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都市里的城隍庙会,相隔百年今重现,还有几分过去的影子?


一座复古建筑群在现代化商业广场和高楼林立的包围中,这里就是刚修复不久的太原城隍庙。当然,无论从规模还是气派上讲,都与历史上的城隍庙不可同日而语。2019新春正月,在这里举办的城隍庙庙会从正月初十开始,一直要办到二月二,吸引了广大市民纷纷前往。

古人称有水的护城壕为“池”,无水的护城壕为“隍”,所以守护城池的神也就故名为“城隍”。城隍神上对玉皇大帝负责,下辖阎王财神土地爷,它能剪恶除凶,普降甘霖,还能判定生死,赐人福寿,人们把它当做城市的保护神。有城必有庙,有庙就有城隍庙。

太原城隍庙历史悠久,唐初就有为城隍神建庙塑像的记载。明太祖朱元璋,传说他生在土地庙,对土地和土地的“上级”城隍神情有独钟。他下令整顿各地城隍庙的神位,钦定封号与爵级。太原城隍神重新被敕为“承天鉴国司民升福威灵王”,官秩为正一品。其规模与当地官署正衙相同。太原府衙选址在今天的城坊西街上重建城隍庙。建成的城隍庙规模很大,殿堂,庙舍,钟鼓鼓,门楼一应俱全,还有大戏台供城隍神看戏娱乐。


明朝明确规定,新官到任必须先下榻城隍庙,祭拜宣誓,次日方能去府衙正式上任。此后,辖地内重大事项须向城隍神汇报,每年农历三月十五为城隍大祭,城隍坐轿出府巡察,等等,这都需知府大人亲赴或委派官员出席主持。由此城隍庙的人气、名气渐渐扩大。由祭祀和随之而来庙会也日趋兴旺。城隍庙会,商贾云集,游人如织。图为上个世纪初,法国汉学家沙畹拍摄的太原城隍庙外的“通灵之造”牌坊。

太原城隍庙庙会,除了祭祀,上香,唱戏,还有卖艺的、耍把戏的、都集中到庙院西半边地大场子里。庙前的大街上搭满了各种各样卖货的布棚,卖小吃的、卖布匹绸缎的,估衣的、裁缝的、补锅钉碗的……真是五花八门,应有尽有。整条街上人来人往,川流不息,喧闹声此起彼伏,这样的热闹场面要延续10天半个月。一直到1913年,太原城隍庙庙会因历史原因被中断。图为沙畹为太原城隍庙留下的一组珍贵照片里的城隍庙过殿。

进入现代,城隍庙改为平民工厂,主要生产棉毛制品,后来又改为印刷厂。一直到本世纪初,城隍庙大部分建筑均已拆除,仅余钟楼、鼓楼及东配殿,损毁严重。2012年开始对城隍庙遗存建筑进行了修复,历经沧桑的城隍庙虽然已经无法恢复当年的规模和气派,但依旧算是保存下了部分的历史记忆。


此次太原城隍庙庙会重新举办,是时隔106年后的历史重现。不过,百年后的庙会起了一个现代化的名字:太原城隍庙首届文化艺术节。

既然是文化艺术节,看来就是主打文化这张牌。这也是区别于春节期间扎堆举办传统庙会的一个特色,也是对百年前城隍庙庙会传承基础上的发展。正月初十一直到农历二月二,每天市民们都可以欣赏到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还有具有地方特色的表演,还有现代特色的如街舞、抖音大赛、流行音乐等表演。图为画家在现场进行绘画展示。

庙会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表演是一大主要内容,特别邀请了山西省非遗传承人,在现场展示活字印刷术、剪纸、微雕、泥塑、脸谱、玉雕、木雕、布贴、布艺、彩蛋、吹糖人、风车、核桃刻字等数十种精妙技艺。


人们徜徉在东配殿大厅里,观赏画展。

撞钟祈福保平安。

活字印刷术展演引起了孩子们的极大兴致,师傅的手把手地教孩子们操作。

终于印制成功,特意加盖福印。

这位老人今年76岁,她面前的面塑是她的作品。她叫赵水莲,是省化工厅的退休职工,长期钻研民间艺术和工艺美术,获得“太原市工艺美术大师”和“太原市民间艺术大师”称号,平时在古交市的四个学校教民间工艺美术课。这次受邀利用假期专门在庙会上设摊进行展示自己的工艺美术作品。

这位来自河南的民间艺人在现场吹糖人,只见他将熬制好的糖稀捏在手里,扯出一个吹口放到嘴里,边吹边拿捏,很快一只憨态可掬的小猪就吹好了,引起众围观者的齐声叫好。

做皇轿的感觉怎么样?这两个姑娘往轿子里打探,充满了好奇。

城隍庙原来的戏台已经不复存在,只好在庙会空地上,搭起了大舞台,每天下午,都会有文艺演出,来自太原市社区的业余演出团队,带来了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文艺节目。这里是真正的群众文艺大舞台。

三位退休老人的口琴合奏,声情并茂,赢得阵阵掌声。

逛庙会的群众看得津津有味。

孩子坐在父亲的肩头,眼前的一幕,一定会成为多年以后的一段难忘的童年记忆。

夜幕降临,红灯笼亮起,城隍庙内外一批辉煌,多种美食小吃开张。现代都市里的城隍庙会,还能找到几分过去的影子?历史在发展,时代在进步,这个城隍庙庙会,百年后的重现,举办本身的意义已经大过内容,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