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智慧法院讓群眾感受公平正義

近年來,全市法院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聚焦群眾反映突出的辦事慢等問題,樹立“一次辦好”服務理念,推動建立“2+2+3”訴訟便民服務體系,著力打造“物理零距離、交流無障礙、網絡全時空”的智慧法院,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司法改革獲得感,為推進淄博轉型發展、全面振興、走在前列提供了有力司法保障。2018年,全市法院共新收各類案件95428件,結案89966件,同比分別增長18.1%和9.9%。《人民法院報》專版以“司法推動審執工作提質增效”為題,對兩級法院相關做法進行了專題報道。

有效整合訴訟服務和訴調對接“兩大中心”,打造“物理零距離”服務場所。全市法院均建成高標準訴訟服務中心,定位訴訟引導、信息查詢、材料收轉、信訪諮詢、判後釋疑、登記立案、多元調解、公證送達、速裁確認等九大功能,為當事人提供“一站式”、集約化服務。推進訴調對接中心建設,深入開展駐庭調解、律師調解、仲裁調解等工作,推動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淄川區法院設立“熱心大媽”劉偉調解室,引入社會力量參與矛盾化解,相關做法在全國法院“楓橋經驗”基層社會治理研討會上作典型發言。桓臺縣法院訴調改革經驗被省法院簡報刊發,特邀調解員蔡玉剛被評為“全省優秀人民調解員”。大力推進“分調裁”機制改革,讓少數法官通過調解速裁和快速審理多數簡單案件。全市法院一審民商事案件簡易程序適用率為63.48%,調解撤訴率為53.32%,一審服判息訴率為97.07%。落實“一次辦好”改革要求,組織專門力量深入全市法院服務窗口明察暗訪,對群眾反映集中的20餘項問題進行了集中整治,努力實現讓當事人“只跑一次腿”的目標。

升級完善司法為民APP和12368語音熱線“兩個平臺”,打造“交流無障礙”互動渠道。

自主研發司法為民APP,實現案件信息查詢、訴訟指南、調解諮詢、風險評估等業務一鍵操作,當事人足不出戶就可以在線查閱有關法律文件和裁判文書、觀看庭審直播、與法官在線溝通交流、對司法活動進行監督評價等,增強訴訟互動性和透明度。沂源縣法院共依託數字化平臺,風險評估民商事糾紛5411件,訴前疏導、分流、化解1893件,佔評估總數的三分之一以上。相關做法得到最高人民法院周強院長兩次批示肯定,並在全省法院推廣實施。擴展12368語音熱線服務空間,整合法律諮詢、信訪舉報、案件回訪、院長信箱、聯絡督查等功能,形成對法官執法辦案的全方位監督,為當事人提供24小時全天候訴訟服務。兩個平臺開通以來,共向社會提供法律諮詢、信息查詢等服務5萬餘次。全面運行網上立案、司法公開和網絡拍賣“三大系統”,打造“網絡全時空”服務體系。自2018年6月1日起,全市法院全面上線運行“網上立案、網上繳費”系統,在原有訴訟服務網、律師服務平臺基礎上,建立微信立案平臺,當事人不用跑法院、不用提交書面材料,動動手指即可在網上輕鬆立案。截至目前,全市法院共收到網上立案申請20116件,網上立案佔比達到62.05%。同時,在網上立案的基礎上,在全市法院整建制建設智能語音科技法庭,大力推進電子卷宗隨案同步生成和深度應用工作,有效減輕當事人訴累,提高辦案效率。全市法院平均辦案週期65.57天,其中市法院平均辦案週期48.89天,居全省第一位。全面建成審判流程、庭審直播、執行信息、裁判文書四大公開平臺,最大限度滿足人民群眾的司法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2018年全市法院共上網公佈裁判文書63797份,公開審判流程信息超過20萬條。依託淘寶網大數據平臺,全面推行網絡司法拍賣,有效減少當事人訴訟成本,提高財產變現效率。全市法院共開展網絡拍賣2248件(次),成交額8.71億元,溢價率26.17%,為當事人節省佣金3394.17萬元。

今後,市法院將認真落實市委“一次辦好”改革要求,以智慧法院建設為依託,積極創新服務舉措,改進工作作風,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一是加強訴訟服務中心規範化建設,以移動微法院和24小時法院為依託,推進微信立案、移動辦案辦公、電子簽章等系統應用,為當事人提供全方位、一站式訴訟服務。二是做好基本解決執行難第三方評估反饋整改及“回頭看”工作,推動全流程解決執行難常態化、長效化,確保及時兌現當事人勝訴權益。三是發揮齊法文化陣地作用,深入開展法院開放日和法律“進企業、進機關、進學校、進鄉村、進社區、進單位”活動,促進法治宣傳制度化。四是認真落實《人民陪審員法》,積極配合司法行政機關做好人民陪審員選任,有效拓展人民群眾參與司法、監督司法的空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