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维明明比魏延差,为什么诸葛亮要培养姜维做自己的接班人呢?

简朴韵


严格来说,诸葛亮没有接班人,也不允许自己有接班人。正因如此,他必须选择比姜维作为自己在军事上的接班人。

诸葛亮是”副皇帝“,这个角色不允许后人继承

刘备去世时,刘禅还很年轻,在这种背景下,诸葛亮承担起了”名为汉相,实为汉君“的职责。

诸葛亮是相父。虽然只是诸葛丞相,但实际上,政治军事外交他一把抓了。

而这样的角色,不管是刘禅,还是诸葛亮本人,都不可能允许再出现了。

因此,诸葛亮之后,他的角色需要多人分担,蒋琬、姜维等人各自分担,另外,好歹要还一些给刘禅,毕竟是当老板的,总是要用一些自己人。

因此,此时选择军事指挥方面的继承人时,最关键的是:这个人要能够服从政治的需要。

诸葛亮选择姜维为军事指挥上的接班人,延续着跌宕起伏的北伐故事


姜维更能保持”军事服从政治“的原则

魏延、姜维这个级别的人物,能力都不需要质疑了。关键是:能否保证军事服从政治。

在政治权力力和军事权力分开以后,当然是要求军事服从政治了。

魏延性格比较骄傲,看不起文官。不仅仅是与杨仪不合,实际上,是与文官集团都不合。因此,在魏延与杨仪矛盾时,蒋琬等人都力保杨仪。

这样的魏延,日后怎么甘居人下,服从文官集团的安排呢?

魏延,桀骜的性格决定了不可能服从文官的安排。甚至,他们之间几乎没法好好相处。

而姜维呢?诸葛亮曾经和蒋琬说:这个人“忠勤时事,思虑精密,虑其所有”。也就是说,这个人能忠勤于自己的事务,考虑周全,不至于与人处理不好关系。

实际上,姜维也基本上做到了诸葛亮的要求。

在蒋琬、费祎主政期间。姜维基本上能服从他们的安排。每次北伐,都不满万人,只带偏师出征。

知道蒋琬、费祎、董允诸位诸葛亮留下的政治接班人离开后,姜维才开始较大规模北伐。除了后期与黄皓、诸葛瞻不合,基本上没有传出同僚关系的问题。(话说,和黄皓关系如果好的话,那姜维的问题不是更严重吗?)

可见,姜维是基本能处理好与文官集团关系的人。


姜维基本能服从文官集团的安排。


诸葛亮的风格是”稳定压倒一切“

稳定压倒一切的风格,决定了诸葛亮在选择军事接班人时,绝对不允许军事接班人的资历、威望高于行政人员。

魏延,侍蜀已久,多有战功。不论资历、威望,都不弱于蒋琬、费祎。加之性格桀骜,如果他来担任军事接班人,对文官集团,甚至蜀汉政权都可能构成威胁。

相比之下,”凉州上士“的姜维。外来引进人才的他,在蜀汉几乎没有自己的势力基础。即使领军出征,也只能是一个职业经理人的角色,完全不可能威胁蜀汉政权的稳定。


因此,诸葛亮要选择姜维作为军事接班人。


喝下这口历史的鸡汤


诸葛亮选定姜维作自己的接班人而不选魏延,大致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军事谋略方面,诸葛亮一出祁山时,一路上顺风顺水,本想略施小计拿下天水关,却不想被姜维识破了。连五虎上将之一的赵云也夸姜维枪法,与他人大不相同,如此文武双全、智勇兼备的人才,谁不喜欢啊!

反观魏延,虽然也是骁勇善战,谋略方面略显不足,他曾多次请令带兵攻取长安,一向谨慎的诸葛亮认为太过冒险,没有采用。

二、人品方面:诸葛亮初见魏延,就给他来了个下马威,原因是:食其禄而杀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献其地,是不义也。吾观魏延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故先斩之,以绝祸根。

在没有见到姜维之前,就有人对诸葛亮说:“(姜维)事母至孝……”

一个不忠不义,一个事母至孝,人品境界,高下立判。

三、年龄:诸葛亮出山时二十七岁,之后不久魏延投靠刘备,想来也是正当壮年,一出祁山时,诸葛亮年近半百,魏延也应该不再年轻了,此时的姜维风华正茂,妥妥的一枚小鲜肉啊!

所以,当姜维下马投降时,诸葛亮慌忙下车相迎并且拉着姜维的手,高兴地说:“吾自出茅庐以来,遍求贤者,欲传授平生所学,恨未得其人,今遇伯约,吾愿足矣。”

诸葛亮曾经自豪地对部下讲:“今得伯约,得一凤也”。要知道,诸葛亮道号

“卧龙”,他在隆中为自己打的广告词是“伏龙凤雏,二人得一,可安天下,”凤雏庞统过早地死去了,那必竟是“雏”啊,如今的姜维,却是“一凤”,足可以抵上当年的庞统了。


杏林帅哥


三国志没有明确记录诸葛亮有意培养姜维作为接班人

关于姜维是诸葛亮接班人的说法,基本上来自《三国演义》,更多是建立在诸葛亮和姜维前后数次北伐的逻辑继承基础上。

诸葛亮死后,继承人是蒋琬、费祎,最后才能算上姜维。只是蒋琬、费祎坚持休养生息,不再进行北伐。诸葛亮北伐之后就只有姜维北伐,就给人姜维是诸葛亮培养的接班人印象。

姜维的能力和个性

姜维的能力和个性非常具有争议性:

1、姜维非常好学,尤其喜欢东汉郑玄学说。

2、军事能力。诸葛亮认为姜维思虑精密、敏于军事。但从姜维的军事经历来看,姜维并没有重大战功,甚至还放弃阴平、失守汉中。

3、名望非常高。蜀汉官员、在西晋官至太守的郤正评论姜维:

“乐学不倦,清素节约,自一时之仪表也”

西晋史学家郭颁认为姜维是蜀汉最好的人才:

“时蜀官属皆天下英俊,无出维右。”

陈寿评价姜维:对文武懂但不精、一心想要博取功名、穷兵黩武、思虑不周(这和诸葛亮的精通军事、思虑周到评价基本相反)。

傅玄评价姜维:好立功名,勇敢但无果决。

姜维一功未立却能封侯

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姜维之所以投靠蜀汉,完全是走投无路:

天水太守不信任本地人姜维等拒绝返回天水,姜维等坚持回天水,才投靠蜀汉。

在魏国时,姜维的官职不过是个中郎,投靠蜀汉后,姜维立马被封当阳亭侯,官职为仓曹掾。

姜维到了此时,无论是在曹魏,还是蜀汉,都没有率军作战一次过。

相比之下,蜀汉其他人的封侯情况:

1、关羽千军中斩杀颜良,而被封汉寿亭侯;

2、张飞有当阳长坂的战功,而被刘备封新亭侯;

3、马超有击杀郭援的战功,被封都亭侯;

4、黄忠以斩杀夏侯渊的战功,被封关内侯;

5、赵云以当阳长坂保护刘禅、甘夫人、生擒夏侯兰等战功,被封永昌亭侯;

6、陈振有出使东吴和孙权划分边界之功,被封城阳亭侯;

7、刘封以上庸归附曹魏的献地之功,被曹丕封为平阳亭侯;

8、魏延虽然跟随刘备有战功,但被封都亭侯是刘备的提拔重用,最后被封南郑侯是因为击败郭淮的战功;

9、王连是因为管理盐铁获利甚丰的功绩而被封平阳亭侯;

10、李恢因为南征战功多被封汉兴亭侯;

11、王平因为街亭之战中保持军容不乱、收集散兵而回的功绩而被封亭侯;

12、蒋琬,诸葛亮死后才被封安阳亭侯;费祎一生未被封侯。

因此,从姜维一功未立就被封侯来看,诸葛亮用人理念有问题。

诸葛亮为什么重视姜维而非魏延

1、出身不同。姜维、马谡和诸葛亮都是书生、世家出身;魏延出身低微,刚开始只是刘备的部曲士卒一个。诸葛亮自然和姜维有更多的共同话题,而非和粗鄙的魏延有更多话题。

2、诸葛亮有治理才能但将略才能不是所长:

“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诸葛亮的短处正是魏延的长处:

“魏延以勇略任”

相比之下,姜维思虑精密,和诸葛亮“性长於巧思”,可谓是同道中人。

3、诸葛亮用人存在价值观偏差:

街亭之战关系陇西得失大局,诸葛亮却让没有实战经验的马谡而拒绝让魏延等有经验大将去守;

汉中失守,和街亭之战一样,都是姜维和马谡都没有考虑到将士战心问题而导致;邓艾偷渡阴平,是姜维思虑不周(没有想到邓艾敢偷渡阴平)而主动放弃阴平关口。

综述

姜维是好学、具有很高声望但从无重大战功的人——虽然姜维一心追求战功。在某种程度而言,姜维和马谡是同一类型的人——适合做军师,但不宜做主帅。

马谡的街亭之败和姜维的失守汉中,本质上都是没有考虑到士气问题。

姜维和诸葛亮出身和价值观基本相同,魏延则相反;诸葛亮不擅长军事战略;诸葛亮存在用人偏差等,都让诸葛亮更欣赏姜维、马谡等人,而非从实战中成长的魏延。


每天原创,给你有价值的观点!随手关注,你的支持才是动力!

历史哨声


无论武艺还是领兵做战的指挥才能,姜维并不比魏延差,两人都具备独当一面的军事才能。

在诸葛亮北伐期间,对姜维和魏延都很倚重,事实上,诸葛亮对魏延的使用更多一些,在很多关键战役中,都赋予了重任。

咱们从两个方面将姜维与魏延两人进行一下对比。

武艺对比,主要依据是《三国演义》。

魏延的战绩:




分析:魏延
共参加战斗11次,共取胜6次,斩杀敌将2人,擒拿2人。

魏延诈败次数挺多,共3次,甚至遇到司马懿也诈败,还骗得司马懿信以为真,追了上来。说明魏延表演天赋不错。

再看姜维的战绩:




姜维也参与过11次打斗,其中取胜了7次,斩杀有名有姓将领2人。没有擒拿战例。

从两人的战绩对比,姜维和魏延的武艺很接近,都斩杀过敌军前锋大将,都是后三国时代的佼佼者。

再比较一下两人的指挥才能,主要依据就是《三国志》了。

魏延的领兵战绩:



另外,魏延还提出过一个子午谷奇计。

分析:魏延很有军事才华,有战略思想,具备独当一面的领军能力。他对付起郭淮、费曜、张郃这些魏军宿将还是颇有心得的。

再看看姜维的领兵战绩:









战绩分析: 姜维共领兵进行大小战役12次。 胜利5次:大胜3次,小胜2次。 平手4次 失败3次:大败1次,小败2次。 姜维失败的3次战役中,对方的将领中都有一个人――邓艾,可以推断这个邓艾对姜维的战术特点是做过专门而系统的研究。

从魏延与姜维两人的作战风格上来看,其实非常相似,都有战略思想,意志坚定,都胆大包天,敢于用奇弄险。

如果说两人在镇守汉中时所采取的策略不同,那是因为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两人面对的局面完全不同。


魏延镇守汉中时,前期有刘备在后方支持,刘备去世后,诸葛亮还继续做为强大的后盾,国内兵马充足,后援强大,曹魏战略上主守势,主要精力是防御蜀汉的进攻。魏延“御敌于外”是有良好条件的,能够保持一种攻势防御的态势。

姜维镇守汉中时,形势巨变。魏国三路出兵,倾巢出动,以覆灭蜀汉为主要战略,而姜维缺兵少将,人才凋零,粮草转运困难,主要靠军队屯田。各个方向上都缺乏可以独当一面的将才,而且,国内朝局内斗不断,姜维也从来就没有得到蜀国后方强有力的支持,反而颇多掣肘和猜忌。姜维“敛兵聚谷”也是不得已而为之,保存有生力量,将兵力凝聚在一处。而内部的叛徒开城投降,也是谁也想不到的事情。

总结:

在后三国时期,姜维和魏延都是那个时代最耀眼的明星,蜀国人才凋零,国力衰弱,他们的肩上却承担着与国力不相匹配的理想和重任。

魏延性格矜高,居功自傲,不肯容让别人,良好的军事素质并不能代替政治眼光的极度短浅。虽然诸葛亮死后,并没有交待由他来主持军事大权,但如果他能够顾全大局,以国事为重,认真履行好自己的职责,以他当时的能力和威望,必然是未来蜀国军队中的第一人。



姜维外柔内刚,意志坚定,忠心耿耿。他胜利过也失败过,他的敌人是凭借了强大得多的国力和军力。如果把邓艾和钟会放在姜维的位置上,真能够比姜维干得更出色吗?

姜维忠诚于国家,忠诚于君主,继承了先师的遗志,承受了巨大的压力,不顾委屈,冒着生命危险去策划和实施复辟的计划,耗尽自己的心力和生命,最终天意弄人,功败垂成。

姜维和魏延都是优秀的将领,都对得起他们做为军人的荣誉和尊严。


馋嘴肥猫铲史官


先要说明一点,诸葛亮并没有“选择”姜维为“接班人”。

诸葛亮在最后时刻推荐的是蒋琬和费祎,并非姜维。诸葛亮对姜维所做的是培养和栽培,原因很简单,姜维在当时,资历、威望都达不到大将军这个职务所需的能力。在经历了蒋、费两代之后,姜维在蜀汉军队取得了足够的威望后才就任大将军。

很多人受三国演义影响,认为魏延被杀从头到尾都是诸葛亮规划好的。但在下并不这么认为。陈寿在三国志中并没有点名魏延谋反,魏延反对的只是杨仪,并在走投无路之时从未想过要投敌,要知道魏延事发时所在是前线,真要谋反就是三族之罪明知后果如此险恶,不可能还引颈就戮。且诸葛亮真要杀魏延,在活着的时候,哪怕是最后时刻依然有能力逮捕、杀害魏延,但这常理最合理的做法并没有出现。真相是什么,没人知道,但诸葛亮不可能是魏延案的始作俑者。

魏延和姜维都是蜀汉杰出的军事将领,两人有不少相同点,都对蜀汉政权忠心耿耿,都有杰出的军事能力,都有很强的冒险精神,都善对军士,都有宏大的志向,但两人也都不善朝堂政治斗争。两人的不同点更加鲜明,魏延战略和战术上的谋略并不差,并在汉中防御方略上实施得当成为拱卫蜀汉政权北部的重要将领。姜维善养死士,但在军事上过于求功,望过于实。多次在国内准备并不充分的情况下出兵进攻,虽能取得一定战役优势,但战略上没有任何收获。诸葛亮的北伐是全盘控制全国军事、后勤的战争,每次北伐的目的都很明确,先期目标都是陇右,中期目标都是长安,而姜维的北伐更多的是一种边境骚扰,缺乏明确的阶段性战略目的。虽然姜维的整体战功、后世名气都要强于魏延,但姜维的能力其实并不比魏延强。大多数喜欢姜维的人其实喜欢的是那个三国演义中的姜维、众多三国游戏中的姜维。


Andaylee


“小赵云”姜维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确是把姜维作为自己的接班人来培养。姜维初次露面就展现出不同寻常的气场,颇有青年赵云的风采。诸葛亮用计想攻下天水郡,但是计谋被姜维识破,赵云在同姜维交战中亦发现其枪法与众不同。一个魏国小将能被蜀汉的文、武两个巨臣同时夸奖实在非比寻常。

(《三国演义》中的形象)

诸葛亮在赚姜维时用了“孝心”二字,虚张声势的派魏延攻取姜维老母的小城,姜维只得去周全。在看到姜维调兵遣将有节次后,感叹“真将才”。诸葛亮发现姜维这样一个智勇双全的人,大喜过望,再加之他非常孝顺——孝顺的人方能忠诚——所以在姜维投降后,诸葛亮说:“我从出茅庐开始就寻找能传授本事的人,一直没有得到,如今才终于实现了愿望!”

(《三国》中的魏延)

姜维能用智是区别于其他将领的地方。魏延的确非常勇猛,但是诸葛亮却不看好他,从见到他的第一面起就说他有“反骨”,这样一个基调定下来,诸葛亮就不可能把他作为接班人培养,当然也不能从五虎将中选择(这将是同带人的耻辱)。姜维年轻,诸葛亮年事已高,为了偏安政权的长久稳定,是时候提拔新人了!

而《三国志》中记载姜维也的确是个“少年将军”,魏太守怀疑姜维有二心,姜维不得已而投降蜀国。是时二十七岁。这个年纪是不是有点熟悉,诸葛亮也是大约这个年纪赤壁作为的。

(《三国》姜维)

诸葛亮在给蒋琬的信中说道,此人比马良还要厉害,是凉州的上等人士,应该委以重任。姜维先后被任命奉义将军、征西将军、镇西将军、卫将军、督中外军事、大将军。

姜维也没有辜负诸葛亮(或者他自认为是),一直在出兵北伐,由于受到猜忌,内外不和,蜀汉军力也是强弩之末,民力枯竭,再也没有太大作为。魏延则早死于内部争斗中,被刘禅、蒋琬决策而死。


大眼大世界


说姜维比魏延差,大概是说军事能力吧。姜维与魏延的军事能力孰高孰低,这里我暂不讨论,但是从全面素质来看,我认为姜维是强过魏延的,因为他文武双全,而且“忠勤时事”、“思虑精密”,品行端正,严于律己,是个全面型的人才。姜维为什么能后来居上,成为蜀国军政一把手呢?难道是因为诸葛亮内定的么?

第一,姜维并不是诸葛亮指定的接班人

在诸葛亮临死前,皇帝刘禅派尚书仆射李福前去探望丞相,并且询问国家的大政方针,实际上是确定接班人选。

诸葛亮说的第一个人选是蒋琬。李福问:“蒋琬之后,谁可担任呢?”诸葛亮答说:“费祎可以。”李福又问:“费祎之后呢?”诸葛亮没有再回答了。

后来,在蒋琬、费祎之后,姜维成为新的接班人,加上诸葛亮生前十分器重姜维,故而以为姜维也是诸葛亮指定的接班人,其实不然。直到诸葛亮去世十三年后,即公元247年(蜀延熙十年),姜维升迁为卫将军,与大将军费祎共录尚书事,执掌中枢大权,才在实际上确认他作为接班人的地位。

当然,姜维能在蜀国军界、政坛崛起,多多少少也是沾了诸葛亮的光。

第二,姜维是诸葛亮欣赏的儒将

诸葛亮初伐魏国,时任天水参军的姜维前来投诚,深受其器重。诸葛亮称他为“凉州上士”,“忠勤时事,思虑精密”,“敏于军事,既有胆义,深解兵意。”诸葛亮并不喜欢只知打打杀杀的武将,一名优秀的军官,比砍杀更重要的是要有知识,有信义,有谋略。简单地说,诸葛亮心中完美将领的形象就是儒将,像乐毅那样将军,仁、义、礼、智、信一样不缺。

能达到诸葛亮标准的,或许只有姜维一人。杨仪有很强的组织能力,但心胸狭隘;魏延极具军事天才,却没有大局观,为报私仇差点令蜀军陷入灭顶之灾。这两个人,在人品上都有欠缺。另一名重要将领、无当军首领王平有勇有谋,也有责任心,但文化水平太低,认得的字不超过十个,没办法成为一把手。

第三,姜维在个人品行上无可指摘

我们来看看时人对姜维的评价。

郤正曾在蜀国为官,对姜维是比较了解的,他这样说:“姜伯约据上将之重,处群臣之右。宅舍弊薄,资财无余,侧室无妾媵之亵,后庭无声乐之娱。衣服取供,舆马取备,饮食节制,不奢不约,官给费用,随手消尽。”

伯约是姜维的字,他说姜维位居上将军,地位比群臣要高,但是他从不敛财,既不贪财,也不好色,着实非常难得。那么他就没什么兴趣爱好吗?他爱好读书。郤正还有一句话:“如姜维之乐学不倦,清素节约,自一时之仪表也。”他好学不倦,生活上又很简单,所以他的口碑是相当好的,你想在品行上找他的缺点,还是不容易找到。

诸葛亮十分器重姜维,正是因为他文武双全兼品行端正,在蜀军将领中,没有一个人像姜维那样在各方面都无懈可击。诸葛亮去世后,蜀军两大将领杨仪与魏延内讧最终都死于非命,姜维地位得到进一步加强,为后来掌权奠定基础。


君山话史


魏延执行的是刘备路线,姜维执行的是诸葛亮路线,你说诸葛亮会把继承人给谁?如果魏延得势,也许会清算诸葛亮,而姜维无论成败,都会维护诸葛亮的生前身后名。诸葛亮不善于军事,魏延的长项紧紧是军事,而姜维内政不如诸葛亮但是好过魏延,军事不如魏延,也不如诸葛亮。这样一个人可以完美诠释诸葛亮的高大全。诸葛亮还是有私心的,毕竟魏延很危险,如果魏延掌握蜀汉军政,那么,会不会篡位不保证,起码蜀汉政权矛盾就会暴露出来。蜀汉灭亡的会更快,就算刘禅才比刘备,可以和魏延配合的很默契,但是,魏延冒险的军事路线如果失败,蜀汉亡国指日可待,就算成功了,诸葛亮的脸往哪摆?还会有千年传奇诸葛孔明吗?诸葛亮那么聪明的人会想不到这?


独孤29262905


人们常说,了解你的过去,就会知道你的现在。了解你的过去和现在,就会预知你的未来!这话确有一定的道理!当你看看诸葛亮死后两个人的表现,答案就出来了。诸葛亮刚死,魏延就认为他不仅是蜀中第一人,同时他认为自己是天下第一人!从当时来看,他不可能像当年杀韩玄投刘备那样立即造反,他很可能认为老子天下第一,取代孔明征讨魏国,以他的能力能胜司马懿吗?根本不可能!其结果是必然兵败!然后一看蜀国大势已去,进而投魏!O再看姜维,继孔明之志九伐中原,在不得势时,仍沓中屯兵避难保卫蜀国,最后还来个假投降,欲恢复汉室!虽因心病发作此计未成,但足见姜维忠心不二之品格!两个人一对比,诸葛亮用姜维而不用魏延的原因就一目了然了!


张永科38


公元228年苐一次北伐,亮智取三城,姜伯約歸降孔明。亮得姜維猶魚得水,因蜀漢人才實在太少,更兼姜維文武皆備,是一個可造之才。並給心腹蔣琬書信說,“姜伯約忠勤時事,思慮精密,考其所有。永南(李邵),季常(馬良)諸人不如也。其人涼州上士也"。

因得到諸葛亮的賞識,破格提拔,一下子就統領五六千虎步軍精銳。亮北伐時都帶姜維參與軍機要事。

那麽為何諸葛亮不選魏延接班人選,這很簡單,魏延有豐富的實戰能力,足智多謀,勇冠三軍,深得劉備器重,而不受到諸葛亮的喜歡。延為人勇猛忠勇,孤傲,難以容人,而敢於冒險。與諸葛亮在軍事路線上有分歧,要分兵奇襲子午谷,亮一生謹慎小心,特別是在用兵上,不冒險,所以不採納,制而不許。時時提防猜疑魏延有反骨。而對姜維大力提拔。亮在五丈原把兵權交楊儀姜維,設計讓楊儀姜維與魏延相互殘殺。

亮的心腹蔣琬執政時,也牢記亮的囑托,對姜維關注提拔。延熙十六年(公元253年),費褘被刺身亡,姜維成為蜀漢軍政最高統帥,繼承了丞相遺囑,開始了九伐中原,恢復漢室的目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