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玉和宝钗,谁的心机更重?曹雪芹的一句话道出了答案

金陵十二钗的判词,唯有第一首比较难解。大家都知道,林黛玉与薛宝钗的判词是合二为一的: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黛玉和宝钗,谁的心机更重?曹雪芹的一句话道出了答案

一直以来,人们认为停机德指的是宝钗,而咏絮才指的是黛玉。小编认为,这恰好说反了。停机德恰恰指的是林黛玉所具有的妇德,而宝钗所咏之柳絮词,要高过黛玉,所以咏絮才指的是宝钗。这首判词解释下来就是:

黛玉有心机,却停止使用心机,这种美德真是可叹。宝钗写出柳絮词,才华超群,也是可怜之人。树林中的玉带高高悬挂,厚厚的积雪将金簪掩埋。

通常认为,停机德指的是乐羊子妻的典故,因为丈夫求学半途而废,妻子就把织了一半的布撕掉,这就是停机德。但是,这个典故的重点是断机,只有断机才能体现半途而废的恶果,停机能说明什么?所以根本就不可能是用此典故。以曹雪芹的水平,典都用不准?因此,第一句必须就是写的黛玉,曹雪芹绝不可能让宝钗越过林黛玉去成为第一女主。

德才相比,德为上,在先。林黛玉德才兼备,故选其德。而薛宝钗呢,有才而无德,故取其才。按照这种思路,黛玉强过宝钗,何止百倍?首先不可否认黛玉是红楼梦书中第一女主角,宝钗第二。

黛玉和宝钗,谁的心机更重?曹雪芹的一句话道出了答案

从这一点来看,诗中第一句当是说的黛玉。第二,虽然宝钗确实劝过宝玉要学习政务结交权贵之类的。但这一点上湘云劝的比宝钗还更深入。况且前八十回读下来后会发现宝钗的德行很有瑕疵,多有被诟病之处。第三,就书中林雪二人的咏絮词比较而言,宝钗的确实略胜一筹。

大家可以自行比较一下二人的咏絮词。先看黛玉的唐多令:

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一团团,逐对成球。漂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

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拾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

黛玉和宝钗,谁的心机更重?曹雪芹的一句话道出了答案

我们再看宝钗的临江仙:

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蜂团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

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

众人看了黛玉的词,俱点头,感叹说:“太作悲了,好固然是好的”。但在看了宝钗的诗后,众人拍案叫绝。黛玉的令人点头,而宝钗的却是让人拍案叫绝,两首词还是有差距的。所以毫无疑问,在咏絮词上,宝钗当之无愧的第一。因此,“堪怜咏絮才”这一句必是指薛宝钗无疑。

第三,为什不是用的乐羊子妻断机劝夫与谢道韫咏雪的典故呢?一是红楼梦的作者其实是不喜欢用典的,这一点细读作者对诗词的感悟就会明白。每一首被作者推崇备至的诗词基本无典。另借黛玉之口说出对诗人李义山的评价。李义山即李商隐,李商隐的诗以爱用典著称。黛玉不喜欢李义山的诗。间接表明了黛玉对宝钗诗词爱用典故的评价。

黛玉和宝钗,谁的心机更重?曹雪芹的一句话道出了答案

这也是作者的真实态度。宝钗这首词其实也因一改其一贯词风——爱用典,所以写的字面浅近,意义不凡,故此夺冠。所以在作者不喜用典的前提下,这第一首判词会一句一典吗?我是觉得不大可能的。

因此这前两句诗就是写的钗黛二人的品格与才能。不要往深处想得太多,想的太多可能会反而产生误解。书中处处体现黛玉超常的智商,心思缜密,看问题洞若观火,各项才能出类拔萃。

黛玉和宝钗,谁的心机更重?曹雪芹的一句话道出了答案

谁敢说黛玉是没有心机之人?她知道宝玉与袭人的事,叫袭人好嫂子,她知道宝玉与琪官的事,知道衡芜苑的婆子是大赌家,还给她赏钱,贾府财务已经出现问题,后手不接……

黛玉什么事情不知道?什么才没有?但她又为何处处表现出一种超然的气质呢?这就是有心机但不用心机,看明白了事物的来龙去脉却还能顺其自然。这就是道家的最高境界。但又不同于迎春,迎春是糊涂着过,不去追究。黛玉是明明白白,不去追究。所以说,黛玉是一个很有心机但停止使用心机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