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稱謂的歷史變遷

長城稱謂的歷史變遷​長城,又稱萬里長城,是中國古代偉大的軍事工程。長城的修築始於西周時期,曾出現過著名的“烽火戲諸侯”事件。春秋戰國時期長城的修築進入高潮,但當時長城都較短。秦統一天下後,秦始皇對原有的各國長城進行了連接和修繕,達到萬里。此後,歷朝都或多或少地進行了修築或修繕,尤以漢、明兩朝規模最大。

自西周以來,在各個時期關於長城的修築基本上都有記載,但歷代記載所用名稱不盡相同,有些名稱在同一歷史時期互相通用,有些僅在某個歷史時期或某個地域用過。

長城稱謂的歷史變遷

列城

西周時的稱謂。周王朝為了防禦北方遊牧民族儼狁的襲擊,曾築連續排列的城堡“列城”以作防禦。此處的“列城”即後來所說的長城。

長城

長城之稱謂始於春秋戰國時期,是長城最通用的稱謂。這時長城的特點是走向各異,長度較短。後為與秦萬里長城相區別,史稱“先秦長城”。

方城

楚國是春秋時期最早修築長城的國家,時稱方城,此稱謂歷史上也只有此時的楚國使用過,如“葉,楚葉公邑,有長城,號方城。”

春秋時期,楚國最早在頻臨漢水的楚北邊塞崇山峻嶺上,修築了眾多以方形城寨為主,具有城池防禦功能的,軍事設施,名曰方城。關於楚方城的形制,有三種說法:長城說、要塞說和山體說。

亦有稱長塹、城塹、牆塹、壕塹、塹洛的。這幾種稱謂基本上相互通用,從戰國直到明代幾乎全都使用過。如《史記》在記載秦簡公沿洛水修築的長城時,就使用了“塹洛”。

亦有塞垣、塞圍之說法。古時“塞”一指關口要隘,另一特指長城。如“漢遂取河南地,築朔方,復繕秦時蒙恬所為塞,因河為固。”、“秦築長城,漢起塞垣。”

界壕

界壕的稱謂歷史上唯有金代一朝使用過,它是稱呼長城的專用詞。除金之外,幾乎沒有使用過界壕一詞來稱長城的。

邊牆、邊垣。將長城稱之為邊,主要是明朝。中國古代多將中原各地與東北、華北、西北、西南等地,少數民族之間的地域,稱之為邊地,明代則將在這一帶地域修築的長城,稱之為邊牆或邊垣。如“薊鎮邊垣,延袤兩千裡。”、“請修宣、大邊牆千餘里。”

長城稱謂的歷史變遷​此外,還有以“長城”加後綴的方式稱呼的,此種稱呼也較常見。如長城塞、長城亭障、長城障塞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