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中四季的變化與陰陽調和的關係,你知道嗎?

《黃帝內經》中四季的變化與陰陽調和的關係,你知道嗎?

《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沉浮於生長之門。逆其根,則伐其本,壞其真矣。”

《黃帝內經》中四季的變化與陰陽調和的關係,你知道嗎?

意思是一年四季,季季不同,春溫、夏熱、秋涼、冬寒是一年間氣候的變化的規律,自然界的萬物受其影響,則有春生、夏長、秋收、冬藏。

《黃帝內經》中四季的變化與陰陽調和的關係,你知道嗎?

“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養生方法是符合自然規律的。春季萬物復甦,生機勃勃,氣溫變暖,陽氣上升,到了夏季,陽氣由出生到完全外達極盛的狀態,為了順應季節的變化,預防疾病,養生應該側重於養陽,我們所說的“春捂”就是養陽的方法之一,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夏季切莫貪涼,如果吃大量冷飲,或是長時間吹空調,身體的陽氣會有所損傷,機體抵抗力就會下降,很容易生病。

《黃帝內經》中四季的變化與陰陽調和的關係,你知道嗎?

秋季是夏季與冬季的過渡季節,天氣逐漸轉涼,萬物蕭條,陽氣開始減弱,陰氣開始上升,到了冬天陰氣到達極盛的狀態,此時應適應秋冬的冬藏之氣,注重養陰。我們所說的“秋凍”就是養陰的方法之一,秋冬天乾物燥,燥邪為患,易傷陰,所以秋冬季節適合吃些潤燥滋陰的飲食,如梨、百合、葡萄等,少食辛辣食物,如辣椒烈酒,辛辣食物易生內熱,食用太過則傷陰。

《黃帝內經》認為“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順從四時陰陽之變。體現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