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節,招誰惹誰了?

一年一度12月的月底,西方有個盛大的“洋節”,名喚“聖誕節”。隨著與西方各國更為緊密的經濟聯繫,再加上眾多商家的不斷炒作,“聖誕老人”、“麋鹿雪橇”、“聖誕樹”和“聖誕禮物”的概念也已走進我們每年12月底的生活場景。在這幾天,各種“party”,慶祝和狂歡活動精彩紛呈,人們感受到熱烈的節日氣氛,從而也帶上一份喜悅的心情。

洋節,招誰惹誰了?

除了聖誕節,其實還有情人節,感恩節,萬聖節等“洋節”,已不知不覺融入人們的生活之中,甚至已經變成很多人生活的一部分。然而,每當“洋節”來臨,總會有一些人提出抵制洋節的“天才“想法,認為中國人過洋節,是崇洋媚外,是背離傳統,是不愛國,甚至有人上升到理論高度,認為是配合西方人的”文化入侵“。

洋節,招誰惹誰了?

先撇開這些成見,不談孰對孰錯。讓我們回到國人公認的古代中國最輝煌燦爛的時期,唐朝。唐朝國力強盛,富有大國風度,絲綢之路暢通後,大量各色胡人雲集長安,由於優容禮待胡商,胡商來華貿易後選擇僑居長安的也非常多。這些域外人士保留了自己的生活習慣和宗教信仰。當時,長安城便建有基督教寺院——大秦寺。據”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記載,“每於降誕之辰,賜天香以告成功,頒御饌以光景眾“。在聖誕節當天,唐朝皇帝會向大秦寺賜香,並賜美食給景教徒。雖然當時的中國人不過聖誕節,但對於“洋節”,無疑是尊重和禮遇的。

洋節,招誰惹誰了?

真正強大的國家,其國民心態必然是自信包容的。一方面,對自己民族的傳統文化有全面認識和高度自信,另一方面,能真正尊重和包容不同民族和地區的文化。中華文化源遠流長,不僅同西方一樣具有輝煌燦爛的“軸心時代”,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直到兩三百年前都是一直領先於世界的。

如果國人對我們自己的文化有清晰全面的認識,必然會產生高度的文化自信,這種自信必然會導向文化寬容,而不是今天抵制這個,明天抵制那個的狹隘民族主義心態。此外,中華文化也並不是孤立發展的,歷史上各種文化碰撞的窗口期,也吸取了其他民族和地區的優良文化傳統。比如同樣來自西方的佛教對中國的影響,流淌在我們每個人的血液中已近兩千年。

洋節,招誰惹誰了?

那麼,中國人過洋節是崇洋媚外嗎?美和人性是共通的,無國界的。如果單從美和人性的角度看,中國人過洋節也無可厚非。雖然的確不能排除有人崇洋媚外,但一竿子打翻一船人的看法似乎更不可取。

中國傳統講究“忠恕”之道,“己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些傳統思想在某種程度上也體現了“自由”和“平等”兩個人類共同價值追求。如果別人的選擇不影響公序良俗,不違反法律法規,也不影響自己本身的實際利益,一般來說,沒必要去指手畫腳,危言聳聽。因為尊重別人的選擇,實際上也是在保護自己的自由。

洋節,招誰惹誰了?

在全球化縱深發展的今天,“洋節”早已不僅僅是基督教或西方人的特有文化符號,其早已變成人類共有的精神財產和文明印記。編者認為,作為一箇中國人,可以選擇不過“洋節”,但如果隔壁老王硬是要“大過特過”,也大可不必“槓精”附體,去抵制阻攔。尊重他人的選擇,其實是文明社會中,一個人自信成熟的表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