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與展望:中國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這是中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不斷為人類作出更大貢獻的時代。這就意味著,新時代的中國不僅將更深刻改變自身的發展進程,同時也將更深刻影響世界歷史發展。毫無疑問,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已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穩定之錨”。隨著中國日益轉向高質量發展,中國對世界經濟發展的貢獻還將進一步提升,正面外溢效應 也將日益凸顯。

〔英國〕馬丁·雅克(Martin Jacques)

英國劍橋大學政治與國際關係學院資深研究員

回顧與展望:中國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解讀中國工作室對馬丁·雅克進行採訪

我對中國的興趣源自一次偶然的機會。1993 年 8 月,我到廣州度假,這座城市的活力和人們的各種活動把我深深吸引住了,直到今天,我仍然記憶猶新。這次度假後,我覺得世界正在發生一些變化,我感到這就是“未來”。隨著對中國興趣的增加,我對中國的瞭解逐漸加深,從 2000 年開始,中國成為我關注 的核心。

此後,我試圖從歷史的角度研究中國在現代世界中的軌跡以及為什麼中國經濟正在騰飛等問題。同時,還研究中國未來會呈現出怎樣的局面。我把中國的崛起放在一個更加廣闊的歷史背景下予以研究。結論是,當前中國正在經歷一次重要的變革。世界如今被分成了少數幾個人口稀少的富裕國家以及很多貧窮國家。中國的變革昭示了世界不應當是這個樣子。


中國從哪裡來?

在我看來,中國的崛起不僅僅是一種經濟現象,中國是一個在政治、經濟、 文化、科技以及軍事方面有影響力的大國。中國在崛起中並未變得像西方國家一樣,而是仍然保持中國特色。因此,隨著中國影響力的提升,它的影響力將不僅侷限於經濟方面,還將包括其他方面。

正如習近平主席所講,現代化不是單選題。歷史條件的多樣性,決定了各國選擇發展道路的多樣性。在我看來,任何人都不能指望中國這樣一個有著和西方截然不同的歷史的國家會變得像西方一樣。如果我們想了解中國,我們就得尊重、承認以及瞭解中國的歷史是如何影響和塑造中國的。當然,我們如今生活在一個全球化的世界,影響因素眾多。自 19 世紀中期以來,中國一直都受到西方的影響,但這並不意味著它就變得西方化了。

除了中國的傳統文化使然,中國當前所走的道路也是政治的選擇。辛亥革命使清王朝被推翻,但問題在於這場革命沒有開啟一個新的歷史階段。它使舊政權垮臺,但並不是新政權的真正開端。中國自 19 世紀中期以來面臨的一大問題是:它難以對歐洲的現代化、工業化和軍事力量作出有效的回應。中國應對現代化的過程是漸進式的、侷限性的、零星的。

近代的中國陷於軍閥混戰,情況變得日趨嚴重。中國變得四分五裂,受到日本的侵略,面臨著亡國滅種的危險。直到 1949 年,毛澤東領導的中國共產黨取得解放戰爭勝利後,中國才重新得以統一,獲得了民族獨立並重建了社會和政治秩序。

到 1978 年,鄧小平的改革之舉使中國的發展潛力得到了開發。但是,1978 年的改革是建立在 1949 年變革的基礎之上的。如果沒有驅走外國侵略者,沒有中國的統一,沒有政治經濟秩序的重建,這一切改革發展成果都是不可能的。

回顧與展望:中國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中華文明的核心元素之一在於統一。統一是中國綿延數千年曆史的重要基石, 以統一為核心的中國傳統政治文化就像中華民族的一塊塊基石。毛澤東修復了這些基石,他為中國的現代化打下了基礎。

在西方歷史學界,中國的變革往往被認為始於 1978 年,我認為它應該始於 1949 年。但毫無疑問,鄧小平對中國改革開放的設計是天才之舉。鄧小平放眼全球,看到了東亞各國的狀況,看到日本的努力,看到韓國的發展成果, 還有新加坡的發展情況,它們在那一時期的增長率都高於中國內地。

回過頭來看,鄧小平決定:中國共產黨應該一心一意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一切都得服從這個中心,這個決定和改革開放的道路結合在一起,為中國開啟了一個真正的黃金時代。


中國向何處去?

中國改革取得了成功,這意味著像中國這樣的大國可以從貧窮和落後走向經濟現代化和充滿生機活力,也意味著世界不一定為西方所主宰。突然之間, 曾處於弱勢的中國,其龐大的人口數量成為一種優勢。中國的時代來了。

對中國共產黨來說,實現中國夢的關鍵在於與時俱進,迎接挑戰。這在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中是有跡可循的。毛澤東逝世後,中國陷於困難,鄧小平作為中國共產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核心在執政理念上作出了重大轉變。

放眼全球,很少見到政治組織或是政治黨派作出此類轉變,因為它們被自己的偏見和價值觀困住了,很難以一種不同的方式進行思考。鄧小平時代的中國轉變表明,中國共產黨在中國社會的根基非常深厚,這說明中國共產黨和蘇聯共產黨不同, 蘇聯共產黨沒能紮根於群眾,但中國共產黨做到了。

中國在 20 世紀七八十年代成功進行了變革,並不代表現在和未來的中國依然能夠成功做到。對習近平主席而言,挑戰在於是否有能力帶來變革,是否有勇氣、有力量、有根基,是否能得到群眾支持。在我看來,習近平主席在應對這些挑戰上取得了以下優異的成績:

一是關於中國國內的現代化變革。中國的治理體系不可能 20 年不變,因為中國人正經歷時代的快速變化。年青一代和之前幾代人的看法不太相同,他們已經成為中國發展的主力軍。此外,習近平主席還提出了“四個全面”戰略佈局,使之成為中國實現中國夢強有力的理論支撐,並且以五大發展理念的形式規劃了實現中國夢的具體路徑。

二是關於全球治理體系的變革。全球治理主要是關於不同歷史時期主導國家的問題。當前的全球治理體系仍舊是由美國和歐洲設計的,形成於二戰後包括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以及世貿組織等機構,還有隨之建立的種 種規章制度。

可以說,當前的全球治理體系基本體現的是美國的利益和價值觀。 但是隨著美國的衰落,這個體系變得越來越難以為繼,但並不會突然間崩潰。迄今為止,中國都是全球化的參與者和受益者,如今已經成為全球化的主 要塑造者和創造者。習近平主席提出了兩個重大項目: 亞投行與“一帶一路”倡議。

回顧與展望:中國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一帶一路”倡議具有包容性,任何國家都可以加入,甚至是美國也受到中國的歡迎。可以看到,中國的這些新的舉動使自己正從全球化的客 戶轉變為全球化的設計者,中國開始對全球化進程負責。我想在其中有一個重大的轉變,即中國意識到自身的責任以及可能性,現在的中國對於世界變得如此重要, 它的未來和世界的未來以及全球經濟的未來緊密相連。我認為,這的確是一個重要的歷史轉折點。


未來的中國是什麼樣子?

西方研究當下中國的方式方法應該有所轉變。中國突然之間進入了很多西方學者的視野,但他們依舊對中國存在偏見。隨著中國的崛起,還出現了某種程度的羨慕和尊重。隨著中國的崛起,還出現了某種程度的羨慕和尊重。

西方人第一次來到中國,他們從未想過中國會是如此的現代化,他們看待世界的方式由此發生改變,不會再以相同的方式看待世界。但一旦中國經濟再度陷入困境,之前的那些悲觀主義者就會再度出現,他們會說:”看吧,我們告訴過你,中國模式會難以為繼 !”他們潛在的觀點是:中國缺乏一個基於普選和多黨的西方政治體系,因此到了某一點就一定會碰壁。

對此,我提出了兩個觀點:第一,中國是不同的,而且將一直不同,如果想了解中國,就得了解這種不同。第二,中國的崛起會持續下去,中國將改變世界, 不僅在經濟方面,還包括政治和文化等方面。

通過觀察習近平主席的執政理念和取得的執政成就,我想說,毫無疑問,近幾年的歷史證明了我的兩個觀點是正確的。中國正在沿著正確的方向發展,也許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已經取得了一些進步,正在堅定不移地走下去。


回顧與展望:中國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由解讀中國工作室編著的《讀懂中國:海外知名學者談中國新時代》一書已經全面上市,小編會通過頭條文章來節選推出,(注意注意!劃知識點了!)感興趣的朋友可以自行購買閱讀。請大家多讀書、多看報、少吃零食多睡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