理辦法(試行)》,提出建立優秀人才引進的“綠色通道”。那廂,上海對外公佈人才高峰工程行動方案,提出要在“人才高地”基礎上築起“人才高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與此同時,武漢、成都、南京、西安等一大批“新一線”城市也加入人才爭奪戰,推出大波政策優惠,吸引人才紮根。

轟轟烈烈的人才大戰中,深圳也印發了《深圳市關於加大營商環境改革力度的若干措施》(以下簡稱《若干措施》),並明確提出深圳將進一步加大力度吸引全球人才前來創業創新,提供更優質的公共服務,包括對符合條件的海外高端人才,在醫療、教育、住房、子女入學等方面給予市民待遇,營造更具吸引力的人才發展環境。

營商環境|深圳可以借鑑哪些“引才”經驗?

那麼,致力於建成現代化國際化創新型城市的深圳,其人才政策競爭力究竟怎樣?對標發達國家,比拼國內其他城市,深圳如何才能搶得來人才,又留得住人心?

住房服務▶▶保障性住房成標配分配機制仍需完善

2018年春節剛過,來自江西的郭曉東銀行賬戶裡就收到一筆由深圳市人社局提供的15000元租房補貼。雖在高昂的房租和房價面前,這些補貼杯水車薪,但這讓那些在北京、上海工作的同齡人羨慕不已。

據瞭解,從2016年12月1日起,深圳正式開始受理新引進人才租房和生活補貼申請,補貼標準為:本科15000元/人,碩士25000元/人,博士30000元/人,補貼一次性發放。這一鼓勵人才落戶的現金補助力度之大,覆蓋範圍之廣,在國內一線城市同類政策中至今無出其右。

這還只是深圳市一級的基本參照,有的區為進一步加大“搶人”力度,還給出雙倍補貼。

住房補貼之外,如今“送房子”也正成為深圳各區吸引人才的標配。南山、寶安均表示,每個街道都將規劃建設人才公寓,龍崗區則對所有符合條件的“深龍英才”提供最長10年的安居保障。根據規劃,“十三五”期間,深圳將建設籌集保障性住房和人才住房40萬套,其中人才住房不少於30萬套,相當於特區建立30多年來建設各類政策性住房數量的總和。

然而,看似誘惑滿滿的福利背後,深圳在住房保障供應體系上卻屢被“吐槽”,其重要一點就是分配機制不完善。按照規定,深圳高層次專業人才可不需輪候直接申請人才住房和保障性住房租住,不過,此類人才佔深圳人才總量的比重相對有限,無法解決最廣大的高中初級人才的住房需求,餘下的高中初級人才要想租住,則只能通過個人輪候保障性住房(針對符合條件的全體戶籍居民)或市、區級重點企事業單位定向配租(售)來解決,缺乏單獨針對人才個人的住房分配渠道。

加之,不少保障房建設位置較偏,交通不便,造成一方“愁嫁”、一方需求無法釋放的窘境。其中,2017年龍崗區開工15499套人才保障房,空置率卻超1/3。對此,專業人士建議,深圳應建立“雙通道”申請人才住房和保障性住房,除符合條件(具有深圳戶籍並達到社保繳納年限)的人員都能參與的個人輪候外,還要單獨建立面向人才個人的申請渠道,以實現物盡其用。

深圳市人大代表、深圳市鐘錶行業協會副會長陳思楚建議,新建人才保障房應科學規劃選址和佈局,並將空置率納入政府指標考核。

在保障人才安居方面,新加坡組屋成為眾多專家推崇的一個成功案例。據瞭解,新加坡於1964年推出“居者有其屋”計劃,由政府主導組屋的開發與建設,目前超過80%的新加坡人口居住在組屋中,每平方米平均售價僅為市場價格的1/2—1/3,相對合理的房價不僅節約了人才和創業者的居住成本,還有力避免了低收入勞動力流失。此外,政府還為海外高端人才提供免費住房或給予寬鬆的購房政策,有利於吸引海外高精尖人才和跨國企業入駐紮根。

公共服務▶▶教育、醫療、社保仍需與國際接軌

住房之外,醫療、教育等公共服務也正成為海內外人才關注的重要一環。

當被問及“外籍高科技人才最渴望解決的居住環境問題是什麼”時,深圳一家人才引進中介機構負責人表示,這類人才非常重視家庭,他們不會孤身一人來中國發展,而是攜家帶口,剛好面臨子女教育、家人醫療服務等問題。“根據我們從北上廣、硅谷等地挖掘人才的經驗來看,他們很多人樂意來深圳工作,然而,一旦考慮到子女教育問題、醫療配套設施時,不少人便開始猶豫。”

深圳市長陳如桂也在不同場合多次提及深圳的基本公共服務,認為無論是質還是量都存在短板,特別是教育和醫療這兩個領域。前者存在“學前教育總體水平偏低、監管不到位,中小學優質學位緊、班額大”等問題;後者存在“醫療資源總體不足,醫生缺、床位緊,基層醫療服務能力不強,千人床位數僅為3.6張,低於全國平均水平,三甲醫院只有16家,遠低於北上廣”等問題。

2017年12月,深圳市政協科學技術界《關於在前海授牌設立國際人才服務中心(公司)的提案》指出,如何吸引和穩定外籍人才來深工作,關鍵問題在於如何解決他們在社會福利、養老等制度性保障方面的訴求。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引進國外專家為例,一位英國正職教授來先進院工作,該院需要承擔其在英國薪資的2倍以上費用,才能保證他在深圳工作生活的各方面與英國持平,多出的經費主要用於個人所得稅、養老、醫療保險等。提案指出,不同於香港,深圳的社保與國外沒有任何銜接和關係,若使其放棄原工作地社保,那深圳用人單位就需要承擔極高代價。

對此,《2017中國區域國際人才競爭力報告》藍皮書給出建議,應建設與國際接軌的社會保障體系,對境外人才來華工作期間社會保障的開戶服務、繳納標準、保障內容、離境銜接等進行明確規定。完善社會保險對境外人才的准入、使用與退出機制。在社會保險方面,報告指出,目前中國與德國、韓國簽訂了互免養老保險協議。

記者瞭解到,為解除海外人才回國創新創業的後顧之憂,進一步健全完善國際教育、國際醫療、國際人才公園等生活配套設施,提升社區服務治理水平,早在2017年,北京朝陽區就發佈了《朝陽望京國際人才社區建設實施方案》。方案發布後,對於申請永久居留的朝陽外籍高層次人才,審批手續辦理時間從180天減少到90天。此外,對符合認定標準的外籍高層次人才及其配偶、未成年子女,經北京市商務委員會推薦,也可直接申請在華永久居留。

專訪▶▶美國國際華人科技工商協會主席李大西:深圳高端人才引進標準應更具彈性

在海外人才看來,深圳的引才政策吸引力如何?未來如何改善?對標硅谷,差距又在哪裡?對此,記者採訪了曾參與創建深圳留學生創業園的美國國際華人科技工商協會主席李大西。

南方日報:您覺得深圳的引才政策怎樣?

李大西:深圳的引才政策是比較有力的。不過還可以進一步改進。很多海外人才既有國內成長經歷又有海外生活體驗,他們往往更熟悉國際慣例,具有更強的跨文化溝通能力、國際視野和戰略眼光。

所以,深圳要重視海外人才的建議和看法,要實實在在落實對海外人才回國創業的支持和幫助。但目前,深圳部分與海外人才對接的活動卻存在形式大於內容,缺乏有效對接手段,這一方面深圳需要認認真真重視起來。

南方日報:您認為深圳應該怎樣改善?

李大西:目前一些引進政策力度很大,但部分流程較複雜,操作起來較麻煩。此外,有一些項目扶持標準設置了年齡限制,超過一定年齡就被“拒之門外”,但很多回國發展的海外領軍人才,尤其是院士級別,都已經六七十歲,這些人在國外功成名就,想要報效祖國,我們應該伸開雙手去歡迎他們。比如,我們擬在深圳建立一個芯片研究院,深圳市有關方面也表示要全力支持,但在孔雀計劃申請填表時,團隊的核心帶頭人卻因超齡被“卡”掉。很多項目可能因此就落戶到別的城市。所以,深圳對於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引進的標準,是不是應該更具彈性。

 南方日報:近年來,深圳留學生創業園成功孵化了800多家留學生科技企業,包括朗科、迅雷、光啟、柔宇、華傲數據等明星企業,但國內也存在一些留學生創業園經營不善的案例,您認為主要區別是什麼?

李大西:內地很多留學生創業園由政府主導,但深圳走的卻是市場化路線,由海外留學生組織主要負責操作。這是最大的不同。一些政府部門為了政績,制定的引進計劃會比較激進,往往追求引進的數量、規模,而市場化路線,更注重企業本身的質量。例如深圳留學生創業園,我們依託協會在海外建立了一個實實在在的專業化引才網絡,還成立了專家委員會,選拔企業標準嚴、看得準,再加上深圳良好的創新生態及我們提供的回國創業“一攬子”服務,企業“死亡率”低,也成就了今天的留學生創業園。

南方日報:外國人士對深圳是一個怎麼樣的評價?

李大西:很多來過深圳的人都會驚歎,這是一個充滿活力的城市。在我看來,深圳的成長不僅是技術進步和GDP數字的變化,整個社會風氣和文化建設上都進步很大。可是,深圳在美國並沒有那麼大的知名度,所以我覺得深圳要想進一步提高自己的國際形象,吸引越來越多優質的國際化資源,就必須在整個城市品牌形象宣傳上進一步加強。

南方日報:深圳一直要對標硅谷,您覺得深圳與硅谷差距主要在哪裡?

李大西:深圳有比硅谷強的地方,也有明顯弱的地方。在深圳,一個硬件創業者可以輕鬆實現所有環節的連接。只要你有好的想法,在這裡就能實現,效率比硅谷更高,成本比硅谷更低。而硅谷的創新能力則在於他周邊有很多大學,以及對於資本和創新企業的強大吸引力。

在美國,如果有一個好技術,那麼風投就會跟他說,你把公司遷到硅谷去吧,這就是硅谷吸引力的最好證明。而目前在國內,深圳在這一方面的優勢還沒如此突出。

觀察▶▶人才爭奪戰,深圳如何“俘獲”更多人心?

政策紅利之外,在觀察者看來,未來的人才競爭將進入到以城市體系、生態環境、制度環境等為代表的,更為基礎的綜合實力比拼。

2018年初,廣州、成都等地相繼公佈新一輪城市發展總體規劃。廣州的城市發展願景是“美麗宜居花城 活力全球城市”,目標直指人的美好生活。

舊金山灣區委員會經濟研究所前所長肖恩·倫道夫直言:“人們從世界各地來到這裡,他們看到了機會,但同時也關注它是不是一個適合家庭長期居住的地方。”

在綜合研究了多個國際第三方機構評選出的宜居城市榜單後,記者發現,考量項目基本涵蓋:消費水平、經濟環境、住房、醫療健康、自然環境、政治社會環境、公共服務和交通、綜合安全度、休閒度、學校和教育、文化環境等。

這也意味著,未來人才的競爭,更多可能是一場無法直接用金錢取勝的“人心爭奪戰”。

紐約市調查顯示,在紐約人心中,“多樣性”(diversity)是紐約市最大的財富。多樣性,連同環境、機遇、生活、文化、空間、博物館、餐廳等都成為“紐約客”心中的紐約財富。

視線拉回深圳,儘管目前在創新發展上邁入一個新階段,但在綜合開發研究院(中國·深圳)公共政策與績效評估研究中心主任王梅看來,深圳推出的幾大人才引進工程,很有針對性,但有點過於偏重產業和技術人才。“從現階段來看,這些人才也許是當務之急,但從長遠發展來說,不管是經濟社會的發展還是城市的發展,應該是有血有肉的,需要有人文滋養,所以應該對法制、社科、藝術、文化教育等領域的高端人才也要有一個積累。”王梅認為,深圳要建設現代化國際化創新型城市,必然需要一個更全面、更廣泛的人才概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