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如何看待整容?你最好先知道這些

今天看到一條新聞,說安徽阜陽一名23歲女主播小慧,因整容效果不理想,無法面對輿論,心情抑鬱,多次輕生,1月19日凌晨從18層樓頂跳樓身亡。年僅23歲的鮮活生命就這麼香消玉損,讓人扼腕嘆息。

近些年,因為整容事故丟了性命,或致傷致殘的事情時有發生;為變美選擇整容,失敗後反成悲劇的新聞也屢見不鮮。為什麼整容風險那麼大,還有那麼多人前赴後繼地去整容?我們該如何看待整容?

前段時間,有全國人大代表建議,在修改未成年人保護法時增加相應規定,像禁止未成年人進網吧一樣禁止美容整形手術,對於違反規定的家長和醫療美容機構進行嚴懲,讓未成年人遠離這些風險,更好地健康成長。

這項建議在網上引發了很多討論,得到了大多數人的贊同,當然也得到了一些人的反對。人大代表的建議究竟合不合理?

今天我們來聊一聊關於審美和整容的話題。

人們的審美是怎麼來的?

愛美,是刻在人類基因裡的。人們發現,連剛出生不久的嬰兒,都會偏愛那些長相美麗的面孔;而儘管世界各地的人們在文化上有很大差異,但他們對於美醜的評判仍趨於一致。

進化心理學認為,人類對美的偏好,其實是幾百萬年來自然選擇的結果。我們現在認為美的那些特徵,其實都代表著健康和更強的繁殖力。濃密的長髮、光潔的皮膚和紅潤的嘴唇代表著年輕和身體健康,豐滿的胸部和性感的屁股則象徵著能生育更多後代。

至於面孔,曾經有研究發現,人們更喜歡“平均臉”(averageness)、“對稱臉”(symmetry)和“性別化臉”(sexual dimorphic feature)。

我們大腦喜歡熟悉的東西,因為熟悉意味著它們或多或少曾在大腦中留有心理表徵,所以平均臉更受歡迎。而面孔和身體的對稱則代表著生長髮育健康、免疫力強、基因好,因此人們偏愛“對稱臉”。另外,研究者還發現,人們更喜歡女性化特徵明顯的臉,不論對方是女性還是男性。大衛·佩雷特(David Perrett)教授認為,性別化與人們潛在的性格有關。人們經常將偏男性化的面孔與不可信、高冷、輕浮、暴力等品質聯繫起來,而女性化面孔則更多反映了值得信任、熱情等品質。因此當需要維持一段長期穩定的關係時,女性會偏愛面容相對“柔性”的男人,認為他們可能成為一名好伴侶。現在娛樂圈“小鮮肉”橫行,很多人不理解,認為完全是日韓潮流帶壞了國內小女生,但或許這種偏愛本就是人類在幾百萬年的生存繁衍過程中習得的本性。

當然,人們的審美也受文化和潮流時尚的影響。

中國古人喜歡丹鳳眼、杏仁眼、柳葉眉、面若銀盆的圓臉蛋,而現在人們更喜歡大眼睛、歐式大雙眼皮、窄而高挺的鼻子和錐子臉,其實這就是受西方文化影響而產生的審美變化。

西歐從15世紀以後,逐漸確立了它在世界政治、經濟、軍事、文化領域的優勢,並對世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具體到對人的審美上,在世界上絕大多數受西方文化薰陶的國家和地區,人們普遍的審美觀都是趨向歐美化的,喜歡更接近歐美白人的長相和身材。當然隨著亞洲的崛起,現在的“東方”已不再被動接受、不再滿足於被“西方”認可和馴化,在審美上也越來越有自己的特色。

該如何看待整容?你最好先知道這些

近年來,人們對“頹廢臉”、“高級臉”的喜愛,則更多是受潮流時尚的影響。時尚圈的話語權掌握在少數圈內大佬和奢侈品品牌手裡,他們通過高端秀場、時尚雜誌、明星贊助,以及無處不在的軟硬廣告轟炸來左右和影響人們的審美傾向。

在傳統的男權社會下,男性女性對美的追求是趨同和單一的。由於男權社會的女性需要依附於男性生存,因此社會對於女性的審美標準是以男性的喜好來設定的,偏愛順從、隱忍、溫柔、體貼,善生養撫育的女性。

但隨著社會的進步和女性地位的提升,女性的審美也在逐漸發生轉變,男女之間的審美差異越來越大。那些看起來更獨立、不依附,對男權不媚俗,不追求繁殖的特徵會讓女性覺得很美很酷,因此很多女性不喜歡豐乳肥臀反而喜歡紙片人式的身材,不喜歡女性化特徵明顯反而喜歡疏離的、反女性特質的“不完美”臉。

另外,相比起以前,現代社會對充滿滄桑、不再年輕的臉龐也更加寬容和善待,一方面是由於現代人的壽命更長,年紀大的人也同樣擁有話語權;另一方面也是人們對傳統的強調繁殖審美的反抗。

總而言之,審美是一個複雜的問題,是各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我國哲學家李澤厚曾說:美就是感性與理性,形式與內容,真與善,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的統一,與人性一樣,是人類歷史的偉大成果。

顏值即正義的時代

美國心理學家桑戴克(Edward Lee Thorndike)於上世紀二十年代提出了一個概念叫光環效應,又稱暈輪效應,是指人們對人的認知和判斷往往只從局部出發,像日暈一樣,由一箇中心點逐步向外擴散成越來越大的圓圈,並由此得出整體印象。

光環效應最大的問題和特點是以偏概全,在對不太熟悉的人或者有嚴重情感傾向的人進行評價時,這種效應體現得尤其明顯:一個人如果被標明是好的,他就會被一種積極肯定的光環籠罩,並被賦予一切都好的品質;如果一個人被標明是壞的,他就被一種消極否定的光環所籠罩,並被認為具有各種壞品質。

人們對美貌者的認知和評價往往遵循光環效應,人們認為長得漂亮的人往往更聰明、幸運,更有能力、魅力,會將他們與各種美好的品質和事物聯繫起來。

因此,人們願意為美貌者大開方便之門,使他們在生活中、職場上、兩性關係中得到更多的機會、特權和寬容。雖然人們不願意承認自己“以貌取人”,但事實上人們對美貌者的偏愛確是實實在在的。

很多年輕人喜歡這句話“喜歡一個人,始於顏值,陷於才華,忠於人品。”聽起來很美好是不是,但這句話其實是在說,沒有顏值,根本不可能開始,什麼才華、人品都不過是空氣,真的非常現實,對顏值低的人來說可以說是很殘忍了。但我們現在就是處在這麼一個現實且殘忍的時代,沒有“好看的皮囊”,根本沒人關注你有沒有“有趣的靈魂”。

因此,很多人希望通過整容來改善自己的容貌,提高自己在這個顏值正義時代的競爭力。

整形的歷史與現狀

愛美的人的天性,人類自產生審美意識後,就不斷地通過各種方式來裝飾和塑造自己,使自己變得更美。

遠古時期的原始人就會用戴耳環、穿鼻環等方式對形體進行裝飾及塑造。公元前6世紀,印度的Susurtd就用額部皮瓣施行鼻再造手術和耳垂再造術。公元3世紀,我國晉朝就有修補唇裂、治療面部瘢痕的記載。到19世紀中後期,得益於麻醉技術和無菌術的發明,整形外科也得到迅速發展,逐步成為醫學中一門獨立學科。

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有大批傷員的容貌被毀、身體殘缺,需要醫學為他們做整形、修補或再造手術。於是各專業的醫生都開始研究整形外科,許多新技術、新方法相繼問世,促進了整形外科的快速發展。

當時整形手術的主要目的是修復,由於某些人的身體機體組織出現了殘損或毀壞,所以不得不對其健康功能或外觀進行恢復。當時以美容為目的的手術被看成是不務正業,會遭到醫學界的反對,因此只能秘密進行。

後來,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的審美需求不斷提高,整形外科醫生開始轉向美容整形,於是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一些國家的美容整形外科又從整形外科中分化出來,成為獨立的“美容整形外科”,並逐漸得到國際醫學界的普遍接受和重視。

單就美容整形的技術而言,歐美是最好的,其次是日本,然後是韓國。但由於歐美人與亞洲人有天然的審美差異,而日本整形價格較高且行業沒有韓國發達,因此韓式整容一直都是我國的主流。

該如何看待整容?你最好先知道這些

最近兩年,保留個人特色的日式整容越來越受歡迎。但大部分人還是會覺得日式改變不明顯,性價比不高,不如韓式那麼立竿見影,希望花小錢辦大事的底層人們還是會選擇更便宜、更規範、更標準化的韓式。因此,人們發現街上電視上的美女臉都長一樣,雖美但沒有個性,於是調侃他們為“整容臉”。

最初整容的群體以20歲至40歲的女性為主,近幾年國內整容低齡化的狀況越來越明顯,很多00後都會在暑假期間到整形醫院做手術。

醫療美容網站新氧發佈的《新氧2018年醫美行業白皮書》顯示,當前中國有近2000萬醫療美容消費群體,90後已是整容整形絕對主力,00後開啟醫療美容消費的勢頭比90後更強。從近兩年消費數據看,醫療美容成為00後的日常生活方式這一趨勢端倪已現,而且愈演愈烈。

社會對整容的看法

我們日常說的整容,說的其實就是整形美容,它的目的不是修復,而是變美,是“對人體正常身體組織進行整形,以改善外形和自信”的行為。它的

實施對象都是解剖生理均屬正常,沒有畸形,器官功能也都正常的“健康人”。

人們選擇整容變美的目的大致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本身外貌有一定缺陷,被人認為“醜”,為了讓自己變得平常而選擇整容,他們追求美的動機,往往是為了解除自身的壓抑和心理異常;另一種是本身外貌普通,但想要變得比一般人美而選擇整容,他們追求美的動機,通常是為了獲得優越感或希望在社會上能走“捷徑”。

整容醫生雖然是通過手術刀在對求美者進行外在改變,但其最終滿足的卻是求美者在心理上的滿足和平衡,所以從一定程度上可以說,醫學美容其實是一個心理過程。

孔子說:“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曾經的人們是接受不了整容的,別說整容,連紋個紋身都會被視為“大逆不道”。但隨著社會的發展,現在整容已是常見現象,人們對整容的態度和看法也悄悄發生了改變。

在被稱為“整形之都”的韓國,曾經也對整容諱莫如深。在上世紀70年代,韓國藝人做整容手術會被粉絲視為背叛、愚弄觀眾;90年代,韓國的大多數男人都宣稱如果知道了女友或妻子有整容手術,將會選擇分手。到了2005年左右,韓國開始有藝人承認整容,民眾也開始了整容熱潮。為到了現在的韓國,整容從一個禁忌事項變成了宣揚奇蹟的道具,人們不再覺得接受整容手術是一件“丟人”的事情,而是一件找回自信並學會愛自己的有意義的事情。

在我國,人們對整容的態度雖然較以前有所改善,但遠沒有韓國那麼正面。現在娛樂圈承認整容的藝人雖有,但並不算多,像范冰冰、楊穎等還會專門去醫院讓醫生證明自己沒有整容。民間整容的熱情雖高,但大部分整容的人都會否認自己整容的事實,除非是整得太不自然瞞不下去了。

但可以預見,在未來,我國民眾對整容的態度會越來越寬容,或許會向韓國靠攏。

要不要支持或選擇整容

美貌之所以能有那麼多特權,歸根結底還是因為它的稀缺性。

在互聯網和整容業都不那麼發達的年代,人們的社交圈子很小,能認識的人也有限,一所學校或一個小鎮裡,一共才有那麼幾個天生麗質的美人兒,因此,他們自然能得到人們更多的優待和喜歡。

互聯網的發展讓我們能看到、接觸到全國,甚至全世界的美人兒,家鄉那天生麗質的“小鎮姑娘”對比起來也就沒那麼大魅力了。而整容技術的發達,讓很多原本相貌平平的普通人也蛻變成了秀色可餐的大美人,於是美貌變得不那麼稀缺了。

讓稀缺資源普通化,其實是一種非常好的進步,這意味著原本擁有這種稀缺資源的少數人,不再因此具有天然優勢和特權。當人們不再將美貌視作稀缺資源,才會更加看重人的能力、品質等其他更重要的特質,也更有利於人人平等的理念真正實施。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如果你不是90分以上顏值的既得利益者,你應該支持別人整容。至於自己要不要整嘛,就要依據個人情況慎重決定了。

上面我們說過,整容整的都是生理學上的正常人,歸根結底是為了滿足求美者在心理上的滿足和平衡。而現代整容手術仍有不小的失敗風險,有可能達不到理想的效果,有可能有一些副作用,還有可能對身體造成更嚴重的永久傷害。那麼,為了心理上可能得到的滿足,選擇可能對身體造成永久性傷害的整容手術,是不是值得呢?

值不值得更多是一個價值判斷,不是事實判斷,因此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答案。那些整容成功並因此受益的人,肯定會告訴別人這是很值得的;而那些整容失敗或者心理問題並沒有因此得到解決的人,肯定覺得不值得,往往會非常後悔。

該如何看待整容?你最好先知道這些

上面提到過,選擇整容的人有兩種,一種是本身相貌較“醜”的,一種是本身相貌正常的。

對“醜”的人來說,如果你因為自己的相貌處處受到歧視,自己也因此而非常自卑甚至影響了自己的正常社交和生活,那你選擇通過整容來改變現狀無口厚非,當然這個決定一定要建立在個人充分了解並接受整容風險的前提下。

如果你因為相貌受的影響並沒有那麼大,我個人更建議你通過其他途徑來解決問題,比如提高自己的學識和能力從而增強魅力,找專業心理諮詢師疏導心理問題等等。

如果你相貌正常,想整容只是為了自己開心,我想告訴你,有太多比擁有好相貌更讓人開心的事情值得你去挖掘去嘗試,實在沒必要為此去冒整容的風險。

如果你是為了獲得更多“特權”而整容,那以下幾點你需要知道:

1、首先一定要認識到,美貌雖能帶來一些優勢,但美貌並不是萬能的。美貌的可替代性太強了,這個世界上永遠不缺年輕鮮活的漂亮面孔和身體;美貌的吸引力會隨著時間被消磨,其帶來的收益也不可避免會越來越少。

2、整容手術風險不小,那些《術前告知同意書》上寫的風險真的都可能發生。手術有可能帶來嚴重後果,比如整容變毀容,引發嚴重疾病,甚至危及生命。連最簡單的雙眼皮手術都不是萬無一失的,如果失敗可能導致雙眼無法閉合,只能睜著眼睛睡覺。

3、整容手術不但很疼,往往還有後遺症,也容易整容上癮。

4、整容手術很費錢,用那些錢乾點別的提升自己的事情或許會有更好更長遠的益處。

如果你充分認識到了以上情況,仍然覺得自己需要整容,那估計是整容能給你帶來的收益太大太有誘惑力了,那隻要你願意為自己的選擇負責,冒險選擇整容也可以理解。

但需要注意,一定要選擇正規整容機構進行手術,遠離黑醫院。萬一失敗了也不要絕望,要理性面對,以後還可以二次手術做修復的,千萬別像文章開頭的女孩一樣那麼傻。

如果你只是想做一些去個痦子、點個痣,或整個牙這種沒有大風險,對身體傷害有限的手術,那就沒那麼複雜,只要你負擔得起就去做吧,沒關係的。而注射玻尿酸、肉毒等微整形看起來問題不大,但實際上其風險可是大過很多需要動刀的大手術的,且容易上癮,需要慎重選擇。

簡單地說,如果你想選擇整容手術,那你需要具備一定的經濟能力、一定的專業知識和非常強大的心理承受能力。如果你不具備,最好還是先放棄,等技術再成熟些價格再便宜些再看。

關於未成年人整容

張愛玲曾說:“出名要趁早”,一些家長覺得:“整容也要趁早”,他們想讓孩子從小美到大,於是給7歲孩子割雙眼皮,給8歲孩子打肉毒桿菌。這幾年,青少年甚至是兒童整容的現象越來越多,每到暑假,不少家長帶著孩子去整形醫院割雙眼、隆鼻、甚至削下巴。

但是,很多整容手術,像割雙眼皮、隆鼻、削骨、吸脂、隆胸等,其實都是不適合孩子做的。因為人體發育的成熟期在18歲以後,如果過早進行那些整容,骨骼還沒有發育完整,手術部位在發育過程中可能發生變形。

當然,未成年人如果是去正規公立醫院整形科要求做那些手術,醫生會直接拒絕並給他們普及相關年齡限制知識的。但很多私立整形醫院或小的黑診所會為了利益會偷偷給未成年人做手術,有的根本不會告知有年齡限制這回事,甚至還會慫恿未成年人進行更多不適合其年齡的手術。對於這種違反規定的醫療美容機構確實應該嚴懲。

如果醫院已經明確告知父母他們的未成年孩子不適合做整容手術,而父母不顧風險仍帶孩子去私立醫院偷偷手術,那這種父母也太自私了,確實也應該收到懲罰。

那是不是可以說人大代表建議是對的,確實應該立法禁止未成年人做美容整形手術呢?當然沒那麼簡單。

有些手術確實是有年齡限制,但也有一些整容手術並沒有年齡限制,比如大部分唇部的修復手術、一些眼部手術和一些皮膚整形手術等,像唇裂(兔唇)、唇外翻、厚唇、倒睫、瞼外翻、去胎記、去痣手術等等;還有一些手術雖然有年齡限制,但部分未成年人也可以進行,比如上瞼下垂美容術要求在5歲以上,內眥贅皮美容術10歲以後,不動軟骨的耳部手術一般要求在5-6歲時等等。

並且,手術適不適合未成年人,也不是絕對的,要根據未成年人的情況決定。比如有些孩子有睫毛內翻等症狀,這時候就可以做割雙眼皮手術,並且應該儘可能早的做。比如未成年人不幸把鼻樑骨弄斷弄碎了,做修復手術的時候整下鼻子也是可以的。

該如何看待整容?你最好先知道這些

雖然有些手術沒有年齡限制,但整形都有風險,讓未成年人承擔風險應不應該呢?這就需要看整形能帶來什麼收益了。對個體而言整形的收益取決於個體整形的目的,未成年人整形的目的無非有四種:

1、有一些嚴重的畸形需要修復,比如先天性唇裂(兔唇);

2、有一些並不嚴重甚至不影響生活的小畸形需要修復,比如招風耳;

3、因為相貌較“醜”,因此產生了嚴重心理問題需要變美;

4、為了在顏值社會獲得相貌優勢而需要變美。

顯然,對那些天生有嚴重畸形的孩子,做手術是完全必要的,不應該禁止,這一點大家應該都可以理解。人大代表建議的也是禁止做美容整形,應該並不禁止畸形整形。

但是,問題是,上面說的那四種目的並不是完全涇渭分明的。

多大的畸形算畸形?稍微有一點點的畸形能不能做手術?誰來判斷哪些程度的畸形算影響生活?比如招風耳也是畸形,但功能正常,準不準別人手術?像上瞼下垂、厚唇、臉上的胎記、肉痣等準不準治?

絕大部分畸形都不會嚴重到不能正常生存的地步,而那些輕微畸形對個人生活的影響如何是因人而異的,所以這種界限是模糊不清的,無法嚴格區別,如何立法?

另外,生理的畸形需要處理,那心理的畸形需不需要處理?如果孩子因為自己“醜”而引發了嚴重的心理問題,能不能讓孩子接受整形?

有人會說,長得醜很正常啊,孩子的世界是單純的,他們的心理問題能有多大,疏導一下就可以了,整容沒必要。這就是站著說話不腰疼了,我們都是從孩子長大的,都應該知道孩子的世界並沒有那麼天真無邪,甚至是比成人世界更殘酷的。成年人就算不喜歡一個人,好歹會藏著點自己的想法,可孩子不會,他們的歧視是赤裸裸的,不喜歡就是不喜歡,想欺負就欺負。孩子因為大腦發育不完全,共情能力會偏弱,往往不會設身處地去考慮別人的痛苦,所以校園欺凌、校園殺人事件頻出。

孩子的心理也比成年人更脆弱,因為長得“醜”而受歧視受欺凌的孩子是非常無辜且無助的,他們從小遭受的心理折磨可能大過我們的想象,還可能會影響他們一輩子。如果整容能解決問題,為什麼要剝奪他們獲得救贖的機會?

如果嚴重的心理畸形可以允許整容,那輕度的心理問題可不可以?沒有心理問題裝作有心理問題的怎麼識別?這也是界限模糊不好處理的事情,不好通過立法該直接劃線。

說了那麼多,其實就是想說明,人大代表的初衷是好的,但立法禁止這種一刀切的辦法並不合理。

如何對待未成年人整容?

正常來說,家長都是為了孩子好的,在知曉風險的情況下,很少有家長會僅僅為了孩子變美而鼓勵或同意孩子整容。如果不是曾被惡意對待,孩子也不會主動走進手術室。

我們的目的不是要杜絕未成年人的一切整容現象,是要阻止家長和孩子不顧風險過早過度追求美貌,那我們應該怎麼做?個人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去改善。

首先,最重要的是要規範整容市場。目前最大的問題是有很多私立醫院會為了利益偷偷給未成年人做不適合他們的手術,對這種醫院應該立法給予嚴懲。每個醫院都應該本著對求美者負責的態度,拒絕給求美者做不適合其個體的手術,並應充分披露所有手術風險,不得有所隱瞞。

其次,部分不適合未成年人的整容手術如隆胸、隆鼻等等確實可以立法禁止。但如果出現未成年人有特殊原因應該給予醫學處理的情形時,應由公立醫院的醫生在充分評估風險後再為其進行。

再次,除有嚴重畸形,醫生建議做手術的外,其他未成年人的以變美為目的的手術都應該由未成年人自己提出。提出者需要有切實的理由和目標,還需要足夠成熟能理解或接受風險。

另外,在手術前醫生需要與未成年人和其監護人進行廣泛多次的術前隨訪,讓他們充分認識到手術的預期、目標、風險、術後療程、侷限性和併發症等等。部分手術還需要對未成年人進行心理諮詢以判斷是否需要手術。

還有,所有手術均需要得到監護人的同意和陪同。監護人是成年人,應該肩負更多的責任和義務,慎重考慮未成年人整容帶來的影響和風險。

最後,醫生還需要對未成年人的身體進行評估,身體狀況符合手術條件的才能進行手術。

每個人都有追求美麗的權利和自由,未成年人同樣應該有。選不選擇是一回事,有沒有選擇權是另一回事。

如果整容對未成年人來說是利大於弊的,未成年人和監護人都贊同,也願意面對那些風險,且不會損害他人的利益,那為什麼要剝奪他們的選擇權呢?這種打著“為你好”的旗號剝奪別人選擇權的做法,就像是自私強勢的父母不顧孩子的喜好逼迫他們接受不喜歡的事物一樣,是不尊重個體權益和自由的,往往起不到作用,還很容易埋下更大的矛盾和隱患。

當然,未成年人世界觀和審美都不夠成熟,很容易為了跟隨潮流而做出令自己日後後悔或無法承擔後果的事情。因此,他們的監護人需要切實負起責任來。

另外,我們還應該考慮如何更好地引導未成年人理性地看待審美和整容問題,當然,這是一個更大更難的問題,沒有短期見效的完美解決方案。

結語

世界那麼美,我們追求美並沒有錯。但是,一張臉能決定的東西太少了,再華麗的外表,都比不上內心的從容自信。

很多人追求整容,真正追求的其實就是內心的自信和心理的平衡。但是,在這個科技改變外貌的時代,整容真的能帶給個人心理的滿足嗎?我不知道。

我知道的是,當外貌的不平等逐漸被科技化解時,人們更看重的,肯定是人的內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