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利钦为何为苏联元帅朱可夫平反?

木眼


其实这些很正常,因为朱可夫最合适用来做榜样。

三朝元老却因功高盖主,皆不被重用。

有人说朱可夫的地位被夸大了,虽然在二战当中表现非常好,可是并没有像很多人说的这么大。抛开别的不说,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如果没有朱可夫,二战最后的走向可能又是另外一种说法。
而此次战争又是苏联生死存亡的关键战争,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胜利,也把朱可夫的名声推到了顶点。作为苏联最高领导人的斯大林,此刻也感受到了压迫感。

尤其是在之后的战争胜利阅兵仪式上面,朱可夫作为元帅亲自检阅,下面士兵一声声的口号震天响。斯大林认为如果再这样下去,可能不用多久自己就必须让贤。于是签署了诸多条令,数落朱可夫的不对。

朱可夫也从一国的元帅,被斯大林一降再降,最后甚至被送到了乌拉尔去放羊。好不容易撑到了斯大林去世,随着昔日战友赫鲁晓夫登台,朱可夫以为自己又将迎来第2个春天。

于是开始不断的为赫鲁晓夫四处卖命,靠着自己曾经的威望,为赫鲁晓夫拉拢各色人等。尤其是在赫鲁晓夫与马林科夫等人的斗争中,朱可夫更是起到了关键作用。可惜也正是因为他的表现太好,让赫鲁晓夫起了猜忌的心思。
等到赫鲁晓夫位子坐稳之后,开始考虑制裁朱可夫。和斯大林一样,也是找了一大堆有的没的罪名。还给她扣上了一顶夺权罪的大帽子,差一点让朱可夫毫无翻身的机会。两次的大起大落,也是让朱可夫的身体越来越差。

后来轮到了勃列日涅夫登台,作为朱可夫曾经的手下,更是没有给他任何的面子。仍然派了大量人员密切监视他的一举一动,甚至朱可夫曾经写了一本回忆录,只是因为没有勃列日涅夫的名字,竟然被扣下不准出版。

要知道当时朱可夫成名的时候,勃列日涅夫也仅仅是一个少将,甚至是连出现在朱可夫面前的机会都要排队等。回忆录当中没有勃列日涅夫,简直太正常不过了。可惜勃列日涅夫心眼小,怎么说都不愿意。

政治官场上的不顺利,多年来饱受被监视的压抑。后来朱可夫第二任妻子去世,虽然两人相差30多岁,但是非常恩爱。这些事情给了朱可夫非常大的打击,在妻子去世的第2年,自己也因病去世,享年78岁。


经历三朝的元老,到底都被判了哪些罪

之前我只是提到了,由于朱可夫卓越的贡献,斯大林以及赫鲁晓夫曾经想方设法给朱可夫扣各种帽子,那么都有什么罪行?

在斯大林在位时期,他曾经如此指责朱可夫:朱可夫为人好大喜功,二战中苏德之间的重大战役都归功于己,以及其他一些乱七八糟的理由。借着这个机会,朱可夫被下放到敖德萨军区担任司令员。

随后还是不放心,总是担心有一天会东山再起。于是又找了各种小的理由,比如说朱可夫私藏战利品。其实私藏的这些战利品,是当时朱可夫从柏林带回来的一些无关紧要的小物件。但是因为实在找不到好的理由,能抓住的千万不放过。

借着这第2次机会,朱可夫又被下放到了乌拉尔地区看羊。两次被降职也给了朱可夫很大的打击,每日以泪洗面,希望能够和斯大林搭上话,可惜一次机会也没等到。


不过赫鲁晓夫登台初期,曾经将其提拔上来,毕竟两人也是昔日的战友。当时朱可夫紧紧的抓住这根救命的稻草,认为自己的机会终于来了,于是无比的卖力。

他动用自己曾经在军队的关系,把所有的中央委员,一夜之间就送到了莫斯科。然后又借助军队的各种力量,协助赫鲁晓夫扳倒了莫洛托夫等人。此次事件的顺利展开,让赫鲁晓夫有了很大的压力。

他也再次见识到了朱可夫的力量,开始学习斯大林给他安罪名。他曾经以度假的名义在克里米亚修养。趁着朱可夫前往南斯拉夫访问的机会,先是前往基辅军区透露罢免朱可夫的消息。又前往莫斯科召开会议,专门针对朱可夫。

于是朱可夫就在出访的空档,被安上了:

1、破坏苏共有关军队建设的原则,让部队脱离党的领导;2、在军队中搞个人崇拜;3、党性不纯,没有正确地理解党对他过去功绩的评价;4、在理解苏联外交政策和领导国防部工作方面,都倾向于冒险主义。5、未经中央主席允许,擅自建立敌后袭击特种学校。等



这些东西汇集在一起,是说朱可夫试图在军队当中减弱,甚至是完全替代党的领导,让军队成为他的一言堂。这是在触动赫鲁晓夫的根基,也难怪朱可夫有这样的下场。

叶利钦的平反其实是因为合适

朱可夫去世之后,苏联的领导人又迎来了安德罗波夫、契尔年科、戈尔巴乔夫等人。但是这些人要么做的时间比较短,要么就是外忧内患。根本就没有人想到曾经的救国大元帅,更别提给他平反了。

如果说为什么叶利钦要给朱可夫,其实也没有什么太过深层的含义,只不过朱可夫比较合适罢了。因为在整个二战当中,纵观苏联众多名将,诸如:

叶戈罗夫、图哈切夫斯基、贝利亚、布柳赫尔、科涅夫、库利克人,要么是死在大清洗,要么是夺权被绊倒,要么就是功劳没有朱可夫大。
这么些将军元帅当中,也只有朱可夫一直担任着职位,就算是放羊也还是苏联的“公务员”。虽然斯大林、赫鲁晓夫等人都认为他会夺权,但是不管怎么样,这一步都没有迈出去,他还是个正面人物。

所以说朱可夫要功劳有功劳,要苦劳有苦劳,要经历有经历。唯一有一点欠缺的,就是身上那些可有可无的罪名。再加上当时是抗战胜利50周年,需要拿出一个榜样人物,朱可夫可谓是在合适不过了。

退一万步来说,朱可夫对于叶利钦完全没有任何威胁,只是曾经故去的一位救国元帅罢了。更何况当时已经是俄罗斯,接盘的是苏联留下来的“成就”,没必要抓着一些“政治斗争牺牲品”不放。

如今前往红场旅游,可以在广场正中心看到这座以朱可夫阅兵为灵感打造的高头大马。当年建成的时候,叶利钦曾经亲自前来揭幕。


史之策


朱可夫当得起“战神”二字,翻遍世界史,战神能善终的占少数。但所有的战神不管结局如何,都会在后世留下一段佳话。能像朱可夫这样最终得到执政党平反,已经是不幸中的万幸了。

朱可夫一生被贬两次,第一次是一位功高,第二次还是因为功高。

临危受命,功高盖主。

朱可夫毕业于伏龙芝军事学院。实质性对外第一战是在远东地区指挥对日作战。这场战役就是1939年的哈勒哈河战役。苏军歼敌号称5万余人,自己付出9000余人的代价,迫使日本在领土上做出让步。这一仗,朱可夫初露锋芒。

朱可夫的大局观在1941年被斯大林认可,只是过程比较心酸。1941年6月,德军550万大军分三路突袭苏联。苏军方面苍茫应战,最终损失惨重。不久,德军南路大军兵临基辅城下。

斯大林下令不惜一切代价死守基辅,时任苏军总参谋长的朱可夫强烈建议苏军撤出基辅,保存实力日后反攻。因为在1940年,朱可夫曾经担任基辅军区司令员,对基辅的情况了如指掌,非常清楚基辅根本守不住,死守只能让苏军消耗元气。但是建议被斯大林拒绝,而且解除了朱可夫总参谋长职务。

两个月后,基辅被德军合围,死守基辅的66万苏军将士全军覆没,基辅陷落……。此时,斯大林知道当初朱可夫是正确的。斯大林也是一代伟人,并不固执,再加上当时急需朱可夫这样的军事统帅,于是,朱可夫重新回到苏军高层。

之后,朱可夫解明斯克之围,临危受命列宁格勒,生死存亡之际接手莫斯科。在那段苏联最艰难的时期,几乎各条战线上都有朱可夫的身影,朱可夫成为斯大林的“救火英雄”。

在反攻途中,从第聂伯河到克列缅楚格,从别尔迪切夫到基洛夫格勒。再到以后的白俄罗斯、波兰、……一直到柏林,到处都有朱可夫的身影。

战后,朱可夫成为苏联人民的大英雄,风头一度盖过斯大林,这就是朱可夫第一次被免职的根本原因。在军方多为元帅的力保下,朱可夫才逃过被捕的命运。斯大林把朱可夫免职的理由是:不谦虚、傲慢、把所有功劳都归功于自己、网络失意或被撤职军官对抗追高统帅。

斯大林临终前,曾把朱可夫叫到身旁想要说点什么,但没等说出来就去世了,为后世留下了无限遐想。

东山再起,起而复落。

斯大林去世的第二天(1953年3月6日),朱可夫被任命为国防部第一副部长。1955年,担任国防部长。

1957年,赫鲁晓夫受到严重政治危机,中央主席团中有七人要求赫鲁晓夫下课。这时候,朱可夫站出来力挺赫鲁晓夫,成功保住了赫鲁晓夫。不夸张的说,如果不是朱可夫的力挺,就没有赫鲁晓夫的第一书记。

当政治危机过去后,赫鲁晓夫对朱可夫就不放心了,因为朱可夫军功太高,在国内过于德高望重,在国际上影响力也很大。于是,又到了朱可夫下课的时候。

在朱可夫访问南斯拉夫期间,苏共中央指控朱可夫阴谋夺权,免去朱可夫一切职务,禁止他参与一切政治军事活动。

朱可夫在家中整整思考了十五天的时间,之后向中央提出疗养的请求,从此退出政治舞台。1958年,朱可夫正式退休。

赫鲁晓夫下台前夕,曾和朱可夫通电话,带有后悔语气的说:“你是被诬陷的,我们应该见一次面”。但历史没有给他这个机会。

战神陨落,光辉永存。

朱可夫的晚年并不幸福,曾经想沾他光的那些“朋友”都离他而去,甚至背叛。只有巴格拉米扬、华西列夫斯基、罗科索夫斯基等几位元帅冒着很大的风险继续和他交往。这些在战场上保存下来的友谊可能是朱可夫晚年唯一的欣慰。

从退休后的那一刻起,朱可夫始终没有离开过克格勃的视线,甚至一度失去过自由。就连和夫人在卧室中说的私房话都会被人一字不差的记录,汇报给最高当局。

1974年6月18日,苏联一代名将朱可夫逝世,享年78岁。

朱可夫“夺权未遂”的罪名直到1995年才沉冤得雪。在反法西斯胜利50周年之际,叶利钦亲手剪裁位于红场附近朱可夫的大型青铜像,以此还给这位苏联英雄清白。

有人说,叶利钦之所以为朱可夫平反,是叶利钦借平反朱可夫向苏联人民赎罪。因为,连英雄都忘记的国家是不会长久的,这可能是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


无笔史官


任何国家、民族都会珍视、敬仰自己的民族英雄,否则将万劫不复。叶利钦当年为朱可夫平反是顺应民意,对历史错误的‘’拨乱反正‘’!出身于贫穷家庭的朱可夫是俄罗斯历史上的巨星。他在国家极其危急的关头,保住了首都莫斯科,并反败为胜。他在岌岌可危时指挥红军守住了列宁格勒;在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中,朱可夫指挥红军获得完胜,全歼德国第六集团军,实现了整个战争的根本性战略转折……他指挥红军一路西进,最终攻克纳碎德国首都柏林。二战后,朱可夫因声望太高,功高盖主,最终被赶下政治舞台,在郁郁寡欢中度过了悲惨的晚年,最终去世,享年78岁。这样的战争英雄在极其尚武的战斗民族中如同军神。其功勋、声望已经永存于历史的长河。叶利钦审时度势,在俄罗斯新的历史时期做了政府最应该做的事。


燕赵流光


朱可夫是苏联著名军事家,战略家,苏联元帅,在苏联号称“战神”。因其在苏德战争中的卓越功勋,被公认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优秀的将领之一。

斯大林执政时期,朱可夫由于功勋过大受到猜忌,被诬告受到降职处分。斯大林去世后,继任的苏联最高领导人赫鲁晓夫,再次起用朱可夫出任国防部长。

1957年,赫鲁晓夫也对朱可夫产生了猜忌,免去其苏联国防部部长职务,并取消了他党中央主席团成员和中央委员的资格。1958年3月,朱可夫正式退休。

1991年苏联解体,叶利钦出任俄罗斯联邦总统,继承了苏联的政治遗产。做为纪念苏联卫国战争和反对苏联极权统治的一部分,叶利钦为朱可夫进行平反。


林城布衣10001



舒心展志08


战后两人关系一度失和,原由有很多版本,什么"功高震主",斯大林猜忌心太重;什么朱可夫野心勃勃,在军内培置个人势力;也有的说是;苏联纪念反法斯战争胜利,举办阅兵式,朱可夫骑马以副统帅的身份阅兵,是斯大林迫于军队内部的压力,不得不让给朱可夫等等。英美興论则借此向"独裁者"斯大林身上泼脏水……

最后一种说法在朱可夫晚年著的回忆录中,已给出了答案:即阅兵仪式之前,斯大林因骑马肩旁受伤,才委托朱可夫代替自己检阅部队的,所谓"军内压力说",更是有心人的杜撰之词。第二种"野心说",随着斯大林离世前,把朱可夫被招回莫斯科,自然也就烟消云散,如朱可夫真有不臣之心,斯大林是不会放过他的,只是斯大林逝世的太突然,还没来得及给朱可夫重新安排职务。第一种原因朱可夫功高震主,斯大林"陷害说"更是站不往脚,原由是:在朱可夫的回忆录中,驳斥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的"秘密报告"中,对斯大林的抹黑,还原了斯大林杰出的军队统帅的形象,在当时苏联的政治环境下,在斯大林"暴君"、"独裁者"的骂名滚滚而来的景况下,是需要勇气的,如果不是出于公心,朱可夫完全可以随波逐流。我觉得他们关系失和,应该是误会造成的。朱可夫受了那么多委屈不但不忌恨斯大林,在回忆录对斯大林反而极尽赞美之词,只能说明朱可夫是个顶天立地的汉子,要知道苏共党内赫鲁哓夫,和后来勃列涅夫等人,以及西方興论把他受"迫害“一事,拿来抹黑斯大林,朱可夫的回忆录打了谁的脸是不言自明的。

"以前我和他的联系从来没有这么紧密过,所以起初他要在场,我就会局促不安……在我们交往的起初那段时间,斯大林很少对我说什么。我感觉,他在非常留心地观察我,对我还没形成确定的看法……可是,随着经验的积累,我在表达自己的想法时变得更加自信和大胆。我还注意到,斯大林更加重视这些想法了"。通过朱可夫的回忆录我们还了解到,斯大林和毛泽东一样习惯于夜间工作,每天都工作至凌晨,无论斯大林还是他身边的工作人员都是很辛苦的,战争时期,斯大林要求总参谋部每天要汇报两至三次。“一般情况下,他都是有条不紊,沉着镇定的,允许别人说出自己的的观点……他喜欢专心听取别人的汇报,但他们必须说在点子上……他话不多,也不喜欢话多的人,我体会不到,斯大林不是那种反对别人提出尖锐问题,或者反对别人和他争论的人“。对斯大林的军事才能评价更高:"斯大林谙熟方面军和方面军群行动的组织原则,对这些行动都很在行。可以肯定,他通晓主要的战略原则,并加以创造。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之后,斯大林作为最高统帅的能力尤为突出,斯大林把这种能力归于自己的天赋,自己的直觉和广博的知识。他能发现战略形势中,最重要的环节,并善于抓住最主要的的环节,组织对敌行动,并因此而确保进攻行动的成功。毫无疑问,他是个非常出色的最高统帅。"朱可夫最欣赏的是斯大林不装腔作势,不矫揉造作,他用自己朴素的方式赢得尊重。"他天生善于分析的思维,他的见多识广和非凡的记忆力,是别人所不具备的……"。

朱可夫不但善于打仗和治军,笔头子也颇有功力,他在回忆录中还原了斯大林的形象,一个血肉丰满,充满个人魅力的革命领袖。由于他特殊的地位和阅历,他的回忆录对当时苏共党内,苏联国内掀起对斯大林铺天盖地,狗血淋头的骂声,以及西方媒体笔下冷酷、喋血,视杀人为游戏的暴君斯大林形象的有力回击。

在回忆录中,他还披露:时间不长的卫国战争,他和斯大林见面120多次,这还不算电话、电报、书信等其它形式的沟通。所以对斯大林,朱可夫是比其他人更有发言权的。

至于叶利钦为朱可夫平反的原因,我觉得应该还是正面的考虑,大家知道,苏共倒台,苏联解体,叶利钦是直接责任人,亦步亦趋追随西方,把无数的国有资产拱手送给个别寡头,又通过寡头转移到美欧,把俄罗斯带到亡国的边缘,但美国为首的北约,仍然不断打压俄的战略空间,毫不留情的发起对南联盟的战争,我赞成:"叶利钦除了俄罗斯选择了一个合格的接班人,没干过一件好事"的说法。他在红场立起前苏联国防部长朱可夫的铜像,是对他埋葬了苏联这个强大帝国的忏悔,还是继续在配合西方"扬朱贬斯",只有九泉之下的叶利钦自己知道。现在仍苟活于世,另一个搞垮苏共和苏联的重要人物戈尔巴乔夫,被西方屡屡打脸后,现在虽用激烈言词评击西方,但对自己过失和应承担的责任,仍然在辩解……

我是王洪涛,感谢您的阅读,希望得到您的关注!





王洪涛6807


政客间,只有利用没有真相。权力高度集中独裁,残暴。


手机用户54472210665


凡稍稍读点历史的都知道"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 那句毛主席说的话力量。我认为朱可夫还算幸运,至少没被遗臭万年。


普凡4


朱可夫需要平反吗?在苏联人民心中,在俄罗斯人民心中,在世界人民心中,他都是英雄,是个解放者!叶利钦除了选择了普京这一唯正确的,没干过多少好事。为朱可夫平反也只是顺应民意,因为朱可夫无须平反。


黄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