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興良:法學院的詩與遠方|麥讀贈書

陈兴良:法学院的诗与远方|麦读赠书

作者=陳興良 北京大學法學院興發巖梅講席教授

來源=《美國法學院也有詩與遠方》序言

每個年輕人都有一個留學夢,可惜我就未能圓這個夢。因此,對於具有留學經歷的人總是好生羨慕。好在到了兒子這一輩,留學已經不再是美夢難圓,而成為一個外語成績和經濟能力的問題。幾天前,從美國留學獲得JD(法律博士)學位歸國從事律師業務的兒子陳博,把他在美國印第安納大學布魯明頓法學院攻讀LLM(法學碩士)時的同學魯佳描寫留學生活的作品——《美國法學院也有詩與遠方》一書的電子版發給我,魯佳邀請我為這部即將出版的作品寫序。照理來說,我並不是寫序的最佳人選,因為我對留學生活並不熟悉。轉念又想,像我這種沒有留學經歷的人不正是本書的潛在讀者嗎?而且,本書還與我兒子陳博在美國的留學生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從這個意義上說,我也許最適合為本書寫序。

《美國法學院也有詩與遠方》這個書名取得就有點意思。「詩與遠方」現在已經成為一個流行用語,表示某種令人嚮往的美好事物。而書名中的這個「也」字,可謂點睛之筆。在美國法學院讀書,這是一件非常艱苦的事情,即使是美國學生也視若畏途。對於外國留學生來說,更是難上加難。而魯佳卻從美國法學院的留學生活中看到了詩與遠方,這就是使我感到好奇,由此而有一種閱讀的衝動。在本書的自序中,魯佳說這本書是「現場直播了我的留美體驗」,這是十分形象的。正是這種現場感,使讀者隨著作者的筆觸而走進美國法學院,感受在美國法學院的留學生活。

美國印第安納大學布魯明頓法學院在美國法學院的排名雖然不是名列前茅,但法學院的所在地布魯明頓——Bloomington,也可以譯為「開花城」,卻是一個十分有名的地方:鮮花盛放,陽光明媚。記得臺灣的廖元豪寫過一本《美國法學院的1001天》,也正好寫的是布魯明頓法學院。廖元豪是2003年獲得SJD學位以後離開布魯明頓回到臺灣的,而魯佳是在2008年到布魯明頓開始法學院的求學生涯的,前後相差五年。廖元豪的這本書在華人世界傳播了布魯明頓的名聲,也是為布魯明頓法學院打了一個意想不到的廣告。現在,魯佳寫的《美國法學院也有詩與遠方》一書即將出版,與臺灣廖元豪的《美國法學院的1001天》相映成趣,為中國讀者提供了觀察美國法學院,具體而言是布魯明頓法學院的不同視角。如果兩書對照著看,也許更有意思。

魯佳在本書中主要是對在美國法學院的學習生活和日常生活進行了生動而有趣的描述,使讀者感受到在異國他鄉的有滋有味、原汁原味的留學生活。

就法學院的學習生活而言,因為中國和美國的法學教育體制不同,因此在法學院的教學安排上是存在較大區別的。中國大學的法學院目前實行的是雙軌制,本科、法學碩士和法學博士這個體系是承繼了歐洲大學法學院的傳統,以素質教育和專業教育兩者的結合為特點。而十幾年開始招收的本科非法律的法律碩士,則類似於美國的JD,具有一定的法律職業教育的特點。美國法學院具有極為明顯的法律職業教育的性質,以培養律師為職責,招收的是已經獲得一個本科學位的學生。這些年赴美留學的中國學生基本上都是法學院本科畢業生,去美國讀LLM的居多。而LLM是美國法學院專門為國際學生設立的一年製為主的專業碩士項目,與為美國學生設立的JD還是存在較大區別的。對於LLM項目的學生來說,主要是以較短的時間接觸、感悟和體味美國法學院的法律專業訓練,還不能算是十分完整的法律專業學習。因此,如果要進一步接受美國法學院的專業訓練,還是有必要再讀JD。當然,如果要從事法學研究和教學工作,則還要讀SJD。

儘管如此,魯佳所描述的美國法學院LLM的學習生活,還是能為我們打開一扇窗戶,由此而得以窺見美國法學院的學習生活。大學的學習生活,離不開選課、聽課、老師、同學和考試這樣一些基本元素。魯佳在本書中也是從這些細節,為讀者展現了盎然有趣的美國法學院的學習生活。一般認為,中國法學院的學習生活是較為寬鬆的;而美國法學院的學習生活則是較為緊張的。之所以存在這種差別,主要原因在於兩國的教學方法的不同。中國法學院的教學還是以老師的課堂講授為主,學生則消極接受知識。因此,對於學習特別感興趣的學生會在課後主動尋找資料,閱讀各種參考書籍。而那些不求上進的同學來說,止步於課堂聽課,學習效果就不會好。

而美國法學院則與之不同,以案例教學為主,引導同學進行討論。如同魯佳所說,「美國的法學院都採用的是蘇格拉底式教學方式,老師會在課堂上不停地啟發與提問,引導學生說出自己的觀點。」因此,每節課在課前都必須閱讀老師指定的各種參考書籍和案例。否則,根本就沒有辦法聽課。為此,聽課的學生在課堂上就必須全神貫注,不能有絲毫分心。正如魯佳所言,這是一個「讓人精神高度緊張的法學院課堂」。美國法學院這種討論式的教學方法,確實是值得中國法學院借鑑的。

魯佳在本書中對於美國法學院的教學過程也多有描述,給我留下較為深刻印象的,是版權法和刑法這兩門課。版權法在中國法學院並不是本科生的一門獨立課程,而是作為知識產權法的一部分進行教學的。當然,對於知識產權專業的碩士生來說,會專門設立版權法的課程。魯佳之所以特別描述了版權法這門課,也主要是因為與他在出國之前就職於央視版權處的經歷有關。為此,魯佳不僅自己選修了版權法,而且鼓動其他中國學生選修版權法。以至於老師初現課堂,覺得怎麼會有這麼多國際學生。可以想見,布魯明頓法學院並沒有專門為國際學生開設課程,而是選修為美國JD開設的課程。

魯佳在書中有一段對選修版權法的心理自白:「這門課我是要下工夫學的,而且由於有一種特殊的使命感和高要求,我是帶著感情在學,心會跟愛一起走,說好不分手。我還想過,如果一切順利,我是否要在學好這門課後,再繼續讀一個SJD(法律科學博士,屬研究型博士),深入研究美國的版權法呢?這樣在回國以後,我或許可以成為一名版權法專家,可以實現我的夢想,去大學任教,當老師,做學者。中國在美國拿下美國版權法博士學位的法律學人,應該不會太多。」可惜,魯佳回國以後還是回到了央視版權處重操舊業,而沒有如同當初所遐想的那樣,成為一名研究版權法的學者。我個人有一個觀察,學習法律專業的人,大凡去美國法學院留學回國的,從事學術研究的人極為罕見,其比例應該大大小於從歐洲或者日本法學院留學回國的人。我想,這也許與美國法學院的教育體制有關。因為美國法學院是一種法律職業訓練,更適合於從事法律職業,而磨滅了對形而上的法學的學術興趣。

在本書中,魯佳還描述選修刑法課程的經歷,這就是關於死刑存廢的Seminar ——研討課。死刑存廢是刑法中的一個問題,在中國法學院也就是一個專題,在課堂上的講授時間不會超過兩個課時。如果學生有興趣,可以自己進行課外閱讀。而根據魯佳的描述:「Madeira帶領我們一起研究的‘死刑的存廢’,就是一個非常專業,也非常小眾的話題,死刑的存廢問題在刑法裡面也只是一個非常微小的點。但就是這個點,我們就要研討一個學期。」因此,這門課程只有10個學生選修。由此可見,美國法學院在教學上的精細,能夠滿足學生對各種法律問題的學習興趣。很多年前,我曾經接觸過一位早年從一所美國著名法學院畢業的中國學生,他對我說過一句令人印象深刻的話:「在美國法學院學習,不在於給我傳授了多少法律知識,而在於教會了我法律思維方法,而這才是受益終生的。」此言甚是。韓愈《師說》中說:「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就教師的傳道、授業、解惑這三項職責而言,傳道是位居其首的,它的重要性大於授業和解惑。而這裡的傳道,其實就是傳授某種思維方法。

就法學院的日常生活而言,中國法學院和美國法學院也是存在巨大區別的。中國的大學會為各個層次(本、碩、博)的學生提供日常生活條件,包括食宿。學生宿舍和食堂的條件都是一流的,可以完全解決學生在生活上的後顧之憂,這也是中國大學的優越性之所在。當然,在美國大學求學的學生就沒有這麼幸運了,食宿都靠自己解決,與大學無涉:大學只是提供教學而並不提供日常生活條件。以食堂為例,在書中,魯佳寫到:「這裡的所謂大學食堂跟我們中國大學的食堂是兩個概念。中國的大學食堂就是學生就餐的主要場所,而IUB的大學食堂對於留學生來說,只是提供一種就餐選擇地點而已。」此食堂非彼食堂也。在這種情況下,對於赴美求學的中國學生來說,不僅面對中美法學院不同教學體制的衝擊,而是還面臨日常生活的考驗。魯佳在本書中,對留學生的衣食住行等社會細節都做了描述。其中,中外差別最大的也許是「吃」這一項。在美國留學,雖然也可以吃些美國食物,但還是中國食物更適合中國胃。要解決吃中國食物的難題,途徑有二:一是去中國餐館,二是自己動手。對此,魯佳都有描述。

美國的中國餐館還是比較多的,但大多是經過改良的。因此,在我去美國訪問的時候,有人告誡:不要去給美國人提供食物的中國餐館,而要去專門招待中國人的中國餐館。此言不假,我曾經被招待我們的美國人帶到一家中餐館。這就是以美國顧客為主的中餐館,菜飯那個難吃,令人以為這是一家假的中餐館。當然,在美國也能吃到口味純正的中餐館。布魯明頓是個小地方,不可能中餐館林立,但還是少不了有一家中餐館。根據魯佳的描述,這家中餐館還是很有特色的,不過口味正宗是最要緊的。浙大光華法學院的胡銘教授在布魯明頓法學院訪學期間,據他後來跟我說,請我兒子陳博吃過一頓飯。讀了魯佳的書,我想,這頓飯一定是在這家中餐館吃的。對於留學生來說,當然不可能每天都上館子,還是要自己動手做飯。為此,在出國之前,還需要備些食材,以應不時之需。魯佳在書中描述了從不會做飯到會做飯的過程,簡直就是無師自通,這當然是從小生長在以川菜見長的重慶家庭,耳濡目染的結果。因此,出國留學不僅長知識,而且長技能,包括做飯技能和其他社會技能。

魯佳在本書中,以濃重的筆墨描繪了留學生做飯的閒情逸致,讀來令人垂涎三尺。其中,有段描寫是關於火鍋底料的:「住我對面的室友小博是北京人,按理說他應該是喜歡吃小肥羊那一掛,但天知道他怎麼會鬼使神差地帶了幾袋重慶火鍋底料來到美國。當我偶然在他們的冰箱中發現這袋紅色牛油火鍋底料的時候,簡直是兩眼放光,如獲至寶,就如同飢餓的人撲在麵包上一樣,不,就如同對文學飢渴的人撲在古典文學名著《金瓶梅》上一樣……。經過我的專業鑑定,他帶的這個火鍋底料還真的是如假包換、貨真價實的重慶火鍋底料。紅色的火鍋底料包裝袋上還印著‘重慶大學火鍋研究中心監製’的字樣,雖然我對重慶大學是否真的存在這麼一個研究中心頗有懷疑。」我清楚地記得,這些火鍋底料是我帶陳博去離家不遠的沃爾瑪超市購買的,這些火鍋底料居然出現在魯佳的書中,還真是具有代入感。

《美國法學院也有詩與遠方》對於沒有留學過的人,是一個瞭解留學生活的窗口;而對於即將出國留學的人,則是一本預知留學生活的教科書,都值得一讀。

本書作者魯佳是一位遊走於法律和文藝邊緣的人。根據魯佳給我的簡歷,他先後畢業於四川外國語大學與清華大學法學院,獲英語專業文學學士與法學學士(第二學位)。畢業後,在中央電視臺版權管理處工作。工作幾年後魯佳從中央電視臺辭職,進入了美國印第安納大學布魯明頓分校攻讀法學碩士(LLM)。畢業回國後魯佳通過招考重新回到中央電視臺版權管理處繼續工作。在工作之餘,魯佳又於2015年考入北京大學藝術學院,攻讀藝術碩士(MFA)學位,目前即將畢業。

從以上魯佳的求學經歷來看,他先後讀了英文、中美的法律、文藝等多個學科,獲得了兩個本科學位、兩個碩士學位。就讀的學校,包括了中國兩所最為著名的大學——北大和清華,以及美國布魯明頓法學院。由此可見,魯佳是一個十分好學的人。雖然在中央電視臺已經有了一份穩定且體面的工作,但還是求學不輟,不斷提升自己的文化涵養。現在,我國每年到國外留學的人數以千萬計,每年歸國的人也數以千萬計。但這麼多留學生中,能夠像魯佳這樣以細膩的筆觸把留學生活記錄下來的,卻是寥寥無幾。這是令人感慨的,也是魯佳本書的珍貴之處。難得魯佳有此文藝範兒,將美國法學院的留學生活寫得如此鮮活和傳神。

這是一本令人捧上就難以放下的書,也是一本令人遐想和回味的書,一本開卷有益的書。

是為序。

謹識於北京海淀錦秋知春寓所

2017年5月22日

麥讀第 79 期贈書

陈兴良:法学院的诗与远方|麦读赠书

本期贈書為《美國法學院也有詩與遠方》五冊

請在本篇文章下面言,留言主題為「我最心儀的法學院及原因」,點贊前五名的讀者獲贈圖書。點贊截至下週一(1月29號)12:00。

麥讀君會每週贈出去一種書(數量不定),回饋麥讀讀者。歡迎有書要贈的編輯、作者、譯者、出版方和活動組織者聯繫麥讀君個人微信號( maidujun)。

陈兴良:法学院的诗与远方|麦读赠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