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夺取益州,为何在庞统提出的上中下三计中选择中计?

wm30947889


大家好,我是历史真鉴。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提起庞统这个人,想必很多朋友或多或少对于他都有一些了解,他是刘备阵营里面可以说是前期之中最为重要的一个谋士之一。在他年轻的时候这个人就特别喜欢结交友人,不仅如此他对于选择友人的标准也是极其挑剔的,只有拥有一定才能的人才有资格成为他的朋友。故而他对于看人观人心有着自己那种独到的见解,在很多时候他对于一个人如何去评价,身上都存在什么样的优点缺点他都能说得十分的透彻,可以说是一个非常会看人的谋士。

其实不仅仅是在与人结交的方面,其实他在打仗的地方也非常让人佩服,甚至能与号称卧龙的诸葛亮在同一水平线上。甚至可以说能够做到用兵如神的境界,他曾经提出的很多计谋也完全不会输给诸葛亮。在当初刘备在想要进驻巴蜀之地的时候,他还曾经为刘备出了三个计谋,这三个计谋分别为上策,也就是最优的办法、中策,稍逊为上策的办法、和下策也就是不得已的办法。我们通常人可能都会直接选择上策而行之,但是刘备却不同,他这个人却只选择了中策,这究竟是为什么呢?那就让咱们来看下他为什么这么做。

首先关于庞统提出来的上策就是在短短的几日之内要挑选出优秀的敢死部队,然后趁着夜幕来临的时候偷袭蜀中程度,在这个期间之中可以说刘璋没有一丝准备的时候就提前偷袭,以最小的损失来获取最大的利润,这样的做法从表面上来看显然是最好的。

中策则是,采取最为稳定的战术,首先要击杀六张的手下杨怀,事成之后在一点一点慢慢的攻打成都。

下策则为,首先先稳住刘璋,给予对方一种假象的现象,使用一种比较保守的谋略。

那么为什么刘备这个人只选择了第二种比较稳定的中策呢?首先我们单纯的从庞统提出来的上策可以得知,这样的方法太过于简单,甚至可以说考虑问题有很多细致方面的不周到,如果当时刘备自己的不对想要使用偷袭这样的策略至少要穿过数百里道路崎岖的山路,可以说把握也并不是十分显著。毕竟刘璋这个人已经在巴蜀这样的地方蛰居了几十年的时间,想要偷袭可以说成功的概率并不大。

可以说刘备其本人在选择这些方法谋略的时候肯定也都有着自己更为全面考虑的地方,首先如果单纯的选择了下策的时候,自己如果再一次发兵,那么肯定就会遭到对方提前进行的防范行为,如果已经被对方提早盯上了,可以说这绝对也不是一件好事。根据后来的情形发展,也证明了刘备当时的选择是正确的,很有可能如果他选择了回去,刘璋就要投靠了曹操那么之后的情况也不会太好过。

经过之后仔细一段时间的考虑之后就不难发现,关于上策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是一种损失最小,甚至可以说是最为妥当的办法,但是中间也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下策看起来虽然最为安全,但是经过这么多年对方的发展,刘璋这个势力可以说也并不是那么容易对付的,并且他们在益州的时候想要采取这样的方法也很容易可能会出现泄露消息的可能出现,所以经过最终的综合考虑,可以说使用中策是最为保险的一种方法了。毕竟在这样的一种乱世之中还是要自己去选择一种比较稳定可靠的方法比较得当,所以说他选择了第二种策略是正确的。


历史真鉴


在我看来,刘备选择的并非中计,而是上计。

先看庞统的上中下计分别是什么?

庞统的上计是:挑选精兵,昼夜前行直接偷袭成都,可以一举而定;

中计是:诱使白水关守将杨怀、高沛前来相见,然后袭杀他们,再提兵向成都进发;



下计是:直接向东退到永安白帝城,然后再汇集荆州兵马,慢慢前进一步一步攻打益州。

并且庞统强调,如果在此地犹豫不前,将会有大难,不能在此地久留。

刘备当时在哪里?

在葭萌关,也就是现在的四川省广元市昭化区,葭萌关离成都有将近300公里,如果按照庞统的上计,从葭萌关偷袭成都至少要走7天,这还算是算顺利的,刘备当时已经算是深入益州之地,在刘璋的地盘上偷袭刘璋,怎么保证不被发现?



而一旦被发现刘备就是腹背受敌,当时的白水关在葭萌关的东北方向,而且两关离得很近,只有几十公里,如果不解决白水关,那么白水关守将杨怀、高沛可以后方攻击刘备,刘备前方要遭受来自成都的攻击,后背又要被白水关攻击,如何取胜?况且杨怀、高沛还是庞统口中的益州名将。

刘备的选择在当时来看,并不是中计,而是上上之计。当时刘璋令刘备攻击汉中张鲁,并且让刘备都督白水关,刘备走到葭萌关不走了,葭萌关和白水关是进入成都的两个最重要的陆路关口,而且离汉中很近。



这个时候张松因为私通刘备的事,被刘璋知悉,刘璋大怒与刘备决裂,刘备这个时候就面临如何进攻刘璋的战略选择,从刘备的选择来看,是完全正确的,并且是三个计谋中的上上之计,先趁情况没有恶化的时候,以都督白水关的名义招杨怀、高沛前来相见,上级召见下级,这个很正常,他们也会来,只是没想到一贯仁义的刘备,也来了这么一手,召见后并杀害杨怀、高沛,然后就派人占领了白水关,堵住了外敌进入益州的门户,刘备可以安心向南,一路打到成都,而没有后顾之忧。

事后也证明,刘备的选择完全正确,只是没有想到,在围攻雒城时,庞统中箭身亡。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当时刘备被刘璋以老弱病残兵4000进攻曹操而羞辱,大怒之下要取西川。所以这个时候向庞统问计,而庞统给出三计:1、挑选精兵强将,日夜兼程直取成都。2、假装回荆州,在路上杀了守关将领,而后站了关隘,继而取涪城,最后再取成都。3、撤回荆州,再图益州。

我们稍加分析也可以看出,其实这上中下三策,上策而言,必须马上整兵出发,而且风险极其大,一旦失利,可能逃无可逃退无可退。而中策来说就比较稳妥,占领了关隘再进军,可谓进可攻退可守,虽然慢了一些,但是至少来说胜率很高。再看下策,撤回荆州,再图益州。这一条的话,基本上就是说,我们过几年再看情况。想来,这个时候刘备已经四十多岁了,没有多少个几年给他等,而且往后的日子还不好说,能不能有机会再入益州都不知道。

而且,按照先前和诸葛亮的隆中对来看,益州是必取之地,反正都要取,不如这次机会大好。

所以,刘备选择了中策,不急功近利也不痛失机会,而且中策稳扎稳打,谨慎有余。这个时候刘备兵力不足,信心也不高,所以中策是他最好的选择。

并且,庞统清楚刘备的实力,也清楚刘备的心理,所以,中策应该是庞统为刘备量身定做的计策。因而,故意加大了上策的风险,也故意延长了下策的时间。


古都爱记事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就要明白刘备当时在想什么?《三国志庞统传》中记载:“阴选精兵,昼夜兼道,径袭成都;璋既不武,又素无预备,大军卒至,一举便定,此上计也。杨怀、高沛,璋之名将,各仗强兵,据守关头,闻数有笺谏璋,使发遣将军还荆州。将军未至,遣与相闻,说荆州有急,欲还救之,并使装束,外作归形;此二子既服将军英名,又喜将军之去,计必乘轻骑来见,将军因此执之,进取其兵,乃向成都,此中计也。退还白帝,连引荆州,徐还图之,此下计也。若沈吟不去,将致大因,不可久矣。”这三个计策我觉得正常人都会选择第一个,可为什么刘备不选呢?其实和当时刘备的形象有很大关系,用如今的话来说就是自我人设。刘备给人的印象是:大汉皇叔,谦和待人,诚信友爱,礼贤下士,一副谦谦君子的形象。这也是刘备招揽人才的招牌。如果按庞统第一条计策,奇袭成都拿下刘璋,那我想刘备的人设就会瞬间崩塌,刘备以后还拿什么去收天下人才。再看下策,回荆州而徐图之,我想这条大多数人是不会选的,刘备更不会选,当年诸葛亮《隆中对》说:“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这基本就是刘备夺取天下的宏图,如今荆州已在手中,刘备没有理由不取益州,如今刘璋已“引狼入室”,如此良机刘备怎会错过?我想在当时刘备心中一定是很纠结,典型的“既想当婊子,又想立牌坊”的心态。所以刘备选了中计,假装退兵半路找个理由再杀回来。不过这个理由却很残酷,凤雏庞士元中埋伏死在了落凤坡。庞统的死终于给了刘备一个发兵的理由:“我们从不开第一枪,这是你刘璋逼我的,我们只好被迫自卫反击”。

从以上分析中知道,上策太过毒辣不利于刘备的形象,下策又太拖拉白白错过良机,只有中策最稳当,既保全了自己的名声又得到了益州。


小x树s林l


因为刘备不是兵家,虽然他一生都在南征北战中度过,但是不客气的说,刘备的用兵,就是个中等水平,他的长处更多的在于治政,而非用兵。

兵家打仗,只会考虑如何取胜,而不会考虑其他。例如霍去病,数千里奔袭匈奴,居然不带多少粮食 ,汉武帝也不赞成他这样,非常担心,甚至在他出击匈奴前,亲自帮他准备粮草,但霍去病就是不多带。

汉武帝跟刘备一样,考虑的事情太多,但汉武帝又跟刘备不一样,他尽管会担心,但还是信任霍去病不多带粮草也能取胜。

庞统献上中下三计,上计日夜兼程,直取成都。这在战术上非常厉害,在敌人还没有反应过来之前,长驱直入,直捣黄龙,而且成功的可能性极大。因为如果用上计,只要几天就能到达成都,即使路上被刘璋发现,庞统也说了刘璋暗弱,他在这几天时间里根本反应不过来,我们就杀到他眼鼻子底下了。

刘备认为上计太急,下计太缓而用中计,完全是因为顾虑太多的结果,事实也证明了庞统是对的,当刘备到了成都时,刘璋当即开城投降。


观史以明智


刘备嫌上计太急,下策太缓。上计急袭成都,成功率不能保证,且在蜀地民心支持率还没有那么高。选择这条不是很把握。
庞统像

至于下策只是退守荆州,等于白忙一场,刘备自然不会同意。中计讲诱斩杨怀,高沛,占据涪水关,然后逐步攻克,占领成都。这个计策还是很可行的。只是也是旷日持久,还折损了凤雏,这是预想不到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