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芹”是真名还是笔名?曹雪芹墓石现世,使真相更加扑朔迷离

“曹雪芹”是真名还是笔名?曹雪芹墓石现世,使真相更加扑朔迷离

在考证学家胡适的首开倡导下,现在广大人民都已把曹雪芹奉为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的作者。

其实,按照书中写法,石兄和空空道人都是神话人物,那么与之并列的东鲁孔梅溪、曹雪芹也很可能是虚构人物,即使是实有其人,东鲁孔梅溪和曹雪芹这两个名字至少也应该是化名、笔名,而不会是真实的名字。

原因很简单,《红楼梦》作为一本隐语小说,作者千方百计要避开文字狱,是不可能把任何真名实姓写在书里的。即《红楼梦》作者的真实名字绝不可能是“曹雪芹”。

“曹雪芹”是真名还是笔名?曹雪芹墓石现世,使真相更加扑朔迷离

但胡适却认为“曹雪芹”是真名,是江宁织造曹寅的孙子,还考证出这个“曹雪芹”名为霑,字梦阮,号雪芹。

但曹寅的亲生子曹顒死的时候并未生有儿子,而曹寅的养子曹頫的儿子里又没有叫曹霑、曹雪芹的。

所以胡适没法交待这个“曹雪芹”的父亲是谁。

众多红学家们不顾不管,就沿胡适考证的成果,要么说这个“曹雪芹”是曹顒的遗腹子,要么说这个“曹雪芹”是曹頫漏记入宗谱的儿子。

总之是一笔糊涂账。

所以,现实生活中到底有没有一个姓曹名霑、号雪芹的人,非常值得怀疑。

事实上,多年来,也真没有任何与“曹雪芹”有关的物品现世。

这,就让把《红楼梦》作者定位“曹雪芹”而构建起来的“红学大厦”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真是急煞众多红学家们。

然而,1992年7月,一块“曹雪芹墓石”在北京东郊通县张家湾横空出世!

“曹雪芹”是真名还是笔名?曹雪芹墓石现世,使真相更加扑朔迷离

这块墓石的出现,对众多红学家来说,不啻于久旱后听到的一声惊雷,全活泛开了。

时任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红学会会长的冯其庸,时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副所长、《红楼梦学刊》副主编的杜景华,时为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的史树青,时为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傅大卣等权威人士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很快就验证此为文物真品。

史树青高兴之余,即兴赋诗一首:

石头显世见芹溪,字字斑烂望欲迷。

读罢懋斋怀旧句,河干葬志不容疑。

冯其庸于1992年7月16日写了题为《曹雪芹墓石目见记》的文章发表在《文汇报》上,迅速地披露了曹雪芹墓石在北京市通县张家湾发现的消息。

紧随其后的《北京日报郊区版》和《北京晚报》也相继发布了相关消息。

根据他们的说法,墓石的发现过程大致是这样:北京市通州区张家湾镇张家湾村四队村民李景柱于1968年秋天平整土地时,在地下一米多深处挖出了这块墓石。墓石正面刻“曹公讳霑墓”五字,左下端刻“壬午”两字。“午”字已残。在墓碑下面还挖出了一具尸骨,没有棺材,是裸葬的,尸体骨架很完整,是一具男尸。当天晚上,李景柱就与他的堂弟李景泉一起把这块墓碑拉回了家里,埋在院子里。1992年镇里规划要发展旅游,建立“张家湾人民公园”,想把周围的古碑集中起来建碑林,李景柱想起了这块碑,把它拿了出来。.

冯其庸在《曹雪芹墓石目见记》中用第一人称写李景柱最初发现曹雪芹墓石的心理,写得非常细致,是这样的:“当时急于要平坟地,特别是在‘文革’中,破四旧刚过,也没有敢多想,但我读过《红楼梦》,知道曹霑就是曹雪芹,并告诉了在场的人,当时有一位一起平地的人听说曹霑就是曹雪芹,以为墓地一定有东西,就去墓坑李拨弄尸骨,结果一无所有。到晚上我就与我的堂弟李景泉一起把这块墓碑拉回家里,埋在院子里了。”

“曹雪芹”是真名还是笔名?曹雪芹墓石现世,使真相更加扑朔迷离

通州区博物馆根据冯其庸的描述,在馆内的“曹雪芹墓石展室”内,配上了一幅彩色插图:明月别枝,枝下两人抬一块石头上独轮车。并配以文字说明:“傍晚时分收工,李景柱唤来堂弟李景泉,将刻石抬上小车,推回家中。”

但冯其庸的写法——或者说李景柱的说法,让人难以置信。

“曹雪芹墓碑”长1米,宽0.4米,厚0.15米,重大约为102公斤,即204市斤。李景柱和李景泉哥俩都身材瘦小、体质孱弱,而且李景泉在当时只有18岁(不满18周岁),根本不可能把“将刻石抬上小车,推回家中”。

“曹雪芹”是真名还是笔名?曹雪芹墓石现世,使真相更加扑朔迷离

焦保强在这么写的时候,显然也觉得单靠李景柱和李景泉哥俩难以把刻石弄回家,于是在张家湾走访后,为运石过程加上了一个身强体壮的第三者——韩士宽。在文中改为:“收工后,他请韩士宽与他的堂弟李景泉一起把这块石头运回了家中。”

关于发现刻石的过程,焦保强比冯其庸写得更加生动、形象、细致。

他是这样写的:“李景柱说了一句:‘这是曹雪芹的墓碑。’当时,在场的农民不知曹雪芹是何人,并没在意。挨着李景柱平地的农民叫韩士宽,是位愣小伙子,他认为墓穴里应该有东西,就有往下挖,结果挖出了一架白骨,没有发现棺木,他扒拉了几下尸骨,也没有发现随葬物。韩士宽以为死者嘴里含有东西,还拿起颅骨在小车把上磕了磕,没有磕出什么,顺手扔在小车上运走了。”

但对于焦保强这段描述,又有人提出质疑,1968年平整土地的时候,韩士宽是张湾村三队的,李景柱是张湾村四队的,他们根本就没有在一起干活,不可能一起发现刻石,也不可能一起运走刻石。

……

有时候,为了圆一个谎言,就必须补充上一千个谎言。

反正,关于刻石发现的描述,漏洞很多,欲盖弥彰。

因此,同为红学家的周汝昌和同为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的秦公均对其真伪表示出质疑。

其实,这块刻石最大的造假马脚就在其上所刻的“壬午”两字上。

为什么会有“壬午”两字?

“曹雪芹”是真名还是笔名?曹雪芹墓石现世,使真相更加扑朔迷离

原因在于《石头记》第一回脂批所写:“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此书。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余常哭芹,泪亦待尽。每思觅青埂峰再问石兄,奈不遇癞头和尚何!怅怅!今而后惟愿造化主再出一芹一脂,是书何幸,余二人亦大快遂心于九泉矣。甲午八月泪笔。”

可笑的是,造假者却认定了“曹雪芹”是死于“壬午除夕”,画蛇添足,加了这两个字。

而退一步说,就算“曹雪芹”真的是死于“壬午除夕”,即红学家们所说的乾隆朝的“壬午”年,但碑石所刻的应该是立碑时间而非死者时间。除夕过后,第二年是癸未年,所以石碑上刻的应该是“癸未”。

“曹雪芹”是真名还是笔名?曹雪芹墓石现世,使真相更加扑朔迷离

另外,立碑时间的表达方式应该是年月日,乾隆朝壬午年应为“乾隆某年某月”,并不一定要用甲子表示。当然,用甲子表示也是可以的,但朝代年号的某年月却必须有。

此石只知迎合脂批中“壬午”二字,其他一无所知,由此可知其是伪造赝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