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被灭族,萧何曾坐牢,张良功成身退,为什么陈平功成不退还升官呢?

福垊


刘邦能创立大汉王朝,离不开手下众多能人异士的帮助。不过在西汉建国后,这些能人几乎都没有什么好下场。韩信被诱杀、张良选择隐退、萧何曾被抓入大牢,被杀掉的功臣比比皆是。不过,有一人却在西汉初年的动荡局面中,一直都过得很好,刘邦、吕后、汉文帝都对他委以重任,此人就是陈平。

(陈平剧照)

那么,陈平到底有什么特殊的优点,能让刘邦、吕后、汉文帝都对他委以重任呢?

陈平这个人,在很小的时候便有治理天下的大志。在他故乡的祭祀活动上,他曾作为主持,为邻里乡亲分肉。由于分配的非常均匀,陈平得到了乡亲们的一致赞赏,当时小小年纪的陈平说:“将来假如能让我管理天下,也肯定会像分肉一样,做得很好。”

陈胜吴广起义之后,陈平也加入了起义的大潮。最开始他是跟着魏王咎,之后转投了项羽,在后来刘邦还定三秦时,陈平又转到了刘邦帐下。

从他的工作履历中,我们不难看出,陈平并不算是一个忠心耿耿的部下。相反,他的立场并不坚定,属于两头摇摆的墙头草,哪个有前途,就跟哪个。

之后的事情也确实证明了他的这一特点。

在刘邦重病之时,吕后几乎掌管了整个朝政。刘邦担心自己死后,吕后会把刘氏天下变成吕氏天下,因此便想要最大限度地削弱吕后的实力。

(樊哙剧照)

在刘邦看来,最有可能与吕后联合夺权的人是樊哙。虽然樊哙是从起事开始,就是跟着自己的生死兄弟。可他偏偏又是吕后的妹夫,在自己死后,樊哙是肯定会帮助吕后篡权的。

由于当时国内正好有人作乱造反,樊哙正带兵在前线平乱。那么,假如能让樊哙神不知鬼不觉地“被叛军杀死”,那是再好不过了。方案制定好以后,刘邦立即派陈平和周勃二人前往战场,务必要将樊哙就地格杀。

本来刘邦布置的只是一个简单的任务,但偏偏领命的,却是陈平这个八面玲珑的人。在陈平看来,刘邦估计是撑不了多久了,未来一段时间掌权的人,肯定会是吕后。假如现在去把樊哙杀掉,虽然是完成了刘邦的任务,但却肯定会得罪吕后。一旦刘邦驾崩,自己也肯定无法活命。该怎么办才好呢?

最终,陈平找到了一个两边都不得罪的折中方案。他只是将樊哙给绑了,然后押送回京城,让刘邦亲手处理。这样做有两个好处,一来,避免了得罪吕后;二来,可以让刘邦有再思考的空间,避免将来后悔。

果然,在陈平押送樊哙回京的路上,刘邦就因病一命呜呼了,陈平成功地避免了杀身之祸。

(吕后剧照)

刘邦死后,吕后独揽大权,她决定在朝中培养吕家的势力,想要大规模敕封吕家人。不过刘邦刚死,她也不敢做得太明目张胆,于是便召集大臣询问他们的意见。

由于刘邦之前曾明确表示:不是刘姓不封王,没有战功不封侯。因此吕后的建议,遭到了当时的右丞相王陵的坚决反对。不过陈平却表示,当年是高祖执政,这样做没有问题;但现在是吕后执政,那么给吕家人封侯,也是行得通的嘛。

陈平因为自己的得体的言行,赢得了吕后的好感。此事之后,他便取代了王陵,升迁为右丞相。

不过,陈平可不打算伺候一个女人一辈子。吕后死了以后,陈平成了头一个跳出来反吕的人。他联合了周勃等一干老臣,将吕氏集团一网打尽,并迎立代王为汉文帝。

汉文帝即位后,汉朝开始逐渐走向鼎盛,而陈平也因其平反大功,继续担任丞相之职。最后,还因为周勃不会说话,不能揣摩汉文帝心意,只有他能够,汉文帝让他取代周勃,右丞相、左丞相一肩挑,成了独相。

陈平不仅在西汉初年的混乱局面中,成功自保,而且还始终活得相当自在,可见其处世之道,确实不同凡响。


张生全精彩历史


韩信性骄不忠,萧何名重功高,张良无奈半隐,唯有陈平才是谋心之人!

张良之才,在于阳谋,判决形势,权衡利弊,择优而事。

陈平之能,在于阴谋,策划人心,明晰人性,随欲而行。

显然,太平盛世,当外敌已除,陈平的作用要显然高于张良。虽然张良故意不碰军权,但陈平也是如此,甚至连战事策略都不涉及,其自保之力,远远高于张良数筹。

刘邦顾忌张良,只因张良有夺国之才。所以大坑小坑不断地挖过来,张良也一来二去地避过去。

但刘邦却无须小心陈平,因为陈平为其做下许多阴私之事,众臣也是皆知。如此阴谋狡诈之人,必然无亲,无友,无故,无信,无德,断然不会夺取刘氏江山。若说功名,就算是辅佐另一位,到头来也不过一相国而已。何况,天下之大,又能谁敢用这一位随时随地可以诛心之人臣呢?

张良低调,可是陈平更加低调。陈平的低调就是尸位素餐,整天混日子,大事不管,小事不决,经常是一幅甩手掌柜的架式。但是,当你真正需要他的时候,他必然会为你露出绝世的锋芒!

妙计一出,颠倒乾坤!

陈平懒得整那些民生,经济,事务等琐碎无比的事情。这更让统治阶级喜欢,一个连自己的势力网都懒得搭建的谋士,你还能苛求他什么呢?

陈平只看利益,不看对错,更没有忠心。刘邦要樊哙的人头,OK,我出计策!可真抓到樊哙,陈平就找理由不杀,终其原因,无非不想得罪吕后。因为吕后势大,吕后年轻,刘邦一死,吕后必当权。果然还没能把樊哙押到长安,刘邦就崩了。于是顺水推舟放了樊哙,还落得一个人情。

吕后死后,陈平明知众大臣必然反吕,却也不去做当出头之鸟,跟在周勃后面顺势而为。

要风头何用?

刘邦评陈平:“智有余,然难独任!”

“难独任!”,这就是陈平受到当时各帝王信任的最大原因。

太史公评陈平:“非知谋孰能当此者乎?”显然更进了一层,一是肯定其谋,二则是不是也在暗示陈平的“难独任”是装出来的呢?

真正的谋士,从来只把谋划之才隐藏起来,需要的时候还只表现出来三分左右,比如陈平,比如贾诩。

连自己都谋不到平安逍遥,还算什么谋士呢?

以谋而论,陈平胜过张良!



亦有所思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我觉得陈平在官场上官亨通,除了自己的本事、机智、聪明之外,还有一点就是他有小毛病,至少是别人觉得他有小毛病。什么毛病呢?贪财,还有点投机。为什么小毛病反而助推陈平的官路呢?

我下面就来分析一下,萧何、张良、韩信、陈平四人,为什么最后陈平混得最好。

1、没毛病的萧何差点阴沟里翻船

萧何人很好,居功不傲、谦虚、低调、俭朴,人又有本事,很完美的一个宰相不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贵为相国,功勋第一,位极人臣,得到百姓的拥护。百姓把你看作好宰相,皇帝怎么看你呢?你萧何有何企图呢?

话说刘邦亲征英布时,对后方大总管萧何不放心了,三天两头派人到长安去侦察,看看萧相国背后有没有搞什么阴谋。有个门客暗地里跟萧何说:皇上频频派人前来,是害怕您利用威望颠覆关中!真是一针见血。萧何大惊失色,最后门客献策:用低价购买百姓的田地,自毁声誉,如此皇帝则无忧了。

果然,刘邦听说后不由得大笑,责备他与民争利,不过怀疑之心,也在这声大笑中烟消云散了。大家看到没有,没毛病的萧何,要装出点毛病,皇帝才放心。

2、没毛病的张良选择隐退

古人说得好: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特别是一帮武将谋臣,你们打败敌人了,那么你们的谋略会对付谁呢?皇帝能不防着你吗?

张良是韩国贵族出身,对官场的事太了解了。他反秦主要是为了复仇,现在复仇的目的完成了,他也不想卷入政治旋涡,索性功成身退,在家搞道家仙学,学习避谷术、引导术,杜门不出。这样子,刘邦自然放心,不找他麻烦。

3、韩信有大毛病,最后被杀了

我说陈平有小毛病,节节高升。但韩信却是大毛病,最后被杀了。什么大毛病呢?首先是在跟项羽的战争中,有两次违抗刘邦的命令,乘刘邦之危,敲榨勒索,这就种下以后被杀的因。其次,在被贬为淮阴侯后,韩信不能控制情绪,往往怨气外露。比如说,人家樊哙对他挺好,把他当朋友,他却自耻于与樊哙这种杀猪出身的为友。同时,他还在刘邦面前吹嘘自己用兵多多益善等等,你说这个叫人怎么放心哪!所以最后他被杀了。


4、小毛病的陈平为什么混得最好

史书说陈平比较贪财,这个我是有怀疑的,但是当时人都这么看。这个本来应成为污点的东西,其实恰恰成了陈平的保护伞。我前面说过,萧何为了自保,要给自己脸上抹黑。以前为秦始皇一统天下的王翦,也是故意求田问舍,装作很贪财的样子,才能避免皇帝的怀疑。记住,皇帝怕臣子过于完美,你那么完美,不是讨好百姓吗,声望那么好,你要干嘛呢?


刘邦这个人很多疑的,但是对陈平他没什么怀疑。为什么呢?因为从一开始,人家就告陈平,说他贪财。对皇帝来说,贪财算什么屁事,人总要贪点东西吧,你不贪财,莫非你贪权乎?所以陈平不必像萧何那样装,刘邦都不怀疑他。还有陈平这个人比较投机,他跟张良都以智谋闻名,但张良走的路正,陈平走的路邪;张良多阳谋,陈平多阴谋。你比如说吕后要封吕氏为王,王陵一根筋反对,陈平却说好好好,给你投机倒把的感觉。

其实陈平很了不起,我觉得真实的他,既不贪财,也不投机,是有原则的人。但他能用智慧,把自己置于安全之地,以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


君山话史


陈平临终前曾经有一段自白:“我多阴谋,是道家之所禁。吾世即废,亦已矣,终不能复起,以吾多阴祸也。”即陈平对自己认识得很清楚,他为人太“阴险”了,而这,也正是他成为汉朝初期“官场不倒翁”的秘诀。

在之前文章中,国史君(国史通论)曾经详述过陈平的一生,他一开始就留下了“盗嫂受金”的恶名,又是背叛魏王咎、背叛项羽,最后追随刘邦的“三姓家奴”。在追随刘邦之后,他离间楚国,让范增、钟离眜等人不再受项羽的信任。后来又献计让刘邦俘虏了韩信等等,都不能说是一个君子所为。

但是陈平有独特的不可替代性,他曾经用计替刘邦解了“白登之围”,后来有“凡六出奇计,辄益邑,凡六益封。奇计或颇秘,世莫能闻也”。而刘邦驾崩前后他又看清楚将来的天下是吕雉的,便没有遵从刘邦的遗志杀掉樊哙,并且很快投奔到吕雉的阵营(还曾经支持吕雉封诸吕为王),所以他在吕后一朝,仍然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在吕雉死后,陈平又倒向了刘氏,与周勃、刘襄等人共同铲除诸吕,成为文帝朝的功臣。虽然史书没有记载,但是不立刘襄而立刘恒、处死汉惠帝五个儿子这些事很可能也是陈平的主意。

总之,陈平独善其身的秘诀就在于见风使舵吧!


国史通论


陈平这个人两面三刀,他做事的时候,首先考虑的是自己的利益。

这一点刘邦早就看透了,并且刘邦在去世之前,躺在病床上奄奄一息的时候,吕后问他陈平等不能独当大任当宰相。

刘邦告诉吕后,陈平若是当宰相,也就是当个副宰相的料。若是让他当正宰相,会出乱子的。宰相萧何和曹参之后,就选王陵为正宰相,陈平为副宰相。这样安排最妥当。

果然到了刘邦去世,萧何和曹参这两人宰相也都去世了之后。

吕后把王陵提拔为了正宰相,把陈平提拔为了副宰相。

吕后掌权了,她开始提拔自己的吕家的人当王。这时候她要和朝中重臣商议这件事,王陵、陈平,还有掌管军事的周勃都有参与。

吕后知道刘邦活着的时候,和大臣们之间,有个非刘不王的白马盟誓。

所以,她也只是试探地问问,行就行,不行就不行。

吕后先问王陵,王陵说不可以。高祖活着的时候,和我们喝过马血,说好了非刘不王,否则,可以起兵让天下人讨伐他。

吕后对这个意见不满意,她又开始问陈平。

陈平开始表演了,他说高祖当皇帝的时候,可以封刘姓子孙为王,现在是吕后掌权,当然也可以封吕姓子孙为王了,这没毛病。

周勃也是同意陈平的说法。

这下把王陵气坏了,高祖尸骨未寒,说过的话还没几天,没想到你们这么快就忘了。

王陵要给他们绝交。

这件事之后,吕后就把王陵的丞相之职给罢免了,然后让陈平升为了正宰相。

陈平从此走上人生巅峰,开始帮助吕后打压刘邦的儿子们了。

大家都知道,吕后掌权的时候,大力提拔吕氏一族,让自己的侄子吕产,吕碌当了王,还让他们统领掌管捍卫京城安全的南北两军,这都得到了陈平的同意的。

刘邦的儿子们被吕后杀了好几个,陈平作为宰相也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就当没发生过这件事。

到了吕后晚年,陈平觉得吕后不行了,他要找新的靠山了。

这时候刘邦子孙的势力似乎要强大的多,反观姓吕的就没有几个能成才的人。

陈平要为以后的日子做打算,万一刘邦的子孙重现掌权,他陈平曾经帮助吕后打压刘姓子孙,到那时候,他还不被刘邦的子孙给灭族呀。

陈平越想越后怕。

所以,在陈平得到吕后去世,刘邦的孙子刘襄在齐地起兵的事情之后,他赶紧做出了一个决定,帮助刘邦的子孙,把吕家给灭族。

结果吕家就是在陈平和周勃的合力之下,被赶尽杀绝的。

吕家被灭族之后,按理说功劳最大的,应该是刘邦的孙子刘襄,毕竟他是第一个站起来反对姓吕的的。

可是,当时的宰相是陈平,太尉是周勃。朝中的事情,他们说了算。他们两个和朝中官员们一商量,觉得刘襄太猛了,不能立为皇帝。

所以,最终他们只好选择了刘邦的儿子,皇四子刘恒来当皇帝。

刘恒就是汉文帝,陈平因为拥立新君有功,还是当了大汉的宰相。汉文帝对陈平也是感恩戴德,因为诛杀吕姓子孙,他一点都没有出力。这就是典型的渔翁得利。

你看陈平他就是一个典型的投机派,幸运的是,每次他都能站对队伍。像他这样的人,混迹朝中,肯定是步步高升的了。


史学达人


实话实说,陈平不算西汉开国最牛的人,但是绝对是混的最滋润的一个人。

正如题目所言,西汉开国功臣里面,兵圣韩信被灭掉,劳模萧丞相也曾颈上戴枷锁,张良急流勇退,随仙师赤松子隐退江湖。

唯有陈平老师,在刘邦手下吃香的,在吕后手下喝辣的,在文帝时代又成为大功臣。

这还不是妥妥的人生赢家么。

那么,陈平老师是怎么做到的呢?

铁锤用三个词概括陈平的特点:能力卓越;洞察人性;善于隐忍。
陈平首先是个能力卓越的人。

早在家乡的时候,陈平在祭祀之后为乡亲们分肉,就博得了公平精干的好名声。当时陈平感慨,将来如果我能宰执天下,也一定能做的很好吧。

后来在加入刘邦集团之后,陈平六出奇计,为刘邦打江山立下了汗马功劳。比如利用重金贿赂楚军散布流言,离间了项羽帐下范增,钟离眛,龙且和周殷四大金刚,严重削弱了项羽的军事实力。利用更换招待标准的小伎俩,通过楚国使者之口,让项羽怀疑范增有二心,逼走项羽手上最大的智囊范增,让一介武夫项羽彻底成为了孤家寡人。

所有这些,都证明了陈平具有卓越的能力,不愧是和张良并列的两大谋士。

但是仅仅有能力,是不足以成就陈平的功业的,韩信也很有能力,不是照样送了命吗?

比能力跟重要的,是情商!

二,陈平是一个洞察人性的人!

易中天在百家讲坛品三国的时候讲过,成就大事的英雄一定是洞察人性的人,并且把曹操看做洞察人性的一个表率。

在这一点上,陈平做的丝毫不必曹阿瞒逊色。我举两个例子。

一个是给刘邦解决白登山之围。刘邦被匈奴冒顿单于困在白登山七天七夜,之后凭借什么逃脱的呢?凭借一幅画,一幅绝色美人图。陈平戴上金银财宝,更重要的是,带着这幅美人图去见单于的爱妃阏氏,放风说,如果实在不行,刘邦准备用大汉最美丽的女人贡献给单于,请求放过一马。阏氏一看画中女子如此美丽,万一把本尊送到单于面前,自己肯定要被这个骚货比下去,于是连夜狂吹枕边风,放过刘邦一马,刘邦这才死里逃生了一回。

第二个例子,是陈平洞悉人性,为自己拆除了一个不定时的炸弹。刘邦重病的时候曾经怀疑樊哙有二心,让陈平带兵去把樊哙杀掉。陈平接到命令之后一合计,刘邦要杀樊哙,樊哙是什么人啊,既跟刘邦是发小,又是吕后的妹夫,如果自己真的把樊哙搞死,吕后妹妹可就守了寡,将来迟早要算账,自己横竖躲不过一个死字。于是把樊哙押解到囚车里带回京城,让刘邦自己处置,同时也是给刘邦一个进一步思考权衡的机会。

你看这个考虑多周全!

可是回来的路上刘邦就挂掉了,这下就给陈平出了难题,等于皮球又踢到了自己的脚上。而且陈平又算计到,即使自己没有杀樊哙,毕竟自己把他给抓了起来,客观上已经折了樊哙的面子,樊哙老婆能咽下这口气吗?绝对会在姐姐吕后面前给自己下眼药。于是乎陈平快马加鞭顺丰快递来到都城,跪在刘邦灵前哭的像刘备一样。吕后一看陈平态度这样诚恳,而且保全了妹夫的性命,没让妹妹成为小寡妇,心情很是宽慰。不但没有拿捏陈平,还给他步步高升,做到了丞相。

如果不是熟悉人性,没有这番算计,恐怕陈平早就步韩信的后尘了。

第三,陈平非常能忍。

这个主要体现在吕后执政的时候。

刘邦死后,吕后大权独揽,重用娘家亲人,吕家势力日渐坐大。后来吕后提议给吕家子弟封侯。当时的右丞相王陵不同意,跟吕后硬顶。吕后回头问陈平,陈平却说,当年高祖打下天下,大赏刘家子弟;现在太后执政,给吕家儿郎封侯也是可以的嘛。

你要是吕后,对王陵和陈平会有什么样的印象呢。果然后来吕后就把王陵下掉,陈平反而升了半级,从左丞相升为右丞相。

上次的人事研究会散会后,王陵批评陈平没有坚持原则,因为刘邦当年有言在先,不是刘家人,不允许封侯。陈平笑笑说,在坚持原则上面,我不如你;可是将来在恢复刘家天下上,你可不如我。

果不其然,吕后死掉之后,陈平联手周勃等老臣,把吕后的政治集团一锅端,迎来代王刘恒,大汉迎来了文景之治的黄金岁月。

没有当初的隐忍,怎么会有这一切呢。

总结:陈平是一个高能力,高智商,能隐忍的开国功臣,所以在西汉初年混得最吃香。实际上,不管在什么时代,你能有这三个本领,绝对混得好。


铁锤历史


韩信被灭族,是吕后和萧何惊怕太子刘盈日后即位后无力压制韩信而先发制人,刘邦倒不担心韩信;

萧何曾坐牢,是因为在关中萧何的名声比刘邦还高,丞相威望高过皇帝,这就迫使萧何不得不主动犯罪消弱自己的名声,接受自己和刘邦在关中的名声倒置问题;

张良功成身退,是因为张良一心恢复韩国,却因为和刘邦接触过多而被项羽灭韩,韩国国灭张良才辅助刘邦,项羽一死张良就隐退,张良辅助刘邦并非真心,仅仅是为韩国向项羽报仇;

陈平,虽然有着妙计的名声,但并非真正的大局谋略者,只是着眼于解决实务的谋士,更无战功。萧何、韩信、曹参、周勃、樊哙等人的影响能力都比陈平大。陈平真正刷声望是诸吕之乱中的谋略角色。

即:陈平在诸吕之乱中所起的作用,奠定了他在历史中的地位,而非辅助刘邦争夺天下。

陈平的履历:

1、魏咎时官职太仆,后逃亡;

2、项羽破秦入关中后被封为平爵卿,刘邦夺取关中后项羽任命陈平为信武君,因击降殷王,被封都尉,因刘邦攻下殷,陈平逃离项羽;

3、跟随刘备时,官职为都尉,职务为参乘,管理护军;

4、彭城之败后,刘邦封陈平为亚将,归属韩王信,驻守广武;

5、周勃、灌婴弹劾陈平,刘邦改外派的陈平,改为守卫将领:由亚将,调任护军中尉;这意味着陈平绝无建立军功的机会;

6、在刘邦擒拿韩信、改韩信为淮阴侯时,陈平从护军中尉被封户牖侯,护军中尉保持不变;

7、白登之围后,刘邦封陈平为曲逆侯;

8、刘邦死后,被吕后从护军中尉提升为郎中令,继续护卫皇帝职责;

9、汉惠帝6年,因曹参去世,王陵为右丞相、陈平为左丞相;

10、王陵反对吕后专制,陈平支持吕后专制,因此晋升为右丞相;

11、因刚即位的汉文帝不信任,陈平以功绩不如周勃为由,推荐周勃为右丞相,让周勃成为汉文帝打击的目标;

小结:陈平先后跟随的君主有:魏咎、项羽、刘邦、汉惠帝、吕后、汉文帝,其行事原则是:见风使舵、顺势而为。见势不妙,就逃离魏咎、项羽;以常年担任护卫而非在外建功立业来宽慰刘邦、吕后以表达自己不反的中心——刘邦时担任护军中尉,吕后时为郎中令;吕后得势,就拥护吕后;吕氏无能,就支持刘氏;针对汉文帝担心被夺位,以退为进,让周勃担任右丞相正面刚汉文帝,躲在成为汉文帝打击对象周勃的身后。

从刘邦评价看陈平

刘邦对陈平的评价是:“智有馀,然难以独任”。优雅的文字背后,是刘邦对陈平的防备。

可以说,刘邦对陈平的防备,比韩信更甚。陈平先后背叛魏咎、项羽,原因是形势不利,这给人陈平不忠心、小人的形象。这就是为什么在周勃、灌婴的劝说后,刘邦一直让陈平担任护军中尉到自己死为止。

刘邦不敢让陈平担任率军作战的将领,而是让陈平长期担任没有建功立业机会的护军中尉,如此一来,陈平想反叛的机会非常小。刘邦紧紧的绑牢陈平,不给陈平在自己形势不利时逃走的机会。

刘邦死后,陈平因为执行刘邦杀樊哙的命令而得罪樊哙,为了生存,不得不一心向吕后靠拢,通过担任郎中令继续表达向吕后效忠的心愿,延续刘邦绑定模式,取得吕后的信任。在吕后执政时期,更是支持吕氏为王等大力支持吕氏。但吕氏在吕后死后的不当操作,让陈平为生存不得不选择刘氏。

总结

陈平反复小人形象,让他不得不以护军中尉长期绑定在刘邦身边,失去建功立业机会。生存,是陈平在跟随魏咎、项羽、刘邦、吕后、汉文帝时最核心的动力。

但刘邦通过紧紧绑定陈平的方式,禁绝了陈平反叛的机会;吕后和汉文帝,是陈平主动投靠的。陈平出卖王陵,获取了吕后的最终信任,从而担任右丞相;陈平出卖周勃,以退为进,获取了汉文帝的信任,获得善终。

可以说,陈平是秦汉时期最典型的实用主义者。


每天原创,给你有价值的观点!
随手关注,你的支持才是动力!

历史哨声


汉高祖刘邦在回答自己为什么能得天下说道:“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这三个人便被称为“汉初三杰”。然而,能力越强,功劳越大,越容易被君王猜忌。面对着随时落下来的屠刀,三个人的对策各有不同。其中,最蠢的就是韩信。他虽然是军事天才,但在政治上完全就是个白痴。韩信确实是暗通已经反叛的陈豨,甚至妄图假传诏书赦免各官府服役的罪犯和奴隶,打算发动他们去袭击吕后和太子。从这个角度来说,韩信死的不冤枉。面对着对自己疑神疑鬼的汉高祖,萧何深知伴君如伴虎的道理,做到了处变不惊,不动声色,虚怀若谷,从善如流,化险为夷,最终幸免于难。至于张良,深谙功成身退的道理。早在刘邦让他“自择齐三万户”的时候,就婉言谢绝。功成名就的张子房,在刘邦当皇帝以后形同隐居。最后在保护太子上起到了作用,又得到了吕后的尊重。这样,汉初三杰,除了韩信伏诛,萧何、张良都成功的躲过了汉高祖刘邦的屠刀。

其实,相比于这三个人,陈平在刘邦集团的作用,也不容忽视。而刘邦似乎从来没有猜忌过陈平,到了吕后时期,陈平因为无条件支持吕后受到青睐。等到孝文帝,陈平成功的做到了宰相的位置。

据说海上有一种耗子,能够预知那艘油船不沉。而陈平似乎也有这种本事,每次总能在危急关头及时的改换门庭。陈平的一生,为了达到目的,溜须拍马、见风使舵、三心二意,不择手段,应该说是有理想没有原则的人。

陈平自称:“我多阴谋,是道家之所禁。”倒是说了实话。

陈平最初是前往临济投奔魏王。后来,魏王根本就不听陈平的意见,加上又有人说他的坏话。更主要的应该是,陈平看到项羽势头凶猛,是各军团中势力最强的一支,就转投那里做谋士。很快,陈平就发现项羽虽然英勇善战,但是不具备拥有天下胸怀和抱负,为人刚愎自用,不喜接纳人言成不了大器。在鸿门宴上见到刘邦以后,认为刘邦将来必成大器,马上就有了改换门庭的想法。而且,虽然身在楚营,心早就向着刘邦了。当时刘邦被项羽扣住,形同阶下囚。陈平设计,最终使刘邦逃出牢笼。很快的,项羽因为别人的过失迁怒陈平,陈平被项羽边缘化,陈平甚至感觉到了生命危险。于是马上挂印封金,脚底抹油就溜了。

经过一番谈论,刘邦果然十分器重陈平。刘邦破例任陈平为都尉,留在身边做参乘,并命他监护三军将校。初来乍到的陈平受到优待,引起刘邦其他将校的不满,纷纷跑到刘邦跟前说陈平的坏话。说陈平不过是个花瓶子,不一定真有本事。而且先是在魏国不受重用,然后去了项羽那边,也混不下去,这才到了咱们这边,得大王恩宠,才有了现在的地位。而且在家乡名声就不好,跟他嫂子私通。而且,到了汉营收取贿赂,,送得多的就给好处,送得少的就给予打击。

如果说“盗嫂受金”属于个人品行问题的话,那么陈平一再改换门庭,则事关忠诚了。因此刘邦不得不问。这个时候,陈平脸不红心不跳的告诉人们,品行和能力是可以分开的。既然别人不重用我,我当然可以另找东家。我只身一人,没有钱怎么过日子。刘邦果然马上就疑虑顿消,对陈平倍增好感。这也说明为什么刘邦能够成功,实用至上,只要对自己有帮助就行。

陈平没有让刘邦失望。他六出奇计,为刘邦最终平定天下立下汗马功劳。正如刘邦因为实用重用陈平,而陈平的奇计也是只问目的,不择手段。最典型的是荥阳之战,为了达到目的,他竟然派出2000妇女出阵,一批一批地从东门出去,把项羽的军队吸引到东门,刘邦则趁乱从西门逃脱。目的是达到了,但是那些妇女的遭遇,大家脑补一下吧!

临终之前,刘邦感觉到吕后势力太大,深怕她跟她妹夫樊哙串通一气,危害刘姓江山,决定派陈平去诛杀掉当时还在前线领兵平的叛樊哙。老谋深算的陈平,已经预感到改朝换代的时候来了。一旦刘邦逝世,那么朝政大权一定会落到吕后的手里。老刘家这条船,随时都有倾覆的可能。如果自己依照刘邦的指令,诛杀掉樊哙,简直就是自己拿刀抹自己的脖子。到了前线,狡猾的他只是把樊哙绑上囚车,送到长安,由刘邦自己处置。才走到一半,就听到刘邦去世的消息。陈平马上不管不顾跌跌撞撞地跑入宫中,跪倒在汉高祖的灵前,放声大哭。吕后姐妹听说樊哙没死,都松了一口气。陈平请求留在长安,吕后也答应了。陈平从而避免了一场灭顶之灾,再次保全了自己。就这样,陈平由刘邦身边的重要谋士,华丽的转身为吕后的——“走狗”,从后来的事情看,这两个字还是准确的。汉惠帝去世之后,吕后称制,行天子之权,想要背弃刘邦的“白马之盟”,立娘家吕氏诸兄弟为王,陈平积极表态,卖力讨好吕后。吕后先后立吕氏家族四人为王、六人为侯,陈平都一一顺从。

只为自己利益权势着想的陈平,从来都是三心二意,两面三刀的家伙。他既然能背弃刘邦的“白马之盟”,自然也不会对吕氏有什么什么忠心耿耿、忠贞不渝的高风亮节。汉高后八年吕后病重,陈平再次意识到,吕后这些年来大权在握,一手遮天,但是这棵多年来遮住刘家天空的大树,马上就要倒塌,刘氏皇族马上就要崛起。要想保全自己,就要积极消灭诸吕,连根刨掉,永绝后患,以此作为取悦刘氏皇族的进身之阶。吕后病逝,齐王刘襄率先发兵,,陈平和周勃趁机里应外合,策划了一场政变,尽除诸吕,然后迎取代王刘恒进京为帝,这就是文帝。现在,陈平摇身一变,从一个“吕党”变成了刘氏社稷的一大功臣。

陈平早年为乡亲们分肉的时候,被乡亲们称赞说陈平做的很好。陈平大言不惭的说,如果日后让我做宰相治理天下,和今天分肉做的一样好。到了孝文帝时期,也就是陈平最后的岁月了,陈平真的做到丞相。

陈平作为一个政治上的投机分子,依靠对政治气候极其敏感,而反复无常,确实是做成了政治斗争的一个“不倒翁”,他没有对任何一个主公善始善终过。魏王、项羽,刘邦和吕后,无一例外。

在项羽阵营的时候,暗中帮助刘邦逃走;预感到刘邦要完,开始考虑投靠吕后;吕后病重,陈平则开始考虑诛灭诸吕,投身刘氏皇族了。

也许,陈平算是一个成功人士。但是他绝对不是一个值得信任的人。如果发生在民族危亡的年代里…………


七世猫哥


陈平出道晚,年龄比以上诸位都比较小,而且跟刘邦混的时间比较短。建国以后,陈平封侯排名靠后,在后期才真正显现光芒。

一、汉初三杰地位无可替代

陈平相对于韩信、张良、萧何等三杰,年龄尚浅,性格轻浮,做事不稳,阅历不足,参加革命的时间不长,资历和名望无论是在刘邦内部,还是在天下间,都不足以成为刘邦的栋梁之材,更别提心腹大患了。



汉初三杰是一个地位的象征,一个能力的标榜,一个功劳的记录簿。不是有兵有地的七大异姓王可比拟的,也是丰沛嫡系们望洋兴叹的存在。刘邦视其为肱骨,韩信统领汉军百战百胜,张良决胜于千里之外,萧何是安定天下和后方的治政能臣,这都是刘邦争夺天下最需要的人才。

而陈平的到来,是锦上添花,但只能出一些阴谋诡计,对于大局只能推波助澜。汉初三杰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陈平这类人才虽然不多,但是也不缺,对于战局的影响并不是很大,所以陈平的作用在楚汉战争时是有限的。



二、陈平给刘邦的三个人情

陈平在鸿门宴上见过刘邦,就认为刘邦必成大器。鸿门宴结束后,刘邦虽被封王,但是被项羽软禁,必须跟随项羽左右,可谓是有名无实。张良和陈平也有交情,两人设计了一场大戏,让项羽放刘邦去汉中。刘邦心里可是记着陈平这个大人情。

刘邦还定三秦时,陈平立马从楚国阵营逃跑到刘邦阵营里。刘邦要打造任人唯贤的形象,又要做好加速楚国人才流失的工程,便拜陈平为都尉,地位骤升。陈平成为了刘邦的谋士,掌管了刘邦的黑暗力量-间谍。但由于陈平不是刘邦嫡系,又是西楚过来的,在刘邦内部地位受到质疑。



陈平第二个人情就是反间西楚君臣,救刘邦一命。刘邦被楚军困在荥阳一年,项羽又不同意和谈,情势岌岌可危。陈平挺身而出,先是动用4万斤黄金买通楚军将领,离间项羽与大将钟离昧。然后派使者出使楚营,演出一桩双簧,再度成功离间项羽与首席谋士范增。这两步从内部打垮了楚军的团结。第三步,同时用诈降、美人计、金蝉脱壳三大计策,让刘邦等一众将相逃出生天。

陈平第三个人情就是在白登之围。刘邦被匈奴大军围困了七天七夜,指望不了沛县的那帮老兄弟了,陈平再出美人计,打起了匈奴王后的主意,结果枕头风一吹,让刘邦再次逃出生天。



可以说,这三个人情都对刘邦有着救命之恩。只要陈平不谋反,刘邦必要保他一世的荣华富贵。

三、陈平的缺点是刘邦可控的

这小子虽然一肚子坏水,但很对刘邦的胃口。一来陈平油嘴滑舌,最能讨刘邦的欢心。二来两者都爱黄老之术,政治主张相投,陈平是刘邦治国的帮手,尤其是剪除异姓王行动。三来陈平和刘邦性格很像,都不喜爱从事农业生产,都有一颗逐梦的心。

在刘邦的眼里,陈平是一块未雕琢的璞玉,需要时间来加以培养。从陈平投刘邦开始,刘邦就把陈平带着身边,培养这个有前途的年轻人。



尤其是张良退隐后,陈平替代了张良的位置,开始开启了他的光芒。在日后的论功行赏上,将昔日与洛阳并肩的曲逆五千户封给了陈平。

刘邦宠陈平,让陈平遭到了沛县老兄弟们的妒忌。周勃、灌婴等人在刘邦面前进馋,说陈平盗嫂受金,品行不端,不可重用。但在魏无知的劝言下,意思表明了:现在是战争的关键期,要不拘一格降人才。刘邦最终还是重用了陈平。



这件事给刘邦一个坏印象:陈平这小子性格轻浮,做事不够稳重,日后要好好敲打一下,暂时不能重用。陈平的升迁之路经历了一道难关,资历还是需要慢慢熬的,不能像韩信那样一飞冲天。

陈平有着战略家级别的敏锐洞察力,比起张良也只差一筹。张良毕竟还是有名师带进门,难能可贵的是陈平无师自通。楚汉战争的尾端,陈平能抓住时机,设计封韩信为齐王,再利用韩信杀项羽,最后设计陈州捉韩信,一套这一套,不得不说陈平太优秀了。



在刘邦弥留之际,要为帝国选择辅政大臣。首席是萧何,次者曹参,然后说到陈平,评价其为“智有余,然难独任”。不过有稳重的王陵帮他,还是可以胜任的,可见陈平在刘邦心目中是可控的。



四、陈平在后期成为了政治老油条

陈平很会搞关系,在刘邦这个大腹黑的熏陶下,迅速成为了官场上的老油条。以前周勃等人诋毁他,他并不计较,反而不计前嫌地与沛县兄弟团搞好关系。

比如智释樊哙这件事,一来完美解决刘邦交代的任务,二来搞好了樊哙等沛县兄弟团的关系,三来得到了吕后的赏识,可以说又是一个一石三鸟之计。这件事情也成为了陈平在吕后执政八年时的政治资本。



吕后病逝,西汉王朝的继承又出了问题,是刘氏延续,还是吕氏取而代之?在当时又是一个极为棘手的站队问题。陈平与周勃联手,快刀斩乱麻,直接将吕氏清除,拥立文帝即位,成为了从龙之臣,陈平再次高升,成为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

陈平又在丞相上玩了一手,资历不足为由,将右丞相让给了周勃,自己做左丞相。事后,文帝考察两位执政能力,陈平与周勃的能力高下可见一斑,陈平为周勃说好话,周勃就坡下驴,辞了丞相之职,陈平成为了唯一的丞相。



陈平由一个举止轻浮的小子到大汉王朝的顶尖栋梁,刘邦在地府里也要庆幸自己培养了这么优秀的人才,为汉室传承,国家安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慵懒国王


馆主来了,我是無月,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这个问题,其实無月在前阵子也想过。之前回答过关于韩信、萧何、张良三人不同结局的问题,回答的时候,也想到了陈平这个人,他也很贪恋权柄,可却顺风顺水,这样的另类,是值得思考的。

無月想了想,觉得可能是因为以下几个原因:

功劳不是最大

陈平的功劳其实挺大,但还是不够大。

刘邦曾经说过,“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从这里可以看出,在刘邦眼里,这三人分别在三个方面做到了第一,因此这三个人的功劳都是分别最大的。

而陈平呢?陈平主要的工作是谋士,但相比张良,则还是差的远了一些。

所谓枪打出头鸟,并未做到第一的陈平,自然少了一些被当做靶子的机会。

根基也不够深

刘邦起事靠的是沛县集团,这帮老伙计帮刘邦打下江山,无论是在朝堂上,还是在汉军中,都拥有极高的威信,有一定的拥护者,这是为统治者所忌惮的。

而陈平是从楚军半路投靠刘邦的,平时主要是给刘邦出主意,也不带兵打仗,对刘邦的威胁自然就小了很多。

见风使舵,足够机灵

这是陈平得以在充满风险的政治生涯中得以保全的最关键原因。

陈平懂得主上的心思和喜好,总是瞅准风向,选择胜利的一方站队,因此得以保全自己。


从陈平智释樊哙这个故事就可以看出陈平这个人的心思有多玲珑了。

公元前195年,高祖刘邦击败叛军英布归来,创伤发作病倒了。刚回到长安,又听说燕王卢涫叛变,就派樊哙以相国的身份率军去讨伐。樊哙走后,有人对高祖说:“樊哙跟吕后串通一气,想等皇上百年之后图谋不轨。皇上不能不早加提防。”高祖对吕后干预朝政,早已不满,听说吕后又跟她妹夫樊哙串通一气,立时觉得情况严重了,他决意临阵换将,与陈平计议此事,最后,采用陈平的计谋,以陈平的名义前往樊哙军中传诏,在车中暗载大将周勃,等到了军营里,才宣布立斩樊哙,由周勃夺印代替。

高祖要陈平尽快地把樊哙的头取来,让他检验。陈平、周勃当即动身,在途中边走边细心合计。陈平说:“樊哙是皇帝的老部下,劳苦功高。况且他又是吕后的妹夫,可以说是皇亲国戚,位高爵显。眼下,皇帝正在气头上,万一他后悔了,我们怎么办?再说皇帝病得这么厉害,再加上樊哙是吕后的妹夫,她们姐妹二人必然会在皇帝身旁搬弄是非,到那时难免会归罪于咱们两人。”周勃一时没有了主张,便问:“难道把樊哙放了?”陈平说:“放是不能放的,咱们不如把他绑上囚车,送到长安,或杀或免,让皇上自己决定。”周勃也认为这是个好主意。到了樊哙的军营前,陈平命人筑起一座高台,作为传旨的地方,另外又派人持节(一种信符)去叫樊哙。樊哙得知只有文官陈平一个人前来,认为只是传达平常的敕令,也没多想,立即一个人骑马赶来接诏。

不料,台后忽然转出武将周勃,当即将樊哙拿下,钉入囚车。周勃又立即赶到中军大帐,代替樊哙,由陈平押解囚车返回长安。当走到半路,陈平忽然听说刘邦病故。他想:朝中必然由吕后主持政事,这可糟了。唯一可喜的是,幸亏先前未斩樊哙,还好向吕后交待。可即便如此,也怕夜长梦多,会有人在吕后面前说他的坏话,一定要先赶到长安,把自己的事解释清楚。他立即策马赶往长安,路上遇到使者传诏,让他屯戍荥阳。

于是,他又生一计,跌跌撞撞地跑入宫中,跪倒在汉高祖的灵前,放声大哭,边哭边说:“您让我就地斩决樊哙,我不敢轻易处置大臣,现在已经把樊哙押解回来了。”这明明是说给活人听的,是在向吕后表功。吕后姐妹听说樊哙没死,都松了一口气。看着陈平泪流满面的样子,就宽慰陈平。陈平又趁机请求留在长安,吕后也答应了,还拜他为郎中令,辅助新皇。


以上为無月个人观点,原创作品,请勿抄袭

無月文化,品读经典,品味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