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魏王李泰为何没当成皇帝?

崔亚玲


李世民废除荒唐的太子李承乾后,立储出现分歧。李世民倾向于果敢干练的魏王李泰,大臣们则看好宽仁孝友的晋王李治。

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李泰已经二十四岁,是一个生活阅历和政治经验都已相对丰富的成年人,拥有自己的一套处世哲学和政治理念。少壮派的李泰在所谓的礼制问题上屡屡向那些元勋老臣叫板,通过打击老臣树立个人的政治威信,并在朝中打造了一个不可小觑的势力集团,其中多有元勋子弟,如杜如晦之弟杜楚客、柴绍之子柴令武、房玄龄之子房遗爱等。

所以李泰遭到了长孙无忌为首的老臣们的集体反对。长孙无忌等老臣倾向于拥立李治,因为李治年龄小,才16岁,性格柔弱,易于掌控。此外军方代表李世勣也是拥立李治的,因为年仅六岁的李治就被授予并州大都督一职,而负责代替李治行使职权的人就是并州大都督府长史李世勣。此时的李世勣作为帝国屈指可数的军事栋梁,其政治地位自然非常人可比。

相形之下,李泰背后的势力集团尽管不乏权门之后,可是在李世民眼中却毫无分量。

其实李世民对那些功臣子弟还颇为反感。在他看来,这帮人基本上就是一些无德无才、只会吃父兄老本的纨绔子弟。当他得知房遗爱等功臣子弟大多卷入魏王李泰的夺嫡阴谋时,就曾当面警告房玄龄等人:“功臣子弟多无才行,借祖父资荫遂处大官,德义不修,奢纵是好!……朕发此言,欲公等戒勖子弟,使无愆过,即家国之庆也。”

李世民很清楚,假如李泰入继大统,这帮“德义不修”的功臣子弟必然会执掌朝政,到时候不但贞观一朝的政治成果不保,而且李唐社稷的安全与稳定也很可能受到危及。

因此,虽然李世民在感情上一直倾向于李泰,但是在理智上他却不得不最终选择李治。

换句话说,他是选择了李治背后的政治集团。同时也是为了避免同胞手足为了争夺皇权而骨肉相残,重演玄武门事变的悲剧。


言其故


魏王李泰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四子,母亲也是文德顺圣皇后长孙氏,长孙皇后有三子,长子就是曾经的皇太子李承乾,次子是魏王李泰,幼子是晋王李治(后来的唐高宗),从身份上看,他和李承乾、李治一样都是嫡子,也都是长孙无忌的外甥,所以李泰没有当成皇帝的原因完全是因为他个人的因素。

李泰一出生就被祖父唐高祖李渊册封为宜都王以继叔父李玄霸(隋唐第一条好汉李元霸的原型)的香火,次年,进封卫王,李渊对这个孙子,可谓恩宠有加十分看重,李世民继位后,年仅9岁的李泰被改封越王,封地达到22个州(常、海、润、楚、舒、庐、濠、寿、歙、苏、杭、宣、东睦、南和、越、婺、泉、建、台、括),也明显超过兄弟辈,之后,李世民对这个儿子也一直宠爱逾于常规。

(魏王李泰剧照)

(废太子李承乾剧照)

(《括地志》是唐朝时编纂的一部大型地理著作,就是由魏王李泰主编)

但是到了李承乾出事被废之后,在眼看似乎唾手可得的皇位面前,李泰却表现自作聪明的一面,他向父亲保证自己百年之后定会杀了自己的儿子把皇位传给弟弟李治(臣有一孽子,臣百年之后,当为陛下杀之,传国晋王),李世民被这个心爱的儿子一番撒娇保证搞昏了头,打算传位给李泰,但是时任中书令的褚遂良指出:

安有陛下百年之后,魏王持国执柄为天下之主,而能杀其爱子,传国於晋王者乎?

(褚遂良书法《雁塔圣教序》)

李世民也是弑兄杀弟混出来的,一听就懂了,所以立了同样心所锺爱但仁孝的晋王李治为皇太子,李泰于是与皇位失之交臂。

另一个方面是,李承乾谋反失败后向李世民说过,自己之所以是因为被李泰所图谋所以谋求自保之道,如果立李泰,就正中了他的阴谋。

(濮王李泰——唐太宗后来又封李泰为濮王——是《通天狄仁杰》中的反派大BOSS)

(李治即位后对自己的这个哥哥也是优礼有加,史称“车服羞膳,特加优异”)

李世民认为李承乾说的有道理,认为:

我若立泰,则是太子之位可经营而得。自今太子失道,藩王窥伺者,皆两弃之,传诸子孙,永为后法。且泰立,则承乾与治皆不全;治立,则承乾与泰皆无恙矣。

这也是李泰没当成皇帝的原因。


谈古论金


根据史书记载,李承乾被废前夕曾经有过一个非常大胆的、有样学样的计划——他要先除掉抢夺自己皇储位置的魏王李泰,然后再除掉父皇李世民。已经当了太子的李承乾之所以铤而走险,就是因为他的地位受到了严重的威胁。所以,震怒的唐太宗李世民在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四月废掉了太子李承乾,随后又出人意料地将魏王李泰降封为东莱郡王。他之所以这么做,可以说是听了两个人的意见。

第一个人——废太子李承乾

没错,李承乾虽然已经被废了,甚至还曾经有过生命危险,但是李世民最终还是放过了他,并且曾经找到他当面斥责。李承乾却说:“我本来就已经是太子了,还有什么好奢望的呢?我之所以落得这个下场,完全就是被人逼得,不得已才想出这个安身立命的主意(臣贵为太子,更何所求?但为所图,特与朝臣谋自安之道)。如果陛下真的把李泰立为太子,那就也是中了他的奸计了(今若以泰为太子,所谓落其度内)”。

第二个人——褚遂良

李承乾被废之后,李泰就开始光明正大地入宫侍奉李世民,而李世民也的确很喜欢这个儿子,甚至曾经当面承诺要把皇位传给他。而李泰则用一种令人瞠目结舌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诚意——他说自己临终之时一定会把自己唯一的儿子杀掉,然后传位给弟弟晋王李治。李世民便把李泰的想法告诉了褚遂良,褚遂良认为李泰这个糟老头子坏得很,说出这种没边没沿的话来。随即又说:“李承乾本来就是一个挺好的太子,还不是因为陛下嫡庶不分,才让李泰有机可乘?现在陛下如果要立李泰,那么就必须把李治远远调离京城,你觉得呢?”李世民听后哇哇大哭:“朕做不到啊(帝泣曰:我不能)”。

这么一来,李世民算是想明白了,李泰确实坏得很,他如果顺利即位,不但不会传位给李治,反而可能会害了自己的亲兄弟,手足相残之事很可能会再次在李唐王朝发生(泰立,承乾、晋王皆不存;晋王立,泰共承乾可无恙也)!再说了,李泰是通过计谋把李承乾拉下太子之位的,如果真让他得逞了,那不久成了争权夺位合理合法了吗(我若立泰,便是储君之位可经求而得耳)?

所以,唐太宗李世民最终选定忠厚老实的李治为继承人,皇储热门人选李泰被降封为东莱郡王,与太子之位失之交臂了。


国史通论


有句话叫“不作死就不会死”我觉的用来形容李泰在合适不过,我们都知道李泰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四个儿子,从小就才华横溢,聪明绝顶 ,盛宠过剩,仅九岁的李泰改封越王, 并受封为扬州大都督与越州都督,督常、海、润、楚、舒、庐、濠、寿、歙、苏、杭、宣、东睦、南和等十六州军事扬州刺史, [又督越、婺、泉、建、台、括六州,不仅不之官,封地更是多达22州!

小小年纪便深得李世民喜爱,连史观都纷纷感叹到“其宠异如此”,因这种宠爱,同时又聪明绝顶,就比较容易人生路上跑偏,新生歹念,这样无尽的溺爱让李泰产生了一种错觉,以为只要把亲哥哥承乾拉下了马自己就能登上储君之位了。所以李泰最终还是选择踏上了一条注定无法回头的路。

贞观十七年,太子李承乾被废除了身份,李泰借机讨好李世民,李世民见他非常乖巧,心生爱惜,便许诺立李泰为太子,但是后来因为李泰实在有太多谎言,李世民不得不在废黜里泰的诏书上写道“魏王李泰,是我极为心爱的儿子,我对这个儿子实所钟心。此子年幼的时候就很聪敏伶俐,又十分爱好文学,我对他的宠爱是那么的不同寻常……然而我不能让后世子孙认为皇位是可以通过谋划得到的,所以将魏王李泰降为东莱郡王。”

所以李泰为什么不能当皇帝也就显而易见了,“不作死就不会死”更有至理名言:“人生多些真诚,少些套路,不然容易挖坑把自己埋了。”


酒骑风


李泰在李世民的诸子当中算是比较有能力的儿子,也是比较得李世民喜欢的儿子。

说他有才能,因为史书上有明确地记载说他少好学,善属文,又能礼贤下士。李泰除了人比较胖,礼贤下士的个性和善属文的特点,跟李世民还比较像。所以,他在李世民身边得宠也是不足为奇。

因为父亲的这份宠爱吧,李泰跟其他的皇子不太一样。李世民给他开了很多绿灯,比如贞观十二年的时候,他就允许李泰在这里府邸自行招揽学士,也是在这时候李泰开始编造《括地志》。三年的贞观十五年,《括地志》完成,李泰的声望又更上一层楼,引起了太子李承乾的严重不安,也勾起了李泰的夺嫡之心。李承乾的不安,因为老爸太过偏爱李泰,李泰诸多表现也确实优秀到把太子的风头抢走了。李泰的夺嫡之心三方面构成,一是父亲的偏爱,二是自己的能力相对出众,三是李承乾在这个时期表现实在很一般。在李泰跟门下学士们编修《括地志》的时候,李承乾除了太子该干的事情之外,他把更多的时间花在玩乐上,特别宠爱一个叫称心的伶人。后来这个伶人被李世民杀了,李承乾还东宫给称心立碑造像,这不是明着跟李世民对怼嘛。

然而,李二郎还是比较好说话的父亲,换成李三郎的话,那不是杀伶人,大概直接杀儿子。李世民跟李承乾在这事情上太过计较。直到李承乾在贞观十七年谋反案事发,李世民才不得不废了这个儿子。李二郎是宽厚,就算是儿子真谋反,他也没杀。不像李三郎一日杀三子,只因查无实的谋反案。较真,李承乾被废得一点儿也不可惜也不冤枉,他是真谋反,而且查有实据。反之,李隆基的倒霉太子李瑛确实被废得够惨。言归正传,李承乾被废之后,李泰一度成为热门的太子人选,为什么没被选中呢?第一,李承乾会谋反的一大因素就是为了跟这个弟弟相争,承乾案吧,李泰不能说完全没有锅。第二,李泰在李世民将废太子的时候,急于表态,把漂亮话说过头,说自己若是得继位大统,以后一定会把皇位传给弟弟晋王李治,哪怕我有儿子也不传给儿子,情愿杀了我的儿子也要把皇位传给晋王。这话显然是虚伪过头了。以至于后来被褚遂良吐槽虚伪。第三,就是虚伪,是一个暴露人品的事情。所以,李世民冷静下来放弃魏王李泰。


柳氏异闻录


李泰是唐太宗李世民与长孙皇后的第二个儿子,他前面还有一个哥哥李承乾。唐朝当时实行的是嫡长子继承者,但是唐太宗发动政变夺取政权后,就为后世打开了一个先例,也为日后李泰产生夺嫡的心理埋下了伏笔。

李承乾是唐太宗的第一个儿子,唐太宗自然在他身上给予了厚望。在他发动政变夺取政权后,就封李承乾为太子,给李承乾找最好的老师,并让他多次监国,熟悉管理国家大事的流程。

不幸的是,长大后的李承乾因患病导致残疾,唐太宗的希望一下子落空,于是对太子李承乾渐渐失去的耐心。而李泰作为唐太宗的第二个儿子,他从小聪明伶俐,足智多谋,与年轻时候的李世民非常相像,唐太宗本来就十分喜爱这个儿子,自从太子李承乾残疾后,他将重心一下子转移到李泰身上,给李泰吃最好的,用最好的,有时候李泰出行的仪仗甚至超过太子李承乾的。正是因为李世民的过分喜爱,使得李泰内心膨胀,以至于产生了唐太宗想立自己为太子的错觉,他开始打起了自己的算盘,他的第一部计划就是将李承乾这个有名无实的太子拉下马,但是还没等他出马,李承乾的一个举动就让李泰的所有计划都实现了,可以说“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李承乾因为觉得自己被冷落,让二弟出尽了风头,心有不甘,于是他打算秘密行动,起兵造反, 他联合手下的一大批幕僚,商议行动方案,但不幸的是,他还没有出手,他的计划就被泄露出去了。最终,唐太宗以谋反罪将革除了李承乾太子的职位,并将其废为庶人,贬到了边远的小地方,不久之后,李承乾就郁郁而终了。

李泰不费吹灰之力就达到了自己的目的,但他内心还有些不安,于是他就做出了两个行为,他首先去威胁自己的亲弟弟李治,让他不许与自己争夺,其次是去求唐太宗立自己为太子,并且向唐太宗保证,自己死后,定不将皇位传给儿子,而是传给自己的弟弟李治。唐太宗深思熟虑,觉得他肯定不会像他承诺的那样传位给弟弟,这只不过是一个想让唐太宗立他为太子的幌子罢了,李泰虚伪的一面在权利争夺当中暴露无遗。唐太宗对李泰失去了信心,于是将他流放到今天湖北的郧县,一直到死,李泰都没有机会再回到长安。



李泰虽然才智过人,但面对权利,他还是变得贪婪、虚伪,这就是他无缘于皇位的原因…


孤独患者10516


三点原因,第一,李治身后有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的政治势力强于李泰身边的“魏王党”;第二,李泰凶狠,如果继位则废太子李承乾和晋王李治都活不了;第三,李世民不能让“太子之位可经营而得”,使玄武门悲剧重演。


李泰是非常有希望获得太子之位的。他是李世民与长孙皇后的第二个儿子(长孙皇后共为李世民生育三子,长子李承乾、四子李泰、九子李治)。所以是嫡次子,仅次于嫡长子李承乾。按照嫡长子继承制度,李承乾是毫无疑问的太子,而李泰就是距离他最近的人。当然,原本出生顺序的差距是个逾越不了的鸿沟,不过上天却给了李泰机会,一是太子李承乾实在荒唐,二是李泰深受父亲李世民喜爱。李承乾在做太子之初也是颇受好评,但随着时日久了,逐渐放纵。他爱好突厥文化,每日与群小嬉戏玩乐,装扮成突厥人,甚至模仿突厥可汗的葬礼,还说有朝一日得天下要投奔阿史那思摩(突厥降将)做个突厥将军。还与叔叔汉王李元昌玩打仗游戏,东宫辅臣劝谏,他就说如果自己当了皇帝,有人反对就杀几百人自然顺服。长此以往,自然让李世民失望。


而反观李泰,深得李世民欢心。不仅效仿李世民当年延揽十八学士著书,设立文学馆编撰《括地志》,还获得李世民给予的特权,成年后仍然滞留京师,不到封地就藩。还因为身体肥胖,李世民特许他在宫中坐小轿。甚至因为大臣们对李泰没有足够恭敬还大发雷霆,幸被魏征劝阻。这种情况下,包括房玄龄之子房遗爱、杜如晦之弟杜楚客等功臣子弟围绕在李泰周围形成了“魏王党”。而当李承乾宠幸男宠称心被揭发,李世民处死称心而李承乾依旧不知悔改,还在东宫为称心设墓碑祭奠。让李世民彻底死心。最终,狗急跳墙的李承乾联合汉王李元昌、开国功臣侯君集等企图发动政变,事情败露,李世民终于废太子。李泰的机会来了。

一、政治势力选择


正当李泰觉得太子之位舍我其谁的时候,两个重量级人物挡在他的面前,那就是长孙无忌和褚遂良。长孙无忌是李世民皇后长孙氏的兄长、玄武门之变首功,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首,是李世民最信任的功臣元勋。褚遂良是魏征死后在李世民面前最受信任的谏臣,无限风光的后起之秀。他们给出的理由是皇九子李治(长孙皇后第三子)仁孝。实质上是因为李治没有自己的势力而李泰身边已经聚集了一群“魏王党”,如果做了新君必然一朝天子一朝臣,如果扶立李治有利于他们自己的政治前途。但是,由于李世民对李泰身边的那些靠着父兄功业的功臣子弟一向瞧不上眼。而长孙无忌这样的功臣元勋才能保证自己贞观朝政令稳固传承下去,褚遂良这样值得信任的后起之秀才是朝廷的希望。所以,最后李世民选择李治而非李泰,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李治背后的政治集团强于李泰的魏王党。

二、李泰凶狠显现


李泰看到舅舅站在了弟弟李治这边,情知不妙,于是向父亲李世民撒娇,说自己只有一个儿子,一旦自己当上皇帝,一定杀掉自己的儿子让李治做储君。李世民很高兴地告诉大臣们,却被褚遂良无情“打脸”。他提出岂有杀子传弟这种有悖人伦的事情,一定是假话。李世民事后也觉得不可信。更有甚者,李泰威胁恐吓李治,说他跟汉王李元昌关系好,暗示他与太子、汉王谋反一案有关,吓得李治好几天心惊胆战,最后在李世民再三盘问下才说出实情。李世民顿时明白,李泰心狠。如果立李泰,则李承乾和李治都不能活命。如果立李治,则三个儿子都能保全。

三、要让皇位传承有序,不可“经营而得”


作为天子,一定要保证皇位的传承稳定。李世民自己靠着玄武门之变,弑兄杀弟登上皇位。但是自己不能让这种事情重演下去。只有确立稳固的皇位传承秩序,才能保证王朝长治久安。李承乾虽然不能立了,但是如果让一直野心勃勃的李泰登上太子之位,就等于昭告天下,皇位是可以靠“经营”来获得的。那之后一定有无数的非嫡长的皇子靠着结交大臣、惺惺作态来博取皇帝好感,从而上位,这样就没有稳定可言了。所以,李泰不能立,一定要借打消李泰做太子的可能性来告诉后世,皇位传承是有规则的,不能“经营而得”。

在这三个原因的综合考量下,李世民唯有立李治为太子,舍弃李泰,才是唯一可行的办法。


伊耆角木


个人观点啊,李治当皇帝得益于长孙无忌,长孙无忌代表得是功臣派(关陇贵族),在明朝之前中国君主专制还没到专制得阶段,还是君王与大臣共治天下,功臣派挺李治,加上李治品德还行,于是就当上皇帝了,当然后续武则天上位也和功臣派有关系,李治为了打击功臣派让武则天走上了政治舞台,自己身体不好,就当媳妇先给自己当这家,武则天时期也是在打击关陇集团,提升了庶族官僚集团的地位。


人文历史碎片


主要是嫡长子李承乾和嫡次子李泰其中一人登基,另外两个嫡出兄弟都不得以保全,如果立仁慈的嫡三子李治为太子,另外两个同母兄弟都可以保全,这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原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