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外國留學生是如何學習和生活的?

雨微風輕


大唐盛世,是後人對於唐朝的評價,而 唐朝本身也是中華歷史上一個百花齊放的重要時期,這一點不光體現在文化、宗教上,在對於傳播文化向世界上,也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唐朝可以說是如今被國外提起最多的一箇中國朝代,也成了一部分人對於中國歷史的代名詞。

這樣一個時期,自然不會少了各國之間的交流,除了正常的邦交之外,留學生也是其中之一,可千萬不要認為只有改革開放後才有外國留學生來我們中國學習哦!

說起留學,則不得不提起當時的首都,也就是長安這座歷史古城。在大唐統治的三個世紀之間,幾乎所有的亞洲國家都曾經有人進入過這座著名的首都之中,尤其是朝鮮與日本最多。

甚至留學生這個詞,也是由當時的日本遣唐使創造出來的,他們的目的自然是為了學習唐朝先進的政治、文化等。

那麼唐朝是什麼態度呢,其實是非常開放的,對於這些留學生,唐王朝不僅允許他們參加科舉考試,而且還對其中一些優秀者授予官職。

可以說是一個非常開放的國度。我們來看一下歷史記載:

《資治通鑑》記:“於是四方學者雲集京師,乃至高麗、百濟、新羅、高昌、吐蕃諸酋長亦遣子弟請入國學,聖堂講筵者至八千餘人。”

《貞觀政要》記:“四方儒生負書而至者蓋以千數。俄而吐蕃及高昌、高麗、新羅等諸夷酋長,亦遣子弟請入於學。”

現在我們熟知的清代國子監,在北京十分知名,常常吸引大批遊客前來,唐朝自然也有國子監這個職能部門,而且不止一處,甚至為了留學生還在東都洛陽設置國子監,稱為“東監”。有為外國人特設的“賓貢進士”

而這就是學校,也是這些外國學子學習的地方,其規章制度為修業年限九年,九年後參加考試。相當於畢業,其中監司又會從考試合格者中挑選出兩三百人推薦到尚書省,與鄉貢一同接受禮部考試。這就相當於現在的進入了更高等學府的考試,有了進修的資格。

而且為了照顧留學生,還有特別的規則,在命題、閱卷、發榜方面有所區別,降低了錄取標準,以示優待。

而生活方面,則各有不同,像是《遣宿衛學生首領等入朝狀代新羅王作》中就提到當時他們的國家新羅會向留學生提供“買書金”,而“讀書糧”及“冬春時服”則由唐朝廷供給,為使他們專心向學。

也就是說生活方面,本身吃穿大唐是提供的,但是其他的消費,一概不管,需要本來國家提供,當然各國狀況不一樣,是否提供這方面補助也就不一了。

而在這些留學生之中,日本的阿倍仲麻呂算是比較有名的一位,從他的身上我們也可以大概看出在唐朝留學生的狀況。

阿倍仲麻呂十九歲成為留學生,僅僅十年,不僅畢業,更是考取了官職,成為了校書郎,這也是第一位在中國取得官職的日本人。

甚至由於其出色的才學,還被唐玄宗賞識,賜中文名晁衡二字,足見對於留學生唐朝是沒有絲毫偏見的。

而且唐朝還開創了先河,從那之後,五代、宋、元、明各朝都有外國留學生到中國參加科舉。也促進了中華文化的傳播,據史書記載,有許多學生歸國後積極傳播大唐文化。


井夫子


大唐歡迎留學生的到來,當你到了大唐, 上學的全程住行都免費,到長安了還有官員熱情迎接,讓你時刻都是有身份有面子的留學生。到長安與官員聯繫上後,各種熱情迎接將讓你感受到作為一名留學生的光榮。 在大唐國子監學習,你不用半工半讀,不用拼命地申請全額“獎學金”,需要的僅僅是自己過硬的漢語知識,還有一股刻苦好學的精神。留學生待遇非常好,要求自然高,在國子監,你將會和大唐的本土學子們一起學習和生活,你們的教材一樣、老師一樣,考試內容也一樣,最後你也可以一樣考試做官,全看個人天分和學術水平。你可以和大唐的文人們做好朋友,在那個詩歌盛行的年代,如果有人願意為你寫詩,那不僅說明你漢語水平和學術水平真的不錯,也代表你徹底融入了大唐的圈子。當然,收穫滿滿的你也可以回到祖國,做一個傳播大唐文化的使者,教自己的學生,回到祖國傳道授業,告訴他們你曾經在大唐的點點滴滴,應該是一件很光榮的事情



來大唐留學的外國留學生們,可以在國子監學習,在長安生活。但長安繁華,久居當然不易,生活費應該很貴,付不起怎麼辦?要不要申請全額獎學金?在那個時代有沒有?辛苦一點兒,半工半讀能完成學業嗎?等等。
這一切都不是問題,不必擔心錢的問題,因為鴻臚寺,是外國留學生在天朝上國最溫暖的家,時刻都在關心著你。在國子監學習的留學生,一切吃的穿的用的都由鴻臚寺無償提供。是不是感覺自己作為留學生很佔便宜?不需要太驚訝,只要是在國子監學習的學生,吃喝國家都包了。都不愁,中國學生全部都有“國子監全額獎學金”,吃住全包,還有衣服穿。而留學生入學的待遇和中國學生一樣, 只是產生的一切費用報銷途徑不一樣,是由鴻臚寺負責報銷。


Believe肆懷


唐朝的國力非常強盛,對外來文化持包容態度,所以當時有許多國家留學生來到唐朝都城長安學習,有一些選擇居住在中國。

這些外國學生一般會就讀於國子監,國子監包括國子學、太學、四門學。外國學生進不了國子學,一般在太學就讀。

外國學生包括百濟、新羅、高麗,日本等國的留學生和高昌、吐蕃等國的國王或酋長的子弟。其中日本學生居多,而有名的如阿倍仲麻呂(中文名晁衡)。

外國留學生生活上是包吃包住。

學習上則特別嚴格,入學有嚴格的禮儀教育,相當於今天的軍訓。考勤特別嚴格,違反規定會被退學,放假嚴格。但是未來的前途好,可以去各單位實習,或通過科舉考試求取功名,所以最後外國留學生很多都選擇留下來當官。





快渴死的大魚


唐朝時期經濟繁榮,科技文化水平發達,佛教文化興盛,教育水平也處於世界領先地位,因此影響了周邊國家。日本、新羅、高麗(今朝鮮)等國不斷地派遣留學生與留學僧來唐學習文化知識。隨正式遣唐史來唐的有13批,每批20個人上下。其中數日本派遣的人數最多,例如著名的晁衡(阿倍仲麻呂)就是日本人,在唐54年,且位至左散騎常侍。

如此龐大的留學生與僧唐皇室是如何管理的呢?

第一,專門設置管理這些外國人的機構—鴻臚寺。鴻臚寺原本是處理國家外交事物的機構,後經過發展成為管理國家外交事物與留學生的機構。來唐的留學生與僧必須在鴻臚寺進行學籍登記,登記後鴻臚寺根據政策分給這些人衣食住宿,且負責與禮部溝通對應的教學課程。鴻臚寺根據登記時間判斷學籍年限,若滿,則呈報送其回國。

第二,來唐的學生應統一在國子監學習,然而這些學生水平各有高下,不適合同時進學。於是就出現了分年紀制度。初來語言能力較低、不通儒學的學生就留在鴻臚寺,由國子監派先生去教學,等達到一定水平後,再進入國子監學習。



第三,留學僧不在鴻臚寺與國子監學習,而是到西明、慈恩、龍興等寺學習,學成回國的僧侶傳播了佛教文化,使唐更加繁榮昌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