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維明明比魏延差,為什麼諸葛亮要培養姜維做自己的接班人呢?

簡樸韻


嚴格來說,諸葛亮沒有接班人,也不允許自己有接班人。正因如此,他必須選擇比姜維作為自己在軍事上的接班人。

諸葛亮是”副皇帝“,這個角色不允許後人繼承

劉備去世時,劉禪還很年輕,在這種背景下,諸葛亮承擔起了”名為漢相,實為漢君“的職責。

諸葛亮是相父。雖然只是諸葛丞相,但實際上,政治軍事外交他一把抓了。

而這樣的角色,不管是劉禪,還是諸葛亮本人,都不可能允許再出現了。

因此,諸葛亮之後,他的角色需要多人分擔,蔣琬、姜維等人各自分擔,另外,好歹要還一些給劉禪,畢竟是當老闆的,總是要用一些自己人。

因此,此時選擇軍事指揮方面的繼承人時,最關鍵的是:這個人要能夠服從政治的需要。

諸葛亮選擇姜維為軍事指揮上的接班人,延續著跌宕起伏的北伐故事


姜維更能保持”軍事服從政治“的原則

魏延、姜維這個級別的人物,能力都不需要質疑了。關鍵是:能否保證軍事服從政治。

在政治權力力和軍事權力分開以後,當然是要求軍事服從政治了。

魏延性格比較驕傲,看不起文官。不僅僅是與楊儀不合,實際上,是與文官集團都不合。因此,在魏延與楊儀矛盾時,蔣琬等人都力保楊儀。

這樣的魏延,日後怎麼甘居人下,服從文官集團的安排呢?

魏延,桀驁的性格決定了不可能服從文官的安排。甚至,他們之間幾乎沒法好好相處。

而姜維呢?諸葛亮曾經和蔣琬說:這個人“忠勤時事,思慮精密,慮其所有”。也就是說,這個人能忠勤於自己的事務,考慮周全,不至於與人處理不好關係。

實際上,姜維也基本上做到了諸葛亮的要求。

在蔣琬、費禕主政期間。姜維基本上能服從他們的安排。每次北伐,都不滿萬人,只帶偏師出征。

知道蔣琬、費禕、董允諸位諸葛亮留下的政治接班人離開後,姜維才開始較大規模北伐。除了後期與黃皓、諸葛瞻不合,基本上沒有傳出同僚關係的問題。(話說,和黃皓關係如果好的話,那姜維的問題不是更嚴重嗎?)

可見,姜維是基本能處理好與文官集團關係的人。


姜維基本能服從文官集團的安排。


諸葛亮的風格是”穩定壓倒一切“

穩定壓倒一切的風格,決定了諸葛亮在選擇軍事接班人時,絕對不允許軍事接班人的資歷、威望高於行政人員。

魏延,侍蜀已久,多有戰功。不論資歷、威望,都不弱於蔣琬、費禕。加之性格桀驁,如果他來擔任軍事接班人,對文官集團,甚至蜀漢政權都可能構成威脅。

相比之下,”涼州上士“的姜維。外來引進人才的他,在蜀漢幾乎沒有自己的勢力基礎。即使領軍出征,也只能是一個職業經理人的角色,完全不可能威脅蜀漢政權的穩定。


因此,諸葛亮要選擇姜維作為軍事接班人。


喝下這口歷史的雞湯


諸葛亮選定姜維作自己的接班人而不選魏延,大致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軍事謀略方面,諸葛亮一出祁山時,一路上順風順水,本想略施小計拿下天水關,卻不想被姜維識破了。連五虎上將之一的趙雲也誇姜維槍法,與他人大不相同,如此文武雙全、智勇兼備的人才,誰不喜歡啊!

反觀魏延,雖然也是驍勇善戰,謀略方面略顯不足,他曾多次請令帶兵攻取長安,一向謹慎的諸葛亮認為太過冒險,沒有采用。

二、人品方面:諸葛亮初見魏延,就給他來了個下馬威,原因是:食其祿而殺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獻其地,是不義也。吾觀魏延腦後有反骨,久後必反,故先斬之,以絕禍根。

在沒有見到姜維之前,就有人對諸葛亮說:“(姜維)事母至孝……”

一個不忠不義,一個事母至孝,人品境界,高下立判。

三、年齡:諸葛亮出山時二十七歲,之後不久魏延投靠劉備,想來也是正當壯年,一出祁山時,諸葛亮年近半百,魏延也應該不再年輕了,此時的姜維風華正茂,妥妥的一枚小鮮肉啊!

所以,當姜維下馬投降時,諸葛亮慌忙下車相迎並且拉著姜維的手,高興地說:“吾自出茅廬以來,遍求賢者,欲傳授平生所學,恨未得其人,今遇伯約,吾願足矣。”

諸葛亮曾經自豪地對部下講:“今得伯約,得一鳳也”。要知道,諸葛亮道號

“臥龍”,他在隆中為自己打的廣告詞是“伏龍鳳雛,二人得一,可安天下,”鳳雛龐統過早地死去了,那必竟是“雛”啊,如今的姜維,卻是“一鳳”,足可以抵上當年的龐統了。


杏林帥哥


三國志沒有明確記錄諸葛亮有意培養姜維作為接班人

關於姜維是諸葛亮接班人的說法,基本上來自《三國演義》,更多是建立在諸葛亮和姜維前後數次北伐的邏輯繼承基礎上。

諸葛亮死後,繼承人是蔣琬、費禕,最後才能算上姜維。只是蔣琬、費禕堅持休養生息,不再進行北伐。諸葛亮北伐之後就只有姜維北伐,就給人姜維是諸葛亮培養的接班人印象。

姜維的能力和個性

姜維的能力和個性非常具有爭議性:

1、姜維非常好學,尤其喜歡東漢鄭玄學說。

2、軍事能力。諸葛亮認為姜維思慮精密、敏於軍事。但從姜維的軍事經歷來看,姜維並沒有重大戰功,甚至還放棄陰平、失守漢中。

3、名望非常高。蜀漢官員、在西晉官至太守的郤正評論姜維:

“樂學不倦,清素節約,自一時之儀表也”

西晉史學家郭頒認為姜維是蜀漢最好的人才:

“時蜀官屬皆天下英俊,無出維右。”

陳壽評價姜維:對文武懂但不精、一心想要博取功名、窮兵黷武、思慮不周(這和諸葛亮的精通軍事、思慮周到評價基本相反)。

傅玄評價姜維:好立功名,勇敢但無果決。

姜維一功未立卻能封侯

在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姜維之所以投靠蜀漢,完全是走投無路:

天水太守不信任本地人姜維等拒絕返回天水,姜維等堅持迴天水,才投靠蜀漢。

在魏國時,姜維的官職不過是個中郎,投靠蜀漢後,姜維立馬被封當陽亭侯,官職為倉曹掾。

姜維到了此時,無論是在曹魏,還是蜀漢,都沒有率軍作戰一次過。

相比之下,蜀漢其他人的封侯情況:

1、關羽千軍中斬殺顏良,而被封漢壽亭侯;

2、張飛有當陽長坂的戰功,而被劉備封新亭侯;

3、馬超有擊殺郭援的戰功,被封都亭侯;

4、黃忠以斬殺夏侯淵的戰功,被封關內侯;

5、趙雲以當陽長坂保護劉禪、甘夫人、生擒夏侯蘭等戰功,被封永昌亭侯;

6、陳振有出使東吳和孫權劃分邊界之功,被封城陽亭侯;

7、劉封以上庸歸附曹魏的獻地之功,被曹丕封為平陽亭侯;

8、魏延雖然跟隨劉備有戰功,但被封都亭侯是劉備的提拔重用,最後被封南鄭侯是因為擊敗郭淮的戰功;

9、王連是因為管理鹽鐵獲利甚豐的功績而被封平陽亭侯;

10、李恢因為南征戰功多被封漢興亭侯;

11、王平因為街亭之戰中保持軍容不亂、收集散兵而回的功績而被封亭侯;

12、蔣琬,諸葛亮死後才被封安陽亭侯;費禕一生未被封侯。

因此,從姜維一功未立就被封侯來看,諸葛亮用人理念有問題。

諸葛亮為什麼重視姜維而非魏延

1、出身不同。姜維、馬謖和諸葛亮都是書生、世家出身;魏延出身低微,剛開始只是劉備的部曲士卒一個。諸葛亮自然和姜維有更多的共同話題,而非和粗鄙的魏延有更多話題。

2、諸葛亮有治理才能但將略才能不是所長:

“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

諸葛亮的短處正是魏延的長處:

“魏延以勇略任”

相比之下,姜維思慮精密,和諸葛亮“性長於巧思”,可謂是同道中人。

3、諸葛亮用人存在價值觀偏差:

街亭之戰關係隴西得失大局,諸葛亮卻讓沒有實戰經驗的馬謖而拒絕讓魏延等有經驗大將去守;

漢中失守,和街亭之戰一樣,都是姜維和馬謖都沒有考慮到將士戰心問題而導致;鄧艾偷渡陰平,是姜維思慮不周(沒有想到鄧艾敢偷渡陰平)而主動放棄陰平關口。

綜述

姜維是好學、具有很高聲望但從無重大戰功的人——雖然姜維一心追求戰功。在某種程度而言,姜維和馬謖是同一類型的人——適合做軍師,但不宜做主帥。

馬謖的街亭之敗和姜維的失守漢中,本質上都是沒有考慮到士氣問題。

姜維和諸葛亮出身和價值觀基本相同,魏延則相反;諸葛亮不擅長軍事戰略;諸葛亮存在用人偏差等,都讓諸葛亮更欣賞姜維、馬謖等人,而非從實戰中成長的魏延。


每天原創,給你有價值的觀點!隨手關注,你的支持才是動力!

歷史哨聲


無論武藝還是領兵做戰的指揮才能,姜維並不比魏延差,兩人都具備獨當一面的軍事才能。

在諸葛亮北伐期間,對姜維和魏延都很倚重,事實上,諸葛亮對魏延的使用更多一些,在很多關鍵戰役中,都賦予了重任。

咱們從兩個方面將姜維與魏延兩人進行一下對比。

武藝對比,主要依據是《三國演義》。

魏延的戰績:




分析:魏延
共參加戰鬥11次,共取勝6次,斬殺敵將2人,擒拿2人。

魏延詐敗次數挺多,共3次,甚至遇到司馬懿也詐敗,還騙得司馬懿信以為真,追了上來。說明魏延表演天賦不錯。

再看姜維的戰績:




姜維也參與過11次打鬥,其中取勝了7次,斬殺有名有姓將領2人。沒有擒拿戰例。

從兩人的戰績對比,姜維和魏延的武藝很接近,都斬殺過敵軍前鋒大將,都是後三國時代的佼佼者。

再比較一下兩人的指揮才能,主要依據就是《三國志》了。

魏延的領兵戰績:



另外,魏延還提出過一個子午谷奇計。

分析:魏延很有軍事才華,有戰略思想,具備獨當一面的領軍能力。他對付起郭淮、費曜、張郃這些魏軍宿將還是頗有心得的。

再看看姜維的領兵戰績:









戰績分析: 姜維共領兵進行大小戰役12次。 勝利5次:大勝3次,小勝2次。 平手4次 失敗3次:大敗1次,小敗2次。 姜維失敗的3次戰役中,對方的將領中都有一個人――鄧艾,可以推斷這個鄧艾對姜維的戰術特點是做過專門而系統的研究。

從魏延與姜維兩人的作戰風格上來看,其實非常相似,都有戰略思想,意志堅定,都膽大包天,敢於用奇弄險。

如果說兩人在鎮守漢中時所採取的策略不同,那是因為形勢發生了重大變化,兩人面對的局面完全不同。


魏延鎮守漢中時,前期有劉備在後方支持,劉備去世後,諸葛亮還繼續做為強大的後盾,國內兵馬充足,後援強大,曹魏戰略上主守勢,主要精力是防禦蜀漢的進攻。魏延“禦敵於外”是有良好條件的,能夠保持一種攻勢防禦的態勢。

姜維鎮守漢中時,形勢鉅變。魏國三路出兵,傾巢出動,以覆滅蜀漢為主要戰略,而姜維缺兵少將,人才凋零,糧草轉運困難,主要靠軍隊屯田。各個方向上都缺乏可以獨當一面的將才,而且,國內朝局內鬥不斷,姜維也從來就沒有得到蜀國後方強有力的支持,反而頗多掣肘和猜忌。姜維“斂兵聚谷”也是不得已而為之,保存有生力量,將兵力凝聚在一處。而內部的叛徒開城投降,也是誰也想不到的事情。

總結:

在後三國時期,姜維和魏延都是那個時代最耀眼的明星,蜀國人才凋零,國力衰弱,他們的肩上卻承擔著與國力不相匹配的理想和重任。

魏延性格矜高,居功自傲,不肯容讓別人,良好的軍事素質並不能代替政治眼光的極度短淺。雖然諸葛亮死後,並沒有交待由他來主持軍事大權,但如果他能夠顧全大局,以國事為重,認真履行好自己的職責,以他當時的能力和威望,必然是未來蜀國軍隊中的第一人。



姜維外柔內剛,意志堅定,忠心耿耿。他勝利過也失敗過,他的敵人是憑藉了強大得多的國力和軍力。如果把鄧艾和鍾會放在姜維的位置上,真能夠比姜維幹得更出色嗎?

姜維忠誠於國家,忠誠於君主,繼承了先師的遺志,承受了巨大的壓力,不顧委屈,冒著生命危險去策劃和實施復辟的計劃,耗盡自己的心力和生命,最終天意弄人,功敗垂成。

姜維和魏延都是優秀的將領,都對得起他們做為軍人的榮譽和尊嚴。


饞嘴肥貓鏟史官


先要說明一點,諸葛亮並沒有“選擇”姜維為“接班人”。

諸葛亮在最後時刻推薦的是蔣琬和費禕,並非姜維。諸葛亮對姜維所做的是培養和栽培,原因很簡單,姜維在當時,資歷、威望都達不到大將軍這個職務所需的能力。在經歷了蔣、費兩代之後,姜維在蜀漢軍隊取得了足夠的威望後才就任大將軍。

很多人受三國演義影響,認為魏延被殺從頭到尾都是諸葛亮規劃好的。但在下並不這麼認為。陳壽在三國志中並沒有點名魏延謀反,魏延反對的只是楊儀,並在走投無路之時從未想過要投敵,要知道魏延事發時所在是前線,真要謀反就是三族之罪明知後果如此險惡,不可能還引頸就戮。且諸葛亮真要殺魏延,在活著的時候,哪怕是最後時刻依然有能力逮捕、殺害魏延,但這常理最合理的做法並沒有出現。真相是什麼,沒人知道,但諸葛亮不可能是魏延案的始作俑者。

魏延和姜維都是蜀漢傑出的軍事將領,兩人有不少相同點,都對蜀漢政權忠心耿耿,都有傑出的軍事能力,都有很強的冒險精神,都善對軍士,都有宏大的志向,但兩人也都不善朝堂政治鬥爭。兩人的不同點更加鮮明,魏延戰略和戰術上的謀略並不差,並在漢中防禦方略上實施得當成為拱衛蜀漢政權北部的重要將領。姜維善養死士,但在軍事上過於求功,望過於實。多次在國內準備並不充分的情況下出兵進攻,雖能取得一定戰役優勢,但戰略上沒有任何收穫。諸葛亮的北伐是全盤控制全國軍事、後勤的戰爭,每次北伐的目的都很明確,先期目標都是隴右,中期目標都是長安,而姜維的北伐更多的是一種邊境騷擾,缺乏明確的階段性戰略目的。雖然姜維的整體戰功、後世名氣都要強於魏延,但姜維的能力其實並不比魏延強。大多數喜歡姜維的人其實喜歡的是那個三國演義中的姜維、眾多三國遊戲中的姜維。


Andaylee


“小趙雲”姜維

在小說《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的確是把姜維作為自己的接班人來培養。姜維初次露面就展現出不同尋常的氣場,頗有青年趙雲的風采。諸葛亮用計想攻下天水郡,但是計謀被姜維識破,趙雲在同姜維交戰中亦發現其槍法與眾不同。一個魏國小將能被蜀漢的文、武兩個巨臣同時誇獎實在非比尋常。

(《三國演義》中的形象)

諸葛亮在賺姜維時用了“孝心”二字,虛張聲勢的派魏延攻取姜維老母的小城,姜維只得去周全。在看到姜維調兵遣將有節次後,感嘆“真將才”。諸葛亮發現姜維這樣一個智勇雙全的人,大喜過望,再加之他非常孝順——孝順的人方能忠誠——所以在姜維投降後,諸葛亮說:“我從出茅廬開始就尋找能傳授本事的人,一直沒有得到,如今才終於實現了願望!”

(《三國》中的魏延)

姜維能用智是區別於其他將領的地方。魏延的確非常勇猛,但是諸葛亮卻不看好他,從見到他的第一面起就說他有“反骨”,這樣一個基調定下來,諸葛亮就不可能把他作為接班人培養,當然也不能從五虎將中選擇(這將是同帶人的恥辱)。姜維年輕,諸葛亮年事已高,為了偏安政權的長久穩定,是時候提拔新人了!

而《三國志》中記載姜維也的確是個“少年將軍”,魏太守懷疑姜維有二心,姜維不得已而投降蜀國。是時二十七歲。這個年紀是不是有點熟悉,諸葛亮也是大約這個年紀赤壁作為的。

(《三國》姜維)

諸葛亮在給蔣琬的信中說道,此人比馬良還要厲害,是涼州的上等人士,應該委以重任。姜維先後被任命奉義將軍、徵西將軍、鎮西將軍、衛將軍、督中外軍事、大將軍。

姜維也沒有辜負諸葛亮(或者他自認為是),一直在出兵北伐,由於受到猜忌,內外不和,蜀漢軍力也是強弩之末,民力枯竭,再也沒有太大作為。魏延則早死於內部爭鬥中,被劉禪、蔣琬決策而死。


大眼大世界


說姜維比魏延差,大概是說軍事能力吧。姜維與魏延的軍事能力孰高孰低,這裡我暫不討論,但是從全面素質來看,我認為姜維是強過魏延的,因為他文武雙全,而且“忠勤時事”、“思慮精密”,品行端正,嚴於律己,是個全面型的人才。姜維為什麼能後來居上,成為蜀國軍政一把手呢?難道是因為諸葛亮內定的麼?

第一,姜維並不是諸葛亮指定的接班人

在諸葛亮臨死前,皇帝劉禪派尚書僕射李福前去探望丞相,並且詢問國家的大政方針,實際上是確定接班人選。

諸葛亮說的第一個人選是蔣琬。李福問:“蔣琬之後,誰可擔任呢?”諸葛亮答說:“費禕可以。”李福又問:“費禕之後呢?”諸葛亮沒有再回答了。

後來,在蔣琬、費禕之後,姜維成為新的接班人,加上諸葛亮生前十分器重姜維,故而以為姜維也是諸葛亮指定的接班人,其實不然。直到諸葛亮去世十三年後,即公元247年(蜀延熙十年),姜維升遷為衛將軍,與大將軍費禕共錄尚書事,執掌中樞大權,才在實際上確認他作為接班人的地位。

當然,姜維能在蜀國軍界、政壇崛起,多多少少也是沾了諸葛亮的光。

第二,姜維是諸葛亮欣賞的儒將

諸葛亮初伐魏國,時任天水參軍的姜維前來投誠,深受其器重。諸葛亮稱他為“涼州上士”,“忠勤時事,思慮精密”,“敏於軍事,既有膽義,深解兵意。”諸葛亮並不喜歡只知打打殺殺的武將,一名優秀的軍官,比砍殺更重要的是要有知識,有信義,有謀略。簡單地說,諸葛亮心中完美將領的形象就是儒將,像樂毅那樣將軍,仁、義、禮、智、信一樣不缺。

能達到諸葛亮標準的,或許只有姜維一人。楊儀有很強的組織能力,但心胸狹隘;魏延極具軍事天才,卻沒有大局觀,為報私仇差點令蜀軍陷入滅頂之災。這兩個人,在人品上都有欠缺。另一名重要將領、無當軍首領王平有勇有謀,也有責任心,但文化水平太低,認得的字不超過十個,沒辦法成為一把手。

第三,姜維在個人品行上無可指摘

我們來看看時人對姜維的評價。

郤正曾在蜀國為官,對姜維是比較瞭解的,他這樣說:“姜伯約據上將之重,處群臣之右。宅舍弊薄,資財無餘,側室無妾媵之褻,後庭無聲樂之娛。衣服取供,輿馬取備,飲食節制,不奢不約,官給費用,隨手消盡。”

伯約是姜維的字,他說姜維位居上將軍,地位比群臣要高,但是他從不斂財,既不貪財,也不好色,著實非常難得。那麼他就沒什麼興趣愛好嗎?他愛好讀書。郤正還有一句話:“如姜維之樂學不倦,清素節約,自一時之儀表也。”他好學不倦,生活上又很簡單,所以他的口碑是相當好的,你想在品行上找他的缺點,還是不容易找到。

諸葛亮十分器重姜維,正是因為他文武雙全兼品行端正,在蜀軍將領中,沒有一個人像姜維那樣在各方面都無懈可擊。諸葛亮去世後,蜀軍兩大將領楊儀與魏延內訌最終都死於非命,姜維地位得到進一步加強,為後來掌權奠定基礎。


君山話史


魏延執行的是劉備路線,姜維執行的是諸葛亮路線,你說諸葛亮會把繼承人給誰?如果魏延得勢,也許會清算諸葛亮,而姜維無論成敗,都會維護諸葛亮的生前身後名。諸葛亮不善於軍事,魏延的長項緊緊是軍事,而姜維內政不如諸葛亮但是好過魏延,軍事不如魏延,也不如諸葛亮。這樣一個人可以完美詮釋諸葛亮的高大全。諸葛亮還是有私心的,畢竟魏延很危險,如果魏延掌握蜀漢軍政,那麼,會不會篡位不保證,起碼蜀漢政權矛盾就會暴露出來。蜀漢滅亡的會更快,就算劉禪才比劉備,可以和魏延配合的很默契,但是,魏延冒險的軍事路線如果失敗,蜀漢亡國指日可待,就算成功了,諸葛亮的臉往哪擺?還會有千年傳奇諸葛孔明嗎?諸葛亮那麼聰明的人會想不到這?


獨孤29262905


人們常說,瞭解你的過去,就會知道你的現在。瞭解你的過去和現在,就會預知你的未來!這話確有一定的道理!當你看看諸葛亮死後兩個人的表現,答案就出來了。諸葛亮剛死,魏延就認為他不僅是蜀中第一人,同時他認為自己是天下第一人!從當時來看,他不可能像當年殺韓玄投劉備那樣立即造反,他很可能認為老子天下第一,取代孔明徵討魏國,以他的能力能勝司馬懿嗎?根本不可能!其結果是必然兵敗!然後一看蜀國大勢已去,進而投魏!O再看姜維,繼孔明之志九伐中原,在不得勢時,仍沓中屯兵避難保衛蜀國,最後還來個假投降,欲恢復漢室!雖因心病發作此計未成,但足見姜維忠心不二之品格!兩個人一對比,諸葛亮用姜維而不用魏延的原因就一目瞭然了!


張永科38


公元228年苐一次北伐,亮智取三城,姜伯約歸降孔明。亮得姜維猶魚得水,因蜀漢人才實在太少,更兼姜維文武皆備,是一個可造之才。並給心腹蔣琬書信說,“姜伯約忠勤時事,思慮精密,考其所有。永南(李邵),季常(馬良)諸人不如也。其人涼州上士也"。

因得到諸葛亮的賞識,破格提拔,一下子就統領五六千虎步軍精銳。亮北伐時都帶姜維參與軍機要事。

那麼為何諸葛亮不選魏延接班人選,這很簡單,魏延有豐富的實戰能力,足智多謀,勇冠三軍,深得劉備器重,而不受到諸葛亮的喜歡。延為人勇猛忠勇,孤傲,難以容人,而敢於冒險。與諸葛亮在軍事路線上有分歧,要分兵奇襲子午谷,亮一生謹慎小心,特別是在用兵上,不冒險,所以不採納,制而不許。時時提防猜疑魏延有反骨。而對姜維大力提拔。亮在五丈原把兵權交楊儀姜維,設計讓楊儀姜維與魏延相互殘殺。

亮的心腹蔣琬執政時,也牢記亮的囑託,對姜維關注提拔。延熙十六年(公元253年),費褘被刺身亡,姜維成為蜀漢軍政最高統帥,繼承了丞相遺囑,開始了九伐中原,恢復漢室的目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