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里,老十四胤禵多次搞伪造文书的事,为什么康熙从没有追究过他?

青灯问史


《雍正王朝》中,十四爷前后两次伪造文书。

《雍正王朝》剧中,十四爷胤禵前后共有两次伪造了文书,以假乱真。

第一次是在热河行营,十四爷伪造太子手谕,凌普信以为真,率兵包围康熙的行宫,直接导致了康熙“一废皇太子”。

第二次是在西北大营,十四爷再次伪造八爷文书,让鄂伦岱信以为真,不再继续为八爷服务,而是被十四爷招入麾下,没有了监视和束缚的十四爷则带兵在西北取得大胜。

第二次伪造文书是八爷党内部的事情,康熙可能都不知情,即便是知道了,也会因为战场的胜利而高兴,所以不会追究,也没有必要追究。

但是在热河的伪造太子手谕则是情形完全不同,这可是忤逆的大罪,但是康熙依然没有追究十四爷,或者说,是没有追究到十四爷的头上。


热河行营中,康熙对于伪造的手谕无从查起,更是没有办法调查。

由于康熙身在热河行宫,行宫的守卫由热河守军负责,而领头的凌普是太子胤礽奶妈的丈夫,是太子的人,看到太子的手谕后,随即调兵包围了行宫。可能凌普也不知道,他的一次简单的军事行动,在行宫中的康熙和众位皇子眼中,已经成为了打着太子旗号的“叛乱”行为。

这个时候,康熙必须要力挽狂澜,稳定住局面,最简单也是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将太子控制住,并且削除太子一切权力,毕竟其他阿哥手中的权力同太子相比,相距甚远,因为太子成为了这场“兵变”的牺牲品,康熙用废黜太子稳定了局势,而十四爷伪造手谕调动凌普军队逼着康熙废黜太子的计划也取得了成功。

但是,在张廷玉的提醒下,康熙马上发现了太子手谕是伪造的,但是此时的康熙对于这份假手谕却又无可奈何。一旦对外宣称这份手谕是假的,那么宫外的凌普等一众太子的支持者为了自己免受惩罚,也是为了太子,极有可能会“狗急跳墙”,把假的兵变变为真的兵变,到那时,康熙的处境将非常的危险。而同时,作为伪造手谕的一方,也会想尽办法掩盖真相,同样会有非常严重的后果。而此时的康熙,也仅仅是通过十三爷证实了太子没有串联凌普,对于兵变却不知情,从而证实了太子与兵变并没有联系。

所以康熙对于这份伪造的太子手谕,是无从查起,并且也是没有办法调查的。


十四爷伪造了太子手谕,但是大阿哥和八阿哥为十四爷背下了这个锅。

康熙已经废黜了胤礽的太子之位,之后才在张廷玉的提醒下看出了这份手谕是伪造的,此时的康熙的第一反应就是太子胤礽是被冤枉的,而查到伪造手谕的线索就意味着可以给太子胤礽洗脱罪名,但是当时的情况由无法深入调查。

但是在这个时候,大阿哥跳了出来,不仅说出了杀掉太子胤礽这样不仁不义不忠不孝的话,还被三阿哥胤祉揭发,用“魇镇”诅咒太子,使得康熙将太子当晚荒诞不羁的行为全部归结到了大阿哥身上。因而,大阿哥对于太子的诅咒这个现成的证据,成为了为太子洗脱罪名的重要依据,而十四爷的假手谕则被放在了一边,大阿哥在名义上背下了太子被废的全部责任,被康熙终身圈禁。

回到北京后,康熙上演了一出“百官举荐新太子”,最终八爷党在朝中的势力被康熙尽收眼底,八阿哥胤禩也被康熙所厌恶,而就在这个时候,十四阿哥上演了一出苦肉计,拼了命的为八阿哥说话,还同十三爷大打出手,并且为了八阿哥不惜顶撞康熙,要不是四阿哥胤禛阻拦,很有可能为康熙所伤。十四阿哥这样做,则是给外界传递了一个信号,自己是八阿哥的死忠,甚至是有一点愚忠。此时的康熙本就对八阿哥胤禩充满了不满,十四爷这么一闹,更加的愤怒,且不说会不会继续追查假手谕的事情,即便是真的追查,也不会往十四阿哥身上去想,而是直接迁怒于八阿哥,十四阿哥也就此为自己洗脱了干系。



康熙一废皇太子,与十四爷的这份假手谕关系并不大,只不过它成为了康熙对于太子不满的集中爆发。

在热河,太子找到十三爷的时候,直接就说出了自己可能被废的结局,这一点就连太子都想到了,说明康熙已经在内心也开始了酝酿。

太子处理政务出现了国库亏空,追比欠款又让四阿哥的努力无疾而终,刑部冤案的曝光又将太子党人的贪腐公之于众,最后还被康熙亲自抓到自己的儿子给自己戴了“绿帽”,桩桩件件的事情,都让康熙对于太子开始了不满,从扣留蒙古王公送给太子的金如意、让八阿哥代替太子赴宴等举动中,太子也有了一些不祥的预感。即便没有这份手谕,康熙可能不会在热河处理太子,也可能还会再给太子机会,但是如果太子仍不知悔改,被废黜就是必然的。

只不过因为这份假手谕营造的紧张气氛,让康熙不得已马上采取行动,废黜太子以维持政局稳定,但是回过神来的康熙看到了太子被废后皇子相残所产生的恶劣后果要更加严重,在他内心也有了悔意,觉得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而这次太子被废也是给太子提一个醒,希望太子能匡正自己的得失,如能这样,康熙也准备既往不咎了。

只不过康熙最后还是失望了,复立后的太子胤礽非但没有改正的迹象,反而变本加厉,最终康熙第二次废黜了胤礽的太子之位,胤礽也最终从嫡位争夺中出局。


雍亲王府


向敬之

所谓老十四胤祯(允禵)伪造文书之事,是雍正即位之后的说法。

雍正称胤祯在文书中自称大将军王,有书写格式与皇帝抬写一格等僭制问题。

而这些,在历史上是康熙默许的,大臣们也熟悉。雍正元年,新任云贵总督高其倬给雍正打报告,也不忘将成为大将军王允禵的书写格式,抬写了一格。

高其倬深得雍正的宠信,与胤祯并无交集。他于康熙五十九年出任广西巡抚前,为内阁学士,在康熙身边工作,少不了对康熙帝王心术的洞察。故而在新君继立后,对还没被正式撤职的抚远大将军王胤祯,还是尊崇以待。

康熙五十六年,由于西藏首领拉藏汗的政治阴谋,以及康熙意图彻底解决准噶尔问题以争夺蒙古统治权,故而派出年长皇子中最小的胤祯,出任抚远大将军,以贝子超授大将军王,打出皇帝专属的正黄旗大纛西征。康熙对胤祯委以重任,也寄予厚望。他在而废太子胤礽之后,强调择储大权由皇帝独断,而在此时对年轻的胤祯赋予抚军大权,即视作暗定储君,待其立下战功后正式册立。

康熙对胤祯领兵西北,最为关切,不但远程指挥、优待隆重,还责令蒙古王公像对待自己一样礼遇胤祯,授予胤祯便宜大权,足见康熙最后属意胤祯为新储。

康熙有意提升胤祯的政治地位,公然默许他的储君规格,然而雍正即为后,反复强调康熙重用胤祯,是要将他调离京城夺嫡的是非之地,故而也就有了所谓胤祯伪造文书之说。


以礼观书


呵呵,这个问题啊,邬思道也暗示过的,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因为康熙琢磨太子人选的时候没看上十四爷,所以不查;要是看上他当继承人了,岂有不彻查之理?

老十四是造假能手,这在八爷的小圈子是公开的秘密,八爷知道,康熙也知道。大家可能不知道,当时康熙是有十三衙门这个秘密机构存在手里的。底下阿哥们做了什么出格的事情,他是知道的,虽然知道得晚一点。

康熙最看重老十四的有两点:一是带兵能力,二是真性情。

就带兵能力来说,老十三也是可以的,但老十四更阴沉一点。皇子里面总要会打仗的,所以康熙对这两个人都是护着的。但是第二项真性情,老十四有点虚伪,没有十三阿哥那么纯真。但老十四阴沉,伪装得比较好,比如康熙要锁拿八阿哥,老十四就急了,一方面是有点真性情,一方面他估摸着康熙不是真的想大开杀戒了,于是犯颜死谏,也最终感动了康熙,当然,他哥哥四阿哥胤禛更阴沉,趁机也死命劝阻了一番,也在康熙那里大大得了分。

所以,总体说来,康熙对这个老十四心里有点矛盾,一方面觉得他可用,一方面觉得他深陷八爷党、又挺阴沉,不太好。当然,康熙有容人之量,能用人所长,所以康熙不追究儿子和臣子的小错。老十四多次伪造文书(最后也被老八伪造贺寿的礼品,阴了一次,算是报应吧),康熙肯定知道,最多把他排除出继承人范围,最多更加痛恨八爷党,但没有动他,晚年仍然让他去西征。

用人嘛,不能求全责备,何况是用儿子呢?这就是康熙的长处了。


长大的晓明


开始是不能追究,后来是不必追究。

很高兴为大家再次解读《雍正王朝》,还是老规矩:只解析各方的智计,而不站立场,不讨论谁对谁错,也不管谁正义谁邪恶。只说权谋和诈术。

即使知道了太子调兵手谕是伪造的,当时康熙也不能去查。

咱们把当夜的事情分解开就明白了。


一、这份调兵手喻与康熙废掉太子胤礽关系大不大?

关系并不大。即使没有这份调兵手谕,胤礽被废也势在必然。

康熙原本对胤礽的期望是很大的。可以说,康熙心中只有一个儿子,就是太子胤礽。而对其他各个皇子的培养,基本上定位都是都是按照“辅臣”来设定的。 比如:皇四子胤禛、皇八子胤禩是按照政务干臣的标准来培养,皇三子胤祉是按饱学文士的标准来培养,皇长子胤禔、十三子胤祥、十四子胤禵都是按带兵武将的标准来培养。如果太子胤礽能妥善处理好与父皇与兄弟间的关系,这些兄弟就是他登上皇位以后,治国安邦的重要股肱和臂助。

但胤礽让康熙非常失望,这种失望并非一时冲动,而是经年累月一点点积累起来的。

在《雍正王朝》这部剧的开始,黄河决口,灾患严重,康熙召开朝会上商讨对策,康熙说:

“玄烨这么多年不理朝政,将国事交予太子......”

刚说到这里,康熙反映过来了,觉得不对劲,赶紧看了一眼侧立一边的太子胤礽,又改口添上:

“将国事交予太子,以及众阿哥协调办理......”。

这样的话,康熙就把朝局混乱的过错转推到其他阿哥头上,卸掉了胤礽的责任。

当从匆匆赶来的老四胤禛口中得知户部钱粮不足,根本就拿不出救灾的款项和粮米,康熙立刻痛责老八胤禩,把过错全部从太子胤礽身上卸掉。

后来,赈灾成功,康熙发动追缴户部欠款。而太子胤礽由于借了国库五十万两银子还不起,营私舞弊,卖官鬻爵,以筹措款项。被皇长子胤禔抓了个现行。但康熙仍然继续包疪,默许太子胤礽卖官的行为。甚至为了让太子尽快摆脱窘境,亲自插手,让清缴欠款的事情无疾而终,半途而废,以免伤害了胤礽的声望。

但在这个时候,康熙已经对胤礽感到非常失望了。他在内心里对自己的选择提出了质疑:

这就是我大清未来的皇上吗?

事情发展到这一步,康熙已经开始考虑,自己选择的这位继承人是否合适,江山社稷和舐犊情深,哪一个才是自己正确的选择?

康熙仍然期望事情能够有所改观。但接踵而来的刑部冤狱案又让太子胤礽的恶行再次暴露。刑狱可是国家大事,胤礽连这都敢胡作非为,草菅人命,令康熙怒火万丈,忍无可忍。从这一刻起,废掉胤礽的储君之位就成了一个重要选项。但是,这个炸药包现在就点着吗?

仍然不能立即废掉胤礽,因为主持查案的老八胤禩并不是把案情查清楚,而是只查对胤礽不利的方面。如果现在就废掉太子,康有就被利用了。

把肖国兴的诉状拿到手后,康熙深夜去找张廷玉,说:

“你的儿子生病了,朕的儿子也生病了。”

儿子生病了,当父亲的怎么办?当然是要尽父亲的责任,想一切办法去治疗挽救了。至于救得了还是救不了,还要看病情有多么严重。

但这个胤礽实在是病得不轻,救不了。木兰秋猎的时候,他又给老爹康熙戴了顶绿帽子。

康熙气得发疯,但帝王的家丑还不敢宣扬,这能诏告天下作为废掉太子的理由吗?

心腹侍卫图里琛眼疾手快,立即干掉了望风的太监。太子胤礽见势不妙,逃跑了。

至此,废掉胤礽的储君之位就已成定局,与调兵手谕关系就不大了。

但这个调兵手喻能起到什么作用呢?


二、调兵手谕其实是个“连环套”。

这份调兵手谕是皇十四子胤禵伪造的。

胤禵真是够阴险,这份手谕是个连环套,一下子把他夺嫡路上所有的敌手都设计进了套中,胤禵甚至把自己也设成了套中的一环。

咱们来看看胤禵设下这一招“连环套”。

第一个圈套是对付太子胤礽:

如果康熙未能察觉到手谕是假的,他就会认定太子胤礽确实调兵了,那个情况就太严重了。这是弑君谋逆!那就是死罪了。

就算康熙想维护住胤礽的小命,但这是谋逆大罪,胤礽此生再无任何翻身希望。废宗籍,下狱,终身囚禁,都是跑不了的。


第二个圈套指向了皇长子胤禔:

如果康熙发现了调兵手谕有问题。而这份调兵手谕偏偏是皇长子胤禔交上去的,他还一个劲地上窜下跳,迫切地想置太子于死地。康熙发现问题不对,必然要拿他问罪。

第三个圈套指向的是十三子胤祥:

老十四精通笔迹的模仿,他这份伪造的调兵手谕的字迹就模仿了老十三的笔意。这样,当康熙发现手谕有假,就会判断为老十三胤祥要混水摸鱼,谋害太子。

第四个圈套暗暗指向了老四胤禛:

康熙即然判断了老十三胤祥想谋害太子,那么背后必然有人指使,从中获利,又是谁指使的呢?那还用说,老四胤禛绝对脱不了干系。这就把老四也拖进来了。


第五个圈套对准的是老八胤禩:

在这一环,老十四胤禵把自己也设计成了一个圈套。

大家要注意这样一个情节,当十四阿哥胤禵拿出这份伪造的太子调兵手谕交给老八时,八爷胤禩就说:“我不能让你冒这个险”。通过老八的话,我们知道,这是个险招,漏洞是很大的。而八爷还有另外一层意思:如果这事将来暴露了,我胤禩可不替你承担责任,我有办法推得一干二净,这个风险的后果可要由你十四弟来承当。

如果计划成功了,太子胤礽被杀或被废囚,当然是最理想的结果。 但手谕可不是口谕,这是个重要的物证,当然是会被保存下来的,若将来暴露了,那老十四就被当做炮灰推出来顶缸。

获益大,风险小,所以,八爷同意这么干了。

但老十四胤禵就甘愿当个忠心耿耿的傻冒吗?当然不是。他把自己设进套中,就是让老八下决心这样干。因为康熙如果真的要细查的话,就查到底的可就不是伪造之人了,而是夺嫡之心!

这样,就把老八又装进了圈套。

三、调兵手谕查不查?

即然张廷玉都看出来手谕中的问题了,做为老人精的康熙又会怎样应对呢?

发现手谕有假,那么,整个事情的性质可就变了。现在康熙面对的已经不是针对太子胤礽的废立问题了,而是精心策划的夺嫡阴谋。

这个阴谋到底有多大,后续的手段是什么?哪些势力参与了进来,短时间内都无法确定。

张廷玉指出了事情的关键:此时废立太子已经无关紧要了,最要紧的是众皇子愈演愈烈的夺嫡之争。康熙和张廷玉要破掉这个局。君臣配合,假戏真作。

老狐狸康熙对待手谕的方法是不查为查。

如果要查,肯定能查出来,但无法落到实处。

清理户部欠款时候,康熙能把几个不起眼的官员的家财、住宅和他们私下经营的商业行为都查得一清二楚,怎能查不出伪造手谕的底细? 但是要动手查,必然会打草惊蛇,伸出来的头就必然又缩回去了。

于是,康熙和张廷玉就当众表演了一出英明的糊涂大戏。 把众皇子全部集中起来,割断与外界的联系。

张廷玉把手谕拿出来,质问十三子胤祥,要他解释,但不等他辩白,康熙就下令把他拘禁起来。

而后,皇长子胤禔被康熙严厉申斥,并囚禁起来。太子胤礽也被废掉储君之位。

那么,阴谋的策划者:老八和老十三,就判断失误了。

老八胤禩认为,这份调兵手谕的第一、第二、第三个圈套都准确地套住了目标。而老十四胤禵认为,第四个圈套也成功了。

太子胤礽被废,原因即与调兵手谕无关,那么,站在阴谋家的角度看问题,康熙仍然不以调兵手谕为废太子的理由,只能是一个原因:给胤礽一条活路。

而胤礽确实活着,阴谋家认为这个判断成立了,而调兵手谕也就成了胤礽未来的判决书。当有了新的储君之时,这份判决书就会生效。


但是,康熙和张廷玉恰恰利用了阴谋家这个错误的判断,布了一个更大的圈套――让众臣推举储君。迫不及待的阴谋家以为自己的圈套已经成功了,却没想到,自己却已经一步步地落入了圈套。

这就是康熙不追查的原因,不查,本身就是个圈套。


馋嘴肥猫铲史官


这要考究到关于传位于十四阿哥还是于四阿哥的问题,其实这些野史并没有多少价值,原因是当时的舆论是被控制的,无论野史还是坊间传闻都是些想被老百姓传播造成影响的行为,是当时的政治控制手段而已。老十四为什么没有被追究,并没有太多的阴谋,主要就是因为老十四本身的带兵天赋,十三十四都是能打的,但老十四的统帅天赋更强,后面的平乱就可以看出,康熙深谋远虑留下他是为了防止后面没人可用,至于传闻的传位给十四阿哥,如果你是皇帝,太平盛世,你会传位给一位武功带兵都厉害的儿子吗?让他带兵出去打仗?肯定要选一个能治理的了现在天下的儿子,而康熙后期腐败盛行,看这些儿子的几次表现,打贪污,追欠款,只有雍正能治理,又因十四跟四阿哥是一个母亲,亲兄弟,所以留着给雍正用罢了,


大有影观


不敢追究,其实在胤禵跟胤祥打架,又咆哮着顶撞康熙为胤禩出头后,康熙冷静下来,基本上已经猜到胤禵是众多儿子们中唯一敢伪造太子的手谕,但为了拆分八爷党和弥补自己在盛怒之下要杀子的冲动,胤禵分管了兵部,德妃晋位皇贵妃,胤禛的儿子弘历进宫由康熙亲自调教,这样大家都得到了好处,只有胤礽(只是个空壳了)和胤禩什么也木有赚到😓


咚喃嘻呗


康熙并没有真正追究过哪个儿子,无非就是不予重用罢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