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徹、曹操、李世民、成吉思汗、乾隆等人是怎樣防止盜墓的?

劉徹、曹操、李世民、成吉思汗、乾隆等人為了防止盜墓,想了不少辦法。

伏弩、伏火也是西漢陵墓防盜的方法之一。《後漢書•禮儀志》注引記載漢武帝劉徹茂陵的修建時說:“天子即位明年,將作大匠營陵地,用地七頃,方中用地一頃。深十三丈,堂壇高三丈,墳高十二丈。武帝墳高二十丈,明中高一丈七尺,四周二丈,內梓棺柏黃腸題湊,以次百官藏畢”。茂陵的形制和規模可見一斑,同時,我們還可以看茂陵的防盜設施,“其設四通羨門,容大車六馬,皆藏內方,外陟車石。外方立,先閉□戶,戶設夜龍、莫邪□、伏弩,設伏火。”

劉徹、曹操、李世民、成吉思汗、乾隆等人是怎樣防止盜墓的?

東漢又有“毒氣”防盜的記載,王充《論衡•死偽篇》說:“亡新改葬元帝傅後,發其棺,取玉柙印璽送定陶,以民禮葬之。發棺時,臭憧於天,洛陽丞臨棺,聞臭而死”。王充判斷,“臭聞於天,多藏食物,腐朽猥發,人不能堪毒憤,而未為怪也”。

三國魏晉南北朝時期,虛冢和秘葬流行起來。相傳孔子死後弟子給他設了五座虛冢,以防被盜。三國時期,曹操在軍中設立官職專司盜墓,自己死後卻設立了虛冢,民間傳說他的疑冢多達72個。諸葛亮也設立虛冢以防盜掘,直到今日仍引發人們不少爭議。十六國時期後趙皇帝石勒曾下遺詔:“三日而葬,內外百僚既葬除服,無禁婚娶、祭祀、飲酒、食肉,徵鎮牧守不得輒離所司以奔喪,斂以時服,載以常車,無藏金寶,無內器玩。大雅衝幼,恐非能構荷朕志。中山已下其各司所典,無違朕命”。石勒死後實行了秘葬,公元333年的某天夜裡,石勒被偷偷下葬,“夜瘞(yì )山谷,莫知其所,備文物虛葬,號高平陵”。

劉徹、曹操、李世民、成吉思汗、乾隆等人是怎樣防止盜墓的?

《晉書•慕容德》記載:“(慕容德——南燕獻武帝)其月死,即義熙元年也,時年七十。乃夜為十餘棺,分出四門,潛葬山谷,竟不知其屍之所在”。

唐代帝王陵墓大都依山為陵,不但是出於風水的考慮,也有防盜的實際需要。依山為陵制度始於西漢文帝的霸陵,成熟於唐代。李世民埋葬在陝西禮泉的九嵕山,開創唐代皇帝依山為陵的先例。隨後,乾陵、定陵、橋陵、泰陵、建陵、元陵、崇陵、豐陵、景陵、光陵、章陵、貞陵、簡陵等都把玄宮開在半山腰。五代時候,溫韜動用武裝力量才挖掘了關中的唐代陵墓,民間盜墓者不可能順利盜掘。乾陵之所以沒有被盜掘,當是依山為陵的結果。上世紀六十年代,發掘時發現,乾陵的墓道與墓門間用條石填砌,多近40層,用了近四千塊石頭,這些石條之間用鐵栓板銜接,每兩三層都用鐵棍穿聯,之後再用鐵水灌縫,這些手段有效防止了盜墓行為。

在宋代,鮮卑族普遍使用秘葬,《宋書•索虜傳》記載,“死則潛埋,無墳壟處所,至於葬送,皆虛設棺柩,立冢槨,生時車馬器用皆燒之以送亡者”。所以,這一時期的鮮卑族大型墓葬很少被後世發現。

劉徹、曹操、李世民、成吉思汗、乾隆等人是怎樣防止盜墓的?

元代帝王依舊實行的秘葬。成吉思汗死後,靈柩運送的途中,護送的將士要把途中遇到的所有的人殺死殉葬,直到他的靈柩入土,有將近兩千人被殺。葬儀完成後,萬馬踏平了埋葬現場,參加埋葬儀式的士兵即刻被另外一批士兵殺死,隨後第二批士兵又被第三批士兵殺死。成吉思汗到底埋葬在哪裡?史學界的猜想紛爭至今還在繼續。

明清帝陵不但設置了密道,還大都在墓道和墓室口放置了巨大的石門防盜,這些石門一般重達十幾噸或者幾十噸,很難開啟。明神宗朱翊鈞定陵的兩扇石門高3米多,寬近2米,門後還有一根長近1.7米的頂門石柱。乾隆裕陵也採用了這樣的防盜方式,孫殿英後來炸開墓室後,才成功盜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