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竟因為太清廉而不被自己至交好友引薦,錯失宰相之位!

眾所周知,宰相之位可謂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至高之位,若能榮登宰相之位,是眾多名臣的終極夢想。歷史上有很多名臣學士、達官顯貴都想通過自己的努力達到那位極人臣的至高之位,獲得至高無上的榮耀,利用無上的權利與至尊的身份實現畢生追求和夢想,從而名垂青史。但是歷史上竟然有人因為自己太清廉無私而錯失宰相之位,更冤枉的是,竟然還是自己的生死之交親自向皇帝諫言不要委此重任。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或許你會說,這還不簡單,肯定是兩個人是“表面兄弟”而已,要是兩個人真的是至交好友,哪裡可能會在自己好朋友有如此際遇時橫加阻撓呢?其實不然,這兩個人還真是好朋友,他們兩個人之間的友誼早就傳為了歷史佳話,甚至到現在,人們依然用他們兩個人的關係來形容自己與好朋友之間親密無間、彼此 信任的關係。或許你會覺得好奇了,歷史上還真的會有這種友誼麼?是的,這就是傳說中的“管鮑之交”,這段故事就是管仲和鮑叔牙之間的故事。

有人竟因為太清廉而不被自己至交好友引薦,錯失宰相之位!

管仲和鮑叔牙的故事大家可能都比較瞭解了:管鮑二人曾經搭夥做過一些小生意,每到最後分錢的時候,管仲總是想方設法的多拿一些。別人都為鮑叔牙鳴不平,鮑叔牙卻不以為意,他覺得管仲不是貪財,而是因為家裡太窮,急需錢來補貼家用。還有幾次管仲幫鮑叔牙辦的事情都沒辦好,並且管仲接連三次做官都被別人撤職了,大家都說管仲其實沒有才幹。這時,鮑叔牙依舊力挺自己的好友,他覺得這可不是因為管仲沒有才幹,只是管仲他還沒有碰上施展才能的機會而已。更有甚者,相傳管仲曾三次被軍隊徵去當兵,要參加戰爭。但是三次管仲都從軍營逃跑了。大家譏笑管仲,覺得管仲就是是貪生怕死之徒。鮑叔牙再次仗義執言,為管仲發聲。他覺得管仲不是貪生怕死之輩,而是因為管仲家裡有老母親需要奉養,管仲不是貪生拍死,而是因為要盡孝道罷了!《列子·力命》曾記載,管仲對鮑叔牙甚是感激,甚至說:“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叔也!”兩個人的友誼之深可見一斑。

有人竟因為太清廉而不被自己至交好友引薦,錯失宰相之位!

既然兩人有如此之深的友誼,那為什麼當管仲臨終之際,齊桓公問他誰可接替他的宰相之位時,管仲要把鮑叔牙給PASS掉呢? 這個故事的來源就是歷史上非常著名的“管仲論相”,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根據《史記》記載,當管仲病的很嚴重時,齊桓公趕去問他:“仲父,你不能死呀。你快幫我想想,群臣之中,究竟有誰可以接替你的宰相之位呢?你看易牙怎麼樣?我曾經開玩笑說長這麼大還沒吃過人肉,他就馬上把親兒子殺了給我嚐鮮。這麼忠心的人,天下應該少有了吧。”管仲搖頭說道:“這個人應該不行吧,主公。大家都會愛自己的兒子,這是人之常情,但是他居然不惜殺死兒子來迎合國君,這種人連自己的兒子都不愛,他又怎麼會真的忠心於你呢?”桓公又問:“那你覺得衛開方這個人怎樣呢?他為了追隨我,連自己可以繼承的君位都放棄了,應該很值得相信了吧。”管仲繼續搖頭:“這個人拋棄了自己的摯愛雙親來迎合國君,他的父母死了也不回家去奔喪,像這樣的人,才是真正可怕的人啊。”桓公又問他:“那你覺得豎貂這人怎樣?這個人為了來侍奉我,竟然把自己給閹了,衷心可鑑吧。”仲還是搖頭:“靠閹割自己來迎合國君,這種人還算是人嗎?”

有人竟因為太清廉而不被自己至交好友引薦,錯失宰相之位!

據《史記》記載易牙、衛開方、豎貂這三個人確實是奸邪小人,管仲幫助齊桓公甄別出來這些小人,並警告齊桓公這三個人不可重用確實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為什麼不推薦鮑叔牙呢?

其實在《史記》上並沒有詳細記載管仲不推薦鮑叔牙的詳細過程,關於這個橋段,其實流傳於更早的《呂氏春秋》。書中記載當管仲重病時,齊桓公來探望管仲。期間齊桓公問管仲:“仲父,萬一你身體不適,我把宰相之位委託給鮑叔牙可以不?這個人可以重用麼?”管仲這明確的回答說:“不行。我最瞭解鮑叔牙了。鮑叔牙這個人,清白廉正,看待不如自己的人,不屑與之為伍,偶一聞知別人的過失,便終生不忘。若是不得已的話,我看那個隰朋大概還行吧。”

有人竟因為太清廉而不被自己至交好友引薦,錯失宰相之位!

我們猜測鮑叔牙對於管仲不推薦自己為相應該是表示理解的。因為管仲以前老是做些對不起鮑叔牙的事,鮑叔牙從來不計較,因為他知道管仲是怎樣的一個人;現在,管仲不舉薦自己,鮑叔牙應該也能理解,因為他知道管仲就是一個公私分明,並且知人善任的厲害角色。我們知道,當宰相要總攬全局,對人對事,都得從大處著眼,不可管得太細,從這個角度去考察,管仲覺得隰朋比鮑叔牙更合適也是合乎情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