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子莫若父,大二没有听范蠡的话,二儿子被杀,范蠡追悔莫及!

范蠡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位智者,他深谙谋身之道,他通过自己的计谋和满腹的才华,常常将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但就是这样一位智者,在处理自己的亲情上,在处理二儿子的事情上,却犯了常人所犯的致命的错误,导致了他的二儿子,在本来可以生还的情况下,却命丧黄泉,令他追悔莫及。

在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在范蠡的协助下大破吴师,从而迫使吴王夫差自杀身亡。越王感念范蠡功劳卓著,便封为上将军。

但是范蠡通过和勾践长时间的相处,他看出了勾践的为人是属于那种“可以共患难,不可与共安乐”的人。

知子莫若父,大二没有听范蠡的话,二儿子被杀,范蠡追悔莫及!

于是范蠡痛下决心,抛弃了本来属于自己的荣华富贵,于是,他便北上入齐,隐姓埋名,经商,经过自己的艰苦的创业,成为了巨富,世称“陶朱公”。

范蠡虽然在政治上和商业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天有不测风云,朱公的二儿子因杀人犯罪,被因禁在楚国。

当范蠡听说这件事情后,心情是很坦然的,朱公说:“系人抵命,理所应当。然我听说‘千金之子不死于市',也许还有办法解救。”便心生一计,令他的小儿子到楚国去探望。

范蠡安排妥当以后,便令小儿子立刻起程去楚国,临行时,范蠡嘱咐小儿子带了一千镒黄金,置手粗布袋中,并用一辆牛车装载布袋。

小儿子将要上路,朱公的大儿子却也执意要去,百般央告,朱公的态度很坚决,任凭大儿子言辞凿凿,就是不松口,不允许大儿子前去。

大儿子见状,十分不高兴,对朱公道:“长子职责,名为“家督”,如今二弟犯罪,父亲不派长子去探望,偏偏派小弟去,就等于是责我不贤了。”

知子莫若父,大二没有听范蠡的话,二儿子被杀,范蠡追悔莫及!

大儿子说完后,声泪俱下,感觉父亲低估了处事的能力,就要自杀。他的母亲见状,也向朱公为长子讲情道:“仅派少子前往,是否能救活二儿子,还未可知,如今大儿子又要寻死寻活的,你是那么一个有远见的人,怎么能把事情处理成这样呢?”

朱公无奈,只好派大儿子也去探望,并写信一封令其携带,要大儿子到了楚国以后,一定要将信先交给他的老朋友庄先生。临行时,朱公反复叮嘱大儿子道:“到了那里,一定要将千镒黄金送到庄先生家中,任凭他来处置,凡事悉听庄先生,千万不要和他争辩。”

大儿子到了楚国,找到了庄先生的家。只见庄先生家境贫寒,室内值钱的物件,是少之又少。几间破旧的房屋靠近外城,前面是一大片野菜地。而且当地居民皆为贫民,并无一家富户。

大儿子见状,心中有些犹豫不决,不知是否应该把千金交给他。但是迫于于父命,不得不拿出朱公的信及千金送与庄先生。

庄先生收下千金,看完信,便对朱公大儿子说道:“你可以走了,不要在这里停留,如令弟果真被放免出狱,也不要去追根问底。”

知子莫若父,大二没有听范蠡的话,二儿子被杀,范蠡追悔莫及!

大儿子告别庄先生出来,对庄先生的话,他心中是半信半疑的,为了让这件事情,做得很圆满,他擅自自作主张,并未返回陶地,也不相信庄先生真有回天之力,挽救二弟一命。

遂又用私自带出来的黄金,去贿赂楚国的一些权贵。

话说庄先生虽然家境贫寒,但却是安贫乐道的高土,交游十分广泛。他为人清廉,忠信正直,闻名于楚国。

楚王及群臣,各地来楚的读书人,都非常尊重他,把他当做传业授道的师长,他之所以收下朱公大儿子送来的千金,并不是有意接受,只不过将千金视为信物罢了,准备将事情办妥后再送还给朱公。

当朱公的大儿子走后,他便对自己的妻子道:“这是朱公的黄金,如果我生病去世,你务必记着日后归还于他。

于是庄先生便选择了适当时机进宫去会见楚王,对楚王道:“昨晚我观星相,陡然发现天上有的星星位置不对,恐怕对楚国不利。”

楚王历来尊重庄先生,对庄先生的话,可以说言听计从的,楚王便慌忙地问道:“如今该怎么办呢?”

庄先生十分自信地答道:“只有兴徳政,行善事,オ可以消除楚国当前所遇到的危难。”

楚王道:“先生您休息去吧!募人立即照办。”

知子莫若父,大二没有听范蠡的话,二儿子被杀,范蠡追悔莫及!

于是,楚王便派遣使者封闭了储存金、银、铜三钱的车房。

楚国受贿的权贵们得知消息,便立即派人告诉朱公的大儿子道:“国王就要大赦了,令弟可以得救了。”

朱公的大儿子听到这个消息后,不由得大喜,便问道:“何以见得?”使者答道:“楚王每次大赦,都要封闭储存三钱之库。作夜,三钱之库已被楚王下令封闭。”

大儿子以为楚王大赦,是出于自己贿赂楚国贵族的功劳,并不知道是实出于庄先生之谋,便暗想道:“既已大赦,二弟是应当释放的,这不是枉送千金与庄先生,毫无意义,不如去索回。”

于是,大儿子又去见庄先生。

庄先生见他到来,非常惊讶,问道:“你还没有走吗?”大儿子道:“是的。当初是为了二弟之事来见庄先生,如今听说就要大赦,二弟自当会被释放,所以特来向先生辞行。”

庄先生稍微一揣测,便知其来意,微笑说:“既然令弟会被释放,那千金你还是取走吧!”大儿子却没有谦让,而是挺身走进屋里,将黄金携带而出,然后昂然而去。

庄先生心里很不痛快,感觉被小儿辈所戏弄,他由衷地认为不讲信义之人,不值得帮助。他便愤然地再次入宮,去见楚王,对楚王道:“君王大放天下,以德回报是星辰移位之事,自然再好不过,这是百姓之幸。

可是,我在外面,竟然听说到陶地的富豪朱公之子杀了人,现囚禁在楚国,他家用很多金钱来贿赂君王身边的人,所以,外面纷纷传说君王并不是体恤楚国百姓而实行大赦,实际上是为了朱公之子。”

知子莫若父,大二没有听范蠡的话,二儿子被杀,范蠡追悔莫及!

楚王闻言大怒道:“寡人虽然不德,又怎能为朱公之子而实行大赦呢?”遂下令将朱公之子斩首。朱公之子死后的第二天,楚王才正式下达放令。

朱公的大儿子听说这个消息,是十分的悲痛,但打错已经铸成,只得带着二弟的尸首返回家中。

他们的母亲和邻里都很悲痛。

知子莫若父,范蠡知道其中原委,唱然长叹道:“我本来就知道大儿子如去,二儿必死,所以当初我是严令不许他去楚国的。是我存有侥幸的心理。

大儿并不是不爱他的弟弟,只是他太吝惜钱财,他并不通晓人之处世交往之道。

庄先生乃义土,怎么能看重金钱,不过气恼大儿不讲信义罢了。大儿子自幼与我一起受苦,知谋生不易,所以不轻易使财,故失信义于人。

知子莫若父,大二没有听范蠡的话,二儿子被杀,范蠡追悔莫及!

当初我执意让小儿子去促成这事,我知道小儿子生长于富有之时,只知乘华车,骑骏马,逐野兔,不知钱财来之不易,平时不吝惜钱财,因此我这才执意要派小儿子前去的原因。

小儿子能办到的事,大儿子却办不到,其实这件事情,当初我已经看得很分明了,结果使二子被杀。这实属二儿子的命数,当时如果我坚决执行的我的想法,或许二儿子或保全性命,现在悲伤已经毫无意义。

范蠡在政治和商业上,是屈指可数的人物,在历史上也是一位响当当的人物,但是范蠡在营救儿子的时候,虽然有明确的决断,却不能挥洒自如地去执行这一正确的想法。

因为范蠡已经将情感无情的融入了自己的决断之中,以致于范蠡理性的决断,最终受到了亲情的胁迫,明知不可为,却存在侥幸心里,所以,失败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