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裡,老十四胤禵多次搞偽造文書的事,為什麼康熙從沒有追究過他?

青燈問史


《雍正王朝》中,十四爺前後兩次偽造文書。

《雍正王朝》劇中,十四爺胤禵前後共有兩次偽造了文書,以假亂真。

第一次是在熱河行營,十四爺偽造太子手諭,凌普信以為真,率兵包圍康熙的行宮,直接導致了康熙“一廢皇太子”。

第二次是在西北大營,十四爺再次偽造八爺文書,讓鄂倫岱信以為真,不再繼續為八爺服務,而是被十四爺招入麾下,沒有了監視和束縛的十四爺則帶兵在西北取得大勝。

第二次偽造文書是八爺黨內部的事情,康熙可能都不知情,即便是知道了,也會因為戰場的勝利而高興,所以不會追究,也沒有必要追究。

但是在熱河的偽造太子手諭則是情形完全不同,這可是忤逆的大罪,但是康熙依然沒有追究十四爺,或者說,是沒有追究到十四爺的頭上。


熱河行營中,康熙對於偽造的手諭無從查起,更是沒有辦法調查。

由於康熙身在熱河行宮,行宮的守衛由熱河守軍負責,而領頭的凌普是太子胤礽奶媽的丈夫,是太子的人,看到太子的手諭後,隨即調兵包圍了行宮。可能凌普也不知道,他的一次簡單的軍事行動,在行宮中的康熙和眾位皇子眼中,已經成為了打著太子旗號的“叛亂”行為。

這個時候,康熙必須要力挽狂瀾,穩定住局面,最簡單也是最直接的辦法,就是將太子控制住,並且削除太子一切權力,畢竟其他阿哥手中的權力同太子相比,相距甚遠,因為太子成為了這場“兵變”的犧牲品,康熙用廢黜太子穩定了局勢,而十四爺偽造手諭調動凌普軍隊逼著康熙廢黜太子的計劃也取得了成功。

但是,在張廷玉的提醒下,康熙馬上發現了太子手諭是偽造的,但是此時的康熙對於這份假手諭卻又無可奈何。一旦對外宣稱這份手諭是假的,那麼宮外的凌普等一眾太子的支持者為了自己免受懲罰,也是為了太子,極有可能會“狗急跳牆”,把假的兵變變為真的兵變,到那時,康熙的處境將非常的危險。而同時,作為偽造手諭的一方,也會想盡辦法掩蓋真相,同樣會有非常嚴重的後果。而此時的康熙,也僅僅是通過十三爺證實了太子沒有串聯凌普,對於兵變卻不知情,從而證實了太子與兵變並沒有聯繫。

所以康熙對於這份偽造的太子手諭,是無從查起,並且也是沒有辦法調查的。


十四爺偽造了太子手諭,但是大阿哥和八阿哥為十四爺背下了這個鍋。

康熙已經廢黜了胤礽的太子之位,之後才在張廷玉的提醒下看出了這份手諭是偽造的,此時的康熙的第一反應就是太子胤礽是被冤枉的,而查到偽造手諭的線索就意味著可以給太子胤礽洗脫罪名,但是當時的情況由無法深入調查。

但是在這個時候,大阿哥跳了出來,不僅說出了殺掉太子胤礽這樣不仁不義不忠不孝的話,還被三阿哥胤祉揭發,用“魘鎮”詛咒太子,使得康熙將太子當晚荒誕不羈的行為全部歸結到了大阿哥身上。因而,大阿哥對於太子的詛咒這個現成的證據,成為了為太子洗脫罪名的重要依據,而十四爺的假手諭則被放在了一邊,大阿哥在名義上背下了太子被廢的全部責任,被康熙終身圈禁。

回到北京後,康熙上演了一出“百官舉薦新太子”,最終八爺黨在朝中的勢力被康熙盡收眼底,八阿哥胤禩也被康熙所厭惡,而就在這個時候,十四阿哥上演了一出苦肉計,拼了命的為八阿哥說話,還同十三爺大打出手,並且為了八阿哥不惜頂撞康熙,要不是四阿哥胤禛阻攔,很有可能為康熙所傷。十四阿哥這樣做,則是給外界傳遞了一個信號,自己是八阿哥的死忠,甚至是有一點愚忠。此時的康熙本就對八阿哥胤禩充滿了不滿,十四爺這麼一鬧,更加的憤怒,且不說會不會繼續追查假手諭的事情,即便是真的追查,也不會往十四阿哥身上去想,而是直接遷怒於八阿哥,十四阿哥也就此為自己洗脫了干係。



康熙一廢皇太子,與十四爺的這份假手諭關係並不大,只不過它成為了康熙對於太子不滿的集中爆發。

在熱河,太子找到十三爺的時候,直接就說出了自己可能被廢的結局,這一點就連太子都想到了,說明康熙已經在內心也開始了醞釀。

太子處理政務出現了國庫虧空,追比欠款又讓四阿哥的努力無疾而終,刑部冤案的曝光又將太子黨人的貪腐公之於眾,最後還被康熙親自抓到自己的兒子給自己戴了“綠帽”,樁樁件件的事情,都讓康熙對於太子開始了不滿,從扣留蒙古王公送給太子的金如意、讓八阿哥代替太子赴宴等舉動中,太子也有了一些不祥的預感。即便沒有這份手諭,康熙可能不會在熱河處理太子,也可能還會再給太子機會,但是如果太子仍不知悔改,被廢黜就是必然的。

只不過因為這份假手諭營造的緊張氣氛,讓康熙不得已馬上採取行動,廢黜太子以維持政局穩定,但是回過神來的康熙看到了太子被廢后皇子相殘所產生的惡劣後果要更加嚴重,在他內心也有了悔意,覺得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而這次太子被廢也是給太子提一個醒,希望太子能匡正自己的得失,如能這樣,康熙也準備既往不咎了。

只不過康熙最後還是失望了,復立後的太子胤礽非但沒有改正的跡象,反而變本加厲,最終康熙第二次廢黜了胤礽的太子之位,胤礽也最終從嫡位爭奪中出局。


雍親王府


向敬之

所謂老十四胤禎(允禵)偽造文書之事,是雍正即位之後的說法。

雍正稱胤禎在文書中自稱大將軍王,有書寫格式與皇帝抬寫一格等僭制問題。

而這些,在歷史上是康熙默許的,大臣們也熟悉。雍正元年,新任雲貴總督高其倬給雍正打報告,也不忘將成為大將軍王允禵的書寫格式,抬寫了一格。

高其倬深得雍正的寵信,與胤禎並無交集。他於康熙五十九年出任廣西巡撫前,為內閣學士,在康熙身邊工作,少不了對康熙帝王心術的洞察。故而在新君繼立後,對還沒被正式撤職的撫遠大將軍王胤禎,還是尊崇以待。

康熙五十六年,由於西藏首領拉藏汗的政治陰謀,以及康熙意圖徹底解決準噶爾問題以爭奪蒙古統治權,故而派出年長皇子中最小的胤禎,出任撫遠大將軍,以貝子超授大將軍王,打出皇帝專屬的正黃旗大纛西征。康熙對胤禎委以重任,也寄予厚望。他在而廢太子胤礽之後,強調擇儲大權由皇帝獨斷,而在此時對年輕的胤禎賦予撫軍大權,即視作暗定儲君,待其立下戰功後正式冊立。

康熙對胤禎領兵西北,最為關切,不但遠程指揮、優待隆重,還責令蒙古王公像對待自己一樣禮遇胤禎,授予胤禎便宜大權,足見康熙最後屬意胤禎為新儲。

康熙有意提升胤禎的政治地位,公然默許他的儲君規格,然而雍正即為後,反覆強調康熙重用胤禎,是要將他調離京城奪嫡的是非之地,故而也就有了所謂胤禎偽造文書之說。


以禮觀書


呵呵,這個問題啊,鄔思道也暗示過的,用一句話概括就是:因為康熙琢磨太子人選的時候沒看上十四爺,所以不查;要是看上他當繼承人了,豈有不徹查之理?

老十四是造假能手,這在八爺的小圈子是公開的秘密,八爺知道,康熙也知道。大家可能不知道,當時康熙是有十三衙門這個秘密機構存在手裡的。底下阿哥們做了什麼出格的事情,他是知道的,雖然知道得晚一點。

康熙最看重老十四的有兩點:一是帶兵能力,二是真性情。

就帶兵能力來說,老十三也是可以的,但老十四更陰沉一點。皇子裡面總要會打仗的,所以康熙對這兩個人都是護著的。但是第二項真性情,老十四有點虛偽,沒有十三阿哥那麼純真。但老十四陰沉,偽裝得比較好,比如康熙要鎖拿八阿哥,老十四就急了,一方面是有點真性情,一方面他估摸著康熙不是真的想大開殺戒了,於是犯顏死諫,也最終感動了康熙,當然,他哥哥四阿哥胤禛更陰沉,趁機也死命勸阻了一番,也在康熙那裡大大得了分。

所以,總體說來,康熙對這個老十四心裡有點矛盾,一方面覺得他可用,一方面覺得他深陷八爺黨、又挺陰沉,不太好。當然,康熙有容人之量,能用人所長,所以康熙不追究兒子和臣子的小錯。老十四多次偽造文書(最後也被老八偽造賀壽的禮品,陰了一次,算是報應吧),康熙肯定知道,最多把他排除出繼承人範圍,最多更加痛恨八爺黨,但沒有動他,晚年仍然讓他去西征。

用人嘛,不能求全責備,何況是用兒子呢?這就是康熙的長處了。


長大的曉明


開始是不能追究,後來是不必追究。

很高興為大家再次解讀《雍正王朝》,還是老規矩:只解析各方的智計,而不站立場,不討論誰對誰錯,也不管誰正義誰邪惡。只說權謀和詐術。

即使知道了太子調兵手諭是偽造的,當時康熙也不能去查。

咱們把當夜的事情分解開就明白了。


一、這份調兵手喻與康熙廢掉太子胤礽關係大不大?

關係並不大。即使沒有這份調兵手諭,胤礽被廢也勢在必然。

康熙原本對胤礽的期望是很大的。可以說,康熙心中只有一個兒子,就是太子胤礽。而對其他各個皇子的培養,基本上定位都是都是按照“輔臣”來設定的。 比如:皇四子胤禛、皇八子胤禩是按照政務幹臣的標準來培養,皇三子胤祉是按飽學文士的標準來培養,皇長子胤禔、十三子胤祥、十四子胤禵都是按帶兵武將的標準來培養。如果太子胤礽能妥善處理好與父皇與兄弟間的關係,這些兄弟就是他登上皇位以後,治國安邦的重要股肱和臂助。

但胤礽讓康熙非常失望,這種失望並非一時衝動,而是經年累月一點點積累起來的。

在《雍正王朝》這部劇的開始,黃河決口,災患嚴重,康熙召開朝會上商討對策,康熙說:

“玄燁這麼多年不理朝政,將國事交予太子......”

剛說到這裡,康熙反映過來了,覺得不對勁,趕緊看了一眼側立一邊的太子胤礽,又改口添上:

“將國事交予太子,以及眾阿哥協調辦理......”。

這樣的話,康熙就把朝局混亂的過錯轉推到其他阿哥頭上,卸掉了胤礽的責任。

當從匆匆趕來的老四胤禛口中得知戶部錢糧不足,根本就拿不出救災的款項和糧米,康熙立刻痛責老八胤禩,把過錯全部從太子胤礽身上卸掉。

後來,賑災成功,康熙發動追繳戶部欠款。而太子胤礽由於借了國庫五十萬兩銀子還不起,營私舞弊,賣官鬻爵,以籌措款項。被皇長子胤禔抓了個現行。但康熙仍然繼續包疪,默許太子胤礽賣官的行為。甚至為了讓太子儘快擺脫窘境,親自插手,讓清繳欠款的事情無疾而終,半途而廢,以免傷害了胤礽的聲望。

但在這個時候,康熙已經對胤礽感到非常失望了。他在內心裡對自己的選擇提出了質疑:

這就是我大清未來的皇上嗎?

事情發展到這一步,康熙已經開始考慮,自己選擇的這位繼承人是否合適,江山社稷和舐犢情深,哪一個才是自己正確的選擇?

康熙仍然期望事情能夠有所改觀。但接踵而來的刑部冤獄案又讓太子胤礽的惡行再次暴露。刑獄可是國家大事,胤礽連這都敢胡作非為,草菅人命,令康熙怒火萬丈,忍無可忍。從這一刻起,廢掉胤礽的儲君之位就成了一個重要選項。但是,這個炸藥包現在就點著嗎?

仍然不能立即廢掉胤礽,因為主持查案的老八胤禩並不是把案情查清楚,而是隻查對胤礽不利的方面。如果現在就廢掉太子,康有就被利用了。

把肖國興的訴狀拿到手後,康熙深夜去找張廷玉,說:

“你的兒子生病了,朕的兒子也生病了。”

兒子生病了,當父親的怎麼辦?當然是要盡父親的責任,想一切辦法去治療挽救了。至於救得了還是救不了,還要看病情有多麼嚴重。

但這個胤礽實在是病得不輕,救不了。木蘭秋獵的時候,他又給老爹康熙戴了頂綠帽子。

康熙氣得發瘋,但帝王的家醜還不敢宣揚,這能詔告天下作為廢掉太子的理由嗎?

心腹侍衛圖裡琛眼疾手快,立即幹掉瞭望風的太監。太子胤礽見勢不妙,逃跑了。

至此,廢掉胤礽的儲君之位就已成定局,與調兵手諭關係就不大了。

但這個調兵手喻能起到什麼作用呢?


二、調兵手諭其實是個“連環套”。

這份調兵手諭是皇十四子胤禵偽造的。

胤禵真是夠陰險,這份手諭是個連環套,一下子把他奪嫡路上所有的敵手都設計進了套中,胤禵甚至把自己也設成了套中的一環。

咱們來看看胤禵設下這一招“連環套”。

第一個圈套是對付太子胤礽:

如果康熙未能察覺到手諭是假的,他就會認定太子胤礽確實調兵了,那個情況就太嚴重了。這是弒君謀逆!那就是死罪了。

就算康熙想維護住胤礽的小命,但這是謀逆大罪,胤礽此生再無任何翻身希望。廢宗籍,下獄,終身囚禁,都是跑不了的。


第二個圈套指向了皇長子胤禔:

如果康熙發現了調兵手諭有問題。而這份調兵手諭偏偏是皇長子胤禔交上去的,他還一個勁地上竄下跳,迫切地想置太子於死地。康熙發現問題不對,必然要拿他問罪。

第三個圈套指向的是十三子胤祥:

老十四精通筆跡的模仿,他這份偽造的調兵手諭的字跡就模仿了老十三的筆意。這樣,當康熙發現手諭有假,就會判斷為老十三胤祥要混水摸魚,謀害太子。

第四個圈套暗暗指向了老四胤禛:

康熙即然判斷了老十三胤祥想謀害太子,那麼背後必然有人指使,從中獲利,又是誰指使的呢?那還用說,老四胤禛絕對脫不了干係。這就把老四也拖進來了。


第五個圈套對準的是老八胤禩:

在這一環,老十四胤禵把自己也設計成了一個圈套。

大家要注意這樣一個情節,當十四阿哥胤禵拿出這份偽造的太子調兵手諭交給老八時,八爺胤禩就說:“我不能讓你冒這個險”。通過老八的話,我們知道,這是個險招,漏洞是很大的。而八爺還有另外一層意思:如果這事將來暴露了,我胤禩可不替你承擔責任,我有辦法推得一乾二淨,這個風險的後果可要由你十四弟來承當。

如果計劃成功了,太子胤礽被殺或被廢囚,當然是最理想的結果。 但手諭可不是口諭,這是個重要的物證,當然是會被保存下來的,若將來暴露了,那老十四就被當做炮灰推出來頂缸。

獲益大,風險小,所以,八爺同意這麼幹了。

但老十四胤禵就甘願當個忠心耿耿的傻冒嗎?當然不是。他把自己設進套中,就是讓老八下決心這樣幹。因為康熙如果真的要細查的話,就查到底的可就不是偽造之人了,而是奪嫡之心!

這樣,就把老八又裝進了圈套。

三、調兵手諭查不查?

即然張廷玉都看出來手諭中的問題了,做為老人精的康熙又會怎樣應對呢?

發現手諭有假,那麼,整個事情的性質可就變了。現在康熙面對的已經不是針對太子胤礽的廢立問題了,而是精心策劃的奪嫡陰謀。

這個陰謀到底有多大,後續的手段是什麼?哪些勢力參與了進來,短時間內都無法確定。

張廷玉指出了事情的關鍵:此時廢立太子已經無關緊要了,最要緊的是眾皇子愈演愈烈的奪嫡之爭。康熙和張廷玉要破掉這個局。君臣配合,假戲真作。

老狐狸康熙對待手諭的方法是不查為查。

如果要查,肯定能查出來,但無法落到實處。

清理戶部欠款時候,康熙能把幾個不起眼的官員的家財、住宅和他們私下經營的商業行為都查得一清二楚,怎能查不出偽造手諭的底細? 但是要動手查,必然會打草驚蛇,伸出來的頭就必然又縮回去了。

於是,康熙和張廷玉就當眾表演了一出英明的糊塗大戲。 把眾皇子全部集中起來,割斷與外界的聯繫。

張廷玉把手諭拿出來,質問十三子胤祥,要他解釋,但不等他辯白,康熙就下令把他拘禁起來。

而後,皇長子胤禔被康熙嚴厲申斥,並囚禁起來。太子胤礽也被廢掉儲君之位。

那麼,陰謀的策劃者:老八和老十三,就判斷失誤了。

老八胤禩認為,這份調兵手諭的第一、第二、第三個圈套都準確地套住了目標。而老十四胤禵認為,第四個圈套也成功了。

太子胤礽被廢,原因即與調兵手諭無關,那麼,站在陰謀家的角度看問題,康熙仍然不以調兵手諭為廢太子的理由,只能是一個原因:給胤礽一條活路。

而胤礽確實活著,陰謀家認為這個判斷成立了,而調兵手諭也就成了胤礽未來的判決書。當有了新的儲君之時,這份判決書就會生效。


但是,康熙和張廷玉恰恰利用了陰謀家這個錯誤的判斷,布了一個更大的圈套――讓眾臣推舉儲君。迫不及待的陰謀家以為自己的圈套已經成功了,卻沒想到,自己卻已經一步步地落入了圈套。

這就是康熙不追查的原因,不查,本身就是個圈套。


饞嘴肥貓鏟史官


這要考究到關於傳位於十四阿哥還是於四阿哥的問題,其實這些野史並沒有多少價值,原因是當時的輿論是被控制的,無論野史還是坊間傳聞都是些想被老百姓傳播造成影響的行為,是當時的政治控制手段而已。老十四為什麼沒有被追究,並沒有太多的陰謀,主要就是因為老十四本身的帶兵天賦,十三十四都是能打的,但老十四的統帥天賦更強,後面的平亂就可以看出,康熙深謀遠慮留下他是為了防止後面沒人可用,至於傳聞的傳位給十四阿哥,如果你是皇帝,太平盛世,你會傳位給一位武功帶兵都厲害的兒子嗎?讓他帶兵出去打仗?肯定要選一個能治理的了現在天下的兒子,而康熙後期腐敗盛行,看這些兒子的幾次表現,打貪汙,追欠款,只有雍正能治理,又因十四跟四阿哥是一個母親,親兄弟,所以留著給雍正用罷了,


大有影觀


不敢追究,其實在胤禵跟胤祥打架,又咆哮著頂撞康熙為胤禩出頭後,康熙冷靜下來,基本上已經猜到胤禵是眾多兒子們中唯一敢偽造太子的手諭,但為了拆分八爺黨和彌補自己在盛怒之下要殺子的衝動,胤禵分管了兵部,德妃晉位皇貴妃,胤禛的兒子弘曆進宮由康熙親自調教,這樣大家都得到了好處,只有胤礽(只是個空殼了)和胤禩什麼也木有賺到😓


咚喃嘻唄


康熙並沒有真正追究過哪個兒子,無非就是不予重用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