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外国留学生是如何学习和生活的?

雨微风轻


大唐盛世,是后人对于唐朝的评价,而 唐朝本身也是中华历史上一个百花齐放的重要时期,这一点不光体现在文化、宗教上,在对于传播文化向世界上,也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唐朝可以说是如今被国外提起最多的一个中国朝代,也成了一部分人对于中国历史的代名词。

这样一个时期,自然不会少了各国之间的交流,除了正常的邦交之外,留学生也是其中之一,可千万不要认为只有改革开放后才有外国留学生来我们中国学习哦!

说起留学,则不得不提起当时的首都,也就是长安这座历史古城。在大唐统治的三个世纪之间,几乎所有的亚洲国家都曾经有人进入过这座著名的首都之中,尤其是朝鲜与日本最多。

甚至留学生这个词,也是由当时的日本遣唐使创造出来的,他们的目的自然是为了学习唐朝先进的政治、文化等。

那么唐朝是什么态度呢,其实是非常开放的,对于这些留学生,唐王朝不仅允许他们参加科举考试,而且还对其中一些优秀者授予官职。

可以说是一个非常开放的国度。我们来看一下历史记载:

《资治通鉴》记:“于是四方学者云集京师,乃至高丽、百济、新罗、高昌、吐蕃诸酋长亦遣子弟请入国学,圣堂讲筵者至八千余人。”

《贞观政要》记:“四方儒生负书而至者盖以千数。俄而吐蕃及高昌、高丽、新罗等诸夷酋长,亦遣子弟请入于学。”

现在我们熟知的清代国子监,在北京十分知名,常常吸引大批游客前来,唐朝自然也有国子监这个职能部门,而且不止一处,甚至为了留学生还在东都洛阳设置国子监,称为“东监”。有为外国人特设的“宾贡进士”

而这就是学校,也是这些外国学子学习的地方,其规章制度为修业年限九年,九年后参加考试。相当于毕业,其中监司又会从考试合格者中挑选出两三百人推荐到尚书省,与乡贡一同接受礼部考试。这就相当于现在的进入了更高等学府的考试,有了进修的资格。

而且为了照顾留学生,还有特别的规则,在命题、阅卷、发榜方面有所区别,降低了录取标准,以示优待。

而生活方面,则各有不同,像是《遣宿卫学生首领等入朝状代新罗王作》中就提到当时他们的国家新罗会向留学生提供“买书金”,而“读书粮”及“冬春时服”则由唐朝廷供给,为使他们专心向学。

也就是说生活方面,本身吃穿大唐是提供的,但是其他的消费,一概不管,需要本来国家提供,当然各国状况不一样,是否提供这方面补助也就不一了。

而在这些留学生之中,日本的阿倍仲麻吕算是比较有名的一位,从他的身上我们也可以大概看出在唐朝留学生的状况。

阿倍仲麻吕十九岁成为留学生,仅仅十年,不仅毕业,更是考取了官职,成为了校书郎,这也是第一位在中国取得官职的日本人。

甚至由于其出色的才学,还被唐玄宗赏识,赐中文名晁衡二字,足见对于留学生唐朝是没有丝毫偏见的。

而且唐朝还开创了先河,从那之后,五代、宋、元、明各朝都有外国留学生到中国参加科举。也促进了中华文化的传播,据史书记载,有许多学生归国后积极传播大唐文化。


井夫子


大唐欢迎留学生的到来,当你到了大唐, 上学的全程住行都免费,到长安了还有官员热情迎接,让你时刻都是有身份有面子的留学生。到长安与官员联系上后,各种热情迎接将让你感受到作为一名留学生的光荣。 在大唐国子监学习,你不用半工半读,不用拼命地申请全额“奖学金”,需要的仅仅是自己过硬的汉语知识,还有一股刻苦好学的精神。留学生待遇非常好,要求自然高,在国子监,你将会和大唐的本土学子们一起学习和生活,你们的教材一样、老师一样,考试内容也一样,最后你也可以一样考试做官,全看个人天分和学术水平。你可以和大唐的文人们做好朋友,在那个诗歌盛行的年代,如果有人愿意为你写诗,那不仅说明你汉语水平和学术水平真的不错,也代表你彻底融入了大唐的圈子。当然,收获满满的你也可以回到祖国,做一个传播大唐文化的使者,教自己的学生,回到祖国传道授业,告诉他们你曾经在大唐的点点滴滴,应该是一件很光荣的事情



来大唐留学的外国留学生们,可以在国子监学习,在长安生活。但长安繁华,久居当然不易,生活费应该很贵,付不起怎么办?要不要申请全额奖学金?在那个时代有没有?辛苦一点儿,半工半读能完成学业吗?等等。
这一切都不是问题,不必担心钱的问题,因为鸿胪寺,是外国留学生在天朝上国最温暖的家,时刻都在关心着你。在国子监学习的留学生,一切吃的穿的用的都由鸿胪寺无偿提供。是不是感觉自己作为留学生很占便宜?不需要太惊讶,只要是在国子监学习的学生,吃喝国家都包了。都不愁,中国学生全部都有“国子监全额奖学金”,吃住全包,还有衣服穿。而留学生入学的待遇和中国学生一样, 只是产生的一切费用报销途径不一样,是由鸿胪寺负责报销。


Believe肆怀


唐朝的国力非常强盛,对外来文化持包容态度,所以当时有许多国家留学生来到唐朝都城长安学习,有一些选择居住在中国。

这些外国学生一般会就读于国子监,国子监包括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外国学生进不了国子学,一般在太学就读。

外国学生包括百济、新罗、高丽,日本等国的留学生和高昌、吐蕃等国的国王或酋长的子弟。其中日本学生居多,而有名的如阿倍仲麻吕(中文名晁衡)。

外国留学生生活上是包吃包住。

学习上则特别严格,入学有严格的礼仪教育,相当于今天的军训。考勤特别严格,违反规定会被退学,放假严格。但是未来的前途好,可以去各单位实习,或通过科举考试求取功名,所以最后外国留学生很多都选择留下来当官。





快渴死的大鱼


唐朝时期经济繁荣,科技文化水平发达,佛教文化兴盛,教育水平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因此影响了周边国家。日本、新罗、高丽(今朝鲜)等国不断地派遣留学生与留学僧来唐学习文化知识。随正式遣唐史来唐的有13批,每批20个人上下。其中数日本派遣的人数最多,例如著名的晁衡(阿倍仲麻吕)就是日本人,在唐54年,且位至左散骑常侍。

如此庞大的留学生与僧唐皇室是如何管理的呢?

第一,专门设置管理这些外国人的机构—鸿胪寺。鸿胪寺原本是处理国家外交事物的机构,后经过发展成为管理国家外交事物与留学生的机构。来唐的留学生与僧必须在鸿胪寺进行学籍登记,登记后鸿胪寺根据政策分给这些人衣食住宿,且负责与礼部沟通对应的教学课程。鸿胪寺根据登记时间判断学籍年限,若满,则呈报送其回国。

第二,来唐的学生应统一在国子监学习,然而这些学生水平各有高下,不适合同时进学。于是就出现了分年纪制度。初来语言能力较低、不通儒学的学生就留在鸿胪寺,由国子监派先生去教学,等达到一定水平后,再进入国子监学习。



第三,留学僧不在鸿胪寺与国子监学习,而是到西明、慈恩、龙兴等寺学习,学成回国的僧侣传播了佛教文化,使唐更加繁荣昌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