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雍正要將貝加爾湖周邊的土地割讓給沙俄?

吳昆明123------


這個問題提得很揪心,因為貝加爾湖的淡水資源是一片無盡的財富。他擁有全球1/5的淡水,它的儲水量比整個波羅的海還要多,但是已不屬中國。



一、中國曆代王朝一直對貝加爾湖缺少實際有效控制。

這個地區最早和中國有關要上溯到西漢時期。霍去病大軍北擊匈奴時,封禪狼山,飲馬北海,北海指的就是貝加爾湖。蘇武在這裡牧羊了19年。其實這都說明當時這是匈奴人的地方,但並不是漢王朝統治的地方。當然你也可以說匈奴也是古代中華民族的一員,不過他的確沒有受中央王朝的直接管轄。


後來柔然人崛起,鮮卑人崛起,突厥人崛起,回鶻人崛起,無論哪個民族在北方強大,貝加爾湖畔始終都是遊牧民族你來我往的棲息地。到了清朝時期,滿清朝廷曾經實施聯蒙制漢的政策,朝廷和蒙古王公互相聯姻,封鎖邊塞,杜絕漢人向北移民。這樣始終都沒有改變貝加爾湖畔少數部族根據氣候的變化,過著遷來遷去的遊牧生活。

需要強調的是,遊牧民族沒有太明確的國界,他們逐水草而居,並不會住在一塊兒土地上不走。農耕民族的漢族則截然不同,一但開發了一塊土地,會墾荒置業,世代相傳,人聚集了之後,朝廷會設置管理機構進行有效管轄。所以呀!在俄羅斯人的眼裡,中國古代從來沒有對這個地方有過有效統治。而恰恰個地方缺乏固定居民,人口稀少,遠離中國核心地區。在天時地利人和都不佔優的情況下,這個地區確實很容易被別人控制。



二、康熙時期已經對這個地方的丟失埋下了伏筆。

古時候中國人稱高緯度地區為苦寒之地,其實,歷史也印證了南方民族很少去侵略北方民做,大多數的時間都是北方統一了南方。同為高緯度地區的俄羅斯人已經崛起,他們大肆侵入亞洲,佔領了人煙稀少的西伯利亞,抵達遠東。這個時候,康熙皇帝正在平叛三藩之亂,國家的重點著眼於三藩問題,臺灣問題,葛爾丹部問題。貝加爾湖領土的問題這幾個問題相比,根本就不是一個等量級的。等這些問題都一一解決了,俄國人已經逼近了黑龍江流域。康熙皇帝這才派人北上抗俄!在雅克薩經歷了一番交鋒之後,兩國簽訂了《尼布楚條約》。條約對於東北方向的勘界問題有了明確約定,但並沒有提及貝加爾湖的歸屬。蒙古人和滿洲人來說,更為溫暖的南方才是真正的有誘惑力的地方。由於缺少人口和有效的經營,地區北俄國人逐步的滲透,也設置了許多據點,形成了實際佔領。用俄國人的話說,這裡本來就是無主之地,無人之地。清王朝實際上在這個時期已經失去了對這個地方的控制。



三、放棄貝加爾湖是雍正為維護北方的安定做出的讓步。

《尼布楚條約》簽訂之後,北方邊境其實並沒有太平。俄國人仍然南下騷擾,雍正皇帝派隆科多和圖裡琛和俄國人談判。雍正皇帝也明明知道俄國人不會自動退出貝加爾湖地區,但他為了打壓隆科多,就把這場談判變成了清廷政治角力的現場,所以這場和俄國人的交鋒,從一開始我明顯處於劣勢。


雍正剛剛登上大位的時候,政治上還不算穩定。康熙晚期上演的爭嫡影響還沒有散去,地方上有些勢力還各懷鬼胎,西北地區的羅卜藏丹津的叛亂才是心頭大患。而貝貝加爾湖地區卻遠離國家核心地帶,不能從中獲取資源,若遠征還勞民傷財。況且,這個地區早已在沙俄的控制之下,要勞師遠征把它奪回來,不能給朝廷提供更多的資源支持。更要命的是,準格爾汗國對大清虎視眈眈,一直衝突不斷,如果沙俄和準格爾聯合起來一起進攻清朝,那清朝可就有大麻煩了。乾脆為了維護北方邊境的安定,雍正皇帝正式承認了沙俄對這片土地的控制。當然這種讓步,對未來平叛準格爾部,收復整個新疆,提供了不少政治支持。


從今天的角度看,貝加爾湖戰略資源非常豐富,但在古時候,在不缺淡水,也沒有熱兵器的情況下,貝加爾湖對於中央王朝就是雞肋。所謂有得也有失,雍正在貝加爾湖問題上的讓步,也換取了國家的安定。


牧漁子


以現在的標準,領土自然是神聖而不可侵犯的,一寸山河一寸血嘛,拿多少錢都不換的。

但在以前,領土概念並不完善,這土地說到底就是可以拿來做交換的,在當時特定的歷史環境下,康熙和繼任的雍正皇帝做出的特定選擇。

固然,貝加爾湖,這片擁有全世界五分之一淡水儲量的海一般廣闊的大湖,至今還是讓不少人對它的失去而痛心不已,但還是得站在當時人的立場,去了解那時候皇帝的處境,切不可輕易就斷言這些皇帝是“出賣國土”的昏君。

古人,既然是古人,自然只能站在他們的時代侷限基礎上,做他們認為對的事情。

放遠了點說,在明朝和後金政權彼此爭奪不休的時候,俄羅斯人的探險隊已經通過上百年的東進,滲透到了貝加爾湖一帶,以探險隊為先遣,後續的俄軍部隊沿著安加拉河-色楞格河-貝加爾湖,已經達到了今天的蒙古國地界。另一支俄軍則達到了今天的石嘞喀河流域,差不多在今天的黑龍江北部一帶,這些俄軍在當地建立城堡,尋找皮毛,並向當地的少數民族徵收賦稅,如果當地人抗稅,俄軍就以殘酷的刑罰來處罰他們。

這樣的情況持續了幾十年,沙俄在當地已經形成了強有力的統治。

而此時的清朝,前期在東北,後金時期,忙著整合內部、征服朝鮮和西邊的蒙古諸部,以及和大明的軍隊死磕,後半期,忙著入關、討伐農民軍、統一全國、剿滅南明、平定三藩之亂等等,等到國內的事情忙的差不多了,西部的準噶爾部已經成為心腹大患。

當時的準噶爾控制的土地已經多達500多萬平方公里,號稱擁有30萬大軍,還有從沙俄等地穿來的火器和鎧甲等武裝,戰鬥力極其彪悍,在很多時候,清軍都不是對手。

而在當時的大清和沙俄之間,就隔著一些力量比較小的蒙古部落國家勢力,這些小部落大都臣服於滿清,當然也是因為相對準噶爾相比,他們太弱小了,不得已投靠了大清。

當然,相對於大清的力量,沙俄在遠東的力量是非常弱小的,即使到了雅克薩之戰,數千清軍對陣的不過是400多俄軍,而那些到處探路的俄國探險隊一般都只有幾十人。

但那時候,人們的國際視野都比較廣了,雖然俄軍只有這麼點人,但都知道他們後面還有一個龐大的沙俄帝國。

所以,當時準噶爾再牛逼,也斷然不敢打沙俄的主意,當時沙俄和準噶爾屬於比較友好的關係,沙俄把準噶爾當做可以利用的強大力量,在武器和資金上支持它,還積極和準噶爾開展互市貿易,幫助其加強實力。

康熙後期,簽訂《尼布楚條約》時,俄國人就認為這裡早就是我們的領土,你們大清以前並不管理這裡,這裡除了一些本土少數民族,並沒有一個強有力的國家統治存在。

康熙的考慮,可能也不是不在乎那些北方的土地,但是對當時的農業文明來說,漠北甚至更北的土地搞不了農業開發,天寒地凍,沒什麼意思。

而準噶爾的威脅是實實在在的,準噶爾的實力,遠比當初的後金政權要強大的多的多,這是擺在清朝面前的巨大現實威脅。

康熙發起的雅克薩之戰,說白了就是以打促和,逼著沙俄軍隊以後不要搞事情,在談判的時候儘可能滿足沙俄的條件,以避免未來沙俄和準噶爾穿一條褲子,避免出現大清與準噶爾交戰時,出現沙俄這個不確定因素。

條約簽訂後,再往後的幾十年,俄國人果然收斂了不少,但他們依然還是不斷在蒙古和漠北地區蠶食土地,一點一點地向前拱。

於是,到了雍正朝,皇帝再次和沙俄進行談判,當時的準噶爾已經到了全盛時期,領土面積達到了700萬平方公里,萬一準噶爾和沙俄聯手,那對大清絕對是萬萬不利的。

對於談判,雍正皇帝的態度和父親是一樣的,他向談判代表發出了“切勿逞強爭執無用之地”的指示。

對於大清來說,那些土地並沒什麼用處,大清對他們的控制也只是名義上的,失去也就失去吧,如果能換來沙俄在未來的戰事中保持中立,那倒也是挺好的事情。

在《布連斯奇條約》裡,大清把西至沙賓達巴哈、東至額爾古納河之間的大片土地都給了俄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