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上“九千岁”这个称呼是怎么由来的?对此你怎么看?

聚缘轩红木家具


首先确定一点,虽然“九千岁”的的确确指的的是魏忠贤,但是这个称呼不是魏忠贤自封的,而是那些自诩清高的士大夫们为了讨好魏忠贤而强加给他的封号。据《明史》记载:“所过,士大夫遮道拜伏,至呼九千岁,忠贤顾盼未尝及也。”就是魏忠贤所过之处一定有一帮官员在道路两边跪着,并口呼“九千岁”,吕毖《明朝小史》说:“太监魏忠贤,举朝阿谀顺指者但拜为干父,行五拜三叩头礼,口呼九千九百岁爷爷。”对于这些士大夫,我认为他们这样做的原因可能如下:

(1)没有办法,为了自保而出卖自己的灵魂。我们来看看魏忠贤时期的朝局是什么情况:首先,皇帝极其不靠谱,你见过哪个皇帝不把皇帝当自己的本职工作的?明熹宗朱由校就是一个,根据《明史》记载:“帝性机巧,好亲斧锯髹漆之事,积岁不倦。”天天闲着没事就爱祸害木头,你说说朝政能好到哪去?由于魏忠贤十分支持皇帝作木匠,皇帝就对魏忠贤相当信任,事事都由魏忠贤处理。魏忠贤是个阉人,历史上宦官当政十有八九都要坏事,更何况我们的九千岁大人就爱收拾异己,就爱祸乱朝政,最后被逼无奈把他送上了“九千岁”的位置以求自保,可想当时政治是有多么昏暗。

(2)对一些“曲线救国”的人来说“九千岁”是对魏忠贤的一种捧杀。魏忠贤权倾朝野,手里握有东厂这个利器,后宫又有客氏帮他说话,朝廷内外无不以其为尊,这个时候强行对碰魏忠贤必然是死无葬身之地,怎么办呢,“天欲使其灭亡,必先使其疯狂”,把他捧得高高的,捧到一个至高无上的位置,让他自己毁灭自己,这种方法也有一些成效吧,魏忠贤把持祭祀大典,一度让人们认为他要造反了,可以说是权力到达顶峰的后遗症吧。但从实际效果上来看,这种捧杀基本没有成效,因为皇帝不靠谱,所以魏忠贤只要不造反就不会出事,而根据明朝的制度,宦官是永远无法造反的,这种人就类似于汪精卫,看似是救国有方,其实狗屁不通。

(3)或许真的有人认为“九千岁”这个称呼给魏忠贤比较合适。我一直说魏忠贤这个人祸害朝政,却一直没说过他祸国殃民,就是因为虽然魏忠贤把持朝政,抢劫大户,但却没有对人民有实质性的伤害,而且他在边疆战功方面确实有一定的成就,在那个动乱的年代,或许真的有人会认为他是一个救世主。这种人只能说是不明事理,鲁迅对这种为魏忠贤翻案的人士这么评价的:“苛求君子,宽纵小人,自以为明察秋毫,而实则反助小人张目。”

魏忠贤作为明朝宦官之顶峰,不得不说他有他的过人之处,然而不论怎么看,他这个九千岁的名号对他来说都太过了,四个字:“名不符实”。而给与他这个称号的人,不论是出于何种原因,都只能算在小人之列了。

以上仅为个人观点,欢迎大家评论区评论。


心冰为上


自秦汉以来臣子称呼皇帝万岁,而皇帝也喜欢这种万人之上的尊贵感,所以万岁便成了九五至尊的代称;而九千岁则是仅仅低于万岁的存在

原先一度觉得“九千岁”指的是太监头头,我翻了翻历史才知道“九千岁”这个名头大有来历,而且仅有两人用过此称号,究竟是哪两个人呢?

第一个:“九千九百岁”魏忠贤

明代明熹宗时期,魏忠贤出任司礼秉笔太监,极受宠信,被成为“九千九百岁”,把持朝政,排除异己,专断国政,以致于人们“只知有忠贤,而不知有皇上”。崇祯皇帝继位后,打击惩治阉党,魏忠贤遭到弹劾,被流放凤阳途中畏罪自杀。

第二个:“东王九千岁”杨秀清

清朝后期,太平天国起义里的东王杨秀清;当时杨被封为

左辅正军师东王杨秀清。天王第五子洪天佑承嗣,称“东王九千岁”。此后杨秀清的权势越来越大,后来比韦昌辉的要大,甚至是已经开始威胁到了天王洪秀全的威望,然后洪秀全为了剪除他的影响,就支持韦昌辉把九千岁杨秀清给杀了。

可见这两位“九千岁”下场都不怎么样,皇帝才万岁,你这九千岁在活上几年岂不是堪比皇上?

所以说做人还得低调


威廉一懒众衫小


我是小小,从不同角度分析历史中的那些事。关注我,将有更多精彩的回答。

古代的最高统治者皇帝称万岁,那么这个九千岁是什么意思呢?历史上有两个九千岁:九千岁的称呼开始于明末大太监魏忠贤,当时的魏忠贤权倾朝野,是除了天启皇帝权势最高的人,故称其为九千岁;还有太平天国时期的东王杨秀清也称九千岁。今天就来聊聊古代权臣的那些事。

流氓无赖抛却情根,一入宫门渐成权臣

魏忠贤原名李进忠,是河北一名地痞无赖,后来为了躲避赌债,选择“欲要入宫,先要自宫”成为了皇宫的宦官,并被派往服侍当时的皇长孙朱由校。

后来朱由校继承皇位,魏忠贤被任命位司礼监秉笔太监,负责内阁奏章的“批红”,成为皇帝的代言人。“木匠皇帝”朱由校为了压制文官集团,使自己的皇权得到加固,将自己的大部分权力赋予魏忠贤。魏忠贤掌权后,大力压制东林党人的权势,加收商业税、海税。


由于魏忠贤权倾朝野,当政时期说一不二,所以当时巴结魏忠贤的人都称他为为“九千岁”。

烧炭工人加入上帝会,太平天国主要创始人之一

杨秀清原是广西一名以耕林烧炭为生的一名工人,后来被洪秀全蛊惑加入拜上帝会。后来洪秀全被捕时,杨秀清假借“天父下凡”稳定会内人心,由此杨秀清在会内的地位一下子变得很重要,并成为了“天父”在人间的代言人。

后来,洪秀全被解救出来并发动金田起义,攻破永安县后分封五将为王:东王杨秀清、南王冯云山、西王萧朝贵、北王韦昌辉、翼王石达开。其中东王杨秀清节制其它五王,并加封为“九千岁”成为太平天国最有权势的人。

我的看法:无论是魏忠贤,还是杨秀清,“九千岁”都是统治集团的实际掌权者,都是通过争权夺利得来的,但都被最高统治者所忌惮,他们都是权力斗争的牺牲品。

历史上的权臣有名的太多,要讲完花儿都会谢的,不一一讲述了。如果你有不同的意见或者建议,欢迎各位在评论区留言和我一起讨论历史的那些事,麻烦大家点个赞、转发一下支持我的创作,谢谢各位的支持。


小小历史显微镜


在中国历史上,有三人被尊称或自称九千岁,按朝代顺序为明末魏忠贤,清末李莲英,太平天国时期杨秀清。

在古代封建王朝(中国),万岁为皇帝尊称,千岁多为皇族尊称,比如太子,王爷,太后贵妃等,而九千岁,寓意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尊贵无比,在权势和地位上小于等于皇帝,多为权臣所用。

魏忠贤原名魏进忠,明河间肃宁(河北)人,小时候就是个无赖,自宫后改名李进忠。万历时入宫为宦官,后改回魏姓,赐名忠贤。熹宗即位,升为司礼秉笔太监兼提督。他密结大臣为援,以犬马声色取宠于熹宗帝。1623年掌管东厂。他排斥异己,广结党羽,致有“五虎”、“十狗”、“十孩儿”、“四十孙”之称。势倾天下,一些攀附他权贵的人拜呼他为“九千岁”,各地督抚竞相为他建生祠。1627年,思宗即位,发现他的奸恶,下令激将其逮捕治罪。得知后,自缢死。

李莲英原名李进喜,入宫十四年被慈禧改名李莲英,为慈禧身边的大红人,被宫内太监宫女尊称九千岁,未传于外朝。

九千岁为 太平天囯 爵位称谓之一。洪秀全在永安分封诸王时封杨秀清为东王,称九千岁。亦有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囯·天朝爵职称谓》记载“殿前统领转奏右辅正军师顶天扶朝纲 王五殿下幼东王九千岁。”

另,唐朝名将程咬金被尊称‘开国元勋九千岁’。


聻零八


历史上被称为九千岁的都有谁?

本人知道四个,而且这四个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最早拥有“九千岁”这个称呼的,肯定是大太监魏忠贤。之所以称九千岁,那是因为他还没能越俎代庖,成为万岁。

还有一个太监,叫李莲英。李莲英在五十左右岁时,也在内宫中被称为“九千岁”,原因跟魏忠贤一样,权力大。不过李莲英的名号不响,因为他比魏忠贤更忠心,没到魏忠贤那种地步。

第三个是太平天国杨秀清。太平天国封了一堆王,只有东王杨秀清被称为九千岁,主要是能力比较大,而且私心比较重,所以在攻破江南大营后,以大功为由,假传天父旨意,自己给自己升成“万岁”,这才有了天京事变,惨遭灭门。

第四个则很少有人记得,东海龙宫那只老乌龟,龟丞相,也叫九千岁。至于为什么叫九千岁,你们想想。


梁宇航


“九千岁”,也就是仅仅比皇帝“万岁”少“一千岁”.此称呼大致被认为是明朝明熹宗时督饷尚书黄运泰在迎接大宦官魏忠贤时的尊称.

 

魏忠贤(1568年-1627年),字完吾,北直隶肃宁(今河北沧州肃宁县)人,汉族,明朝末期宦官。明熹宗时期,出任司礼秉笔太监,极受宠信,权倾朝野,排除异己,专断国政,以致人们“只知有忠贤,而不知有皇上”。

 

于是各地官吏阿谀奉承,歌功颂德,不遗余力地投其所好,巴结吹捧. 而“九千岁”这个称呼就是黄运泰在行大礼时,对魏忠贤的尊称. 而魏忠贤也是非常受用,后来就慢慢传开了.

 

除了魏忠贤之外,太平天国时期东王杨秀清也称“九千岁”(洪秀全成“万岁”).西王肖朝贵称“八千岁”,南王冯云山称“七千岁”,北王韦昌辉称“六千岁”,翼王石达开称“五千岁”.

 

首先,这种称呼是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息息相关的. 在中国,不像是西方可以直呼姓名. 一般有官爵职位的,都被以职位称呼.比如“相国,王爷,大人,老爷”...... 而一般人称呼的时候,习惯把头衔名气说大,比如“九千岁”这个称呼就是根据万岁而创造的,仅仅比皇上低一点的,正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其实现实中类似的称呼比比皆是,比如年底聚会到处都是“张总,李总,陈司令等等”.

 

其次,这种称呼也得益于汉语言的丰富内涵,博大精深. 在封建时代,“万岁”被皇帝垄断了,别人是绝对不允许称呼的.于是乎“九千岁”被创造出来.西方语言里皇帝就是“emperor“,是绝对没有叫”emper”的. 类似的还有至圣,亚圣等等.

再次,树大招风,太高调了往往会被闪了腰. 听着“九千岁”欢呼称颂而乐滋滋的魏忠贤,最后也是落得被弹劾流放,途中自杀的下场.


山东徐二哥


自古以来,“万岁”一词指的是人们由于内心喜悦以示庆祝的欢呼词。秦汉以前,欢呼“万岁”较为常见,秦汉后,臣子见国君,常呼万岁,由此成为礼节。自宋朝,“万岁”成为皇帝一人的专用!

成为九五至尊的代称,太子则为千岁!

而九千岁仅仅低于万岁,甚至高于东宫太子,一国储君。自古以来只有两个,一个是明朝大太监魏忠贤,明熹宗时期,出任司礼秉笔太监,极其受到明熹宗宠信,把持朝政,排除异己,专断国政,祸害大臣,被称为“九千岁”,“九千九百岁”。崇祯帝继位后,打击阉党,魏忠贤流放凤阳,途中畏罪自杀。

而第二位九千岁,则是清朝后期,太平天国里东王杨秀清,称“九千岁”,太平天国重要的领袖之一,威胁到天王洪秀全的统治,天京事变爆发,北王韦昌辉率三千兵众夜袭东王府,杨秀清及其家属,部忠几乎尽遭屠戮!

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只出了两位“九千岁”,都是权倾朝野,一时风光无限,却也坏事做尽,终与都以悲剧告终


老子不会抽烟


其实主要指的就是魏忠贤,因为魏忠贤刚进宫时是最下等的太监,做着杂役,日子很苦,后来慢慢靠着阿谀奉承,后来一步步当上办膳太监、惜薪司,然后就是秉笔太监,代替皇帝批阅大臣奏章,因利用皇帝喜好雕刻小工艺品时提出让皇帝批阅奏章,而让皇帝因忙,加上对魏忠贤的信任,吩咐魏忠贤代为处理。慢慢的魏忠贤有许多事情都是自己定夺,权势也越来越大,每次出宫,都坐着豪华车子,身锦衣玉带,声势浩大的队伍出行,许多官绅都跪在道路两旁,称呼“九千岁”


经流年何如旧颜


魏忠贤过生日时,拜寿的人口中高呼“九千岁”。更有甚者还喊:“九千九百岁爷爷!”——这是其“九千岁”称号的由来,是献媚者的奉承。




历史评书人


程咬金偷懒不肯干皇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