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为什么邓艾能翻越蜀道,并灭掉蜀汉呢?你怎么看?

李俊宣府


邓艾能翻越蜀道,并灭掉蜀汉,有两个原因。一个是邓艾目光如炬,有着优秀的战略眼光和胆识。一个是蜀中将领无能!


曹魏灭蜀国之战,共征集18万大军,兵分三路。邓艾率西路军3万余人,由狄道进军,从沓中直接进攻姜维;诸葛绪率中路军3万余人,自祁山向武街、阴平之桥头切断姜维后路;钟会率主力东路军10余万人,分别从斜谷、骆谷、子午谷进军,直取汉中。

战争初期,魏国虽然兵力占优,但并未能取得较大战果,钟会大军与姜维在在剑门关僵持不下。眼见粮草不济,魏军将要无功而返,邓艾想出了一条计策,即偷渡阴平小路,直取蜀中。


这是一招险棋,阴平道“七百馀里无人之地,山高谷深,粮运艰难”。部队行此险地,一旦敌人有所察觉,那将是全军覆没。即使敌人没有察觉,自己能不能从险地中从出来仍然是个问题。

而同时这也是一招妙棋,因为阴平道人迹罕至,看起来根本就没有可行之路,因此蜀汉根本没有任何防备动作。

邓艾率军万余人自阴平道,凿山开路,修栈架桥,鱼贯而进,越过七百余里无人烟的险域。山高谷深,至为艰险。途中,粮运不继,曾多次陷入困境。部队走到马阁山,道路断绝,一时进退不得,邓艾身先士卒,用毛毡裹身滚下山坡。邓艾最终率军抵达江油。


但是此时的邓艾大军,只有几千人,其实力并不足以灭掉蜀国。

但蜀中将领无能,一个接着一个的给邓艾送助攻!

首先江由据石门,临涪水,一面大江,三面悬崖,是和剑阁齐名的天险,但蜀江油守将马邈见魏军畏战而降,直接跑路了。江由的失陷,使这座城成为了邓艾的补给基地。邓艾部队从死地中恢复,进可取成都,退可夹剑门。

而此时,蜀国仍然有着翻盘的机会,首先诸葛瞻督已经率诸军在绵竹严正以待。同时,南中督霍弋听说魏军偷渡阴平,也上书刘禅,请求批准出兵北上支援,刘禅认为诸葛瞻军超过邓艾军,认为击败邓艾是完全可以的,于是不批准霍弋带领援军北上的请求。

结果诸葛瞻完全没有他父亲那般才能,加之蜀中军队非精锐,最终为邓艾所败,诸葛瞻和黄崇、尚书张遵(张飞之孙),羽林右部督李球均战死沙场。蜀国的都城成都,彻底暴露在邓艾的兵锋之下。

而此时,其实蜀国还有一战之力,只要坚守成都,等到勤王之师赶来,邓艾这数千人马,绝对难以抵挡,但后主却不等阎宇的援军就听从从谯周主降的建议,投降了魏国,最终帮助邓艾完成了这场奇袭。


邓艾成了蜀汉最直接的灭亡者,他也因此成为了曹魏灭蜀战役中的最大功臣。


白话历史君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是不错,可是难也不代表做不到,只要你付得起代价。

邓艾能灭掉雄据益州四十年的蜀汉绝不是偶然,而是有内外两方面的原因。

外部原因

公元263年,司马家已经除掉了曹髦,另立曹奂为帝,外部淮南三叛已定,国内无事。司马昭也看准了时机,在当年发动了三路大军,开始了灭蜀之路。三路大军和姜维进行了数场大战,汉中全线丢失,姜维退保剑阁。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魏军无法发挥机动和兵力优势,双方陷入了拉锯战。而这时候的征西将军邓艾提出了“偷渡阴平”的计划:以精兵绕过剑阁,直取涪县,西制剑阁,南迫成都,逼姜维回军救援成都,钟会大军就可以长驱直入了。

可见邓艾此举就是玩命,阴平小道七百余里毫无人烟,山高谷深,凶险至极。邓艾军队经过了高强度的行军之后,终于抵达了江油,迫降江油守将,和蜀汉最后的生力军战于绵竹,斩杀诸葛瞻等人。至此,成都前面就是邓艾气势正盛的奇兵,邓艾之后是姜维守军,姜维之后就是钟会大军了。

所以蜀汉灭亡的外部原因就是曹魏内部已经达成了一致的目标,加上邓艾、钟会等人铁了心要攻下成都,灭亡蜀汉,而邓艾更是以命来下注。狭路相逢勇者胜,对方气势比你强,就算装备军队不如你,也能取得最终的胜利。


内部原因

正所谓坚固的堡垒都是从内部攻破的,蜀汉政权也是如此。虽然在邓艾攻克绵竹之际,蜀汉还是占据着很大优势的:姜维大军已正在回援;成都西边守卫力量尚在;都督罗宪据守江州,防卫东吴;猛将霍戈正率领南中六郡大军前来支援;成都周边险要的关隘还有很多没被攻破;蜀汉大军主力尚在。

可就算外部如此多的优势摆着,成都方面依旧还是投降了邓艾,为什么呢?难道是刘禅在成都呆久了想出去走走?不,因为当时的成都早就丧失了斗志,唯一的军事力量诸葛瞻已经死在了绵竹,荆州、东州势力或死或消,益州士族已经抬头了。

有一个细节可以说明这个情况:刘禅在邓艾兵临城下的时候,曾经召开过紧急应对会议。可会议上居然没有一个支持坚守,而是逃跑。不同的是:一派说逃亡南中,一派支持逃亡东吴而已。当时掌权的益州士族,他们心里就一个念头:只要你们刘家不要再呆在成都就行,管你投降还是逃跑。而最后是光禄大夫谯周力排众议,提出了第三种建议:投降曹魏。

虽然我们不能知道谯周当时的想法,也不能肯定当时成都里的实际情况,但刘禅最后也是保全了性命,做了安乐公,成都居民也免了一场屠城。从某个观点来看,谯周虽有罪于蜀汉,但有恩于蜀民。

蜀汉政权就这样在外有强敌,内无斗心的情况下被灭亡了,国祚四十二年,三国局势也正式开始趋于一统。


狐史首丘


邓艾翻越阴平,灭掉蜀国的成功,实属机缘巧合!主要原因有三:



一、蜀国腐朽

司马昭重要幕僚杜预是这样评价伐蜀必胜的!“伪汉举国之庶民皆为军户官奴,终身服事苦役而不休,皓首沥血而不止,供国家无尽之索求,而己身仅留存一毫之纤利,可谓苦不堪言!”

诸葛亮去世后,刘禅不能重用贤臣,治国更加荒诞!导致蜀国民心流失,文官贪财,武官怕死!邓艾区区三万人,远途跋涉,而且后无粮草供给,属于“孤军深入”,实乃兵家大忌!如果不是蜀军叛变,及百姓离心,即便成功翻越阴平古道,也是死路一条!

邓艾计策奇险,从军事战术上讲,属于“小概率”的赌博!但是,蜀国军政的腐朽,却给了这条“自杀式”偷袭,提供了丰富的营养与生存空间!蜀军涪城守将马邈投降,使邓艾奇迹般拥有人员粮草的补给基地。就像围棋中一条孤军深入的大龙,对方的失误,意外使这条龙做成双眼,从死地中成功做活了,直接演变为直捣黄龙的胜负手!

这时的邓艾牛逼起来,进可取成都,退可夹剑门。兵力得到迅速补充,战力成倍复苏,加之学习当年偷袭荆州的吕蒙,爱民有方,便足足拥有进取成都实力。如果涪城死守,邓艾的偷袭必成军事笑料。



二、内奸策应

司马家族擅长的就是间谍战!司马师曾言:“建安初年,司马防就带着八千死士进入曹操手下;到建安十三年,司马家族已有三百死士潜入曹氏各州各郡为官!”英明的曹操,大概做梦也没有想到,伟大的大魏,在它诞生的那一天,就混进了司马家族的DNA!

早在很久之前,司马师就派一个叫聂胜的间谍,潜伏到属地经商,花大价钱去收买蜀国文武官员!像黄皓这样爱财的,直接给钱办事,将姜维由汉中撤职到后方沓中屯田,魏军便利用这次机会,轻而易举得到汉中!就这一招,就胜过千军万马之力!

聂胜花钱让新近发展的间谍文立当上蜀国五兵尚书,偷得绝密的诸葛亮绘制的《西蜀全境军事地图》!邓艾能够想到且成功“偷越阴平”,皆是有这份地图所赐!身为中散大夫,光禄大夫的谯周,直接变成奸细,策动刘禅投降,让邓艾兵不血刃灭了蜀国!

聂胜还大量收买很多郡县文武官员,这让人不得不怀疑,涪城守将马邈的投降,是不是早就被策反为内应,属于临阵“起义”!或许,所谓邓艾冒险翻越阴平,也不过是邓艾与聂胜事先筹划好的“有惊无险”!没有这些大量蜀国内奸,邓艾本事再大,也不免一番血战,孰胜孰负,还真难料!



三是,邓艾有谋

邓艾是放牛娃出身,所以对翻山越岭有着天然的偏好!所以他看到《西蜀全境军事地图》,所以不顾年近七十,顿生亲率三万大军“偷渡阴平”!他不似钟会,正宗科班出身,瞧不上那种“鸡鸣狗盗”的战术!当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与邓艾出身相似的魏延,也提出相似的战术,奇袭子午谷,但是遭到学院派诸葛亮的严斥!假使诸葛亮心眼活一点,或许历史也会在此掉个头!

邓艾除了敢想,而且干的也不错!七十岁高龄,还身先士卒,带头裹革跳崖;为了稳定军心,直接要斩主张撤军的儿子与学生!紧密配合聂胜的谍战,抓住战机,勇往直前!

他充分利用蜀国军民对刘禅黄皓等当政不满,采取爱民与抚民多种手段,迅速建立敌后根据地,成功做到使根据地资源,迅速转化为战斗力,从而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并且紧密配合谍战,“自作主张”对降将“因地制宜”封官加爵,迅速稳定归降后的蜀国,达到进攻与治理同步效应!



至于成功后,三个月内被杀,实是草民出身的武将的固有悲剧!靠战功迅速提升的草根武官,官职升到一定位置,不讲政治的弱点,暴露无遗,终究被那个官场所扼杀所抛弃!另外,偶尔的一次成功,不能自我膨胀,或许,这一次成功的经验,会成为你前进的绊脚石!人有时候真的要有自知之明,钱不是越多越好,官也不是越大越妙,一旦超越你的自身的驾驭能力,就会带来杀身之祸!


云子落


为啥邓艾能翻越蜀道,灭掉蜀国呢?



这主要是以下原因:第一,邓艾的决心和出奇制胜的智慧。伐蜀大军出发前,由于邓艾对政治的无知,没有揣摩透司马昭心思,把本来的最高职位,生生让年轻气盛的钟会夺走,鉴于蜀道之难,邓艾还是忍下一口气,拜会新领导钟会时,建议自己带一路从阴平小道进兵,可钟会志得意满,根本看不起邓艾,表面上却故意把邓艾这建议,大大赞赏一番,但邓艾何许人也,岂能被钟会小儿糊弄?



看出钟会轻蔑意思,邓艾憋足了劲,非要从这个看起来不可能路径,踏出自己的胜利之途。回营后拼凑自己所部三万多人,带上儿子邓忠,以必死的决心,充分的物资心理准备,排除万难的坚韧毅力,翻山越岭跋涉七百余里,在摩天岭绝望之地,邓艾带头裹上军毯,舍生忘死滚下绝地,众士兵跟进,可能立功升迁受奖,后退无路可能找死被罚,只能冒险相随,可谓置之死地而后生,最终侥幸成功取胜。



第二,刘禅昏庸无能,奸臣黄皓一手遮天。前线十万火急,姜维得到急报,上表建议:赶快派张翼带兵守护阳安关,令廖化领兵把住阴平桥,还建议派出使者,向东吴求救。但刘禅听信黄皓之言,照旧玩乐饮宴,不理政事。接到姜维急报,竟然请神婆作法,听信鬼话,根本不理军情。贻误了军机。在诸葛瞻失败后,就直接听谯周之言,立马献上降表,还把姜维置于尴尬,令姜维像他一样投降。



第三,姜维疏忽大意,撤掉关键军营。本来,诸葛亮死前,已经预料到阴平这条路迟早会出事,在摩天岭下设有一座军营,常年驻扎二千士兵。但后来可能姜维兵权受到限制吧?兵员捉襟见肘,把这座兵营撤除了。如果此兵营还在,邓艾摩天岭上滚下来的兵,一个一个都将被杀死,不可能夺取江油,打败诸葛瞻,那就更不会出现刘禅投降,倒逼姜维投敌事件了。



第四,诸葛瞻有负父亲名望,能力差强人意,危及蜀国根本。诸葛瞻作为皇亲国戚,位高权重,在最危急时刻,没有展现应有的本领,在兵力优于对方情况下,竟然一败涂地,把儿子诸葛尚也搭上了,实在辱没诸葛亮儿子身份,愧疚遗憾,一切都成过往云烟!(630)


流誉后


邓艾翻越蜀道,是不是和魏延奇袭子午谷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呢?

当然有!

但是,邓艾的条件比魏延优越的太多太多了,首先,邓艾偷渡阴平,是在钟会牵扯住姜维大军为前提下的,假如没有钟会的牵扯,邓艾想要偷渡阴平无疑是送命!阴平古道极为凶险,姜维随便排一支部队过去,就可以将邓艾全军覆灭,但是,有了钟会的牵扯,姜维手底下为数不多的部队绝不会轻举妄动,反观魏延,虽然看似长安唾手可得,但是要建立在魏军支援速度慢,守城之将无能,长安不采取坚壁清野等政策之上的。

其次,蜀汉后期,民众的压力极大,对蜀汉已经不满,在《三国演义》里,邓艾大军攻下蜀汉城池后,蜀汉民众夹道欢迎,由此可见民众已经对战争极为不满了,蜀汉可谓是已经失去了民心。

最后,蜀汉后期实在是拿不出有谋略的将军以及内部的愚昧了,姜维预料到邓艾的偷渡阴平,提出防守建议后,黄皓找了个跳大神的跳了一跳,告诉刘禅不用担心,邓艾军不会来的,刘禅居然信了!在邓艾偷渡阴平后发现,蜀汉居然没有一支部队防守这个险处,简直是为邓艾的奇袭创造了一个天大的优势,在这之后,刘禅的禁卫军没有选择死守成都,而是与邓艾在城外决一死战,这又是将领谋略不足的体现。禁卫军失去后,成都再也拿不出任何一支部队了,姜维又在千里之外,救援不及,于是刘禅不得不投降。

说到底,邓艾偷渡阴平并且成功灭蜀只是客观条件,蜀汉内部问题重重才是最主要的原因!

(想要知道更多的历史不为人知的趣事以及争议事件,烦请各位看管们多多关注,谢谢!)


尚德未央


我的文章里有一篇是《摩天岭奇袭邓艾破蜀,剑门关对峙姜维两难》,讲的就是钟会邓艾罚蜀,邓艾奇袭入蜀的事。

当时的情况是钟会、诸葛绪、邓艾三路进军,邓艾袭击姜维,诸葛绪负责截断姜维,而钟会作为罚蜀主力进攻剑阁。这一战体现了姜维军事才能。在与邓艾交战之时,知道钟会已经进军汉中,摆脱掉邓艾,接着声东击西,甩掉诸葛绪的围堵,据守剑阁。挡住了钟会大军的前进路线。

本来,邓艾想与诸葛绪合兵一处,继续进军。但是诸葛绪没有从命,而是与钟会汇合。但此时钟会已有篡逆之意,诬告了诸葛绪,解掉了他的兵权据为己有。到了剑阁,与姜维形成对峙之势。

剑阁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地,邓艾知道,如果从剑阁正面进攻,很难攻进蜀地。想灭蜀就必须出其不意,只有从阴平偷进蜀国腹地,与钟会形成里应外合之势,另姜维里外不能相顾,才能破蜀。但此举依然十分冒险,因为邓艾军队人数不多,而且粮草即将用尽。摩天岭下面虽然只有几座小城,但是只要蜀军守而不战,拖延一段时间,邓艾没有粮草供应,进退两难,必然不战而败。

这就是一场豪赌,但是邓艾敢赌。于是命军队从阴平郡直接进山,从摩天岭山谷开路而下。摩天岭山势陡峭,崎岖难行,邓艾带着士兵裹着毛毯顺山滚下,直达江油。江油江油距成都不过两座小城,一日即可到达。

此时,姜维更是进退两难,如果回防,则剑阁失守,钟会大军便长驱直入,蜀国必亡。据守剑阁,只能寄希望与国内守军能拖延到邓艾粮草用尽。对于姜维,这也是一场赌博,不得不做的赌博。

成都方面这时候非常害怕,派出诸葛亮儿子诸葛瞻前去据敌。可惜诸葛亮天纵奇才,儿子却空有一腔热血。

当时有个尚书郎叫黄崇,他爹是当年荆州投降魏国的黄权,所以不太受待见。但是他的建议非常中肯。他劝诸葛瞻将邓艾军堵在山地里,据险而歼,不让他进到平原,但诸葛瞻不听,结果被打的大败。应该说即便如此,蜀国还有希望,只要坚守不出,再拖上几日,邓艾粮草用尽,没有后援,没有退路,只是孤军一支,依然必败无疑。但是诸葛瞻再次犯下大错,被邓艾一句话就给激怒,跑出去决战,结果兵败被杀。

这下整个蜀国已是一马平川,再无逆转可能。

这场豪赌,邓艾赌赢了,但是姜维赌输了。



暮云斋主


感谢晓燕柳和中冀张宣李俊的诚挚邀请。

其一,刘禅间接提供便利。刘禅年少登帝,又没有正统的学习过作为一名帝王应该怎么做。刘备早逝,诸葛亮又是大忙人,其他文武百官有无多大的资格教导,所以导致了刘禅相对于其他两国皇帝来说,较为平庸。

在诸葛亮还在世的时候,阴平蜀道,及其他要隘都是有重兵把守的。可是,诸葛亮去世后,刘禅便以撤销了阴平的军事把守。这也就是邓艾为何能穿越阴平而蜀国未能及时发现的原因之一。

其二,蜀国擅守而不攻。诸葛亮的逝世,导致了蜀国在一定时间内的不稳定,而且他的继任者虽然有一定的才学,但是却没有过多的影响力,这也导致他的计谋只会进刘禅耳,却改变不了刘禅的命令。

另外,后期的蜀国,除了姜维等一些武将是主战派,其余的都是保守派。他们一致认为守护蜀国,不去招惹其他两国,比主动挑衅两国来的更实在。

虽然,当邓艾穿过阴平时,蜀国的还在防守布置。

其三,钟会的作用。邓艾钟会是魏国的后起之秀,两人的军事才能都是无可置疑的。在邓艾穿越阴平时,钟会就已经攻打蜀国了。并且因为钟会是正面迎敌,且蜀国也没有料到会有人穿越凶险的蜀道来从后方偷袭,因此,蜀国的大部分军力都被派去迎战钟会。

这给邓艾留下了很好的机会。

其四,邓艾的胆心细。做大事者,要有一颗无畏的心。邓艾能做别人之所不能,不得不说他是一个胆大且运气好的人。无论是料敌先机,还是裹衣裳下坡,都显示着邓艾的不凡。


韶华倾梦


答:“每见高山大泽,辄规度指画军营处所,时人多笑焉。”邓艾从小就喜欢地形地貌学与军事学相联系,这就是偷渡阴平的基础。

“冬十月,艾自阴平道行无人之地七百馀里,凿山通道,造作桥阁。山高谷深,至为艰险,又粮运将匮,频于危殆。艾以毡自裹,推转而下。将士皆攀木缘崖,鱼贯而进。先登至江由,蜀守将马邈降。”正式实施了偷渡,获得巨大成功!

看见了吧,蜀守将投降了……兵不血刃占领江由。能灭蜀的最重要原因就是:刘备、诸葛不得人心!窃取刘璋的江山,四川人民不服,早日迎王师消灭刘备!才是四川人民的共同心愿。因此,邓艾所向披靡,至绵竹时短短几天已经发展到了几万人的部队,刘禅还是相当不错的!他深知他爸爸对蜀人做的孽,不能再不要脸了……于是投降,避免了刀兵之灾。


中行偃1


诸葛亮四出祁山、蒋琬伐中原、姜维九伐中原耗尽蜀汉财力,姜维不得不弃守阴平山三屯,他提醒后主增援阴平关,却忘记了阳关、阴平关、剑阁之后的阴平山三屯,后主虽按姜维所提放出了增援,仍为邓艾所乘。而诸葛亮之子诸葛瞻不听黄崇建议抢先占领涪关,坐看邓艾轻取涪关,获得补给、休整,再不听黄崇建议结营固守绵竹,冒然出击,中邓艾伏兵而死,彻底断送了蜀汉政权。若诸葛瞻抢先占领涪关,邓艾只有死路一条。失阴平小道不是重点,诸葛瞻率后主最后可用之精兵到绵竹犹豫不前,坐失涪关才是关键。后主并没有因为黄皓问卜,而只顾花天酒地,不派兵,而是两次派兵,皆为姜维、诸葛瞻所误。最后的成都之兵,实不是后主还可信赖的军队,后主所依靠的荆州后代们,败光了他所以可信赖的军事力量,当身边再无荆州势力后,面对东、益二州满朝文武一片请降之声,后主不降,只有全家身死,百姓受难罢了。

爱民者,反遭民怨。假爱民者,反叫愚民们受孔儒鼓惑,敬若神明,真正是叫人卖了,还在一边高兴的数钱。


沉140769451


自古蜀道难,难于上青天。邓艾得知成都空虚,姜维主力均在剑阁,于是采取奇袭的战略,绕开战略要地剑阁,率军翻越崇山险境阴平,直取成都,来个中心开花的战木。这一招还非常揍效,找到了蜀军战略上的弱点。

阴平险地,在诸葛亮在时,诸葛很小心,仍派兵把守,守军多时也达千余人。诸葛去世候,因地势险恶,没引起后人的注意,没有了守军。这对采取奇袭的功艾来说,确实是天赐良机,处于险地而无险,只要克服恶劣的自然险境,就能达到战略目的。这种走险境而达到取胜的战术,古今战史上均有。长征中的红军过草地,顺利到达吴起镇。《林海雪原》中小分队跳越鹰嘴石奇袭了匪巢奶头山,翻越攀蹬绝壁厓攻下了威虎山。都是从对手万没想到的地方作为突破口,取得战斗胜利的。

邓艾能灭掉蜀国的原因还有:后主刘基夲上是一个心无大志,更无斗志、贪图享乐听信chanh言的人,诸葛在时还尚可劝谏,诸葛去世后便无所忌弹了。诸葛、姜维的几次北伐都是他听信奸言而无功而归。

邓艾攻取成都的战争中,还得于蜀国的主力远在剑阁和其它地方,城内只有两三万人,没什么猛将。即便姜维等回师参战救援也是远水解不了近火。邓艾这个中心开花的战法凑效了,取得了成功胜利。

有关邓艾走阴平,取成都的情况,可看《三国演义》第一百一十七回。

刘基应为:刘禅。厓应为崖。致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