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關道上的文人情愫

龍鄉涇源

古往今來,道路都是國家的血脈,是社會生活、經濟生活的基礎,是人類得以進步的必要條件。有道路才能得以交通,服務於經濟與商貿、軍事和政治。出蕭關後,西可至河西、青海和天山南北,北徑達寧夏和蒙古草原。蕭關不僅是山河間的一個隘口,也是民族間互相往來的通道。古代,它不可替代地把各種利害、各種恩怨、各種征伐扭結在起。 車裝騾載,逶迤商旅;旌旗蔽日,烈烈軍陣。和平時,它是這方土地與那方土地睦鄰交往的窗口;戰爭時,它又是這個民族與那個民族仇殺爭鬥的戰場。它是一扇門,開門可以迎客,閉門也可據敵。中國這樣的門很多,門裡門外的故事,就是一部中國疆城反覆伸縮,民族不斷融合,中外文化互相交流,各族人民互相學習、互相幫助的歷史。蕭關古道上,既留下了人類艱難跋涉的足跡,也瀰漫過鐵血斯殺的戰爭風雲,還有無數牽動情腸的詠歎與悲歌。

蕭關道上的文人情愫


蕭關道上的文人情愫


蕭關道上的文人情愫


蕭關道上的文人情愫


蕭關道上的文人情愫


蕭關道上的文人情愫


我國“五經”之一的《詩經·小雅》 記:“薄伐獫狁,至於大原。……來歸自鎬,我行永久”,“出車彭彭,旅旎央央”。詩人美大其功,描述征伐今固原一帶戎人的戰況,是關於蕭關道的第一首戰爭詩。秦始皇西巡隴西與北地郡,登雞頭山(今六盤山),首巡天下。漢武帝6次驅馬擊劍出蕭關,巡邊地、察疆域、祭山拜岳,平添了蕭關古道的人文氣息。漢代樂府詩《漢饒十八曲》中的《上之回》,就描述和頌揚了武帝的北巡盛事。東漢著名的史學家、文學家班彪以他“開東漢抒清小賦之先聲”的《化徵賦》為中國文學史留下了一朵奇葩,他以行程為線索,記述從長安出發到達高平(今固原)沿途所經之地的史事悲愴感慨:“遊 子悲其故鄉,心愴狼以傷悲。撫長劍而慨息,泣漣落而沾衣。攬餘涕以於邑兮,哀生民之多故”。是蕭關道上的絕唱。南北朝時,王褒和張正見的《飲馬長城窟行》,借“秦昭襄王長城”詠吟征戰將士屯戍隴坂之地的艱辛。

蕭關道上的文人情愫


蕭關道上的文人情愫


蕭關道上的文人情愫


隋唐前期,蕭關道隨著絲路的昌盛而繁榮。後期,蕃夷部落不斷人侵,唐王朝不得不加強邊防,一方面應付戰事,另一方面也有乘勝擴張領土的意圖。開元、天寶年間,有很多詩人參加了守邊高級將帥的幕府,做他們的參軍、判官,詩人們把在邊塞的所見所聞寫成詩歌,形成了文學史上反映邊塞風光和軍中生活為新題材的“邊塞詩”。蕭關和蕭關道因其卓著的邊關聲名成為文人墨客反覆吟誦、抒發情愫的借題。僅唐代,就有著名詩人王維、高適、岑參、王昌齡、陶翰、盧綸、杜甫、儲光羲、盧照鄰、李昌符、賈島、劉雲等20多人寫下相關的詩作近40首。其中不乏膾炙人口的千古名句,永世篇章,如王維“蕭關逢侯騎,都護在燕然”,“ 遙知漢使蕭關外,愁見孤城落日邊";陶翰“驅馬擊長劍,行役至蕭關";盧綸“今來部曲盡,白首過蕭關”;岑參“涼秋八月蕭關道,北風吹斷天山草”;劉雲“登樓望君處,藹藹蕭關道”;賈島“蕭關分磧路,嘶馬背寒鴻。”等詩句。描述了蕭關和蕭關道的荒涼,征戍的艱辛和滿懷的惆悵。在諸多抒寫蕭關和蕭關道的“邊塞詩”中,至今吟誦不已、令人難以忘懷的如王昌齡的《塞下曲》:“蟬鳴空 桑林,八月蕭關道。出塞復人塞,處處黃蘆草。從來幽並客,皆向沙場老。莫學遊俠兒,矜誇紫騮好。”詩中以自然環境的荒落寒冷來渲染軍土們的吃苦耐勞,形成蒼涼慷慨的格調。王維《使至塞上》:“單車 欲問邊,屬國過居延。徵蓬出漢塞,歸雁人胡天。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蕭關逢侯騎,都護在燕然”。這首唐詩中最著名的佳作,是開元二十五年(737 年)王維以監察御史的身份出使邊塞時所作,其中“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成為經典名句。描寫了作者到達邊塞時所見蕭關道一帶的雄渾而又獨特的景色,進而歌頌當時西域領土的廣大。還有岑參《胡笳歌送顏真卿使河隴》、賈島《送李騎曹》、 陶翰《出蕭關懷古》、儲光羲《使過彈箏峽》、張繽《過蕭關》等傑作,為蕭關和蕭關道在歷史的記憶中留下的難以忘懷的文人情愫。之後,尤其是明清時期,蕭關道上的懷古詩則不勝枚舉。藹藹蕭關道,悠悠千年史,唯有文人墨客的吟誦永無止境。

秦巴美好江山,攜手與您共創美好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