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文化——《百喻經》(一七)債半錢喻

【白話文】從前有個商人,借給別人半錢銀子,那人很久都沒來還,他決定前去要債。路上有一條大河,僱船過河花了兩錢銀子;到了借他錢的人家,沒見到人,回來過河,又花了兩錢銀子。為了討回半錢銀子的債而花掉了四錢銀子,而且來回路上疲勞困乏。借給別人的很少,但損失的卻很多,結果招來眾人的嘲笑。

佛教文化——《百喻經》(一七)債半錢喻

  世上也有人這樣,為了蠅頭微利,而毀壞了最重要的教義和修行。為了一點私利,不顧禮義廉恥,不僅會招來惡名,而且會得到苦澀的報應。

【圓照居士注】小事別計較,“不計較”是智慧,“不計較”是累計“福氣”的一種基本功。《金剛經》雲:“若福德有實,不說福德多;以福德無,故說福德多。”比如有人身處官位,做了貢獻,一計較,收入和貢獻相差太多,那就會想著多撈點——煩惱就來了。

佛教文化——《百喻經》(一七)債半錢喻

【文言文】往有商人貸他半錢久不得償。即便往債前有大河。僱他兩錢然後得渡。到彼往債竟不得見。來還渡河復僱兩錢。為半錢債而失四錢,兼有道路疲勞乏困,所債甚少所失極多。果被眾人之所怪笑。

世人亦爾,要少名利致毀大行。苟容己身不顧禮義,現受惡名後得苦報。

佛教文化——《百喻經》(一七)債半錢喻

(《百喻經》,全稱《百句譬喻經》,是古天竺僧伽斯那撰,文言文由南朝蕭齊天竺三藏法師求那毗地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