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德之戰,蘇聯軍隊537萬人被俘,為何最後反敗為勝?

錫安的沉浮


一、物力資源不足,而不是人力資源不足。蘇德戰爭前,德國約有八千多萬的人口,而蘇聯是一億七千萬,約為德國的兩倍多點,而如果算上整個德佔區人口和同樣參於對蘇作戰的羅馬尼亞、保加利亞、芬蘭等僕從國,德國方面的人口就己超過蘇聯;戰爭初期,德國的突然襲擊,在喪失土地的同時,也令蘇聯迅速丟掉了幾千萬人口,而這幾千萬人口中,就有近一半是親德國,而非親蘇聯的,它們包括戰前蘇聯吞併的波羅地海三國、西白俄羅斯、西烏克蘭等地區的兩千多萬人口,此消彼漲,這實際導致戰爭決定勝負前,蘇聯可利用的人力資源不是多於德國,而是少於德國;但是,蘇聯在戰爭開始後,即進行了全民總動員,而德國卻沒有,直到敗局己定時,它才實施全民總動員,一個是因為希特勒低估了蘇軍的戰鬥力,另一個是因為即使全民總動員,德國也沒有足夠的資源來武裝他們,無法提供更多的燃料給他們提高消耗乾淨的速度。

二、德軍並沒有影視作品和人們普遍認為的那麼裝備精良和戰鬥力強悍,大多數德軍不是人們普遍印象中坦克機械化、摩托化的部隊,它們在戰爭初期的裝備,不是比它的對手先進,反而是落後。二戰中,德軍坦克機械化、摩托化部隊僅佔德國陸軍的15%,它們的後勤保障,仍離不開成千上萬的馬拉大車;大多數德軍,靠徒步機動,部分騎馬、踩單車;德軍的大炮,大多是由騾馬牽引,而非自行;德國坦克機械設計複雜,故障率高,在古德里安的裝甲部隊和平挺進奧地利時,在中、西歐優越的道路條件下,就有一半的坦克爛在了行軍途中,等待修理;閃擊西歐時,德軍大部分的“坦克”,充其量只是裝備機槍的裝甲車,四號坦克裝備的是反步兵的榴彈炮,真正能打坦克的3號坦克,總共才生產了五百多輛,而且大多裝備的是反坦克能力弱的37炮,裝備更強的50反坦克炮的,還不足百輛,法軍裝備的大部分坦克都比它先進,而蘇軍的T34更是比它先進的存在,只是蘇軍裝備還太少,大清洗,使蘇軍喪失了絕大多數有經驗的各級軍事指揮員和政工人員;在蘇德戰爭爆發初期,德軍進攻的三個集團軍群,只有中央集團軍群由於偷襲和裝甲力量最強,接近完成初期的作戰目標之外,另兩個集團軍群,都無法完成自己的作戰目標,實際都是失敗的,這突顯了蘇軍的實際作戰能力,並不弱於德軍,失敗的根本原因是斯大林在指揮、領導方面的嚴重錯誤,大清洗嚴重削弱了蘇軍的指揮能力,90%以上的中、高級指揮員被斯大林自己消滅了,新提拔上的都是低級軍官,不具備指揮大兵團的經驗和能力,甚至上下級之間都不熟悉,缺乏配合默契和協調能力,蘇軍的實際戰鬥力強於德軍,但政治上的因素,迫使蘇軍只能機械的服從不瞭解實際情況的上級不切實際的命令,甚至在接到上級命令後,各級指揮員不敢執行,還要召集全體軍人,討論是否執行命令,貽誤戰機,展開錯誤的軍事行動或者錯過行動的時間,只能用巨大的人力去換取勝利,而不能根據實際情況,靈活作戰,大膽施展;虎式坦克看似威猛無比,卻不是一種符合戰場需求的合格坦克,複雜的工藝,難以大批量生產和裝備部隊,機動性極差,維護保養困難,故障率高,裝甲防護遠沒有達到不可擊穿的程度,面對蘇聯的裝甲洪流,也只能苟延殘喘,戰爭不是以犧牲多少來決勝負的,戰爭打輸了,被人佔領了,犧牲再少,也是假的、廢物,只是自我安慰的意淫。

三、戰爭是最好的學校,通過戰爭學習戰爭,使經過實際戰場鍛鍊的軍事指揮員迅速成長起來,蘇聯軍隊的實際作戰能力才有所恢復,德軍的戰術指揮優勢蕩然無存,資源短板無可避免的暴露出來。但斯大林的存在,大清洗並未因為戰爭而停止,掌握了經驗的指揮官們,不得不在軍事指揮上,優先考慮政治上的正確性,而不是軍事上的正確性,誰也不想死在自己人的手裡,寧願讓德國人殺死自己。

四、地形、氣象條件,是每個軍事指揮官在指揮作戰時,應該掌握的最起碼軍事常識,把失敗歸罪於天氣,是軍事指揮官的恥辱。

五、美英的援助數量有限,相比蘇德戰爭巨大的消耗完全是杯水車薪,而且這些所謂的援助不是一次性到位,也不是在戰場需要的關鍵時刻到位的,狡猾的美國人,總是在蘇軍取得關鍵性勝利之後,才獎勵式的將少量物資運送到位,當蘇聯毋庸置疑的勝利在握時,美國人答應的援助才不情願的真正大批的送來,因為它無法毀約,也出於戰後控制西歐的需要,它需要一個足夠強大的對手來壓迫歐洲,這樣美國才能領導西、南、中、北歐各國,對抗共同的敵人。美國軍頭馬歇爾在戰後向國會彙報的總結中,也承認美國的援助是微不足道的,蘇聯主要依靠自己的實力,打敗了德國。

六、美英的戰略大轟炸,美國實際參於的時間較晚,而之前,英國空軍的轟炸,向徵意義大於實際意義,英國人一般選擇在夜間轟炸,由於飛機數量有限,夜間轟炸的準確率也不高,當美國在43年參於其中時,德國的失敗早己成定局,由於美國飛行員的駕駛技術較差,不善於夜間飛行作戰,所以只好選擇更危險的白天轟炸,也不過是半年左右的時間,美國就因為承受不了白天轟炸給自己造成的巨大損失,而在44年終止了大半年時間,才在研製成功,並裝備部隊的遠程護航戰鬥機,和蘇軍推進到美國轟炸機可以到達的機場後,美軍才重新參於英國人的戰略轟炸行列中,英美的轟炸機部隊可以在完成轟炸任務之後,不必危險的返航,而是直接飛到蘇軍控制的機場降落,維修、補充燃油和彈藥後,再次轟炸德國目標,再飛回英美自己的機場,形成穿梭轟炸的形式。所謂戰略大轟炸的成果就是:德國的軍工生產不但沒有減少,反而還增加了,德國人更加堅定的繼續戰鬥,轟炸所想達到的效果,根本不存在,領導這一行動的英國戰略空軍司令部成為戰後唯一不受嘉獎的司令部,英國人都對該司令部對德國平民的大屠殺,感到羞恥。

七、戰爭初期,德國的勝利,是先進軍事戰術思想的勝利,但德國指揮官們的戰術,大多都是千篇一律的“老一套”,隆美爾、曼施坦因也不例外,朱可夫曾說:要判斷德軍的進攻方向並不困難,他們總是老一套,從兩翼突擊。在莫斯科、庫爾斯克,蘇軍在德軍老一套的進攻路線上,層層設防,頑強狙擊,並消耗德軍的進攻實力,再大量使用自己的坦克部隊對德軍己經疲憊的進攻部隊,發起決定性反擊,擊退德軍。在波蘭,朱可夫準確判斷古德里安將策劃在東普魯士組織反擊,便率先對還沒有準備好的東普魯士德軍展開圍剿,成功打破了古德里安的如意算盤。但蘇軍在勝利反擊後,往往低估了德軍迅速重新組織起來的軍事能力,在自己進攻己處強弩之末時,仍輕率的繼續前進,為德軍的反擊創造了條件。第三次哈爾科夫戰役中,蘇軍正是如此失敗的。曼施坦因,更像一個投機商,而不是嚴謹的軍人,它的閃擊西歐計劃,不是什麼戰爭指揮藝術,而是赤裸裸的賭博,解決他,英法原本只需要派出自己的空軍,配合自己的少量裝甲旅,德國裝甲師,根本不是法國裝甲旅的對手。不利於裝甲及大部隊展開的阿登山區,本該是曼施坦因為德軍準備的墳場,希特勒本該在40年就失敗。

八、認為一億多人口,可以動員三千多萬軍隊,是無知和可笑的,既使蘇聯人口超過兩億後,它的可動員力量也只有兩千萬人。蘇聯和俄羅斯公佈的損失數據,有相當部分是故意誇大的。開戰前,蘇聯工業基礎和生產能力的三分之一,就佈置在戰爭沒有觸及到的烏拉爾以東地區,斯大林早為避免工業過於集中在歐洲部分的伏爾加河流域,可能造成的惡果,提前考慮並作好了準備。


沉140769451



蘇聯雖然在二戰中被俘人員達到537萬,但還是最終戰勝德國。為何能反敗為勝?有以下幾個方面的主要原因。

一:人口基數的問題。在二戰爆發之前,德國總的人口才有6000萬,在戰時總動員1700萬,而且年齡由16週歲_60週歲。而蘇聯人口數量是1億9000萬,戰時總動員達到3400萬,而且年齡是18週歲_40週歲。

二:德國工業基礎雄厚而且很發達,軍工生產能力也是巨大的,但是德國沒有實行全民總動員,國內的戰爭氣氛極為單薄,一切都是如平時一樣,工作時間也是早八晚五。直到1943年德國出現失敗的跡象之後,才開始實行總動員,加班加點的生產武器裝備。蘇聯從德軍入侵開始實行“全民總動員”,一切都圍繞著戰爭,一切都要為戰爭服務。武器裝備源源不斷的輸送到軍隊。


三:盟國對蘇聯的援助,盟國對蘇聯的援助是巨大的。飛 機:18,865架(其中作戰飛機17,000架,佔蘇聯生產總量的30%),坦克和自行火炮:12,537輛(佔蘇聯生產總量的24%),高射炮:7,944門(蘇軍高射炮最匱乏),反坦克炮:5,800門,艦 艇:672艘,衝鋒槍:108,293支,機 槍:4,005挺,反坦克槍:4,932支,炮 彈:2,000萬發,子 彈:4.5億發,炸 藥:32萬噸,子彈、炮彈發射藥:15萬噸;成品油:258萬噸(其中航空汽油是蘇聯生產總量的1.4倍),汽 車:42.7萬輛(是蘇聯生產總量的1.5倍,蘇聯軍用車輛的2/3來自美國 援助)。而且還有很多金屬原材料等等。


雖然德軍在二戰時期是世界素質最好,單兵技術最好,作戰能力最強,而且德國的綜合能力在世界上也名列前茅,但最後還是以失敗結束第二次世界大戰。

歡迎朋友們點評!關注風雨!


風雨兼程170983658


蘇德戰爭初期,面對強悍的德軍,蘇聯紅軍被打得措手不及,甚至超380萬名蘇軍被德軍俘虜,連蘇聯名將弗拉索夫被俘後就當了叛徒

歷史上兩軍交戰,有兩種人並不受人待見,一種就是投降叛國的叛徒,一種就是戰俘。兩者存在本質上的區別,前者是主動選擇,後者是無奈中的選擇。

二戰中,德國因為擁有坦克部隊,運用“閃電戰”的作戰方式,所以在歐洲戰場上馳騁一時。這讓蘇聯也是忌憚三分,故提前跟德國簽下盟約,但是他們當時所簽訂的條約,只是為了暫時性的利益而定的。希特勒之所以接受這個條約不過只是為了穩住蘇聯,畢竟希特勒的目的是蕩平歐洲。

故當戰爭打響,這個條約純粹就是一張廢紙。德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進攻蘇聯,當蘇聯軍隊回過神來,德軍早已打到莫斯科門口。蘇德戰爭初期,面對強悍的德軍,蘇聯紅軍被打得措手不及,甚至超380萬名蘇軍被德軍俘虜,連蘇聯名將弗拉索夫被俘後就當了叛徒。

儘管蘇聯積極反抗,但是戰鬥力卻大為下降,蘇聯上層決定執行一個“死命令”。只要是戰場上被俘,戰俘家屬將被流放,並且戰俘回國後還要受到軍事制裁。規定一出,蘇軍的戰鬥力迅速提高奮勇抗敵。


雖然蘇軍戰俘減少了,但是這種殘酷的命令存在一定的副作用,畢竟戰爭的突發性誰也無法預料,士兵成為戰俘是被動的,大都是指揮官存在失誤,士兵卻要被如此對待。這種規定並不得人心,所以有的蘇軍被俘後就直接當了叛徒。自古物極必反,不得人心怎得天下?


虎歷


蘇聯軍隊在蘇德戰爭中的事,實際上主要損失在1941年,當時蘇聯的損失超過了400萬,其中被俘的人員也就300萬以上,佔據了整個戰爭中被俘的絕大多數,但是蘇聯還是勝利了。因為蘇聯的實力並不是人們想象那麼弱,在戰爭開始之前,蘇軍已經有560萬,開戰之後的九天之內,忽然又動員了幾百萬人力,實際上將軍隊規模擴充到1000萬以上。

與此同時,蘇聯的整個工業快速投入了戰爭生產中,在整個戰爭期間,蘇聯生產的主要武器裝備一直高於德國,主要問題在於1941年時,蘇軍沒有適應新的作戰方式,造成的損失很大。但是蘇軍補充損失的能力更強,在整個戰爭期間,蘇軍的規模實際上都保持著相當的水平,德軍一直沒有達到其殲滅蘇軍主力的目標。在進入1942年之後,蘇軍的狀態逐步改善之後,蘇軍優勢就開始發揮出來,德軍也就難以對數據構成致命性的威脅了。


山谷雪蘭


蘇聯與德國比較,比德國有更廣闊的領土,人口數量是德國的將近3倍。蘇德戰爭中,蘇聯對於戰爭造成的兵員減少,因為有龐大的人口基數,更容易迅速補充,並逐步擴大軍隊規模。

蘇聯所以在二戰中能夠最後戰勝德國,人口多,地域遼闊只是其中一個因素,蘇聯有豐富的資源和與德國比不差的工業基礎,有同盟國美、英等國家的大力支持,這些條件共同構成了取得對德國戰爭勝利的主要因素。

除此之外,德國作為侵略者,深入其它國家作戰,雖然開始時取得局部戰爭勝利,但由於人生地不熟,戰線拉的過長,支撐戰爭進行下去所需要的物資,不能得到及時的補充,德國有這些劣勢存在,德國法西斯的最後失敗,是可以預料到的。





王春來342


主要是底數過大,537萬人在蘇聯總人口比例中還不算太高,德國總人口和蘇聯不在一個級別上,所以蘇聯就算和德國10:1的戰損比也能勝利。德國唯一取勝的可能就是大量召偽軍,如果能把這500多萬人都召成偽軍補充德軍,勝利還是有希望的。弗拉索夫被俘後就向德軍表示了忠誠,提出願意招俘虜當偽軍為德軍效力,但狂妄的希特勒看不起俄羅斯人,沒有同意,就是要把所有的俄羅斯人當成奴隸。這樣就斷絕了俄羅斯軍民投降的的希望,只有血戰到底了,500多萬俘虜基多數都是戰爭初期抓到的,蘇聯才經過肅反,殺掉了大批軍官,初期的戰敗士氣低落,如果這時招偽軍建立偽政權成功的希望是非常大的,但希特勒錯過這個機會,直到1944年才批准,1945年1月28日希特勒簽署命令任命弗拉索夫為俄國武裝力量總司令,他所領導的“俄羅斯解放軍”獲得了法西斯盟國軍隊的政治地位,已經太晚了,蘇聯已全境解放,不可能改變命運了。偽軍在同蘇聯軍隊作戰時往往比較兇狠、玩命,鎮壓別的民族起義也很賣力,華沙起義就主要靠蘇聯偽軍鎮壓的,西線諾曼底地區也大量的使用了偽軍。如果希特勒在1941年就開始經營偽軍的話,勝利的希望還是很大的。

一個人口少的強國可以打敗人口多的弱國,但不能一口吞併,人口多的弱國不怕鯨吞就怕蠶食。中國和蘇聯情況一樣,但因為日本注意大量招偽軍,所以能一直處於相持狀態。


海中巖haha


第一侵略始終是侵略!被侵略國家軍民會超出想像的團結奮戰!第二氣候變化,古人說了天要幫蘇!第

第三換了不很會指揮打仗的總指揮!會指揮打仗的總指揮!不但會指揮打仗!更主要有個人魅力和智慧,對將軍和人民增加信心和感招力!這可能是國魂軍魂!比如抗美援朝!誰都認為不是美國對手!美國能打敗德國和小日本!官兵指揮和作戰經驗都是世界超一流的,更有世界最先進裝備,我們沒有的空中力量,我們沒有的原子彈,有不可否認的決對威懾力!毛澤東在開會提出是否出兵朝鮮!林彪為首的多人反對出兵的理由,無人回答可以出兵的理由辨證!只有彭總一人遲來作出了可以出兵的理由辨證!一下子得到全會鼓掌支持!這說明什麼?作為一個身經百戰的解放軍副總司令!軍委副主席發言,份量十足,膽魄十足,體現了彭總在中央的軍魂地位!一下子毛澤東就放心了,在蘇區,在長征,在延安,說白了中央的安全一直掌握在彭總手裡,一次次化險為夷!能不放心嗎!下面官兵更是一起的生死戰友!更瞭解彭總作風過硬!能打各種硬仗!惡仗!巧仗!奇仗!打敗過一次次國民黨,小日本!這說明彭總有辦法有信心打敗十七國聯軍!以報當年八國聯軍入侵之恥!更讓我們佔在世界之巔,仰眉吐氣!


彭剛32



古風93814281


首先要說,這個被俘兵力人數純屬杜撰出來的。根本不符合蘇聯實際人口的總和比例。

據資料記載,當時西部軍區總兵力不過五十萬,司令員是由巴普羅夫大將擔任。他在被送軍事法庭之前,曾向朱可夫申辯過,兵力補充沒到,實際兵力才三十七萬,替換裝備也沒到位。對此,時任總參謀長得朱可夫並不否認。德軍進攻蘇聯,最先包圍的蘇軍主要巴普羅夫大將的就是西部方面軍。

而從當時蘇聯的總人口推算,這個數據就更不可能了。

據美國戰後估算,蘇軍被俘超過210萬。蘇聯對外公佈數據為180多萬。


歷山耕夫569


有三點吧 第一:蘇聯當時人口數量很多 可以動員很多次兵力 第二:當時美國援助佔了一些因數和蘇聯後方有自己的軍工廠這些 第三:蘇聯當時地域廣 而且氣候變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