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名摄影家 八百公里跋涉《终将消逝的印迹—滇越铁路影像纪行》

国家艺术基金《终将消逝的印迹—滇越铁路影像纪行》项目,自2016年10月启动以来,在两年多的项目实施期间,项目负责人张永宁教授邀请多位艺术家、摄影家、大学教授及研究生共同参与。通过不同的视角去观察、去思考、去创作,他们的辛勤工作不仅仅是对滇越铁路的再现与记录,更是以各自对铁路的情感,用多视点、多种艺术语言表达出他们眼中的滇越铁路。

多名摄影家 八百公里跋涉《终将消逝的印迹—滇越铁路影像纪行》

成林 摄于屏边

多名摄影家 八百公里跋涉《终将消逝的印迹—滇越铁路影像纪行》

何新闻 摄于碧色寨

多名摄影家 八百公里跋涉《终将消逝的印迹—滇越铁路影像纪行》

李季 摄于羊街

多名摄影家 八百公里跋涉《终将消逝的印迹—滇越铁路影像纪行》

李书云 摄于王家营

多名摄影家 八百公里跋涉《终将消逝的印迹—滇越铁路影像纪行》

李小波 摄于人字桥

项目的实施,是对滇越铁路这段百年历史的回顾与见证,唤起了我们对这条铁路的对话与思考。

多名摄影家 八百公里跋涉《终将消逝的印迹—滇越铁路影像纪行》

林迪 摄于河口

多名摄影家 八百公里跋涉《终将消逝的印迹—滇越铁路影像纪行》

刘建华 马厩晚餐

多名摄影家 八百公里跋涉《终将消逝的印迹—滇越铁路影像纪行》

马云刚 滇越铁路穿过河内老城区

参与项目的艺术家们,在他们相机中定格的画面是历史与现实的时空对话,那些发生在铁路沿线点点滴滴的故事曾经是我们亲身的日常经历,是承载着几代云南人情感的滇越铁路记忆。这些艺术作品表达的不仅仅是他们个人思想的激发创作,也是对真实历史记录的一种语言形式,通过这些艺术的展现构筑起对滇越铁路历史的回顾与见证。

多名摄影家 八百公里跋涉《终将消逝的印迹—滇越铁路影像纪行》

聂荣庆 糯租铁桥

多名摄影家 八百公里跋涉《终将消逝的印迹—滇越铁路影像纪行》

裴逸风 人字桥旁的峭壁

多名摄影家 八百公里跋涉《终将消逝的印迹—滇越铁路影像纪行》

彭晓 云南宜良狗街

多名摄影家 八百公里跋涉《终将消逝的印迹—滇越铁路影像纪行》

王静波摄于西洱

全长800多公里的铁路跨接中越两个国家,将两个国家通过铁路紧密相连,在过去100多年历史中打开了云南与世界沟通交流的大门,在一段时期内为云南带来了全新的工业技术与新奇的生活方式,加快了云南的社会文化的发展。项目实施成果的展示,让人们对滇越铁路有了一个图式的了解与认识,为云南重大历史事件的记忆重塑增添了直观的视角感知,对滇越铁路的历史文化遗产及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的记录、保护、弘扬、交流、传播有着重要的意义。

多名摄影家 八百公里跋涉《终将消逝的印迹—滇越铁路影像纪行》

薛汝明 倘甸段现状

多名摄影家 八百公里跋涉《终将消逝的印迹—滇越铁路影像纪行》

杨海鸿拍摄

项目实施至今,成果可谓丰硕,两年多以来举办了多个不同主题的展览,包括于2017年8月在大理国际影会的项目首展《不同视点下的滇越铁路》专题摄影展、2017年11月在昆明留筠馆艺术空间的《生活在米轨沿线的人》专题摄影展、2018年4月在云南艺术学院《不同视点下的滇越铁路》专题摄影展、2018年6月在云南省博物馆中法文化周《百年现场——滇越铁路》专题摄影展、2018年6月在昆明当代美术馆的《1M——滇越铁路的诗意影像》摄影展。项目组将于2018年11月在云南省美术馆举行《终将消失的印迹——滇越铁路影像纪行》大型综合结题展,同时将出版一套四集系列画册,《点与线的交织》《面向大海》《静卧在风中的故事》《寻找与再现》,画册将呈现参与项目的艺术家们在中越两国的崇山峻岭、乡村与城市中辛勤工作所记录积累的影像资料,这些展览及画册是滇越铁路历史上的一次以影像的呈现方式为主的集中展现。

多名摄影家 八百公里跋涉《终将消逝的印迹—滇越铁路影像纪行》

尹小兵 摄于河内龙边大桥

多名摄影家 八百公里跋涉《终将消逝的印迹—滇越铁路影像纪行》

张永宁 摄于汤池七孔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