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古代人是如何傳遞信息的

看看古代人是如何傳遞信息的

在古代,由於條件的限制,通信往往是一件即費時又費力的工作。然而智慧的古代人們,卻創造出各種行之有效的方法,有些方法或原理至今我們仍在借鑑或使用。

“無線”傳遞

看看古代人是如何傳遞信息的

烽火傳訊

在中國古代,為傳遞軍事情報的需要,人們曾設立了烽火臺,利用火與煙傳遞信息。“烽火”指煙及火,“晝則舉烽,夜則舉火”。煙在唐朝時也稱“狼煙”,因為當時的突厥、鮮卑、吐蕃等少數民族都崇尚狼,其軍隊在當時被稱為“狼兵”,其君主被稱為“狼主,狼煙的意思就是狼來了。當發現敵情時,燃起烽火,臺臺相傳,一直傳到軍營。

看看古代人是如何傳遞信息的

風箏、天燈傳訊

風箏,如今用於娛樂,在古代曾作為一種應急的通信工具,發揮過重要的作用。 傳說春秋時期,魯班曾仿照鳥的造型用木頭做成“木鵲”,這成為風箏的前身。至東漢蔡倫改進造紙術後,人們用竹篾做架,糊紙做成“紙鳶”。五代時人們在紙鳶上拴一個竹哨,風吹竹哨,聲如箏鳴。天燈,也稱孔明燈,如今俗稱許願燈,又稱祈天燈,現代人多作為祈福之用。在古代多用於軍事通信,有點像如今的信號彈。

鐘鼓傳訊

鍾和鼓,都是打擊樂器,通過敲打可以發出不同的聲響。除了作為樂器外,二者均可通過聲音傳遞信息,尤其是鼓,在古代軍事領域應用廣泛。

看看古代人是如何傳遞信息的

燈塔、通信塔傳訊

公元前7世紀,古埃及誕生了人類最早的燈塔。燈塔的作用主要是指示危險的海域、引導船隻航行,通過燈塔上的不同顏色或者不同明暗的光或煙來輔助航行。18世紀的法國,在巴黎和里爾之間出現了一種通信塔,隔一段距離設置一個通信塔,上有木柱和橫杆,人們利用望遠鏡查看塔頂木柱和橫杆的形狀變化而獲得信息。咦?這貌似與我國的烽火臺有相似之處噢!

此外,還有利用旗語、手語傳遞信息的。當然,如果吼叫的聲音足夠大、傳遞足夠遠的話,人吼能不能算一種呢?

當面交與

看看古代人是如何傳遞信息的

郵驛接力傳書

郵驛是國家出現後,專門為政府傳送公文和傳遞軍情而設置的國家通信機構。主要通過在交通幹線上,每隔一段設置一個驛站,即負責傳遞公文、轉運官方物資及供應來往官員食宿的機構,並備有馬匹和驛夫。遇有緊急軍情,採用接力方式傳遞信息。我國的驛站始於周代,稱為傳舍,以後歷代有不同的名稱,如郵亭、郵置等,後來統稱為驛站。郵驛制度彌補了烽火臺傳訊雖快但信息不具體不明確之缺點,後與烽火臺互為補充,配合使用。

個人長跑傳書

這種方式主要是通過人的長途跑步來完成。如《水滸傳》中,梁山好漢戴宗素有“神行太保”之稱,能日行八百里。國外亦有馬拉松的故事。

藉助動物

看看古代人是如何傳遞信息的

鴻雁傳書

“鴻雁傳書”的典故,出自《漢書·蘇武傳》中“蘇武牧羊”的故事。漢朝使臣中郎將蘇武被匈奴扣留,他英勇不屈,遂被流放到北海(今貝加爾湖)無人區牧羊。漢昭帝繼位,漢匈和好,結為姻親。漢朝要求匈奴釋放蘇武,匈奴謊稱蘇武已死去。後漢昭帝再派使節到匈奴,得知蘇武仍活著,便用計謊稱漢昭帝打獵時,射到一隻足上繫有書信的大雁,信上說蘇武沒死,而是在一個大澤中。匈奴單于聽後大為吃驚,見無法抵賴,只好將蘇武放回。

看看古代人是如何傳遞信息的

信鴿傳書

早在唐代,信鴿傳書就已經很普遍了。唐朝宰相、詩人張九齡不但用信鴿來傳遞書信,還給信鴿起了一個美麗的名字——飛奴。此後歷代信鴿傳書一直在人們的生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青鳥傳書

這主要源於《山海經》中的記載。後又有西王母寫信給漢武帝的故事,擔任傳遞書信任務的也是青鳥。

看看古代人是如何傳遞信息的

黃耳傳書

西晉著名的文學家、書法家陸機養了一隻狗,名叫“黃耳”。當時陸機在京城(洛陽)為官,因惦念家人,便半開玩笑地將寫好的書信裝入竹筒,綁在黃耳的脖子上。然而神奇的是,黃耳只用了二十多天便於京城與家鄉吳郡橫山(今江蘇崑山)間往返歸來,而且還帶回了家人的回信。

信猴傳書

在非洲的尼日利亞,人們將母猴和子猴分別關在兩地,並時常將母猴帶去尋找子猴,使母猴認得路線。當人們需要通信時,將信裝在竹筒裡綁在母猴身上,放它出去尋找子猴,母猴總能將信送到目的地。但如果想讓它帶信回來,貌似不太可能啦!

依靠自然力量或工具物品

看看古代人是如何傳遞信息的

如順河漂書,弓箭射書,飛鏢傳書等。又如,利用孔明燈傳遞信息,有時還要取決於風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