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匡胤有四個兒子,為何還要將皇位傳給自己的弟弟?

邵金明


趙匡胤是大宋朝的開國皇帝,他死後將皇位傳了自己的弟弟而不是兒子,這是為什麼呢?

我們看歷史問題的時候,不能用現在的眼光,要代入到當時的環境裡。讓我們看看當時趙匡胤面對的是什麼環境。

當時剛剛經歷過混亂的五代時期,這個時期的國家就一個字,亂。隔三差五的換皇帝,今年建立的國家,能不能撐到明年誰都不知道。從唐末一直到宋朝,這期間幾十年間基本就沒有一個太子能成功繼位的,太子是什麼?就是槍靶子,當了太子的人沒幾個能活下來的。

五代十國期間,最長的一個朝代也只有十幾年,在位最久的皇帝也只有十年。基本上每個三五年就要換一個朝代。在長達將近一百年的時間裡,皇位基本都是靠搶的,能夠順利繼位的接班人屈指可數。

趙匡胤是親身經歷過那個朝代的,那個時期誰手下的兵馬多,誰就有可能當皇帝。所以當時有人說了這麼一句話,天子寧有種耶?兵強馬壯者為之爾!

趙匡胤雖然成功當上了皇帝,但處在這個環境下,他也根本不知道自己的王朝能不能傳承下去,到底能撐幾年。所以為了江山能夠穩定,能夠順利的傳承下去,他就必須要考慮好接班人這個問題。

宋朝剛建立的時候趙匡胤的兒子還小,當時他的四周可全是虎視眈眈的敵人,內部也並不穩定,趙匡胤剛登基內部就爆發了幾次手下造反。在當時的環境下,他根本就知道他的國家能不能撐到兒子長大。

所以為了保險起見,已經成年的弟弟趙光義就理所當然的成了第一繼承人。為了能讓弟弟順利接班,趙匡胤一直在刻意的扶植他,培養他的威望。

後來還讓他做開封府尹,還封王,在當時有個公認的傳統,也就是讓皇位繼承人來擔任開封府尹。這個時候趙匡胤等於已經公開告訴大家,趙光義以後鐵定就是皇位繼承人了。

而為了避免兒子趙德昭心裡不服,避免他去跟趙光義掙權,怕因此造成國家的動亂,趙匡胤一直在刻意的打壓兒子,到了封王的年齡也不封。

可是事情發展到後來,偏離了趙匡胤的預想,他也沒想到自己的大宋能夠發展的這麼順利,能夠一統天下。到後來天下局勢穩定下來,國家也變得越來越強大,已經不用擔心其他問題了。

這個時候他又想把皇位傳給兒子了,可已經晚了,趙光義的羽翼已經豐滿起來,趙匡胤想把他擼了,談何容易。所以身體健康的趙匡胤突然死亡,後來他的兒子也沒能倖免,原因很可能就是因為他們談崩了,趙光義並不想把位置還給侄子了。


漂浮菌


是啊。為何呢?趙匡胤在位的時候,沒有立太子。也沒有明確表示立何人為繼承人。宋太祖死的時候時候,趙德昭和德芳都已經成年,(德昭25歲,德芳17歲)所以按照常理應該傳位給兒子,但登基卻是其弟趙光義。由此我們可以確定,趙光義登基屬於篡位。但這是一個極其複雜的演變過程。

自朱溫滅唐到趙匡胤登基,不過五十餘年,但卻歷經五個朝代。稱王稱帝猶如兒戲。梁唐晉漢週一朝篡一朝,況且趙匡胤本身就是篡位登基。在位16年基本上統一天下。文治武功不遜漢唐。在位的時候也沒有任何有關立太子的事情。而且趙匡胤死的很突然,沒有任何預兆。趙匡胤駕崩的斧聲燭影的故事流傳了千年。在五代期間,皇子成年即可封王。但趙匡胤的兩兒子終其在位之日也沒封王,但趙匡胤的兩個弟弟都封王了。

應該說,趙匡胤當時是有意傳位給弟弟趙光義的,趙匡胤知道唐末五代,亂世紛紛,換個皇帝很容易。在這種情況下,立一個成年的繼承人很關鍵,所謂國賴長君、因此趙匡胤立弟弟趙光義作為繼承人正確的。但隨著政局的穩定,趙匡胤應該有了立兒子當太子的想法,預備遷都洛陽就是為此準備的。但趙光義的政治集團已經形成,趙匡胤已經無法控制了,只好繼續然趙光義當繼承人。大概是趙匡胤心有不甘,但最終被趙光義害死。應該說趙匡胤之前選擇趙光義作為繼承人,那是亂世迫不得已的選擇。天下安定之後,就應該父傳子家天下。可惜了,趙光義害死了一直照顧他的親大哥。

從824年唐敬宗即位到997年宋真宗即位,這整整173年間,沒有一個太子能成功即位、可見當時太子是個“喪門星”,趙匡胤不敢貿然立太子也在於,他需要一個穩定的政局,但最後局勢是穩定了,但時機也喪失了。趙氏兄弟感情深厚,尤其是趙匡胤對這個弟弟簡直了,在大宋草創和中期確實讓趙光義當繼承。壓制自己兒子的培養。全力扶持弟弟,但這樣就給了群臣一個風向標。也就是兄終弟及。而且梁,晉,漢,週四朝的皇位繼承人都有一個職銜--開封府尹!趙光義也是領開封府尹。從這裡也可以看出趙二的繼位是合法的。但後來趙匡胤肯定後悔了,遷都事件就是一個明證,帝王之爭的矛盾是無法調和的。趙光義自然心有不甘,下毒手害死了大哥,以及大哥的全家。自己則父子相傳。

我是清水空流。歷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關注和點評。


清水空流


趙匡胤確實只有4個兒子,分別是趙德秀、趙德昭、趙德林、趙德芳,然而他為何不將皇位傳給兒子?最終卻傳給了自己的三弟趙光義?其中原因且聽羽評郡主細細道來。

不妨先介紹下趙匡胤的4個兒子

長子趙德秀:宋史記載,趙德秀是趙匡胤的第一個兒子,賀氏所生,早亡,直到宋徽宗時期才賜名以及爵位。

次子趙德昭:賀氏所生,先後擔任要職,而在公元979年,因為受到宋太宗的訓斥而自盡,時年28歲。

三子趙德林:早夭,就連名字和爵位也是宋徽宗時期追賜的。

四子趙德芳:公元959年出生,之後擔任要職,981年病逝,時年23歲。

從上面的情況來看,趙匡胤4個兒子當中似乎只有2個活到20歲之後,也意味著趙匡胤是可以傳位給兒子的,但是為何卻傳給弟弟趙光義,這其中也有著諸多原因。

宋太祖趙匡胤自黃袍加身,一躍成為九五之尊,公元961年,是趙匡胤傳登基的第二年,這一年他和杜太后有一次極為精彩的對話。

杜太后:你可知你為何能得天下?

趙匡胤:應該是祖上和太后積德吧。

杜太后:錯!這是因為柴榮將帝位傳給幼子的緣故!如果他當時有年長或者有能力的人繼位皇帝,哪裡還有你什麼事!

接著杜太后聲稱,趙匡胤和弟弟趙光義都是自己所生,希望以後能傳位給趙光義,只有有能力的人做了皇帝,這才是社稷之福。

這一年,次子趙德昭10歲,四子趙德芳2歲,其實單單是家常談話也無傷大雅,最終決定權還是在於趙匡胤,然而這次談話時杜太后召見了趙普在一旁聽從並作證,杜太后寫下這所謂的“盟約”,末端署上“臣普記”。

有的學者認為這份盟約是假的,因為普遍認為“斧聲燭影”是真的,據說趙匡胤在976年10月份大病,即刻召見弟弟趙光義,兩人在房間商議,房外之人清晰可見燭光下的趙光義影子時不時離席,又聽見裡面有趙匡胤柱斧戳地,並大聲說“好為之!”第二天趙匡胤駕崩,趙光義繼位。

通過這件事,有人認為趙光義是篡位,也有人認為趙匡胤確實是按照“金匱之盟”將帝位傳給弟弟。

因為以杜太后經歷唐末五代的經驗,她看透了王朝更替,尤其是五代的13個帝王,沒有一個在位時間超過了十年的,所以為了不重蹈覆轍,這才讓趙匡胤立年長的儲君,這樣才能保證宋朝永昌。

確實,宋太祖趙匡胤在金匱之盟之後,並未立兒子為儲君,甚至連王爵都不封,杜太后去世後一個月,趙匡胤便任命弟弟趙光義為開封尹,後來又封晉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按照五代制度,這幾乎就是儲君的標準。

所以趙匡胤不立兒子為儲君,很有可能受到了杜太后這份盟約的影響,或者是為大局考慮,然而也有另一種說法,就是上文提到的斧聲燭影,趙匡胤大病,弟弟趙光義篡位,有記錄說趙匡胤大病時召見的是兒子趙德昭,只是被趙光義事先得知,要知道當時趙德昭也有25歲,完全有能力擔任儲君,從後面的趙光義登基之後的表現來看,似乎更像是篡位,因為所有危及皇位的人都接二連三身亡。

綜上,羽評郡主只是分析,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看法,你是認為趙匡胤是按照金匱之盟所做還是被弟弟篡位呢?


羽評郡主


五代之末亂世紛爭,宋太祖並沒有明確冊立繼承人,其駕崩後宋太宗直接登基,太宗也並沒有說自己是奉太祖遺詔繼承皇位的。不過太祖倒是好像生前並沒有打算傳位給親兒子。

宋太祖子嗣不多,卻也並非無嗣,其駕崩之時已經有了兩個兒子(另外倆早亡)——趙德昭與趙德芳,趙德昭年長一些25歲,而趙德芳也已經17歲。不過親兒子在自己心目中的地位似乎比不上親弟弟。

趙匡胤陳橋兵變稱帝后不久,就加封弟弟趙光義為殿前都虞侯執掌兵權,後又加封開封府尹、晉王與中書令。封王爵、任職宰輔都還好,要知道五代後期與宋朝的“開封府尹”乃是用於賜給儲君的職銜(包拯並非開封府尹,而是權知開封府)。

相較之下,趙匡胤對兒子們,只不過賜了節度使、防禦使與太保之類,連個王爵都沒有。

當時有一種說法,也就是後來的“金匱之盟”。太祖稱帝后,其母杜太后召見趙匡胤兄弟稱:“若非周朝皇帝孤兒寡母,這皇帝的位子哪裡輪得到你?你身後要傳位給你弟弟,才能保得住這大宋的江山。國有長君,社稷之福啊。”

雖然金匱之盟世所未見,並沒有真憑實據,但客觀來考慮,相對於趙匡胤的皇子,趙光義功勳卓越,為宋朝的建立與南征北戰都做出了巨大貢獻。太祖若傳位予子,的確可能重蹈後周的覆轍,甚至可能提前幾百年來一場“靖難之變”叔侄相爭。若傳位弟弟,的確更有穩定江山的保證。

宋太祖突然離世,並沒有留下明確遺詔讓弟弟還是兒子繼承大位,但當時的趙光義的確已經擁有了儲君才能擁有的“開封府尹”之銜。更何況,所謂的燭影斧聲尚存很多疑點,更多還是因為這種兄終弟及的傳位被習慣了子承父業的人們所不習慣。

趙匡胤雖然有子嗣,但若難成大器,授以富貴便罷,若是明知不堪大任還強行立儲,將來不保的恐怕就不止是皇位了。畢竟當時周朝的教訓就擺在那裡,不能不引以為鑑。


澹奕


北宋開國皇帝趙匡胤膝下共有四子,其中老大和老三早亡,但還有2個兒子順利活到成年。且品行、智力均正常,完全滿足傳位的條件。但我們都知道,宋太祖把皇位傳給了自己的弟弟趙光義即後來的宗太宗。自己有兒子,居然傳位給弟弟,這種皇位更迭的操作確實有點讓人不能理解,因此也有了“燭影斧聲”的傳聞。

世人傳聞趙光義弒兄篡位的證據,除了傳弟不傳兒的操作比較離奇之外,更重要的是,趙匡胤死前正好與弟弟趙光義在一起喝酒,趙匡胤怎麼死的,傳位給誰,都是他一面之詞。後來質疑的人太多,他又搬出自己的母親杜太后作證人,說有“金匾之盟”這麼個玩意,是趙匡胤在母親的極力要求下,答應傳位給弟弟的。然後弟弟趙光義死後,再傳給哥哥趙匡胤的兒子(後來趙匡胤僅剩的2個兒子都離奇死亡了,八賢王的故事真的只是故事,他更機會救包拯)。不知道大家能不能聽懂,這麼毫無意義的操作如果屬實,那隻能說明皇室每天很閒,閒得蛋疼!

這件傳位之謎困惑了世人上千年,樓主想得到確切的答案是不可能的。因為事件存疑,史料可能被篡改過,而野史雜文極有可能是謠言,所以我們只能假設,然後看推論是否合理,或者找出最合理的那一個答案。

有人說五代十國的時候,這種“兄終弟及”的傳位方式很正常。但宋朝和之前還是有很大區別的,那時候傳位給弟弟是因為政局不穩定,屬於爭霸階段,兒子一般年齡都太小,且沒有管理經驗;而弟弟大多跟隨哥哥征戰多年,不但有管理經驗,而且經過血與火淬鍊後的人,意志都比較堅定,能夠繼承兄長,把爭霸事業進行下去。但宋太祖死時已經五十歲了,除了北方的燕雲十六州和雲南的少數民族土司(如大理國)以外,天下大部分區域已經被他征服,再加上執政後的鞏固,當時宋朝一片欣欣向榮,國泰民安的景象,傳位給成年的兒子非常合適,不存在滅國的危險。所以兄終弟及的傳位在北宋不合適,更沒有必要。

那會不會是趙光義弒兄篡位呢?我覺得他真沒這個膽子。趙匡胤雖然比較仁慈,但也算得上雄才大略,如果對自己的安全都安排不好,那估計他也活不到稱帝的那一天。所以說趙光義處心積慮的要害死兄長,進而謀求繼位是不太可能的。那樣等於是在太歲頭上動土,如果陰謀敗露,他將死無全屍。

既然不太可能是趙匡胤主動傳位,又不太可能是趙光義陰謀篡位,那究竟是這麼回事呢?我分析應該是下面這種場景:

天寶九年十月十九日夜晚,已經年過半百的趙匡胤忽然想喝酒了,於是找來弟弟陪酒。兩人推杯換盞,不知不覺中就喝多了。也許是說到某件事情,情緒激動亦或是異常氣憤,總之當時的趙匡胤應該是比較亢奮的。年過五十,在當時算是老年人了,年輕時一直在作戰,身體上或許有隱疾(我估計是高血壓,或者是心血管疾病等),又喝了很多的酒,並且很激動(還碰到旁邊的兵器架),結果悲劇突然發生,不明原因暴斃(心梗、腦出血等)。當時趙光義肯定是慌了,喝著喝著皇帝老哥喝死了,自己有罪啊,逃跑?自首?會不會誅九族?應該不會,但自己這一族要玩完。趙光義畢竟是在屍山血裡滾出來的人,短暫的慌亂過後,他冷靜下來了。“大多數的時候,物極必反!”糟糕透頂的事情裡,往往孕育大機遇!皇兄死了,皇嫂是個儒弱的小婦人,侄子都是小白,母親最疼我。那麼可以推論,我說的,就是皇兄說的!

我猜測這件傳位之謎,大體就是這樣。趙匡胤死於意外。當時正巧是深夜,周圍侍候的宮人少,也被趙光義控制住了。接下來趙光義假傳聖意,賭了一把。加上皇后和皇子都是養尊處優的政治小白,完全鬥不過他,而皇太后也支持小兒子,趙光義也頗有權勢,最終繼承了皇位。

說到宋朝,它在中國歷史上真的很神奇。嚴格講,它不能稱為“宋朝“。因為當時中國沒有完全統一,前有遼,後有金,不但都能與宋平起平坐,甚至都能把宋打的灰頭土臉,宋只能年年上貢,花錢買平安,所以稱“宋國”可能更符合當時的情形。

但是宋也很偉大,經濟、文化、科技都是當時世界第一,且甩第二十幾條街,被全世界崇拜。尤其是日本,如果一個文人出現在日本的大街上,那就相當於劉德華出現在大城市鐵嶺,粉絲會不斷高呼華仔華仔,我們愛你!每天日本的名仕、大臣甚至天皇會不斷的宴請你,日本的女人更是會以和大宋文人在一起為榮。那時候可以說是文人天堂,人人斌斌有禮,生活富足且有尊嚴,沒有跪拜禮(跪拜禮是奴隸社會的產物,多見於少數民族,如蒙、滿等,華夏有句話叫男兒膝下有黃金,所以怎麼會隨便跪呢,這是很大的事,見皇帝也不用跪)刑不上大夫,再加上一般史書記載都以中原王朝為中心,所以我們稱呼那段時期為宋朝,不會是遼朝或者金朝等。

一個國家的氣質來自於它的領導人,宋太祖雖然在爭霸天下的時候是不世出的武將,但在登基之後,為了便於統治,採取了以文抑武的政治策略。所以終宋兩朝,文人待遇都非常好,武將的待遇則非常低,大家羞於當兵。最終大宋雖然經濟發達,但武力太低,始終被少主民族政權按在地上摩擦。

另外趙光義得位不正,所以急於用北伐來證明自己比哥哥強。但他安撫不住那些將軍,所以實行了監軍制,造成了文官或太監瞎指揮,楊業這樣的無敵猛將,卻只能血染沙場,真是可悲可恨!最終北伐大敗,從此北宋失去了收回燕雲十六州的希望,一直處於被動挨打的狀態。

北宋屬於有良相,沒有良將;南宋屬於有良將,沒有良相。而且無論南北宋,除了太祖太宗之外,即便是真宗、仁宗這樣的明君都胸無大志,整天生活在深宮大院內,和脂粉、婦人為伍,空空耗費了大好的200年光陰。最終中華民族差點被蒙古滅了根,鉅鹿書院被毀,華夏精英盡喪;崖山海戰,數十萬軍民殉國。整個中華陷入無邊黑暗。但血腥和鎮壓只能暫時讓中華民族屈服,民族之魂必定會重生,在蒙古人建立元朝90年後,一位蓋世英雄出現……


途牛山小旋風


我來回答

杜太后臨終時所謂“金匱之盟”的口頭協議應該還是有的,(當為三傳約,具體分析請點某頭像查看先前的文章。)只是沒落實到書面上,前期對趙匡胤也產生了影響。太后死後月餘即封趙光義開封尹就是明證(五代十國時,不成文的規定:儲君必先受封京都尹)。其間趙普的阻撓和太祖本人的不甘心是遲遲沒有明立儲位的原因。到了後期,隨著德昭、德芳的長大成人,太祖傳位的心思就活泛了。誰不想把大位傳給自己的兒子呢?

面對晉王羽翼已就和在開封盤根錯節的勢力,太祖開始的策略是縱容,想讓趙光義因此而忘乎所以,自取滅亡。但因為趙光義比較小心謹慎,一直沒被太祖抓到馬腳。趙匡胤只好祭出遷都這一招,又因群臣和晉王的反對沒有成功,由此也可看出這時趙光義黨羽和勢力已然成熟並強大。太祖無奈之下只好轉為培植德昭。對於太祖的心思,趙光義應該是早有覺察,心知肚明的。於是在開寶九年,當太祖用德昭逐步取代光義的職權時,孤注一擲搶先動了手(燭影斧聲)。 從趙光義在開寶九年還剩九天時迫不及待的改元為太平興國元年這一行為就已經可見其皇位為逆取。

至於說宋皇后於太祖暴死後想找趙德芳,只能說明:一、宋皇后為了避嫌,畢竟德昭和宋皇后年齡彷彿。二、宋皇后和德芳更親近,與德昭不睦。三、也或是趙光義使用的離間計,用以離間宋皇后、德昭、德芳這同一個陣營,三者之間的關係,畢竟《太祖實錄》無論是新錄和舊錄,都已經被趙光義篡改過了。並不能就此依據表明趙匡胤心目中的接班人是小兒子德芳。畢竟當時連培植了三年的德昭的勢力對壘趙光義尚嫌孱弱,遑論德芳呢?
▽趙光義:無毒不丈夫


天下不武


請記住宗太祖是被太宗謀殺!


虒衾楊


我認為,大哥是北宋開國太祖,要學大周開國周武王,但是小弟光義,不想學周公姬旦。從太祖想遷都老家洛陽,被太宗一票否決,就知道弟弟的分量及重。但南宋又再次回到太祖子孫一脈。


東山再起重振旗鼓


趙大心不夠黑,只想遷都洛陽避開趙二的勢力範圍,還是沒能成功,心太軟了,功臣不殺,敵國之君不殺,弟弟尾大不掉不殺,哎,心地最善的開國之君,沒得好報。


audgejing老男孩


你真以為是傳的,斧聲燭影怎麼來的,趙匡胤都有太子的好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