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德之战,苏联军队537万人被俘,为何最后反败为胜?

锡安的沉浮


一、物力资源不足,而不是人力资源不足。苏德战争前,德国约有八千多万的人口,而苏联是一亿七千万,约为德国的两倍多点,而如果算上整个德占区人口和同样参于对苏作战的罗马尼亚、保加利亚、芬兰等仆从国,德国方面的人口就己超过苏联;战争初期,德国的突然袭击,在丧失土地的同时,也令苏联迅速丢掉了几千万人口,而这几千万人口中,就有近一半是亲德国,而非亲苏联的,它们包括战前苏联吞并的波罗地海三国、西白俄罗斯、西乌克兰等地区的两千多万人口,此消彼涨,这实际导致战争决定胜负前,苏联可利用的人力资源不是多于德国,而是少于德国;但是,苏联在战争开始后,即进行了全民总动员,而德国却没有,直到败局己定时,它才实施全民总动员,一个是因为希特勒低估了苏军的战斗力,另一个是因为即使全民总动员,德国也没有足够的资源来武装他们,无法提供更多的燃料给他们提高消耗干净的速度。

二、德军并没有影视作品和人们普遍认为的那么装备精良和战斗力强悍,大多数德军不是人们普遍印象中坦克机械化、摩托化的部队,它们在战争初期的装备,不是比它的对手先进,反而是落后。二战中,德军坦克机械化、摩托化部队仅占德国陆军的15%,它们的后勤保障,仍离不开成千上万的马拉大车;大多数德军,靠徒步机动,部分骑马、踩单车;德军的大炮,大多是由骡马牵引,而非自行;德国坦克机械设计复杂,故障率高,在古德里安的装甲部队和平挺进奥地利时,在中、西欧优越的道路条件下,就有一半的坦克烂在了行军途中,等待修理;闪击西欧时,德军大部分的“坦克”,充其量只是装备机枪的装甲车,四号坦克装备的是反步兵的榴弹炮,真正能打坦克的3号坦克,总共才生产了五百多辆,而且大多装备的是反坦克能力弱的37炮,装备更强的50反坦克炮的,还不足百辆,法军装备的大部分坦克都比它先进,而苏军的T34更是比它先进的存在,只是苏军装备还太少,大清洗,使苏军丧失了绝大多数有经验的各级军事指挥员和政工人员;在苏德战争爆发初期,德军进攻的三个集团军群,只有中央集团军群由于偷袭和装甲力量最强,接近完成初期的作战目标之外,另两个集团军群,都无法完成自己的作战目标,实际都是失败的,这突显了苏军的实际作战能力,并不弱于德军,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斯大林在指挥、领导方面的严重错误,大清洗严重削弱了苏军的指挥能力,90%以上的中、高级指挥员被斯大林自己消灭了,新提拔上的都是低级军官,不具备指挥大兵团的经验和能力,甚至上下级之间都不熟悉,缺乏配合默契和协调能力,苏军的实际战斗力强于德军,但政治上的因素,迫使苏军只能机械的服从不了解实际情况的上级不切实际的命令,甚至在接到上级命令后,各级指挥员不敢执行,还要召集全体军人,讨论是否执行命令,贻误战机,展开错误的军事行动或者错过行动的时间,只能用巨大的人力去换取胜利,而不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作战,大胆施展;虎式坦克看似威猛无比,却不是一种符合战场需求的合格坦克,复杂的工艺,难以大批量生产和装备部队,机动性极差,维护保养困难,故障率高,装甲防护远没有达到不可击穿的程度,面对苏联的装甲洪流,也只能苟延残喘,战争不是以牺牲多少来决胜负的,战争打输了,被人占领了,牺牲再少,也是假的、废物,只是自我安慰的意淫。

三、战争是最好的学校,通过战争学习战争,使经过实际战场锻炼的军事指挥员迅速成长起来,苏联军队的实际作战能力才有所恢复,德军的战术指挥优势荡然无存,资源短板无可避免的暴露出来。但斯大林的存在,大清洗并未因为战争而停止,掌握了经验的指挥官们,不得不在军事指挥上,优先考虑政治上的正确性,而不是军事上的正确性,谁也不想死在自己人的手里,宁愿让德国人杀死自己。

四、地形、气象条件,是每个军事指挥官在指挥作战时,应该掌握的最起码军事常识,把失败归罪于天气,是军事指挥官的耻辱。

五、美英的援助数量有限,相比苏德战争巨大的消耗完全是杯水车薪,而且这些所谓的援助不是一次性到位,也不是在战场需要的关键时刻到位的,狡猾的美国人,总是在苏军取得关键性胜利之后,才奖励式的将少量物资运送到位,当苏联毋庸置疑的胜利在握时,美国人答应的援助才不情愿的真正大批的送来,因为它无法毁约,也出于战后控制西欧的需要,它需要一个足够强大的对手来压迫欧洲,这样美国才能领导西、南、中、北欧各国,对抗共同的敌人。美国军头马歇尔在战后向国会汇报的总结中,也承认美国的援助是微不足道的,苏联主要依靠自己的实力,打败了德国。

六、美英的战略大轰炸,美国实际参于的时间较晚,而之前,英国空军的轰炸,向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英国人一般选择在夜间轰炸,由于飞机数量有限,夜间轰炸的准确率也不高,当美国在43年参于其中时,德国的失败早己成定局,由于美国飞行员的驾驶技术较差,不善于夜间飞行作战,所以只好选择更危险的白天轰炸,也不过是半年左右的时间,美国就因为承受不了白天轰炸给自己造成的巨大损失,而在44年终止了大半年时间,才在研制成功,并装备部队的远程护航战斗机,和苏军推进到美国轰炸机可以到达的机场后,美军才重新参于英国人的战略轰炸行列中,英美的轰炸机部队可以在完成轰炸任务之后,不必危险的返航,而是直接飞到苏军控制的机场降落,维修、补充燃油和弹药后,再次轰炸德国目标,再飞回英美自己的机场,形成穿梭轰炸的形式。所谓战略大轰炸的成果就是:德国的军工生产不但没有减少,反而还增加了,德国人更加坚定的继续战斗,轰炸所想达到的效果,根本不存在,领导这一行动的英国战略空军司令部成为战后唯一不受嘉奖的司令部,英国人都对该司令部对德国平民的大屠杀,感到羞耻。

七、战争初期,德国的胜利,是先进军事战术思想的胜利,但德国指挥官们的战术,大多都是千篇一律的“老一套”,隆美尔、曼施坦因也不例外,朱可夫曾说:要判断德军的进攻方向并不困难,他们总是老一套,从两翼突击。在莫斯科、库尔斯克,苏军在德军老一套的进攻路线上,层层设防,顽强狙击,并消耗德军的进攻实力,再大量使用自己的坦克部队对德军己经疲惫的进攻部队,发起决定性反击,击退德军。在波兰,朱可夫准确判断古德里安将策划在东普鲁士组织反击,便率先对还没有准备好的东普鲁士德军展开围剿,成功打破了古德里安的如意算盘。但苏军在胜利反击后,往往低估了德军迅速重新组织起来的军事能力,在自己进攻己处强弩之末时,仍轻率的继续前进,为德军的反击创造了条件。第三次哈尔科夫战役中,苏军正是如此失败的。曼施坦因,更像一个投机商,而不是严谨的军人,它的闪击西欧计划,不是什么战争指挥艺术,而是赤裸裸的赌博,解决他,英法原本只需要派出自己的空军,配合自己的少量装甲旅,德国装甲师,根本不是法国装甲旅的对手。不利于装甲及大部队展开的阿登山区,本该是曼施坦因为德军准备的坟场,希特勒本该在40年就失败。

八、认为一亿多人口,可以动员三千多万军队,是无知和可笑的,既使苏联人口超过两亿后,它的可动员力量也只有两千万人。苏联和俄罗斯公布的损失数据,有相当部分是故意夸大的。开战前,苏联工业基础和生产能力的三分之一,就布置在战争没有触及到的乌拉尔以东地区,斯大林早为避免工业过于集中在欧洲部分的伏尔加河流域,可能造成的恶果,提前考虑并作好了准备。


沉140769451



苏联虽然在二战中被俘人员达到537万,但还是最终战胜德国。为何能反败为胜?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主要原因。

一:人口基数的问题。在二战爆发之前,德国总的人口才有6000万,在战时总动员1700万,而且年龄由16周岁_60周岁。而苏联人口数量是1亿9000万,战时总动员达到3400万,而且年龄是18周岁_40周岁。

二:德国工业基础雄厚而且很发达,军工生产能力也是巨大的,但是德国没有实行全民总动员,国内的战争气氛极为单薄,一切都是如平时一样,工作时间也是早八晚五。直到1943年德国出现失败的迹象之后,才开始实行总动员,加班加点的生产武器装备。苏联从德军入侵开始实行“全民总动员”,一切都围绕着战争,一切都要为战争服务。武器装备源源不断的输送到军队。


三:盟国对苏联的援助,盟国对苏联的援助是巨大的。飞 机:18,865架(其中作战飞机17,000架,占苏联生产总量的30%),坦克和自行火炮:12,537辆(占苏联生产总量的24%),高射炮:7,944门(苏军高射炮最匮乏),反坦克炮:5,800门,舰 艇:672艘,冲锋枪:108,293支,机 枪:4,005挺,反坦克枪:4,932支,炮 弹:2,000万发,子 弹:4.5亿发,炸 药:32万吨,子弹、炮弹发射药:15万吨;成品油:258万吨(其中航空汽油是苏联生产总量的1.4倍),汽 车:42.7万辆(是苏联生产总量的1.5倍,苏联军用车辆的2/3来自美国 援助)。而且还有很多金属原材料等等。


虽然德军在二战时期是世界素质最好,单兵技术最好,作战能力最强,而且德国的综合能力在世界上也名列前茅,但最后还是以失败结束第二次世界大战。

欢迎朋友们点评!关注风雨!


风雨兼程170983658


苏德战争初期,面对强悍的德军,苏联红军被打得措手不及,甚至超380万名苏军被德军俘虏,连苏联名将弗拉索夫被俘后就当了叛徒

历史上两军交战,有两种人并不受人待见,一种就是投降叛国的叛徒,一种就是战俘。两者存在本质上的区别,前者是主动选择,后者是无奈中的选择。

二战中,德国因为拥有坦克部队,运用“闪电战”的作战方式,所以在欧洲战场上驰骋一时。这让苏联也是忌惮三分,故提前跟德国签下盟约,但是他们当时所签订的条约,只是为了暂时性的利益而定的。希特勒之所以接受这个条约不过只是为了稳住苏联,毕竟希特勒的目的是荡平欧洲。

故当战争打响,这个条约纯粹就是一张废纸。德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进攻苏联,当苏联军队回过神来,德军早已打到莫斯科门口。苏德战争初期,面对强悍的德军,苏联红军被打得措手不及,甚至超380万名苏军被德军俘虏,连苏联名将弗拉索夫被俘后就当了叛徒。

尽管苏联积极反抗,但是战斗力却大为下降,苏联上层决定执行一个“死命令”。只要是战场上被俘,战俘家属将被流放,并且战俘回国后还要受到军事制裁。规定一出,苏军的战斗力迅速提高奋勇抗敌。


虽然苏军战俘减少了,但是这种残酷的命令存在一定的副作用,毕竟战争的突发性谁也无法预料,士兵成为战俘是被动的,大都是指挥官存在失误,士兵却要被如此对待。这种规定并不得人心,所以有的苏军被俘后就直接当了叛徒。自古物极必反,不得人心怎得天下?


虎历


苏联军队在苏德战争中的事,实际上主要损失在1941年,当时苏联的损失超过了400万,其中被俘的人员也就300万以上,占据了整个战争中被俘的绝大多数,但是苏联还是胜利了。因为苏联的实力并不是人们想象那么弱,在战争开始之前,苏军已经有560万,开战之后的九天之内,忽然又动员了几百万人力,实际上将军队规模扩充到1000万以上。

与此同时,苏联的整个工业快速投入了战争生产中,在整个战争期间,苏联生产的主要武器装备一直高于德国,主要问题在于1941年时,苏军没有适应新的作战方式,造成的损失很大。但是苏军补充损失的能力更强,在整个战争期间,苏军的规模实际上都保持着相当的水平,德军一直没有达到其歼灭苏军主力的目标。在进入1942年之后,苏军的状态逐步改善之后,苏军优势就开始发挥出来,德军也就难以对数据构成致命性的威胁了。


山谷雪兰


苏联与德国比较,比德国有更广阔的领土,人口数量是德国的将近3倍。苏德战争中,苏联对于战争造成的兵员减少,因为有庞大的人口基数,更容易迅速补充,并逐步扩大军队规模。

苏联所以在二战中能够最后战胜德国,人口多,地域辽阔只是其中一个因素,苏联有丰富的资源和与德国比不差的工业基础,有同盟国美、英等国家的大力支持,这些条件共同构成了取得对德国战争胜利的主要因素。

除此之外,德国作为侵略者,深入其它国家作战,虽然开始时取得局部战争胜利,但由于人生地不熟,战线拉的过长,支撑战争进行下去所需要的物资,不能得到及时的补充,德国有这些劣势存在,德国法西斯的最后失败,是可以预料到的。





王春来342


主要是底数过大,537万人在苏联总人口比例中还不算太高,德国总人口和苏联不在一个级别上,所以苏联就算和德国10:1的战损比也能胜利。德国唯一取胜的可能就是大量召伪军,如果能把这500多万人都召成伪军补充德军,胜利还是有希望的。弗拉索夫被俘后就向德军表示了忠诚,提出愿意招俘虏当伪军为德军效力,但狂妄的希特勒看不起俄罗斯人,没有同意,就是要把所有的俄罗斯人当成奴隶。这样就断绝了俄罗斯军民投降的的希望,只有血战到底了,500多万俘虏基多数都是战争初期抓到的,苏联才经过肃反,杀掉了大批军官,初期的战败士气低落,如果这时招伪军建立伪政权成功的希望是非常大的,但希特勒错过这个机会,直到1944年才批准,1945年1月28日希特勒签署命令任命弗拉索夫为俄国武装力量总司令,他所领导的“俄罗斯解放军”获得了法西斯盟国军队的政治地位,已经太晚了,苏联已全境解放,不可能改变命运了。伪军在同苏联军队作战时往往比较凶狠、玩命,镇压别的民族起义也很卖力,华沙起义就主要靠苏联伪军镇压的,西线诺曼底地区也大量的使用了伪军。如果希特勒在1941年就开始经营伪军的话,胜利的希望还是很大的。

一个人口少的强国可以打败人口多的弱国,但不能一口吞并,人口多的弱国不怕鲸吞就怕蚕食。中国和苏联情况一样,但因为日本注意大量招伪军,所以能一直处于相持状态。


海中岩haha


第一侵略始终是侵略!被侵略国家军民会超出想像的团结奋战!第二气候变化,古人说了天要帮苏!第

第三换了不很会指挥打仗的总指挥!会指挥打仗的总指挥!不但会指挥打仗!更主要有个人魅力和智慧,对将军和人民增加信心和感招力!这可能是国魂军魂!比如抗美援朝!谁都认为不是美国对手!美国能打败德国和小日本!官兵指挥和作战经验都是世界超一流的,更有世界最先进装备,我们没有的空中力量,我们没有的原子弹,有不可否认的决对威慑力!毛泽东在开会提出是否出兵朝鲜!林彪为首的多人反对出兵的理由,无人回答可以出兵的理由辨证!只有彭总一人迟来作出了可以出兵的理由辨证!一下子得到全会鼓掌支持!这说明什么?作为一个身经百战的解放军副总司令!军委副主席发言,份量十足,胆魄十足,体现了彭总在中央的军魂地位!一下子毛泽东就放心了,在苏区,在长征,在延安,说白了中央的安全一直掌握在彭总手里,一次次化险为夷!能不放心吗!下面官兵更是一起的生死战友!更了解彭总作风过硬!能打各种硬仗!恶仗!巧仗!奇仗!打败过一次次国民党,小日本!这说明彭总有办法有信心打败十七国联军!以报当年八国联军入侵之耻!更让我们占在世界之巅,仰眉吐气!


彭刚32



古风93814281


首先要说,这个被俘兵力人数纯属杜撰出来的。根本不符合苏联实际人口的总和比例。

据资料记载,当时西部军区总兵力不过五十万,司令员是由巴普罗夫大将担任。他在被送军事法庭之前,曾向朱可夫申辩过,兵力补充没到,实际兵力才三十七万,替换装备也没到位。对此,时任总参谋长得朱可夫并不否认。德军进攻苏联,最先包围的苏军主要巴普罗夫大将的就是西部方面军。

而从当时苏联的总人口推算,这个数据就更不可能了。

据美国战后估算,苏军被俘超过210万。苏联对外公布数据为180多万。


历山耕夫569


有三点吧 第一:苏联当时人口数量很多 可以动员很多次兵力 第二:当时美国援助占了一些因数和苏联后方有自己的军工厂这些 第三:苏联当时地域广 而且气候变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