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历丰富且身居高位的人读史书,他的理解更接近历史真相吗?

日落雪飞


曹丕无论是在文学上,还是政治、军事上,都取得了相当的成就。曹丕、曹植与曹操父子三人合称之为“三曹”,在文学上拥有很好的地位,学识不可谓不丰富!因各种原因,曹操终其一生没有取得汉室,登上帝位。而曹丕采用“禅让”的方式取代汉室,从而使自己的帝位比刘备、孙权更具有合法性,政治手段不可谓不高超!曹丕随父征战,军事实践不可谓不丰富!曹丕在登基之后,发出“那时候的禅让,我现在知道了!”

《魏氏春秋》载:

帝升坛礼毕,顾谓群臣曰:“舜、禹之事,朕知之矣。”

对于尧舜之时的“禅让”,曹丕此时发出的感慨,相较于不知权力为何物的腐儒们想当然,是不是更能接近史实的真相?

康熙幼年登基,经历灭权臣、削三藩、战沙俄、收台湾、征葛尔丹、服蒙古等事件。晚年又经历诸子争权。亦可谓阅历丰富。

康熙读刘备托孤,读到“君可自取”一句,做出“以谲诈相尚,鄙哉!”的评价。最懂帝王心思的自然还是帝王,相较我辈平民,哪句更接近一些?


毛泽东在《读<封建论>呈郭老》中写道:“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祖龙魂死秦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毛泽东有着丰富的治国经验,在此提醒大家在骂秦始皇之前,先看看焚书坑儒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毛泽东在《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写道:“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一句诗词,点出了项羽好名刘邦务实的关键所在。

毛泽东点评蜀国战略:“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三分兵力,安得不败?”毛泽东统兵多年深谙兵法,从《隆中对》的战略失误中汲取教训,运用“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军事原则,取得一项项的胜利。


相较于那些“钻他故纸驴年去”的腐儒,诸位朋友们觉得哪个更接近历史真相呢?


寄暇学宫


这个问题非常好,所谓在其位谋其政。

历史主要记载的是帝王事居多,以及围绕帝王家的国家大事。还有很多有意义的名人志士等等。

虽然历史都是胜利方的说辞,但是史家史官们还是有个良知底线在那里,加上很多野史和历史书信往来等真实考证,还是会留下很多真实的线索。

那些阅历丰富且身居高位的人读史书,更容易获得共鸣和通感。立身处事的做法很容易融汇贯通。

做人做事,无外乎心气和利益驱动。

一种是心气情感驱动,为了欣赏你、保护你、庇佑你;厌恶你、嫉妒你、看你不爽等因此采取行动;

一种是为了个人利益、团伙利益,防微杜渐、先发制人、被迫还击、不容于卧榻之旁等等。历史人物的一举一动总有他的含义和动机。

那些高人智慧已经达到高阶,更容易揣摩和理解同等阶位人的所思所想。

历史无非就是人心,人心就是老祖宗的四个字而已:“人心惟危”

荀子说人性本恶;孟子说人性本善。性恶论才是唯物主义;性善论是唯心主义,好坏各位读者大大自辨之。



牛魔王的回忆


身居高位的人读史书,未必比普通人读史书更接近历史真实。

当代伟人毛泽东批评诸葛亮《隆中对》的二路北伐之策。以为蜀亡自《隆中对》。本人深以为不然。

毛泽东本人用兵,从来不兵出一路。

挺进大别山,兵分三路,刘邓一路,陈赓一路,陈粟一路。

解放战争,一野战陜北,二野战华中,三野战华东,四野战东北。也非一路出兵。其间各路,相距何止千里。

为何否定诸葛亮的二路出兵之策呢。

就今日思之,诸葛亮的二路出兵北伐之策仍是英明正确的。蜀汉之未能成功,有其他原因。与《隆中对》无关。《隆中对》是千古奇策,没有错误。

欢迎点评。


WM晓奇



125878215蜂獾


他们并不会。

当然也有极个别人,或者某些群体,会去一丝不苟的正视历史。例如,某些原则性非常强的历史学家们。

他们读死书主要有两个目的,第一个目的,是为了以史明鉴。也就是让自己知道何事可为,何事不可为 ,怎么为。从而提高能能力应付考试。

而另一个目的,便是为皇家服务,例如唐朝李世民,正是记载他的祖先是老子李耳。众所周知,他的祖先并不是老子。只是为了证明李家也是汉族,告诉百姓,咱们是一家人,我当皇帝,你放心。


月影清涟


唯一接近真相的人是亲历者、亲见者、亲闻者、(亲听亲历者口述)、亲身受害者、家人受害者、自传书籍作者、亲历者写的书籍、视频采访的本人口诉、鉄证真实档案。除此之外,什么假古书、假古志、假日记、假历史资料、假档案、假新闻报道、假内参、假报纸社论、假自传、等等均难以获得真相!我在微博里写出的蒙冤者,都是冤者面对着我,眼泪花花地边流边诉说,我一边听一边也流泪在用笔记录,经常有泪水滴落在笔记本上的痕迹!


念津莲


哈哈,他们要是真心读史,我国怎么会是现在的状况呢?他们读史,学的更多是功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